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Viewed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Articles
    Wetland Science. 2024, 22(03): 327-336. https://doi.org/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3.001
    三叶鱼藤(Derris trifoliate)与红树林竞争生境,破坏红树林植物生态系统。深入了解三叶鱼藤、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潜在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预测及生态位分析,确定三者之间的生境竞争关系,对三叶鱼藤防治和红树林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北部湾三叶鱼藤、桐花树、白骨壤为研究对象,利用ENM Tools工具,筛选出16个环境因子,采用R语言,调用kuenm包,优化最大熵模型的倍频和特征组合参数,建立植物分布的预测模型,分析3种植物的潜在适生区空间分布及生态位重叠度。研究结果表明,高程为影响三叶鱼藤、桐花树和白骨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适合3种植物分布的高程最小值从小到大依次为白骨壤、桐花树和三叶鱼藤;适合三叶鱼藤生长的最暖季平均海表盐度小于11.226‰,三叶鱼藤更适合生长在盐度较低的高潮滩位区域;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白骨壤、桐花树和三叶鱼藤,其值分别为0.280 6、0.259 5和0.135 0;三叶鱼藤与桐花树、白骨壤生态位重合度值分别为0.903 4、0.441 8,表明三叶鱼藤与桐花树之间具有较大的竞争关系;预测的三叶鱼藤、桐花树、白骨壤的最优适生区面积分别为5 603.35 hm2、13 112.28 hm2、11 794.86 hm2,其中桐花树和三叶鱼藤最优适生重叠的区域主要位于廉州湾。
  • Articles
    Wetland Science. 2024, 22(03): 359-366. https://doi.org/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3.004
    为了研究湖泊周边污染源对水体微塑料空间分布的影响,于2020年9月20日,在滇池设置56个采样点并采集其表层水样,并利用显微镜和拉曼光谱仪,分别对水样微塑料进行镜检和成分鉴定,最后对微塑料丰度与污染源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滇池表层水体微塑料丰度为1 387~3 558个/m~3,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微塑料物理特征以透明、纤维状和粒径小于1 mm为主;聚乙烯、染色微塑料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主要的聚合物成分,分别占比为31.2%、24.1%和17.1%;在滇池北部,微塑料丰度受污染源影响显著,且距离污染源越远微塑料丰度越高;在滇池南部,微塑料丰度受污染源影响不显著;在滇池全湖范围内,微塑料丰度受渔业活动影响显著;污染源对滇池北部和南部微塑料空间分布的影响都受到湖泊水动力的干扰,渔业活动是滇池水体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影响着滇池全湖微塑料的空间分布。
  • Articles
    Wetland Science. 2024, 22(03): 396-404. https://doi.org/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3.008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高原湿地旗舰物种——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东部种群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为了进一步提升对黑颈鹤的保护水平,同时为该物种的保护及其栖息地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分析了2005年至2022年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的种群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近20 a来,黑颈鹤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最大种群数量由2005年的1 065只,增长至2022年的2 260只,增长率为112.21%;年际之内,黑颈鹤种群数量在越冬前期和后期出现峰值、在越冬中期数量较小;在空间分布上,黑颈鹤分布于大海子、小海坝、长会口和殷家碑4处夜宿地,种群数量占比分别为59.28%、21.95%、12.78%和5.99%,并以大海子的种群数量增长最显著。2015年始,大山包开始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累计湿地补偿面积为699 hm~2,并于2018年至2020年完成了易地搬迁近8 000人,黑颈鹤种群数量在2005年至2016年期间较稳定(年平均增长2.18%),在2016年至2019年缓慢增长(年平均增长5.00%),在2019年至2022年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15.43%);2005年至2018年期间黑颈鹤种群数量与人口数量正相关(r_(2005-2018)=0.62),2018-2022年期间则显著负相关(r_(2018-2022)=-0.90),湿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数量的减少有助于大山包保护区黑颈鹤种群的增长。
  • Articles
    Wetland Science. 2024, 22(03): 349-358. https://doi.org/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3.003
    以河北省滦南湿地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治理区作为研究区,对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和结构能质等多个生态学指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刈割+翻耕”方法治理互花米草后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演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经治理后,互花米草治理区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在6个月内逐渐恢复到光滩的水平;治理6个月后,互花米草治理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恢复到与光滩相似的状态;互花米草治理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治理3个月后开始增大,治理12个月后物种多样性指数超过了光滩;不同生态学指标的变化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恢复和演替呈现出3个层次,分别是生物量/能质增长、多样性水平提高、结构能质增大,分别代表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构建、稳定性的增强和成熟度的增加。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十分复杂,在评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替过程时,应该采用多种生态学指标全面评价生态系统的变化。
