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7年, 26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杨在月, 胡志丁, 惠凯, 马晓东, 王博
    2017, 26(02): 1-10.
    由于大国不断的更换地缘战略楔子,缅甸在大国之间的几轮地缘战略角逐中绝对地理位置没有改变,但其地缘战略区位价值却几经变换。随着美国重返亚太、中国"一带一路"的提出,大国在缅甸的博弈更加剧烈,其地缘战略区位的价值越发突显,引发了更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形成了一种缅甸对中国地缘战略不可替代的观点。全文通过对海权论、心脏地带论、边缘地带论、多级世界模式、大棋局等古典和现代地缘战略理论分析,得出:不同地缘战略理论强调了不同的地缘战略区位,同时地缘战略具有主体间性,区位隶属于地缘战略,进而推导出地缘战略区位具有主体间性。并以缅甸为例,通过考察分析缅甸在二战时期、冷战期间、新中国成立初期及中国崛起之后四个时期的地缘战略区位演变状况,解释了为何在大国博弈下缅甸的绝对地理位置没有改变,但地缘战略区位的价值却发生了变化,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地缘战略区位具有主体间性。最后从主体间性角度对我国未来对缅甸的地缘战略抉择提出了几点建议。
  • 洪菊花, 骆华松, 梁茂林
    2017, 26(02): 11-19.
    文章从主体间性视角综合了能源供应国、通道国、消费国的能源需求安全、运输安全、供应安全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以下四个观点:能源安全具有主体间属性;能源安全关系是主体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能源安全驱动机制是一个主体间性过程;主体间性视角为建构"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提供了一种思维。在主体间性视角下"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成长机制由三个递进的层级构成:主体间的功能性相互依赖和主体间造成的能源安全威胁是"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建构的两个重要促发条件;结构因素和进程因素有利于能源安全共同体的形成;基于相互信任和集体身份而形成的对和平变革的可靠预期是能源安全共同体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 夏一平, 胡麦秀
    2017, 26(02): 20-32.
    在对样本港口和样本船型进行选择的基础上,运用海洋船舶航运利润核算方法,通过航运利润指标对北极航线和传统航线地理区位优势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与传统航线相比,在北极航线需要破冰服务时,北极航线的航运利润高56%左右;在无需破冰服务时,北极航线的航运利润高105%左右;(2)在欧亚大陆西端的港口中,勒阿弗尔港以北港口至上海港选择北极航线更具地理区位比较优势,而其以南港口至上海港选择北极航线则处于劣势;在北美东海岸的港口中,纽约港以北港口至上海港选择北极航线更具比较优势,而其以南港口至上海港选择北极航线则处于劣势;(3)与北极航线需要破冰服务时相比,在无需破冰服务时,上海港至俄罗斯、法国(西北部)、加拿大、美国(东北部)、挪威和英国的港口,选择北极航线地理区位比较优势更大。
  • 赵程程, 秦佳文
    2017, 26(02): 33-43.
    上海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但较高的商务成本一直以来是困扰创业者在沪创业的首要难题。同样高商务成本的美国纽约硅巷却扬长避短,低机会成本"抵充"高商务成本,吸引大批初创者入驻,并逐步演化形成完整、成熟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本研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对美国硅巷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特点和政府行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上海深化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面临的挑战,提出几点举措建议。
  • 滑腾飞, 公茂玉, 卢冬亮, 张耀宗, 何星
    2017, 26(02): 44-50.
    当前南海局势极其严峻,域内国家加强争端岛屿管控,加紧攫取资源,加快扩军步伐;域外大国积极介入,意图遏制我国崛起。南海地区正成为全球新的角力场。通过构建数学模型,从历史与现状两大视角出发,测算出大国对南海周边国家地缘影响力的演变,对比分析了当前大国在南海地区的地缘影响力,科学地评估了域外大国介入南海问题的程度,为正确判断南海地区安全形势提供决策辅助。
  • 熊琛然, 武友德, 彭邦文
    2017, 26(02): 51-61.
    地缘政治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其命运就与国家的兴衰更替紧密相联。纵观西方部分地缘政治理论之构建过程,其构建的前提和原始动力都是理论构建者源于"他者"对于"自我""威胁"的认知并经由理论构建者通过对"威胁"的历史和地理的分析而形成的政治结果。论文以"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和"大棋局论"4个地缘政治理论为研究样本,首先分析了威胁及其内涵和地缘政治中隐含的威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威胁与4个地缘政治理论构建关系,即:对美国海外扩张构成最大威胁的是英国海上霸权,使马汉意识到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进而构建了"海权论";英国霸权的最大威胁来自俄国在亚洲的扩张,使麦金德意识到陆上强国对心脏地带控制对英国霸权的威胁而构建了"陆权论";斯皮克曼认为控制边缘地带的国家会对美国实力地位构成巨大威胁,进而形成了"边缘地带论";布热津斯基为冷战后巅峰上的美国在未来可能的霸权衰落而面临来自欧亚大陆某一超级大国的威胁,为维护美国霸权而作以理论上的未雨绸缪构建了"大棋局论"。最后尝试探讨了当前中国崛起面临的外界威胁以及对构建基于外界威胁的中国地缘政治理论的启示。
  • 王丰龙, 曾刚
    2017, 26(02): 62-71+81.
