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8年, 27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周强, 杨宇, 刘毅, 翟崑
    2018, 27(03): 1-10+64.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主动塑造周边环境,引导世界新变革的战略举措,其实施将引起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地缘政治新现象和地缘战略新问题。"一带一路"建设是发展中国家发起并主导的、以中国为网络枢纽引发的全球地缘板块"共振",尽管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并非地缘政治战略,但是不可否认一定程度上"一带一路"具有与生俱来的地缘战略属性。地缘政治作为分析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视角,可用来理解全球地缘政治变化的驱动因素,为维护各国国家利益的重大决策提供思路和理论借鉴。为此,本研究试图从理论、动机、环境、效应、风险、策略等方面客观地论述不同学者和国家行为体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以及"一带一路"客观上所形成地缘关系的变化。针对相关研究进展,提出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构建相关地缘政治理论,解释"一带一路"引发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深化"一带一路"地缘环境分析;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地缘战略效应和风险,加强地缘政治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以此提高服务国家对外战略决策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 刘婵娟, 胡志华
    2018, 27(03): 11-18.
    基于全球十大集装箱班轮公司的港口航线数据统计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的164个港口之间的海运联系情况,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运网络。借助网络的整体结构和节点中心性评价指标,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集装箱海运网络的拓扑结构复杂性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运网络整体呈现出小世界和无标度网络特性;度与度分布空间差异性较大;网络中节点中心性呈现出明显的位序-规模递减趋势和分层情况;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运网络中三种中心度最大的港口均是新加坡港,新加坡港具有最高的整体中心度,处于绝对核心地位;从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分析,排名前15位的港口基本相同,仅在位序上略有差异;三种中心性排名前列的港口大多分布在海运实力较强,海运辐射范围较大的东亚、西亚和东盟地区。
  • 王俊惠, 侯西勇, 张安定
    2018, 27(03): 19-29.
    基于美国USGS提供的1992、2001和2011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指数模型等方法研究美国本土海岸带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美国本土海岸带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多样性突出;其中,林地分布最为广泛,灌木次之,再次是作物栽培区,开阔水域面积列第4位,其他类型分布面积及占比均较小,常年冰雪带仅分布于西海岸分区。(2)1992年~2011年,林地大量减少,且主要向开发区、灌木和湿地转化,作物栽培区和牧草地相互转换,但牧草地转换为作物栽培区的面积更为突出;林地和作物栽培区的相互转化明显,转化面积最多;开发区转换为其他类型较少,又多由林地和作物栽培区等持续转化而来,面积稳步增长。(3)美国本土海岸带区域土地利用多样性缓慢提高,其中,墨西哥湾沿岸土地利用多样性最高,西海岸最低;各子区域平衡状态依次为东北海岸>西海岸>东南海岸>墨西哥湾沿岸>全美>佛罗里达州>五大湖沿岸;总体上,1992年~2001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更为剧烈。
  • 李振福, 梁爱梅, 徐梦俏
    2018, 27(03): 30-41.
    北极社会科学研究是在北极权益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科研领域,对研究领域的合著网络及引用网络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作者间的关系模式及知识流动的特点。以2007年~2015年北极社会科学研究中文期刊文献为基础,采用中心性分析、社团分析对北极社会科学研究的合著网络和引用网络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北极社会科学研究者之间已初步形成多个规模较大的团体,但绝大部分研究者较为分散,沟通合作机制缺乏;此外,活跃作者之间的信息流动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代际特征开始凸显。应激发不同领域人员参与北极社会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引导其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推动北极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 史晨怡, 周春山, 余波
    2018, 27(03): 42-54.
    援藏与西藏城镇化具有密切关联。以西藏自治区74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建立援藏与西藏城镇化耦合关联指标体系。在分析援藏与西藏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趋势分析,探讨援藏与西藏城镇化时空耦合协调特征;运用加权灰色关联模型,分析2000年~2015年援藏与西藏城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援藏与西藏城镇化综合水平均持续上升,但大部分县区仍处于城镇化初期阶段;2)援藏与西藏城镇化逐步进入高级协调状态。2015年,各县区援藏与城镇化处于高耦合、低协调状态,耦合度与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特征;援藏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分区随海拔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且由较高耦合协调区向地区中心集聚;3)援藏与西藏各县(市、区)城镇化各要素之间均具有较强的正向关联,财政转移支付与建筑工程投资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援藏在经济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果。基于研究结果,针对不同地区提出未来援藏工作及西藏城镇化发展建议。
  • 陈妍, 梅林
    2018, 27(03): 55-64.
