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9年, 28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周雯婷, 刘云刚
    2019, 28(01): 1-1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国人持续流入中国,探讨在华外国人社会融合问题的重要性凸显。以在沪日本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方法,探讨在华外国人在就业、住房、日常消费行为如购物、饮食、医疗、教育、娱乐、交通等方面的融合状况和满意度情况。研究发现,由于在沪日本人主要进入以日企或同胞为对象的外国人劳动力市场,倾向于聚居在日本人聚居区,日常消费方面高度依赖日本人族裔经济等,导致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基本都局限在自我构建的封闭的当地日本人社会中。在沪日本人的社会融合程度普遍不高,这也成为今后改善移民管治、促进移民社会融合和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 刘振, 戚伟, 王雪芹, 刘盛和
    2019, 28(01): 13-23.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收缩逐渐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一现象在我国也日趋明显,未来需要持续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从人口收缩的内涵和测度方法、变化趋势及空间特征、影响因素等几个重要的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基于现有的研究,国内对人口收缩的研究未来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需要加强人口收缩区空间演变特征及趋势的研究,总结过去不同时期及分析未来人口收缩的空间变化规律;二是需要结合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建立人口收缩形成机理的理论框架,对人口收缩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三是需要进一步讨论人口收缩的正负社会经济效应及应对策略,尤其是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探讨;四是需要加强人口收缩区城镇化问题等区域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
  • 黄玉桃, 张学珍, 李侠祥, 张丽娟
    2019, 28(01): 24-31+89.
    洪涝是影响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自然灾害。基于全球紧急事件数据库(Emergency Events Database,简称EM-DAT),通过识别洪涝事件,利用频次分析方法,分析了1950年~2016年印度洪涝灾害事件频次的时空变化,揭示了印度洪涝灾害的时间和空间分异特征和因灾致死人口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印度洪涝灾害呈现鲜明的季节变化特征,7-9月为高发季节,占总频次的65.704%,峰值出现在7月,占24.549%;1950年~2016年洪涝频次总体呈增加趋势。(2)印度北部,特别是东北部,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3)1950年~2016年洪涝灾害致死人口随洪涝频次增加而增加,但单次死亡人口最大值和年最大死亡人口值均明显降低。由此表明,20世纪中叶以来印度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逐渐增强。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印度社会的脆弱性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洪涝灾害风险奠定了基础。
  • 黄旭峰
    2019, 28(01): 32-39.
    从现代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讲,海洋主权直接维系着国家的兴衰更替,作为海疆的基本划界标准之一,海岛是海洋上极为重要的领土标志和主权归属象征,因而地处海疆边界的海岛自然容易成为海权争端的导火索,多方交界的海岛或附近海域更是如此。目前我国周边海域争端不断,海洋权益面临严峻考验,如何审视这种边界海岛的战略定位也成为我国维护海权的一大课题。为此,本文将尝试借用相应的陆疆概念——"界点",以海南岛和韩国济州岛为例,分析处于多方势力海疆交界处的海岛地缘形势,以期探索一种新的海疆主权范式,进而对我国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疆土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 姜炎鹏, 王腾飞, 陈明星, 刘晔, 沈洁, 马仁锋, 张凡, 宁越敏, Paul Waley, Zhao X.B.Simon
    2019, 28(01): 40-46.
    首届"全球城市与城市区域"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学术论坛于2018年11月16-17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成功举办,来自英国、中国香港和上海等科研院所的城市地理学界的30多位学者,其中不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入选者、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等,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经过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后一致认为,全体城市研究热点为全球城市空间更新、全球城市区域发展、全球城市创建政策和全球城市区域网络等。与会学者还讨论了中国全球城市与区域研究发展方向。
  • 俞路, 赵佳敏
    2019, 28(01): 47-57.