  • Articles
    Wetland Science. 2024, 22(03): 337-348. https://doi.org/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3.002
    2020年9月,在今黄河入海口北部的新生潮滩区内,在碱蓬(Suaeda salsa)盐沼和柽柳(Tamarix chinensis)盐沼设置采样地,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对比了不同采样地土壤全硫、总无机硫以及各形态无机硫(水溶性硫、吸附性硫、盐酸可溶性硫、盐酸挥发性硫)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碱蓬盐沼和柽柳盐沼0~60 cm深度土壤全硫含量变化在804.96~881.50 mg/kg之间,在中国湿地土壤硫含量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大于世界土壤平均硫含量(700 mg/kg);碱蓬盐沼和柽柳盐沼土壤的全硫含量相近,且都在深层(30~60 cm)土壤中含量较大;碱蓬盐沼和柽柳盐沼土壤中总无机硫含量占全硫含量的比例都较大,其值分别变化在24.02%~42.94%和17.53%~29.22%之间;碱蓬盐沼土壤的总无机硫储量约为柽柳盐沼的1.6倍,前者具有较高的供硫水平;碱蓬盐沼土壤中的水溶性硫、吸附性硫和盐酸可溶性硫含量整体都大于柽柳盐沼,盐酸挥发性硫含量则在柽柳盐沼土壤中较大;在垂直方向上,碱蓬盐沼土壤的水溶性硫含量以及碱蓬盐沼和柽柳盐沼土壤中盐酸可溶性硫含量都在浅土层(0~30 cm)较大,而其他形态无机硫含量则在深土层较大;碱蓬盐沼土壤中不同形态硫的分布主要受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而在柽柳盐沼中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氮养分含量影响。
  • Articles
    Wetland Science. 2024, 22(03): 376-386. https://doi.org/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3.006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已成为中国滨海湿地面临的严重问题,但是互花米草入侵是否会改变河口湿地汞甲基化过程的研究较少。于2019年7月5日至7月11日,采集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碱蓬湿地、柽柳湿地、光滩及不同入侵年限互花米草湿地(入侵5 a、7 a、10 a、15 a和20 a)的土壤样品,对比分析互花米草湿地与其他采样地土壤中全汞和甲基汞的含量差异,探究互花米草入侵影响下甲基汞含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互花米草湿地土壤中全汞质量比平均值为75.74μg/kg,显著小于其他采样地;互花米草湿地土壤中甲基汞质量比平均值为4.19μg/kg,甲基汞占全汞比例的平均值为6.16%,大于其他采样地,互花米草具有较高的汞甲基化潜力;随着入侵年限增加,互花米草湿地土壤中全汞含量减小,而甲基汞含量和甲基化率总体上增大;所有采样地土壤中全汞含量与铁元素含量显著正相关,互花米草湿地土壤中甲基汞含量与全硫含量显著正相关,硫元素含量是影响互花米草湿地土壤中甲基化的重要因子。
  • Articles
    Wetland Science. 2024, 22(03): 367-375. https://doi.org/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3.005
    为了了解湘江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2022年春季和秋季,对湘江干流22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监测;通过参照采样点及评价指标筛选,确定总分类单元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捕食者分类单元数为核心指标,利用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体系,评价湘江干流水生态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2种,其中节肢动物门24种,软体动物门19种,环节动物门9种,出现频次最高的为环棱螺(Bellamya sp.);优势物种有6种,其中软体动物门4种,环节动物门2种;上游段采样点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和密度都大于中下游的衡阳和株洲段;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体系评价结果显示,在22个采样点中,有2个评价等级为优,7个评价等级为良好,8个评价等级为一般,5个评价等级为较差,无很差的采样点;上游永州段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显著优于中下游,衡阳和株洲段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最差;对比环境因子评价结果发现,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体系相比环境指标更具综合性和敏感性,适用于湘江干流水生态状况评价。
  • Articles
    Wetland Science. 2024, 22(03): 463-469. https://doi.org/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3.015