    以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年~2013年面板数据构建指标模型,对各城市和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配置进行综合评价并探讨其障碍因素。结果表明:转型期间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变化大体呈现"稳定-波动-下降"的趋势,城市间各项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其中,医疗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配置水平是制约东北资源型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水平的关键因素,其次是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后可通过建立健全公共服务长效制度、提高均等化普及程度、采取针对性措施等推进服务水平提升和城市转型发展。
  • 傅钰, 钟业喜, 冯兴华
    2018, 27(03): 65-75.
    以长江经济带127个市域为研究单元,结合地统计分析及空间变差函数,以1988、2001及2012年为研究截面,对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东西差异显著,高水平区于东部地带呈片状及散点状分布,而低水平区于西部地带形成环状集聚格局;(2)冷热点格局呈现明显的梯度推移性,泛长三角地区形成片状热点集聚区,中部地带形成以武汉城市圈及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的次热点区,而西部边缘地带冷点区集聚;(3)空间变差函数显示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较强的空间自组织性,并在全方位呈现出波动变化格局,高值区域具有明显的迁移现象。且文章尝试从成因层、效应层、结果层探讨区域经济格局演变机理。
  • 李峥荣, 徐邓耀, 雷舒砚, 王如渊
    2018, 27(03): 76-85.
    利用传统统计方法和ESDA方法,在Arc GIS和Geo 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及影响因子三个方面对2000年以来成渝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成渝城市群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在波动中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内经济高值集聚区相对稳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2)成渝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总体呈东-西向格局、经济重心逐步趋于区域几何重心,经济发展在主要及次要方向上均呈现出持续扩张状态;区域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高水平县域形成"双核组团"结构、低水平范围逐步缩小且主要分布在边缘山地县域;区内经济发展热点区相对稳定并呈现出一定的扩散效应,而冷点区呈"品"字状分布但其范围持续缩小;(3)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策略、市场发育状况和人口增长状况是导致成渝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而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增长对区域差异的影响相对深刻。
  • 李东, 由亚男, 马长发, 关靖云, 张文秀, 程越
    2018, 27(03): 86-98.
    空间贫困是通过研究贫困现象与地理资本之间的关系,分析贫困的空间分异特征,研判致贫原因并制定反贫策略。以2015年新疆南疆三地州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GIS技术、TOPSIS模型并结合熵值法,系统分析了新疆南疆三地州空间贫困分异特征,最后借助障碍度模型进行贫困与地理资本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各县(市)与最优目标的贴近度,可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类地区:一级贫困区包括塔县、乌恰县、阿合奇县、和田县、喀什市、和田市、民丰县、叶城县、皮山县、阿克陶县;二级贫困区包括于田县、策勒县、巴楚县、莎车县、阿图什市、墨玉县、洛浦县;三级贫困区包括泽普县、麦盖提县、伽师县、英吉沙县、疏附县、岳普湖县、疏勒县。整体上,自然地理环境恶劣,位置偏远、生产资料匮乏,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偏低,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少数民族人口比重高、农村人口比重偏高等对研究区空间贫困的影响较为显著。
  • 余瑞林, 马宗良
    2018, 27(03): 99-108.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以江汉平原19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2015年粮食产量数据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江汉平原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演变规律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其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江汉平原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空间集聚日益加强,粮食高产区集中在平原东部地区,低产区分布较散,日趋边缘化;(2)江汉平原粮食生产重心呈现出东进南移趋势,空间格局趋于稳定;(3)推进形成江汉平原粮食生产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农业从业人口的流失以及城镇化、工业化的冲击等。
  • 张磊, 武友德, 李君
    2018, 27(03): 109-119.
    运用区域重心、地理集中度及不一致指数等模型,对环洱海地区1988年~2012年耕地与农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与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随时间演进,耕地重心呈向西北为主、东南为辅的变动态势,而农业劳动力重心的阶段性变动明显,整体向西南偏移;25年间,耕地与农业劳动力重心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均大幅提高,两重心耦合态势日趋明显。海西地区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地理集中度均远高于海东,洱海西岸、S221及G214沿线分别为耕地与农业劳动力的主次要集聚轴;自1988年以来,耕地向海西中北部集聚,而农业劳动力呈现出由分散转为集中的布局态势,整体上两者呈高度正向相关性;随时间演进,村域耕地与农业劳动力空间分布的协调度明显下降,依据不一致指数,可分为耕地优势集聚型、农业劳动力分布滞后型、耕地—农业劳动力空间协调型、耕地分布滞后型及农业劳动力优势集聚型五类村庄。
  • 詹军
    2018, 27(03): 120-130.
