过刊目录

  • 2019年, 28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胡志丁, 葛岳静, 骆华松, 周尚意, 刘建忠, 宋涛, 吴良, 秦奇, 彭飞, 王淑芳, 马腾
    2019, 28(02): 2-12.
    在陆大道等人的号召下,中国地理学界发起了地缘政治研究复兴的第二次尝试。这次复兴有明确的主题:地缘环境研究。通过召开数次地缘环境研究会议和建立地缘环境研究中心,自2010年以来我国地缘环境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地缘环境解析理论与方法研究,特组织此次笔谈。基本结论如下:(1)地缘环境仍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是其构成中至少包含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等;(2)地缘环境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但是由于时间较短,各学科理论如何与地缘环境相结合仍缺乏系统的探索;(3)地缘关系研究将成为当前地缘环境研究的重中之重,各种流空间将具有时空耦合规律;(4)国家并不是地缘环境研究中的唯一地缘体(行为体);(5)加强地缘环境顶层框架设计和数据技术的支撑将促进地缘环境研究;(6)不同的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在地缘环境分析与评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地缘环境系统模拟、地缘环境空间分异、海洋地缘环境演变等。
  • 周尚意, 段明远
    2019, 28(02): 13-21.
    中国地理学者服务于中国外交的途径之一,是提供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地图。跨界民族分布图就是展现国家地缘关系的一种专题地图。目前的跨界民族地图表达方式不能呈现出国界的影响,无法服务于跨界民族的地区管理,为此,探索接近现实、易于理解的国界两侧跨界民族文化亲缘关系的专题地图十分必要。为弥补常见跨界民族分布地图的不足,从四个角度探索了地缘文化制图形式:跨界民族地区图斑空间单元尺度、多民族构成、两侧行政区边界不完全对位和语言亲缘度,设计了刻画地缘语言的亲缘度系数,而后绘制出专题地图。研究的结论为:第一,从数据的可获得性上看,跨界民族文化亲缘度地图的图斑空间单元以相当于中国县级区域的空间单元较为合适;第二,与传统的跨界民族分布图相比,跨界民族地缘语言亲缘度公式包含更多的因素,所作地图可呈现出更为精细的信息。
  • 何冬梅, 杨在月, 胡志丁
    2019, 28(02): 22-33.
    同为地缘战略,陆权论没能阻止英国衰落,海权论却让美国走向了繁荣。同样是美国的围堵地缘战略,却造就了苏联解体和中国逆境崛起的不同效果。结合主体间性和历史分析,发现相同地缘战略其实施效果之所以不同,除了地缘战略实施效果所具有的客观性之外,还因为在地缘战略实施中博弈主体"自我"与"他者"所具有的内部差异。这种差异使地缘战略竞争者之间产生不同的认知和互动,而认知和互动是地缘战略实施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地缘战略实施效果表现出鲜明的主体间性。文章以主体间性为视角,以美国围堵中苏的地缘战略为例,通过梳理二战后美国对中苏的围堵地缘战略和实施效果差异,验证了地缘战略实施效果的主体间性,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中国地缘战略抉择提出几点建议。第一,正确认识到地缘战略实施效果的客观性与主体间性;第二,要保持中国军力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第三,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第四,正确认识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意义;第五,要稳定内部,维护国家安全,避免国家内部发生动荡。
  • 郗笃刚, 刘建忠, 张晶, 麻洪川, 白凯华
    2019, 28(02): 34-44.