    基于2005年~2013年47个地级行政单元的夜间灯光数据和其他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京沪高铁的开通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相邻非京沪高铁城市,京沪高铁显著地促进了所在城市的经济增长,这些高铁城市的经济增长也带动了其他相邻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京沪高铁的开通也显著地促进了京沪高铁经济带的地区间溢出效应。此外,相对经济水平较低的城市,京沪高铁的建成对经济发达城市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这说明随着京沪高铁的开通,经济扩散和经济集聚是同时并存和发展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在此期间,人口集聚是促进京沪高铁经济带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其余依次是投资和出口。投资和人口集聚因素对整个经济带的经济促进作用在增强,而出口因素的作用在下降。
  • 赵璐
    2019, 28(01): 58-67.
    全面、科学地剖析"十一五"以来全国经济空间发展与转型特征对新时代下制定区域发展宏观战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本文研究应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定量分析了"十一五"以来中国经济空间发展过程与转型特征。研究发现,"十一五"以来中国经济空间格局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变化,特别是2010年以来,全国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有利于东西向布局的空间态势。中国经济空间发展表现出东西向经济增长快于南北方向、沿海-内陆一体化共同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逐步一体化等明显的转型规律。鉴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和全国经济空间转型态势,建议以东西向布局为主开展国家宏观战略布局,这对新时代下提升全国经济及市场一体化水平、实现东西双向共济开放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李影影, 黄琪, 曹卫东, 张宇
    2019, 28(01): 68-78.
    基于经济联系视角,通过运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与GIS空间分析,对泛长三角区域网络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泛长三角区域空间网络整体呈现以上海为核心,以南京、杭州与合肥为多中心的"一级多核"空间格局;泛长三角区域空间网络密度较低,区域内城市间联系较为松散,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通过多重中心性分析,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市对周边城市的极化和扩散效应突出,但次级区域尚未完全融入;泛长三角区域可划分4个凝聚子群,且凝聚子群内部小团体现象明显,子群内城市间经济联系较强。与此同时,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快,网络化特征初现端倪。
  • 黄先梅, 赵建吉, 孟庆岩, 郝均, 孙震辉
    2019, 28(01): 79-89.
    利用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河南省城市建成区空间格局的变化;引入重心理论模型,识别了河南省经济、人口、灯光重心轨迹演变。结果表明:(1)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北部城市群,城市化进程较快,郑州和开封的空间扩展联系紧密;河南省东西向建成区扩展水平高于南北方向,中部平原区好于西南部山区,整体呈现集聚式扩张;(2)灯光重心主要向东北方向移动,与经济重心转移方向一致,与人口重心方向明显偏离;(3)夜间灯光强度与建成区面积相关性较高,经济发展情况与夜间灯光强度以及建成区面积的相关性均高于人口与灯光及建成区面积的相关性。
  • 陈善浩, 陈忠暖, 蔡霞
    2019, 28(01): 90-101.
    以湛江城市居民城际出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乘客进行问卷实证调查,从微观角度探讨滨海城市居民城际出行空间行为特征。结果表明:(1)湛江城市居民城际出行因交通方式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2)在行为分析上,5变量探索性结构方程模型(ESEM)具有较好的适配度,公路、铁路和航空3种交通方式的模型潜因子均可命名为便捷性、经济性、舒适性、安全性和出行偏好潜因子;(3)不同交通方式出行行为特征分异比较明显,且呈现出明显的滨海城市个性特点。(4)年龄、月收入和月均离湛次数是影响出行行为的重要协变量。研究为人本导向的滨海城市城际交通枢纽连线规划、交通体系组成优化、交通服务能力供给提供理论支撑。
  • 李晓玲, 修春亮, 冯兴华, 梅大伟
    2019, 28(01): 102-110.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人口统计数据、交通网络数据和避难绿地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多尺度分析、城市网络分析工具、邻域法等方法,在ArcGIS10.2和Fragstats (ver 4.2.1)软件平台上进行空间分析,并建立城市安全相似性模型,从景观格局视角对圣彼得堡和大连市城市安全环境的相似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圣彼得堡市和大连市城市景观安全相似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人口密度、土地利用、交通网络、避难绿地;相比而言,圣彼得堡在交通效率和避难绿地整体可达性两方面显示出优势,而大连则在"工业-居住-绿地"三大功能用地空间布局以及人口与交通网络中心性两个方面显示出优势。
  • 张建伟, 窦攀烽, 焦士兴
    2019, 28(01): 111-120.