    为了科学地评估乌苏里江饶河段鱼类早期资源状况,了解现存鱼类的繁殖规模和产卵场位置,于2017年6月至8月,对乌苏里江饶河段开展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及环境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卵22 977粒,共鉴定出2目3科11属11种,其中包括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等重要经济鱼类;鱼卵平均密度为0.263 5 ind./m~3,6月15日密度最高,为2.116 ind./m~3;根据调查结果,推测乌苏里江饶河段调查点上游4~120 km范围内存在2处鲢产卵场,受精卵发生量约为1.2×10~8粒,20~90 km范围内存在3处翘嘴鲌产卵场,受精卵发生量约为3.3×10~8粒;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对鱼卵密度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为水体透明度和水温,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突吻鮈(Rostrogobio amurensis)、潘氏鳅鮀(Gobiobotia pappenheimi)、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等鱼卵密度与水温显著正相关(p<0.05),与溶解氧含量和透明度显著负相关(p<0.05);贝氏?(Hemiculter leucisculus)鱼卵密度与透明度显著正相关(p<0.05)。
  • Articles
    Wetland Science. 2024, 22(03): 405-417. https://doi.org/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3.009
    为了明确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碎屑能否强化人工湿地对阿特拉津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净化作用,搭建了人工湿地装置,分析互花米草碎屑埋入土壤和置于土壤表面条件下阿特拉津的去除效果和重金属形态变化,并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探究添加互花米草碎屑的人工湿地对去除阿特拉津和重金属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阿特拉津单一污染条件下,添加互花米草碎屑后,阿特拉津去除率从65.7%提升到88.7%,而在阿特拉津和重金属复合污染条件下,去除率从64.6%提升到89.6%;从阿特拉津降解半衰期看,埋入土壤的处理组半衰期为54.2 d,置于土壤表面的半衰期为60.8 d,埋入土壤的处理更能强化人工湿地对阿特拉津的净化能力;不论埋入土壤还是置于土壤表面的处理,都能够促进人工湿地土壤中重金属Cu从离子可交换态向可氧化态转化,可氧化态的占比增大10%;在重金属单一污染条件下,可氧化态Cu质量比在14 mg/kg左右,在重金属和阿特拉津复合污染条件下,可氧化态Cu质量比为16 mg/kg,在复合污染条件下Cu转化为稳定态的量更多,而对重金属Fe和Pb的效果不明显;添加互花米草碎屑有利于降低人工湿地的含盐量,维持人工湿地pH在6~7之间,能够促进阿特拉津降解及Cu向稳定态转化。
  • Articles
    Wetland Science. 2024, 22(03): 470-476. https://doi.org/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3.016
    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湿地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野外火烧不仅直接影响了湿地中植物的生长结构及组成,同时也导致了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日益加剧,湿地植被受到野外火烧影响的现状逐渐受到关注。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湿地植被受野外火烧影响后的生长生理及营养元素的变化机制,对研究野外火烧后湿地植被恢复等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野外火烧能够在短期内使湿地中营养元素含量增加,增加植物丰度,并促进湿地中植物的生长,加快植被演替。未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应该更加重视野外火烧对湿地植被的影响,保护湿地资源。
  • Articles
    Wetland Science. 2024, 22(03): 418-427. https://doi.org/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3.010
    为了探究若尔盖湿地的水环境特征及水体补给关系,于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夏季,采集大气降水、黑河干支流河水、沼泽水和地下水样品,分析不同水体水化学及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并利用端元混合模型,估算不同水体间的补给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大气降水是各水体的最初补给源,黑河干流中下游和西北部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黑河干流中上游受南部沼泽、南部黑河支流和降水的补给比例分别为68.52%、22.76%和8.72%;北部出湖的黑河支流受北部沼泽和降水的补给比例分别为62.88%和37.12%;东南部地下水受北部入湖黑河支流和黑河干流中上游的补给比例分别为67.88%和32.12%,西北部地下水受黑河干流中下游和南部沼泽的补给比例分别为88.59%和11.41%。
  • Articles
    Wetland Science. 2024, 22(03): 445-452. https://doi.org/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3.013
    沉水植物是水生生态平衡的重要调控者,水动力是影响水体理化性质及水生植物生长状况的重要环境因素。本实验研究了水流扰动对两种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生长和无性繁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流扰动条件下,水体的浊度显著增大;在水流扰动条件下,种植苦草的水体中溶解氧质量浓度为7.2~13.5 mg/L,显著大于种植水盾草的水体;相较于静置组,水流扰动显著增大了苦草母株根的生物量[(19.2±0.9) g]和相对生长速率(0.5±0.1);在静置条件下,水盾草的母株株高[(20.5±0.4) cm]、根长[(17.0±2.0) cm]、地上部分生物量[(11.1±0.1) g]、根生物量[(7.3±0.1) g]和相对生长速率(0.2±0.1)显著大于水流扰动条件;在水流扰动条件下,苦草分株株高[(38.9±1.2) cm]显著增大,而静置条件下水盾草的分株数[(3.0±0.1)株]、地上部分生物量[(11.8±0.3) g]、株高[(10.0±0.5) cm]显著大于水流扰动条件;相较于本土植物苦草,水流扰动对外来入侵植物水盾草的生长和无性繁殖带来显著不利影响,静水环境有利于水盾草生长。
  • Articles
    Wetland Science. 2024, 22(03): 387-395. https://doi.org/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3.007