    长期以来南海问题是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问题,南海冲突涉及冲突方多、尺度变化大,这种特点适合尺度政治分析。基于尺度政治理论和尺度重构分析方法,对二战后南海冲突进行分析,探讨在不同阶段的南海冲突中,不同国家利用尺度政治和尺度重构,谋求南海争端中的优势,维护自身利益的途径。研究表明:①在不同时期的南海冲突中,各方都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尺度政治的方法手段,核心目的是通过对尺度的控制,实现权力和利益的最大化。②在地区冲突中,各主体往往根据自身在权力关系中的强弱地位采取相反的尺度重构手段,弱势主体多采用尺度上推手段,强势主体倾向于尺度下推或尺度锁定。③但在地区的地缘合作中,情况相反,弱势主体多采用尺度下移手段,吸引有利的资源要素,强势主体则积极推动尺度上推和重构,促进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合作。因此,在南海周边国家与中国发生冲突时,采用引入域外大国等手段推动尺度上推;而在与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地缘合作时,则突出各自地缘优势,推动尺度下移,争取获得更多的资金、项目等支持,发展本国经济。
  • 韦永贵, 李红, 牛晓彤
    2019, 28(02): 45-57.
    文化是影响地缘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对文化进行测度并佐证文化的经济效应,对于地缘经济合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区为例,基于语言、族群、宗教等多维度对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及相似性进行测度,发现:①东盟国家存在较高的文化多样性,但在整体文化多元中又存在显著的单一类别文化极化现象;②相对而言,中国与新加坡、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的文化相似性较高,与菲律宾、文莱的文化相似性较低。进一步,基于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相似性的测算结果实证研究二者对中国—东盟投资合作的效应,发现:①东盟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对中国企业投资东盟国家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而中国与东盟国家存在的文化差异对中国投资东盟国家同样具有负向作用;②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文化外交活动有利于促进双方的文化认同并增信释疑,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投资合作有正向的直接和间接溢出效应。
  • 韩志军, 刘绿怡, 张晶, 郗笃刚, 刘建忠
    2019, 28(02): 58-67.
    中东欧地区历来是地缘博弈的竞技场和利益争夺的交锋地,地缘政治特征十分显著。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的不断演变中,中东欧地缘环境也随之发生着深刻变化,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结合纵向历史演变和横向力量格局、外部战略环境和内部文化环境,以独特的地缘属性变迁、纷乱的地缘战略博弈和复杂的地缘文化结构为视角,分析中东欧地缘环境的历史演变及其演化规律,以当前地区地缘战略格局为基础,探查影响地区地缘环境的主要因素,剖析大国主导下的地缘关系和文化结构,分析得出域内国家弱小自主性差、大国地区博弈干预影响严重、地缘文化多样差异性显著等地缘环境特征。
  • 叶帅, 胡志丁, 陆好健, 邓道科
    2019, 28(02): 68-77.
    冷战结束,欧美与俄罗斯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增信释疑。为防止俄罗斯再次成为控制欧亚大陆的"欧亚帝国",欧美急需在东欧寻找一个有效制约俄罗斯的战略支点,乌克兰是其最佳选项。对于俄罗斯来说,乌克兰则是其抗衡欧美的前沿哨所和战略缓冲区。首先系统梳理了历史上的乌克兰"危机",并简要介绍了主体间性这一哲学思维的内涵、特点和存在方式,发现了乌克兰危机的主体间属性;其次以主体间性为视角,探究了乌克兰危机发生的根源并从主体间性的物质性、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对2013年乌克兰危机进行了剖析。得出:乌克兰危机是欧美与俄罗斯两大地缘体在主体间性作用下在东欧交互争夺的必然结果,只要乌克兰作为独立国家存在,其未来危机还会在欧美与俄的主体间性作用下再出现。最后根据乌克兰危机的启示给正在处于大国崛起路上的中国处理朝核危机、南海冲突等周边地缘政治事件提出地缘战略建议。
  • 胡洋
    2019, 28(02): 78-87.