    本文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研究的现状、重点和存在的问题。与长江经济带的政策关注度和战略定位变化相对应,国内对长江经济带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三大问题: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地理特征、发展基础评估和发展谋略。在梳理已有研究的过程中,本文发现学者对经济带概念缺乏清晰界定,对经济带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理解——一种强调地域范围,另一种侧重区域开发模式。这两种理解背后是实证逻辑与工程逻辑两套话语的对立。此外,现有研究对于协同发展的标准存在分歧,对经济带内创新培育与扩散的关注仍然有所不足。
  • 高凌宇, 李俊峰, 陶世杰
    2017, 26(02): 72-81.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其城镇化空间相关格局进行分析,进而分析跨江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1)2010年以来,皖江城市带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不稳定,区内差异性减弱且质量有所提高,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2)从全局空间关联角度来看,皖江城市带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3)从局部自相关角度来看,H-H集聚区即热点区存在沿长江东移的趋势,H-L集聚区主要位于宣城,L-H集聚区向铜陵演变,L-L集聚区位于皖江城市带西部六安、安庆、池州,且发展稳定;(4)江河功能的嬗变、政府政策的鼎革、城市之间竞速发展与地理扩散是跨江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特有机制。
  • 张建伟, 李贝歌, 毕东方, 王灿
    2017, 26(02): 82-90.
    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ESDA等方法,探讨2011年和2014年中国77个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演变,分析影响智慧城市发展的主因子。研究表明:(1)影响智慧城市空间差异的主因子动态变化不大,主要是综合实力因子;(2)中国地级以上智慧城市的总体水平空间差异明显;(3)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格局单极态势较明显、呈"梭"型结构;(4)智慧城市发展主要受到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对原有资源禀赋的惯性依赖、政策影响及智慧文化,尤其是政策作用非常显著。
  • 郝汉舟, 汤进华, 翟文侠, 汤民, 苏悦
    2017, 26(02): 91-100.
    五大发展理念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其中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科学评价绿色发展,对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科学界定绿色发展概念的基础上,选取2009年-2015年湖北省相关统计年鉴数据,构建了系统层、因素层、指标层。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确立权重,分析湖北省不同地级市绿色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指数在2011年有一个最低值;2009年至2015年呈现总体增加的趋势。在湖北省地级市绿色发展指数中,武汉市和宜昌市排名前列。神农架林区和恩施州尽管人均GDP较低,但是2015年绿色发展指数进入全省前五名。全局自相关分析表明2009年和2010年绿色发展指数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随后几年呈现空间随机分布模式。局部自相关表明,2015年武汉市绿色发展指数呈现"HH"极点模式。采用障碍度模型进行绿色发展指数诊断分析,表明制约湖北省区域绿色发展的指标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工业废气排放强度、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等。基于上述结论,结合湖北省实际提出了倡导绿色理念,普及绿色发展知识、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政策建议。
  • 甘静, 郭付友, 佟连军, 陈才
    2017, 26(02): 101-109.
    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2001-2014年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系统与环境系统时空耦合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两大系统耦合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流域产业-环境系统耦合度呈现"M"型曲线特征,具有明显的经济烙印。耦合发展度不断升高,流域产业系统对环境系统的胁迫作用不断降低,环境系统对于产业系统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产业-环境系统耦合度经历了流域特征明显到不明显的过程,且耦合发展度区域差距不断缩小反映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环境系统耦合状况趋佳,产业生态化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值总额和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是影响产业-环境系统耦合发展度的主要障碍指标,并且人均水资源量以及外商合同投资额/GDP的障碍作用愈加突出。另外产业结构与产业规模是影响产业-环境系统耦合发展度的主要障碍子系统,而产业效率与环境污染是潜在障碍子系统。
  • 金玉实
    2017, 26(02): 110-118.
    日本是中国游客重要的出境旅游目的地。以中国游客的赴日旅游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发展演变,并以县域为研究单元,结合集中指数、竞争态,分析中国游客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发现:(1)出入境门槛的降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公民赴日旅游的发展,中国业已成为日本最大的入境旅游市场;(2)赴日中国大陆游客的旅游活动空间兼具广域化和聚集化特征,即分布广泛,但区域差异显著且日趋扩大,导致"富益富,贫益贫"的局面;(3)不同竞争态类型的目的地在空间上类聚,造成增长区和落后区的空间分异,东京-大阪连线区域显示绝对优势。这种格局的形成是由目的地区域旅游供给能力的区域差异、中国游客需求的初级性特点、旅行社产品供给等各方利益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 谢品杰, 潘仙友, 林美秀
    2017, 26(02): 119-126.
