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8年, 27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金凤君, 刘会远, 陈卓, 王姣娥, 张正峰
    2018, 27(04): 1-10.
    中国与东盟在地理上是山水相依的近邻,战略上彼此对对方都属至关重要的地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对东盟产生了压倒性的影响力,多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入。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尤其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与东盟进入了全方位合作的新时期,相互联系紧密而广泛,对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基础设施发挥"新支撑"角色。未来,中国与东盟的基础设施合作应以创造机会和营造区位为前提,共同推动泛亚铁路建设,形成区域合作新通道,并以泰国湾地区为重点区域,规划建设中国与东盟联系的运输中心和经济枢纽,保障并推动中国与东盟合作持续深化。
  • 段杰, 况颖
    2018, 27(04): 11-20.
    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国家以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属性、逐步开放的经济政策、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日益受到国际资本的关注。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进程加快,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经济合作不断推进。近年来中国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直接投资稳步增长,呈现出:直接投资流量稳步上涨;投资主体多元化,中央企业居于主导地位;直接投资领域不断扩大等特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弥补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建设资金的不足,完善了GMS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GMS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与GMS国家双边贸易的发展。未来中国对GMS国家投资不仅要关注东道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更要加大高新科技产业投资力度,注重投资的质量提升。
  • 张磊, 武友德, 李君, 李灿松
    2018, 27(04): 21-33+117.
    以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地区缅甸段为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重心测度、动态变化及景观指数等模型,对其1993年~2017年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状况进行探究,得出以下结论:(1)随时间演进,研究区林地显著扩展而草地、耕地、灌丛及水体等均大幅减少,建筑用地虽扩展显著但比重始终较小;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重心及其转移变化差异显著,24年间,建筑用地、耕地、草地、水体及湿地重心均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而林地与灌丛重心偏向西南。(2)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整体较快但小幅放缓,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林地、草地及耕地等用地类型上;随时间演进,各用地类型均发生了较明显的相互转化,其中以林地、草地、耕地及灌丛的间转化最为显著。(3)从斑块类型尺度来看,研究区不同用地斑块间的景观指数及其变动差异悬殊,整体而言,灌丛、草地及耕地的斑块密度明显较高但形状规整程度显著较低,而林地的平均斑块面积远大于其余地类。(4)从景观总体尺度来看,研究区景观的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均持续降低而破碎度指数整体减小,各用地景观面积差异持续扩大且空间分布的均匀程度不断降低,整体呈由分散分布向集中布局的转变。
  • 阮文奇, 张舒宁, 郑向敏
    2018, 27(04): 34-44.
    以中国大陆居民赴泰旅游路线为研究对象,通过旅游分享社区网站,采集2016年整年赴泰旅游线路,构建旅游流有向网络,运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旅游流网络的结构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1)中国赴泰旅游流网络呈现环形放射状,形成了以曼谷为核心,多基点向四周散射的环形旅游流空间结构,网络密度与中心势偏低,网络联结相对松散,冷热点明显,空间差异性突出;(2)赴泰旅游流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突出,网络核心区与边缘区数量差异大且互动较少;(3)曼谷、清迈、芭提雅、普吉岛、拜县处于中国游客赴泰旅游流网络的关键位置,是赴泰旅游集散中心;(4)中国游客赴泰旅游目的地分为五个等级,其中边缘旅游目的地数量过多;(5)从整体来看,旅游接待能力、旅游资源禀赋、旅游目的地知名度、社会治安对赴泰旅游流网络影响作用明显,是旅游流网络结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游客赴泰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形成机理。
  • 朱丹, 王珂, 徐红罡
    2018, 27(04): 45-56.
    随着我国出境游的持续发展,亟待探索其对于构建中国软实力的影响及具体路径。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出境游对目的地国家主要发挥了经济效益、起到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功能,而对国家软实力的构建功能鲜有探索。基于此,本文利用二手资料分析法,以中国赴澜湄次区域目的地国出境游为研究案例,从宏观制度和微观游客行为两个方面入手,对当前中国对此目的地区域实施的出境游相关制度、出境游客行为及其对外形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目的地国在接待中国游客软硬件上存在的不足,对于当前中国如何借力出境游来提升自身在周边国家中的软实力,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及其实现条件。
  • 马双, 曾刚
    2018, 27(04): 57-65.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刻画了2013年长江经济带城市间创新联系网络的网络密度、中心性和网络拓扑结构,在改进的引力模型的基础上确定了长江经济带创新联系的中心城市及其辐射范围。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网络整体密度较低,中心度较高的城市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拓扑网络呈现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成为创新联系中心城市的大多是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并形成了以它们为核心的创新联系板块,板块间的内部联系和辐射范围差异显著。
  • 李想, 刘承良
    2018, 27(04): 66-76.
