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8年, 27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高锡章, 冷疏影
    2018, 27(02): 1-15.
    东盟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起点和重点区域,将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优先发展区域之一。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中国学者发表的近25年(1993~2017)与东盟及东盟十国相关的地理学相关文献,从中国地理学对东盟研究的关注度、研究领域特征、关注的热点国家以及从事该研究的队伍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地理学对东盟国家研究的现状。研究表明:(1)近5年来,中国地理学针对东盟的研究文献量明显增加,但占所有学科针对东盟研究文献量的比重较低。(2)中国地理学针对东盟的研究领域在CNKI和SCI/SSCI文献中区别较明显。在CNKI期刊文献中,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农业、城市、旅游、地缘经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在SCI/SSCI文献中,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健康地理、土地利用、城市等方面。(3)中国地理学最关注新加坡、泰国和越南三个国家,新加坡主要关注其城市和旅游等,泰国主要关注其旅游、土地利用和国际河流等,而越南主要关注南沙群岛和边境贸易等。(4)中国地理学从事东盟研究的机构较多,但发文量较为分散。发文机构虽说是以传统地理学研究所和高校为主,但没有形成有特色的研究团队。
  • 孔翔, 李潇雅
    2018, 27(02): 16-25.
    随着东亚各国经济地位的提升,经济利益关系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更趋显著,由劳动地域分工所引致的国家间贸易关系作为国家间经济利益关系的重要内因,应该受到更多关注。本文主要基于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合成谬误"的形成机理以及对东亚地区"合成谬误"现状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东亚各国以相似的要素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对国家间关系的可能影响。研究显示,由于东亚各国大多由价值链低端嵌入产品内分工体系,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合成谬误",这会使得东亚各国缺少经济合作的基础,并为外部力量影响东亚的国家间关系创造了条件。不过,东亚各国间的要素优势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合成谬误"很可能只是阶段性存在的现象,这就为构建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提供了契机。为此,作为东亚最大的经济体,我国有必要加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扩大国内最终消费品市场,从而为减少与周边国家的贸易竞争、扩大互补合作的空间夯实基础。
  • 张晓伟, 胡志丁, 何有麟, 何琴
    2018, 27(02): 26-35.
    缅甸自建国以来,以缅族为主体的中央政府与各地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冲突不断。数十年以来,少数民族武装一直是缅甸政府的难题,缅甸的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其中以缅北冲突最为典型。缅北地区是"一带一路"向南亚、东南亚推进的关键之地,缅北长期的冲突势必影响"一带一路"在缅推进,进而影响到"一带一路"的整体推进。本文结合实地调研、问卷和访谈,紧扣边界及其效应,梳理了缅北冲突对"一带一路"在缅推进的影响,包括中断贸易通道,口岸经济发展低迷;破坏中缅友谊,投资风险增加;降低缅甸政局稳定性,合作意愿减少;域外大国加入缅甸,市场竞争加剧;引发他国消极响应,地区共建环境恶化。最后针对缅北冲突对"一带一路"在缅推进的影响机理,提出注重整体效果,避开动荡区域、加大缅北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加强"一带一路"在缅北宣传、积极应对大国介入、突破边界效应,提升民族文化认同等建议,以期推进"一带一路"向前发展,实现中缅互利共赢。
  • 方尹, 陈俊华, 代欢欢
    2018, 27(02): 36-44+94.
    海湾地区作为"一带一路"的交汇点,油气资源丰富,了解此地区综合投资环境成为我国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一环。选取海湾八国2010年~2014年自然、经济、政治、社会及基础设施建设五大因素37个因子,运用熵值法对海湾八国投资环境进行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之上,依据五年投资环境综合得分,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将海湾八国划分为优先、次优、谨慎投资环境区,并对三类投资区与投资环境相关的条件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解地区投资环境差异、明确投资优先序列、降低投资风险;加强能源产业及基础设施行业投资、协同改善海湾地区投资环境水平等建议。
  • 雷洋, 黄承锋, 陈泽
    2018, 27(02): 45-54.