    在非洲国家间的地缘关系中,通常存在两个行为主体,即国家行为体和族群行为体。非洲地缘关系的发展演变,既有国家地缘战略的影响,又离不开族群问题的作用。非洲国家的地缘政治博弈,常常以族群问题作为干预手段,族际冲突也因此越演越烈。族群问题的恶性发展,会反作用于地缘关系,令地缘关系与族群问题呈现出双向互构的态势。以非洲大湖地区为研究案例,将大湖地区的地缘关系变动情况分为三个时间段,从历史的维度对非洲地缘关系与族群问题的关联性和互动机制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大湖地区的稳定期、冲突期和重建期,地缘关系格局、地缘政治博弈、地缘战略和地缘经济分别对族群问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族群问题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大湖地区国家的地缘战略和地缘关系。
  • 王淑芳, 葛岳静, 胡志丁, 赵亚博
    2019, 28(02): 88-95.
    在中美贸易战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政治背景下,从"流空间"视角对地缘经济自循环生态圈进行了初步地探索。首先介绍地缘经济自循环生态圈的基础理论、概念和特征,从主体、要素、关系、结构、功能和效应方面解析地缘经济的生态系统,构建以产业价值链为主线,以空间流为媒介的地缘经济自循环生态圈的概念模型。围绕该模型,提出对地缘经济环境评估、地缘经济流量网络、地缘经济体的合作潜力、地缘经济生态圈运行机理和影响机制、生态圈的失衡与调节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拟为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的改革,减少世界大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干扰,规避地缘经济风险,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和命运共生体提供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 渠立权, 骆华松
    2019, 28(02): 96-104.
    地缘经济格局是指特定时点下国家边界两侧区域之间经济竞争合作的总体状态或态势,可以从跨国经济竞争合作关系、各自的经济发展状况、空间结构和边界效应、地缘经济活动的关键主体等4个方面来描述。地缘经济格局能够自我调整以适应环境演变,但是这种被动调整、适应过程不仅缺乏前瞻性,而且滞后于环境演变,必然造成它与地缘环境的短期脱节错位,不利于地缘经济健康发展。因此,主动干预构建有利的地缘经济格局具有必要性。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地缘经济格局演化机制,具体是从地缘环境、国家利益、区域关系三个大的方面筛选出11个重要影响因子,分析它们作用力的影响领域、方向以及地缘经济格局的演化响应,并讨论了地缘经济格局演变的综合机制。之后,文章从创造良好的地缘环境、建立协调的区域关系、建立高效的区域空间结构、打造地缘经济关键主体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地缘经济格局的方法路径。
  • 赵亚博, 胡志丁, 葛岳静, 刘晓凤
    2019, 28(02): 105-113.
    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区域,地缘经济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内容,研究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关联度对于促进双方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世界银行的数据,运用引力模型法对中国与中亚地区地缘经济关联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双方地缘经济关联度的不同类型。结果表明:(1)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关联度总体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不同国家间差异显著,并可以2005年为界分为平稳变化阶段和快速增长阶段;(2)中国与中亚地区地缘经济关联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征,哈萨克斯坦及塔吉克斯坦的格局较为稳定,而其余三国则相对多变;(3)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关联度可划分为高度关联型、中度关联型和低度关联型。研究对于厘清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关联度及不同类型、推动双方的地缘经济合作及"一带一路"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田雪雪, 胡志丁, 王学文
    2019, 28(02): 114-123.
    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亚太地区,缅甸因其特殊的地缘区位而成为大国地缘政治战略的交汇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中缅"人字形"经济走廊等在缅甸不断推进,同时域外大国势力介入缅北地区,缅甸国内局势更加复杂,致使缅北冲突不断激化升级。2015年2月之前,缅甸政府军主动进攻缅北各民族武装组织,现阶段,缅北冲突发生了重大逆转,"缅北联军"开始主动突袭政府军。通过实地调研法、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分析缅北冲突原因以及中国扮演的角色,进一步提出缅北冲突对中缅双边关系、跨境贸易、边境安全以及边界管控带来新的挑战,并发现缅北冲突暂时不会对中缅边境地区带来较大的安全影响,但随着冲突的加剧,毒品、走私、跨境犯罪、恐怖袭击等问题将是影响中缅边境安全的潜在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边界管控措施,为国家和边境地方政府做好边界管控提供借鉴。
  • 刘祎, 宋涛, 孙曼
    2019, 28(02): 124-132.