    通勤是城市道路的主要功能之一,然而过于集中的通勤造成各种交通问题。现阶段,我国二线城市的高峰期拥堵问题也愈发严峻。以我国沿海城市福州市为例,对城区居民的通勤行为及通勤感知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福州市城区居民通勤特征。研究表明:从通勤行为来看,居民通勤时间和距离以中等水平为主,随着通勤时间和距离的增加,通勤方式逐渐从步行向助力车再向公交车、私家车过渡,职住分布的空间失配进一步带来通勤流的空间集聚,是高峰期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从通勤感知来看,交通意象中标志物和区域的可意象性很小,节点的可意象性最大,满意度呈现由外围向中心递减的空间结构,并深受样本属性影响。
  • 程艺, 刘慧, 宋涛, 刘海猛, 唐志鹏, 湛东升
    2018, 27(04): 77-89.
    中国西南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是内陆、沿海、沿边三大空间作用力的缩影,剖析西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空间演化及驱动因素,对于新形势下明确西南地区发展方向和深化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西南地区61个地级市(地区、自治州)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熵值法、Theil指数、σ收敛、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建立了对外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对西南地区2003年~2014年对外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宏观政治经济环境与区域特点,分析了西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并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不断增大,由相对均衡向极化格局演变,成都市、重庆市是西南地区对外贸易的核心,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崇左市、防城港市等沿边沿海地区对外经济发展逐渐崛起;(2)受内陆与沿边、沿海三大空间作用力的影响,西南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核心区域沿东北-西南向发展,呈现先北移后南移的趋势;(3)经济发展水平、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国家政策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于西南地区的对外贸易格局,促进西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空间分异。(4)未来西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将扩大向南开放,四川省、重庆市的对外开放方向呈现多样化,向北开放的趋势较大。
  • 邓嘉怡, 李郇
    2018, 27(04): 90-99.
    20世纪90年代,收缩城市开始从欧美发达国家蔓延至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其中以统一后的德国东部城市最为典型。统一后原东德收缩城市的案例表明,城市收缩引发的人口流失与经济衰退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大量倒闭,劳动力市场萎缩,人口总量及出生率急速下降以及城市失业率飙升等;而两德统一带来的体制变化是导致原东德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此外,人口流动、过激私有化、郊区化和过度补贴等一系列反应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收缩;本文最后对统一后,在华盛顿共识的影响下原东德地区采取的断崖式改革所引起的城市变化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 刘二虎, 陈瑛
    2018, 27(04): 100-107.
    基于熵权理论,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基础设施、生产因素四方面,对中亚五国的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五国的投资环境与吸收FDI的关联性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提供参考建议。结论如下:(1)五国中哈萨克斯坦的整体投资环境最为优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处于中等水平,塔吉克斯坦的整体投资环境较差;(2)在经济、政治、基础设施和生产因素四个方面,哈萨克斯坦的投资环境在各项指标中均表现较好,其他四国的优势因素各不相同;(3)中亚五国投资环境的优劣对吸收COFDI和全球FDI都有显著影响。
  • 李咪, 王成新, 姬宇, 李雅楠
    2018, 27(04): 108-117.
    使用洛伦茨曲线和偏移份额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2006年~2015年城市用地结构的时空差异及变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整体上山东半岛城市群五类功能性用地呈扩张趋势,且分布相对均匀,同时存在结构性差异。研究期内,居住用地分布最均衡且稳定,工业用地次之,公共设施用地和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分布相对集中,但向均衡分布发展,绿地分布由集中向均衡发展。从区域来看,鲁西北分布最均衡,鲁中南次之,鲁东区域相对较为集中;(2)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和绿地为增长性结构,工业用地为衰退性结构;空间分布上看,青岛、济宁、莱芜、德州、聊城和滨州市建设用地扩张迅速,且青岛市和济宁市竞争力较强,济南市较弱。泰安和菏泽市建设用地呈减少趋势。其余地市补给挤出效应互有强弱,其中潍坊市竞争力较弱;(3)城市建设用地结构的变化受经济、人口、产业、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 滕堂伟, 葛冬亚, 胡森林
    2018, 27(04): 118-126.