    伊朗位于亚洲东西交通要冲,交通区位和地缘优势显著。伊朗在铁路、公路、港口,以及跨国输气管道建设等方面制定了明确的发展战略,融资问题是伊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伊朗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和改造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较高的契合度,中伊双方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工程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伊朗交通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体现了其为地区性大国的利益选择、战略布局和"第三方外交"的传统,中国应充分审视伊朗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和利益布局,了解工程市场机遇和风险,同时还应关注合作中的潜在竞争者,知己知彼,寻求多边战略价值和利益契合点,促进地区发展,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 陈秀莲, 樊兢
    2018, 27(02): 55-64.
    与陆地资源安全相比,海洋战略资源安全具有资源所有和开发收益的二分性、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错、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而且传统安全手段和非传统安全手段作用于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的传导路径不同。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海洋战略资源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这一特性更为鲜明,因此采取合作等非传统安全对策大有所为。在此上述理论分析基础上,以中国南海为例,研究了中国面临的海洋战略资源所有权和开发、利用、保护的安全困境,提出提高技术水平和开展科技合作、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资源合作、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合作等在军事、政治等方式外可以采取的非传统安全措施。
  • 张祚, 周敏, 金贵, 刘艳中, 罗翔
    2018, 27(02): 65-75.
    统筹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关系是实现城乡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在湖北省"两圈两带"空间战略格局的框架下,综合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2006年~2015年湖北省的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湖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并不高,总体处于低度或中度协调发展水平,且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省内各市州的协调发展度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从鄂中地区到湖北省东部、西部边缘地区协调度呈阶梯状下降趋势;而不同"圈"、"带"之间不但协调度差距明显,且历年变化不大。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叶雷, 焦华富, 曹贤忠
    2018, 27(02): 76-84.
    我国内河港口较多存在能级不高、低质竞争等不足,港城协同发展水平亟待提高。构建港口能级-城市经济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安徽省沿江5市港口能级-城市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特征。结果发现:1)各市两子系统提升速度差异显著且差距呈扩大态势,港口能级逐渐不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2)两子系统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且变化较小,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实现了由拮抗发展向优质协调的提升;3)各市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但分异明显,大小排序为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且耦合协调度越高的城市,耦合协调度提升速度越快。
  • 覃剑, 葛志专
    2018, 27(02): 85-94.
    现代航运产业体系选择与构建直接决定国际航运中心综合竞争力高低。虽然航运产业内涵和边界客观存在,但现实中的各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航运产业体系却是各有特色。因此,有必要研究个性背后是否存在共性,以为致力于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港口城市提供一个具有相对普遍适用的航运产业选择框架。基于国际知名航运中心的分析发现,产业融合性、阶段匹配性是航运产业选择的重要经验,航运城市化和城市航运化是航运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据此可建立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产业选择的一般模型,并以广州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 袁田, 杨永春, 史坤博
    2018, 27(02): 95-105.
    以中国31个省域(自治区、直辖市)为地理研究单元,采用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ESDA等方法,分析了2001年~2013年中国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此外,对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在空间上,非国有经济发展整体上呈典型的"地带性"和"梯度性"分布特征,表现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梯度衰减的发展规律;在时间上,整体表现为高值区域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渐蔓延、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同步提升的态势。(2)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集中化程度逐渐下降,趋于均衡发展,尤其在2001年~2005年间由集中分布向均衡分布转变显著。(3)非国有经济发展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分布特征,且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增强,但空间相对集聚状态未产生明显变化。(4)经济市场化导向的制度改革是中国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制度供给、市场化、全球化等共同推动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 朱明
    2018, 27(02): 106-117.
    社区支持农业(CSA)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被认为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重构城乡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文章首先使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对收集到的147篇英文、248篇中文文献绘制了关键词共现图谱,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CSA的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并对未来研究趋势作了展望。通过分析本文发现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CSA的发展机制、运作方式、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特征与关系、食品信任、社区构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方面,研究内容呈现出宏观层面的"外扩"与微观层面的"内敛"趋势。研究方法上,基于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及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采用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多种方法论范式是目前CSA研究的一大特点,随着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定性研究与综合性多元分析方法将被更广泛地运用到CSA的研究中。
  • 汤国荣, 章锦河, 曹晶晶, 陈敏, 朱顺顺
    2018, 27(02): 118-130.