    科学评价旅游效率对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和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价值。采用DEA模型测度,研究了河南省2010~2015年18个地市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利用ESDA对旅游效率的时空差异演变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河南省旅游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较低,且低于纯技术效率,说明旅游资源的生产规模和投入产出不匹配,需要调整规模。(2)河南省北部地区的郑州、开封和洛阳的旅游效率较高,而河南省南部地区的南阳、信阳和平顶山的旅游效率较低,整体呈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3)河南省旅游效率高-高集聚的地区主要为郑州、焦作和新乡,2015年旅游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较小,集聚特征不显著的数量达到了77.78%以上。(4)在资本投入要素中,平顶山、南阳和信阳的调整幅度较大;在劳动投入要素中,周口市、驻马店市和信阳市需要调整的幅度最大。(5)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信息技术和对外开放为河南省旅游效率的正向影响因素,其中信息技术的影响作用最大,而交通条件和城市化为反向影响因素。
  • 白冬冬, 孙中伟
    2019, 28(01): 121-129.
    以2015年我国淘宝村为研究对象,考察其空间分布特征与空间组织模式,发现其具有地理根植性;以经营商品的特殊性为切入点,经由"成本-价格"分析确定其地理根植性,最后则通过产业根植性给出根源性解释。研究发现:淘宝村在国家、地区、省、市、县和乡镇六个层面都呈非均衡分布,且具有显著集聚化特征;淘宝村符合由两种空间形态、两种流态和五种主体构建的网络购物空间组织模式框架,且可划分为自产自销、村内生产、一般村外生产、村外生产与专业市场结合等4种类型;淘宝村经营商品的特殊性,即本地绝对优势产品和成本优势产品是其在全国竞争中胜出和存在的关键;淘宝村经营商品的自然根植性、社会根植性和复合根植性是其地理根植性的根源。
  • 刘明, 范博凯
    2019, 28(01): 130-138+186.
    从工业经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出发,选取2006—2015年兰州都市圈各县市面板数据,通过空间演化分析方法研究兰州都市圈工业经济空间发展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工业经济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通过溢出效应的分解来探寻兰州都市圈工业经济溢出效应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兰州都市圈工业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城镇发展水平空间溢出总效应最强,工业集聚与资本投入的空间单向溢出效应为负,但空间溢出总效应为正,工业经济及其影响因素溢出效应的强弱主要受区位相邻距离影响。
  • 王雪妮, 赵彦云
    2019, 28(01): 139-148.
    科学评价我国的健康投入效率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运用DEA方法测算1997年~2015年59个国家的健康投入效率并刻画世界发展格局,揭示我国健康投入效率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进而利用面板Tobit模型找出影响效率的社会经济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的健康投入转化纯技术效率较低,规模效率处于中等水平,两者交互作用导致综合技术效率较低,且没有明显的发展速度优势;规模效率相对纯技术效率呈现U型曲线特征;创新能力、服务业生产力、收入差距、自然环境质量和人口规模等社会经济变量是造成这种效率水平的主要原因。
  • 刘艳平, 保继刚, 黄应淮, 张子昂
    2019, 28(01): 149-160.
    在出行与游玩日益模糊化的背景下,利用GPS轨迹挖掘自驾车游客在大尺度范围内移动的空间行为特征和时间制约因素,对于规划设计旅游路线及旅游产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自驾车旅游热点区域——西藏自治区,通过Python挖掘"六只脚"平台6748条"脚印"数据以及924条轨迹信息,结合OSM路网数据以及旅游景点POI数据,以季节强度指数、多环缓冲区、核密度等方法探讨自驾车游客的时空行为特征。研究发现:(1)游客兴趣点主要沿西藏南部交通路网分布,国道周边的自然景观对自驾车游客具有明显吸引力;(2)游客兴趣点数随着与景点距离的增加呈现出幂函数式递减,自驾车游客围绕旅游景点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但游客兴趣点与景点的空间距离较大,沿途景观成为游客重点关注的旅游吸引物;(3)年内,受西藏季节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游客出行以夏秋季节为主,主要分布在商业相对发达且旅游业态较多的拉萨和林芝市区。不同季节的自驾车速度存在显著差异,速度高低关系为秋季>夏季>春、冬季;(4)日内,在进食、睡眠等生理节律及娱乐需求的约束下,游客会在停车场、服务站、景色优美的路段、景点等地方停留游憩,旅游活动的整体节奏是移动和静止相结合,且大部分时间处于移动状态。
  • 徐秀玉, 陈忠暖
    2019, 28(01): 161-174.