    电力资源在中国能源建设及能源发展方式转变中处于中心地位,全面降低电力强度是实现资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研究中国电力强度重心迁移路径以及区域差异可以厘清电力强度分布状况,对实现上述目标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运用重心理论研究了中国1985年~2014年电力强度重心迁移路径,进而采用泰尔指数计算并分解了区域电力强度非均衡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985年~2014年,电力强度重心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向西迁移的态势。期间,1985年~1993年、2003年~2014年主要呈现为向西北方向移动,1993年~2003年则表现为向西南方向移动的特征。1985年~2000年,区域间及区域内部差异对于重心迁移的贡献率各占50%;2000年~2014年,重心演变推力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差异,贡献率均值为54.49%,内部差异则受西北、西南、华北地区影响最大。
  • 包富华, 陈瑛
    2017, 26(02): 127-139.
    本文运用年际变动指数、增长率、地理集中指数、变异系数和旅游偏好等指标分析了2004年~2014年中国出境旅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年际变动指数分析表明,中国出境韩国、泰国、柬埔寨、美国和印尼客流的年际变动较大。增长率分析表明,中国出境旅游的整体呈波动式增长态势,根据各国增长率的历时性变化可将其分为稳定型增长型、快速增长型、波动型和衰退型四大类,其中,印尼、韩国增长率均值排前两位,马来西亚、蒙古排后两位。地理集中指数和变异系数分析表明中国出境旅游空间分布经历了"大分散—小集中"并逐步趋于分散化的特征。旅游偏好指数分析表明,中国出境游客偏爱港澳,出国旅游对新、马、泰、日、韩、美的偏好较高(其中,泰、新、日排名前
  • 周春山, 童新梅, 胡锦灿
    2017, 26(02): 140-151.
    西方国家老龄化地理研究进展可分为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研究重点集中在老年人地理集中、老年人健康与环境、为老服务政策研究等;20世纪9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口老龄化空间趋势、老龄化设施和环境、老年人保健和护理以及基于人文主义视角的老年人个人日常经验分析等;21世纪以来,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研究内容由传统主题日益转向老年人个体日常现实经验的微观层面研究。最后本文结合中国老龄化地理学研究现状,提出国内相关研究在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上的可借鉴之处。
  • 张珍珍, 熊康宁, 肖时珍, 盈斌
    2017, 26(02): 152-160+168.
    为探索世界遗产在全球尺度的时间演变与空间分布,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官方网站的世界遗产信息为数据源,运用统计方法与GIS空间分析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列入标准,得出:1)近40a来每年列入的世界遗产数量呈波动增长态势,且在波动中趋于稳定;2)1978-2016年每年新列入世界遗产数量经历了无显著规律的起步阶段(1978年~1987年)、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1988年~2000年)和趋于稳定的成熟阶段(2001年至今)三个时期;3)世界遗产空间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于以意大利和中国为主的西欧和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的时空分布受自然因子、世界遗产中心的世界遗产策略、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和文化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86.59%的世界遗产符合3条以内的标准,仅有0.58%的世界遗产符合6-7条标准,无符合8条及以上标准的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内涵的多元化将日益受到关注。
  • 杨振, 刘会敏, 王晓霞
    2017, 26(02): 161-168.
    该文利用最近3次人口普查获得的资料,对我国省级层面的人口健康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20年我国居民总体的健康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人均预期寿命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呈现西部较低、中部次之、东部最高的空间梯度特征,差异程度随时间不断降低;2)各地区健康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的随机性,而是在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趋势,但集聚趋势随时间变化有所弱化;3)地区人均预期寿命的增加速度与初始水平负相关,初始水平较低的地区增速普遍高于初始水平较高的省区,空间收敛趋势明显;4)人均GDP、食物支出占比、森林覆盖率与废水处理达标率等指标较高的地区的预期寿命相对较高,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与医疗设施禀赋变化对人口健康的净效应总体为负。
  • 许静平, 丁疆辉
    2017, 26(02): 169-17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求职兴起并迅速发展,同时期中国人口也在进行大规模的流动。在建立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人口流动与网络求职交互作用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分析人口流动与网络求职耦合的主要因素及成因,并从时空角度对其耦合度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系统要素耦合的机制复杂,且关系密切;(2)耦合度分布基本符合东、中西的空间分异规律,根据耦合度大小,大致把我国省区划分为和谐、磨合和拮抗3个类型区;(3)耦合度时序变动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2005年以前处于低度耦合阶段,2005年以后二者关联逐步密切,2010年达到中度耦合程度,2015年耦合作用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