    企业孵化器是促进初创企业发展和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是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举措之一。本文运用Arc GIS工具刻画了上海企业孵化器的空间布局及其演化特征,并以上海各区县为单元分析了企业孵化器区位分布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上海企业孵化器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多数集中于杨浦区,徐汇区等中心城区和浦东新区,外围区县数量较少;发展阶段差异明显,经历了政府主导,高校科研机构主导以及民营企业主导这三个主要阶段;空间布局经历了单个"弱中心",多个"弱中心",两个"强中心"和多个"弱中心"的演化特征;多数企业孵化器集聚于大学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附近。多元逐步回归结果表明,产业基础和科研实力显著影响企业孵化器的区位分布。
  • 沈凤斌
    2018, 27(04): 127-136.
    基于31个省域,分析了中国2015年电子商务与市场支撑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与支撑环境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关联性。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和支撑环境的空间发展极不均衡,东部省域整体上优于西部。且中国电子商务与支撑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也极不均衡,大体上表现出由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的空间渐变规律。耦合协调类型以支撑环境滞后型为主。另外,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居民消费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显著影响。
  • 任航, 童瑞凤, 张振克, 蒋生楠, 汪欢
    2018, 27(04): 137-145.
    2014年南非政府提出了名为"费吉萨"(Phakisa)的发展计划,将海洋经济视作未来南非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国是南非最大贸易合作伙伴,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两国在海洋经济领域迎来了巨大的合作机遇。对南非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在港口运输与临港工业、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领域,南非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基础较好,开发潜力巨大。中国与南非在上述领域存在较强的互补优势和合作的现实需求。结合两国相关海洋产业部门发展情况和现实条件,提出了中国同南非开展海洋经济合作的途径。
  • 张建伟, 王贤, 孟琳琳, 黄蕊琦
    2018, 27(04): 146-155.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产业转移逐渐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来源。采用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面板数据回归、响应强度模型及ESDA等方法对河南省18地市产业转移的创新效应强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产业转移对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带动作用,产业转移每增加1.017%可以带动当地创新能力提升1%,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及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集聚;(2)2007年~2015年,郑洛新许焦等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一直是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承接产业转移较高的地市有郑州、洛阳、商丘、安阳、新乡和焦作,和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吻合性;(3)河南省产业转移创新效应较强的地市主要有郑州、洛阳、许昌、新乡、濮阳和南阳,产业转移创新效应的空间格局大致呈"带"状分布;(4)创新能力是河南省各地市创新响应强度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创新能力越高的地区越有利于吸收产业转移溢出的技术和知识。
  • 汪晓春, 李江风, 张祚
    2018, 27(04): 156-166.
    海南省作为全球大型热带海岛的代表,其旅游发展轨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海南岛旅游发展在空间上极不均衡,且部分市县存在"旺丁不旺财"的现象。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及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全岛协调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重心模型为分析工具,分析了海南省游客重心、消费重心、国际游客重心的演变轨迹,并深入剖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三者位置始终不一致,但均处在全省地理重心偏东的位置,并逐年向南、向西偏移;东部市县过多地表现为旅游通道的作用,游客消费水平较低;游客消费相对游客分布变化具有时空上的滞后性;国际游客的聚集性和地域偏好更加明显;全岛旅游发展在空间上呈现海口市和三亚市双核现象,旅游重心演变的实质主要体现在旅游首位城市由海口向三亚的变迁。海南省旅游重心演变及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有地缘优势、资源条件、干线交通、政策支持、特色旅游产品等。
  • 刘磊
    2018, 27(04): 167-176.
    近年来,随着"美丽中国"、"美丽乡愁"等一系列生态文明战略的颁布,传统村落的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已取得了业界广泛共识。然而,现有的开发实践多存在着功利化动机明显、模式化抄袭严重的不良倾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被视为争取资金支持、扩大地域影响的工具。中原地区这类遗存基底破损严重,实证资料获取困难,如何排除障碍和干扰,准确提炼地域风貌的精髓特质,客观评价既有策略的成效与得失,提升开发建设的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研究根据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现有状况,结合中国本土地理学的理论逻辑,围绕文脉辨识的核心概念,通过基本把握、主导原则、一般思路的剖析和中原案例的实证,系统阐述了益于文脉辨识、提炼及应用的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