    为了研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叶绿素荧光特性和环境因子对模拟增温的响应,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芦苇和互花米草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增温组和对照组,测定环境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增温对芦苇和互花米草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增温使芦苇叶片的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和表观电子传递效率整体都有所下降,但互花米草除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外,其他参数变化规律相反;芦苇对照组叶片的表观电子传递效率与不同深度土壤温度显著相关,增温组表观电子传递效率与20 cm深度土壤电导率显著相关;互花米草对照组叶片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和表观电子传递效率与20 cm深度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温度显著相关,增温组表观电子传递效率与10 cm深度土壤温度显著相关,对照组和增温组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都与光照强度显著相关;在增温条件下,芦苇PSⅡ反应中心活性和热稳定性降低,同化大气CO2的能力(固碳能力)相较于互花米草处于劣势;在增温条件下,土壤水盐因子对芦苇光合作用过程的影响增强,对互花米草则相反。
  • Articles
    Wetland Science. 2024, 22(03): 428-436. https://doi.org/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3.011
    随着一次性塑料口罩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废弃口罩的肆意丢弃和处理极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以日常用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材质的一次性口罩为研究对象,将其添加到人工湿地中,分析聚丙烯塑料在人工湿地中短期降解过程(90 d和180 d)中的形态变化,并分析其在降解过程中塑料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降解过程中聚丙烯塑料表面明显由光滑变为粗糙,乙烯长链断开,产生了新官能团羰基和醚键,表面疏水性变小;180 d后,在人工湿地出中检出直径为10~30μm的聚丙烯塑料;在人工湿地中降解180 d后,聚丙烯塑料际表面基本形成稳定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主要以假单胞菌(Pseudomonadales)和芽孢杆菌(Bacillales)为主,随着时间的延长,人工湿地中与氮转化相关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降低。
  • Articles
    Wetland Science. 2024, 22(03): 453-462. https://doi.org/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3.014
    于2022年3月和7月,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青海西宁4处城市湿地地表水中16种典型抗生素的浓度,分析和探讨了抗生素时空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西宁城市湿地地表水中抗生素在3月和7月分布差异显著,3月共检出16种抗生素,平均浓度范围为0.18~164.15 ng/L,7月共检出6种抗生素,平均浓度范围为0.15~43.22 ng/L,空间分布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恩诺沙星和双氟沙星浓度与盐度、电导率和溶解性固体总量的含量都显著正相关,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和泰乐霉素浓度与化学需氧量显著正相关,洛美沙星浓度与电导率含量显著正相关,氟罗沙星浓度与总磷含量显著正相关,氧四环素浓度与硝酸盐氮含量显著正相关,抗生素污染受水质指标的影响;3月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风险商(RQ)值分别为108.04、5.02和4.90,生态风险水平为高风险,7月氧氟沙星的风险商值为26.59,为高风险,其他抗生素为中风险、低风险和无风险。
  • Articles
    Wetland Science. 2024, 22(03): 437-444. https://doi.org/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3.012
    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是湿地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表现形式,对服务功能进行评价能直观地反映湿地破坏情况或修复效果、量化分析其变化的影响因素。生态环境需水量是区域水资源供需状况和空间格局变化的表征,对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起到支撑作用。利用生态环境需水量,对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价,能够阐明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变化的原因,进而明确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以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土地利用、植被和水文数据,根据各项生态服务功能的组成及权重,对气候调节、资源供给和保障生态系统完整性3个重要的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指标进行定量计算。研究结果表明,1988年至1999年期间,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运行情况较好,2000年至2010年期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随湿地的退化而逐渐减弱,2011年之后生态服务功能有所回升,说明保护工作开展有效,减缓了湿地退化速度,湿地生态服务功能逐步得到恢复。研究结果可以从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角度服务于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结合降水量、气温等气候条件可以实现对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变化趋势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