    休闲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生活方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利用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以近20年来中外休闲研究的核心文献为基础,定量分析了中外休闲研究的概况、热点及趋势。研究发现,国外的休闲研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和高影响力的研究力量,而我国的休闲研究尚处于探索发展的前学科阶段,研究力量有待加强;国外的休闲研究视角多元,研究内容广泛,研究热点层出不穷,主要集中在休闲参与、休闲认知、健康、种族、女性、休闲制约、深度休闲等方面,研究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强调休闲的公平与正义,而我国的休闲研究视角比较狭窄,研究热点较少,主要集中休闲产业、休闲经济、休闲体育、休闲旅游、休闲教育等宏观性命题上,更加强调休闲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意义。通过中外休闲研究的对比分析,可以为我国休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 李磊, 孙小龙, 陆林, 邓洪波
    2019, 28(01): 175-186.
    交通对旅游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铁作为一种新兴交通工具,由于具有突出的客运能力,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作用正在凸显,国内外学者对高铁旅游的关注程度亦在快速升温。本研究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运用文献计量法、文本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高铁旅游研究相关文献标题词和关键词的分析,梳理出"高铁对旅游目的地可达性影响研究"、"高铁对旅游业影响研究"、"高铁对旅游地空间结构影响研究"和"高铁对旅游者影响研究"四个研究热点。通过对四个研究热点进行综述,总结了国内外高铁旅游的研究进展,并比较了中外研究的差别,提出了对我国高铁旅游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启示。
  • 许翔宇, 孙希华, 刘家萍
    2019, 28(01): 187-196.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站的世界遗产名录为数据源,运用数理统计与GIS空间分析的方法,揭示出意大利世界遗产的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意大利世界遗产项目的入选时间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遗产项目呈集聚分布态势,主要在中北部平原、中西部沿海和南部岛屿;在时间分布上,意大利的世界遗产时间跨度较大,单个项目的延续时间较长,主要表现古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在属性特征上,与城市规划和宗教相关的项目占大多数,主要以历史城镇和乡村、文化景观公园和庭院、历史建筑(群)三种形式存在。最后总结出这些特征与其国家的自然环境、中心城市和遗产保护情况有关。
  • 郭安禧, 张一飞, 郭英之, 梁丽芳, 孙雪飞, 王纯阳
    2019, 28(01): 197-207.
    增强旅游者重游意向对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竞争力有重要意义。以旅游者满意为中介,以感知获益为调节,探讨旅游者感知价值维度对重游意向的影响机制。对500名团队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实体价值、经济价值、学习价值对重游意向存在差异化影响;实体价值、学习价值经旅游者满意的部分中介影响重游意向,经济价值经旅游者满意的完全中介影响重游意向;感知获益负向调节实体价值与旅游者满意的关系。澄清了现有研究中旅游者感知价值与重游意向关系不明确的原因,明确了实体价值、经济价值、学习价值影响重游意向的传导机制,证实了感知获益是实体价值影响旅游者满意的边界条件。
  • 曹哲, 邵秀英
    2019, 28(01): 208-213.
    将山西省182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作为研究对象,以ArcGIS10.0为工具,运用多种定量方法,从分布类型、集聚度、分布重心等方面进行空间分析。山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分布集中度高,空间分布"大分散,小集聚";空间格局表现为"高、中、低"三个密度区域。通过对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和交通、中心城市、高级别景区、人口、经济、农业基础要素等人文要素来分析空间关联度,发现山西省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高度集中于河流沿线、高等级道路沿线,聚集在近郊,但是与高等级景点的重合度不高。运用"点-轴"模式和增长极理论,结合山西省乡村旅游的资源特点,提出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一核多点"、网络状布局、区域均衡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