    缅甸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分析和研究缅甸的地缘环境对推进中缅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建构了多尺度的地缘环境分析框架,系统地分析了缅甸的地缘环境特征,并在对缅甸地缘环境、政体及战略演化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中缅合作面临的困难和机遇,探讨了"人"字形中缅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中缅合作的主要领域。缅甸是大国角力的地缘破碎地带、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战略边缘区、山地与平原切割的多民族割据地缘空间。由于复杂的地缘环境,缅甸在史前及封建王朝、近代殖民时期、内战及军政府时期,以及后民主化改革时期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地缘战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缅合作具有广阔的潜力,促进双方互联互通,互利共赢,能够为两国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 彭飞, 富宁宁, 张琦琦, 刘天宝, 杨鑫
    2019, 28(02): 133-140.
    海洋地缘环境已成为海洋政治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脆弱性作为海洋地缘环境系统的本质属性,是探索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运行机制的关键视角。在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地缘环境研究,进行海洋地缘环境系统构建,通过梳理其内涵、特征、尺度及结构功能,明晰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运行机制,立足脆弱性视角对其进行解析,提出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内涵及其研究框架,并尝试提出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以期加深地缘环境研究深度,丰富海洋政治地理学研究内容,为国家制定海洋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 姜芸
    2019, 28(02): 141-148.
    历史上太平洋岛国对澳大利亚地缘战略的影响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水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二战前是地缘战略缺失阶段,当时澳大利亚无视周边地缘环境,将国家安全系于遥远英帝国的庇护,忽视近邻岛屿的防御屏障作用,导致国家遭受战火;二战时期是地缘战略构建阶段,随着澳美战时同盟成立,太平洋上的海空航线成为澳大利亚的"生命线",澳大利亚的独立防务意识也不断加强,意图凭借《澳新协定》将太平洋岛国纳入其势力范围;二战后是地缘战略丰富阶段,在太平洋岛国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和岛屿地区安全态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澳大利亚实施援助战略以促进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未来,澳大利亚将继续保持太平洋岛屿地区最大援助国的地位。
  • 邹小华, 薛德升, 李玮
    2019, 28(02): 149-159.
    运用链锁网络模型,分析了1993~2015年间中资律师事务所全球布局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全球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中资律师事务所在西欧、北美和亚太三大区域重点布局的基础上,全球空间覆盖范围迅速扩展,全球布局同时考虑全球金融型中心城市和政治型中心城市等多种类型区位;中资律师事务所的全球网络,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纽约、伦敦、迪拜等核心城市构成的骨干网络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其网络的全球化程度也不断增强;中资律师事务所的全球扩展对北美、西欧、非洲、中东以及东欧等区域城市的全球网络联系影响较大,对空间临近的亚太地区影响相对较小。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
  • 李静, 汪明峰, 程红, 林玥希
    2019, 28(02): 160-169.
    后工业时代,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正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引导城市更新、城市转型的重要手段。上海也积极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来塑造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形象。在回顾上海文化战略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战略导向下上海对演出场馆资源的五种开发利用模式,并重点剖析了城市文化战略的实施对上海演出空间的塑造作用。在当前上海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进程中,演出场馆的空间分布格局正日趋成形,同时,这种文化符号效力也带来了显著的空间效应,包括全球文化消费引领地的形成、艺术表演集聚区的初现以及演出空间的专业化拓展等。塑造与提升上海演艺文化空间格局成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必经之路。
  • 王倩倩, 杜德斌, 张杨, 桂钦昌
    2019, 28(02): 170-178.