    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市为研究对象,从时空角度分析了旅游经济差异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2008年~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下降。(2)省域内差异、城市规模等级内部差异是区域差异的最主要来源。(3)长三角城市群内大部分地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核心—边缘结构稳定。(4)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形成受到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层次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 陶印华, 申悦
    2018, 27(03): 131-142.
    伴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的郊区化建设进程加快,塑造了郊区学生特有的日常活动空间。而郊区实习机会、休闲和购物等设施的相对缺乏造成了学生日常生活的不便,引发了不同校区学生对城市空间利用的公平性问题。本研究基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北和闵行两校区学生的活动与出行日志调查,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二项逻辑回归模型,在比较市区和郊区学生通勤、休闲和购物活动与城市空间互动状况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郊区学生日常活动利用市区空间的个体差异性。研究发现,郊区学生日常活动空间具有市区指向性,范围明显大于市区学生,且随时间和活动属性的变化而变化。此外,郊区不同群体学生的活动空间对市区的依赖程度差异较大。上述发现对今后新校区的选址规划提供了相应的实证依据。
  • 马腾, 郑耀星, 王淑芳, 林荣平, 赵亚博
    2018, 27(03): 143-155.
    地方性概念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逐步受到学者们广泛关注。地方性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根本吸引力,但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乡村作为被消费的场所,地方性日益淡化。因此对乡村旅游过程中地方性的关注十分必要。本文基于地方居民角度,以福建省永定县洪坑村为案例,对其地方性进行解读并分析影响因素与机制,弥补了国内目前多从游客视角对旅游地地方性的研究。研究表明:物质形态、内在文化和活态环境共同构成乡村旅游中地方性的表现形式;经济、制度、文化三个因素通过利益、博弈和内涵驱动共同对地方性产生作用;地方居民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双重身份。最后,从加强村民社区参与、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与旅游规划等方面对洪坑村旅游开发提出对策与建议。
  • 杨晓俊, 陈朋艳, 朱凯凯, 郭文浩
    2018, 27(03): 156-163.
    通过收集整理西安主城区内的街巷地名,运用布迪厄符号权利理论和核密度估计法的空间平滑法,从空间可视化与量化角度分析西安街巷地名时空演变过程中地名景观命名的变化规律及区域差异,揭示时代演进中不同主体对地名赋予不同的政治立场,认为地名景观意义的演变是各方协商和博弈的结果。研究发现地名分布上呈现新城区政治性较为鲜明,碑林区、雁塔区、莲湖区较商业性,灞桥区和未央区主要以自然类景观为主的差异性。不同时期的街道地名景观意义表述了其符号生产者的政治空间,地名空间在日常生活下统治阶层与民众博弈呈现"官用"和"民用"相互竞争的态势。
  • 赵先超, 滕洁, 谭书佳
    2018, 27(03): 164-174.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旅游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测算旅游业碳排放是深入研究低碳旅游的基础,对低碳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投入产出法较为准确地估算了2008年~2014年湖南省旅游业的直接碳排放,分析了湖南省旅游业直接碳排放强度与人均碳排放的演变趋势,运用GRA关联法分析了湖南省旅游业各部门对碳排放影响的关联度。研究表明:(1)2008年~2014年,湖南省旅游业直接碳排放增长较快,从295.25万吨增长到783.14万吨;(2)湖南省交通、餐饮、购物和住宿部门的碳排放占到了旅游业直接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是旅游业减碳化的主攻方向;(3)湖南省旅游业直接碳排放强度与人均碳排放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4)湖南省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部门的碳排放与旅游业直接碳排放总量的关联度排序依次为:旅游游览(0.9296)>旅游餐饮(0.8456)>旅游交通(0.8254)>旅游住宿(0.8092)>旅游购物(0.7109)>其他(0.5732);(5)湖南省旅游业节能减排的突破点在于改变传统游览方式,重点在于促进交通理念和交通模式低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