    在文化全球本土化和本土全球化进程中,文化间性理论是一种思考文化多样性的新范式和处理文化差异的新智慧。文章通过对文化间性理论综述,认为:文化间性理论认知文化间现象,揭示了文化间关系问题实质并倡导文化间性主义的文化政治实践;辩证地看待文化多样性和多样性之中固有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关联性和互动性的间性特质,为如何与差异的他者在多元文化世界中共存确立准则;文化间性理论在社会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间状况、空间(地方)思想、种族(族群)地理、本土地理、认同地理和文化间城市等领域具有跨学科思想的理论洞见而值得思想借鉴。文化间性理论开拓了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更大的学术空间,拓展文化间关系在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新维度和广阔视野。
  • 张海洲, 朱其静, 陆林, 徐雨晨
    2018, 27(02): 131-142.
    利用广交会现场问卷调研方法获取数据,理论建构出会展商务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结合样本数据聚类出广交会商务旅游者主要的四类空间行为模式,深入分析了各模式的时空路径和群体差异特征。基于空间行为模式进一步分析群体的空间扩散行为,发现广交会商务旅游者具有独特的"市内休闲、市外商务"的扩散特征和以商圈作为主要旅游空间的市内休闲行为特征。研究结果对于城市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具有一定理论参考价值。
  • 江荣灏, 刘佳玲, 林铭亮, 程国宇, 王敏
    2018, 27(02): 143-155.
    近年来,跨国族裔在中国大城市日渐扮演重要的角色,为不少研究所关注。过往不少研究针对相关族裔聚居区或族裔经济区进行分析,但缺乏对微观的消费文化景观的探究。本研究以广州市建设六马路的跨国饮食消费景观为例,通过半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文献分析和语义差异测量等方法,分析了跨国族裔如何通过消费景观和饮食实践与其他社会群体和移入地的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协商。研究发现,饮食消费景观不仅为跨国族裔维系和生产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也有被一些跨国经营者和本地商家塑造为独特的文化标签的可能。同时,本地消费者通过这种消费空间的环境和商品文化的感知和想象,也接纳和认同了这种空间。多元混杂的社群也不乏越界交流,以通过开放边界和共存合作面对危机。籍此,通过文化距离和语义差异测量进一步验证,在不同文化群体的文化行动逻辑之下,建设六马路的跨国消费空间同时也可被不同文化群体所接纳和认同。
  • 刘彬, 陈忠暖
    2018, 27(02): 156-165.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的相互作用下,城市内部的地方性消费空间日益复兴,以最具地方性代表的成都顺兴老茶馆为对象,援引地方及地方性的有关理论,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从经营者和消费者两个角度探讨茶馆的地方性建构以及消费者的感知。研究发现,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茶馆的地方性建构具有地方性与全球性杂糅的特征;而作为空间使用者的消费者,主要是从实体空间、地方文化以及功能价值三个方面来对茶馆进行感知和体验,且消费者对茶馆进行的消费过程中呈现出空间消费的特征;最终,茶馆在全球化-地方性的影响下,也在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经营与消费实践中被形塑为现代化的文化消费空间,促使传统的日常消费空间向现代化和全球化转型。
  • 朱鹤, 刘家明, 王磊, 孙东琪
    2018, 27(02): 166-176.
    居民参与是旅游发展中的重要要素,居民对旅游的认知、预期和态度都对目的地旅游产业发展和提升有重大影响。本文选择历史文化村落林浦为案例地,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构建假设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探讨目的地居民对地方旅游发展潜力认知、地方感、旅游发展影响感知对其支持度的影响,发现:(1)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潜力的认知正向影响了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积极感知和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与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消极感知呈负相关;(2)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积极和消极感知分别正向和负向影响了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3)居民的地方感和其对旅游地旅游发展潜力的认知呈双向正相关关系,居民的地方感对旅游发展支持度带来正向影响,但其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积极和消极感知的正负向关系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