    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运用Pajek、Ucinet、Gephi等软件,构建全球手机贸易网络,探究2001~2016年全球手机贸易网络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全球手机贸易极化现象较为严重,贸易活动主要发生在少数国家或地区。随着网络节点的增加和联系的增强,贸易网络呈现稠密化发展,网络整体复杂性开始涌现。全球手机贸易网络核心从欧美向东亚转移,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空间格局,贸易关联的马太效应明显。全球手机贸易子群结构板块特征清晰,美国、加拿大、中国等国家双向溢出角色明显,网络不均衡特征较为显著。
  • 胡孝平, 李玺
    2019, 28(02): 179-190.
    居民态度是影响旅游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借助态度ABC模型的标准学习层级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澳门居民对自由行政策支持意向的形成机理,并对地方依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澳门居民对自由行政策支持意向主要受正面影响感知和积极情感的影响;对自由行政策的经济与社会作用感知能激发澳门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满意感,并抑制其对内地自由行游客的厌恶感;社会成本感知将导致澳门居民对自由行游客的厌恶感,居民满意感对其支持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地方依恋在澳门居民态度形成过程中发挥部分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澳门居民对自由行政策支持意向的管理举措。
  • 陈勤昌, 夏莉惠, 王凯
    2019, 28(02): 191-200.
    基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选取1996~2015年长江经济带入境游客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等旅游经济发展相关指标,计算旅游经济产业规模指数、产业素质指数及其综合指数,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ArcGIS地统计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深入探讨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格局与动态趋势。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各省区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总体上呈逐步收敛态势;2)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内差异贡献率远强于区域间差异贡献率,下游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对省际差异贡献率最大;3)2015年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产业综合指数呈"U"型拟合曲线,总体上表现出东强西弱,自西向东愈渐增强;北强南弱,自南向北愈渐增强的发展格局,且区域入境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趋势仍将持续。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从优化战略布局、协调区域分工和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等角度,为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的持久有序发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 徐珍珍, 余意峰
    2019, 28(02): 201-208.
    以500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其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总体呈现不均衡的集聚型分布态势,东、中部地区密集,西部稀疏,且形成了包括江苏、海南、河南、湘赣鄂交汇地区和四川在内的五个高密度核心区。从省域空间分布来看,湖南、四川、河南和江苏4省分布数量最多,且各省份的规模度指数差异明显,存在包括海南、江苏和京津冀地区在内的三个"高地"。进一步研究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发现其分布主要受到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业发展水平、交通条件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
  • 朱利涛, 苏惠敏, 张萍, 李政委
    2019, 28(02): 209-216+159.
    基于青海省藏传佛教寺院数据,以县(市)作为基本研究单元,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青海省藏传佛教寺院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藏传佛教在青海的演变模式。结果表明:藏传佛教寺院增长率的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宋元属萌芽阶段,明属初期发展阶段,清属快速发展阶段,近代(截至1995年)属稳定发展阶段;在空间分布方面,存在着分别以玉树和化隆为中心的"双核集聚"空间分布密集区;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东多西少,分布不平衡趋势不断增强,分布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藏传佛教寺院的空间全局与局部自相关特征显著,在寺院空间自相关演变趋势中,青海省"扩散型"区域的范围逐渐扩大且呈相对独立的"团状"分布,"落后型"区域呈连续的大片"块状"分布。
  • 芦学良, 王国梁, 胡炜霞
    2019, 28(02): 217-224.
    立足于宗教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山西省925个"宗教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谷歌地球(Googol Earth)及百度地图定位各个宗教景观的地理坐标。运用ArcGIS10.3空间分析法、水文分析法进行可视化表达,分析山西宗教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山西宗教景观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但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形成"大分散、小集聚"式的空间分异模式;市域分布不均衡,呈现集中于以太原、长治、忻州、临汾市为依托的周边地区格局;高程空间格局具有高值集聚特征,且46%的宗教景观海拔高度<1000m;宗教景观格局分布受总体地形、海拔高程影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人口分布状况也影响着宗教景观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