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期刊
文章
图表
检索
EN
中文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推荐文章
专题
按栏目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
中文
过刊目录
2024年, 39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全选
|
Select
地理学视角下的政策流动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郭杰, 杜志威, 张虹鸥, 汪坤
2024, 39(01): 1-7.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01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背景下,政策流动性已成为国际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且前沿的话题,引起了政治经济学、后殖民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对政治学“规范—理性”研究视角的批判基础上,地理学者先后采用“关系—建构”和“拓扑—拼装”视角对政策流动与变异、政策流动下的不均衡地理、政策流通的(权力)拓扑网络等问题展开探讨。本文梳理了政策流动性的三次研究视角的转向,总结不同视角下的核心议题、研究方法与视角局限。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流动性研究对重新思考全球化与地方发展、城市关系网络与不均衡地理发展等问题带来的启示,以期为未来国内学者开展相关议题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Select
自媒体语境下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地理想象建构——以YouTube李子柒短视频受众为例
杨位擎, 罗秋菊
2024, 39(01): 8-16+67.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02
可视化
收藏
地理想象是对地方和地方知识进行信息加工或改造以塑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本研究将地理想象运用到社交媒体研究,以李子柒You Tube频道的海外受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网络评论和开展半结构访谈,阐释由自媒体生产的地方性知识在国际社交媒体中是如何被受众的地理想象解构、表征和再建构的社会动态实践过程。研究发现:(1)短视频社区地理想象的建构由个体想象和集体想象组成,在互动讨论中形成相似度较高的观点,为短视频赋予意义和共创价值,从而影响受众的行为意向表达;(2)李子柒短视频唤醒了受众的积极情感,其地理想象被高质量的视听感官体验激活,内容包括了微观尺度的短视频物质元素想象以及宏观尺度的中国想象。本研究拓宽了地理想象的研究视野,也为国家文旅形象和文旅项目的打造提供参考。
Select
影子教育绅士化现象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以兰州市主城区为例
王家明, 雒占福, 秦丽双, 王晋, 柏雪
2024, 39(01): 17-28+152.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03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快速增长的影子教育是否具有绅士化特征值得探讨。本研究以兰州市主城区影子教育机构为研究对象,就其2015—2020年绅士化过程及其形成机制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兰州市主城区影子教育呈河谷带状的多核集聚形态,选址具有典型的空间—社会接触性特征与空间—经济适应性特征。(2)影子教育绅士化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扩张态势,以高空间可达性—高经济适应性—高社会接触性的城关区核心地段最为典型。(3)影子教育绅士化现象是城市功能扩张更新、影子教育文化消费、地租资金准入、资本介入运作的综合作用结果。
Select
建成环境对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机制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孔宇, 甄峰, 常恩予, 张姗琪
2024, 39(01): 29-39.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04
可视化
收藏
社区参与是社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社区参与的探索正如火如荼的开展。而建成环境作为影响居民社区参与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社区建成环境的营建促进居民社区参与引起了学者的注意。但是当前关于建成环境对居民社区参与的复杂影响机制的研究有限。本文结合南京市33个社区的问卷调研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建成环境对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内生变量之间,客观建成环境对居民社区参与无直接影响,但是客观建成环境分别通过感知建成环境和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影响居民社区参与。另外,感知建成环境对居民的社区参与有直接影响,并同时通过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对居民社区参与产生间接影响。外生变量对内生变量影响方面,社区类型、性别、家庭年收入、学历和年龄对居民社区参与存在总体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社区建成环境对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机制,为社区规划中如何促进居民的社区参与提供了参考。
Select
县域养老设施发展水平的空间不匹配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顾宗倪, 罗小龙
2024, 39(01): 40-47+112.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05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养老设施的数量、容量、多样性、医疗服务要素,构建养老设施发展水平指标,研究江苏省95个区县养老资源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运用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养老设施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匹配性,并运用空间回归模型探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高行政级别和经济发达区县的养老设施发展水平具有一定优势。(2)区县的养老设施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失配地区呈现组团集聚的特点。(3)卫生机构床位数、绿地公园面积、水域面积等健康因素对养老设施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医疗资源比自然环境资源对于养老设施发展水平更具有提升作用,养老设施的空间布局更加强调与老年人的健康需求相结合。本研究对养老设施布局优化具有积极意义。
Select
收入结构视角下农民收入增长动力的时空演化特征——以石漠化脱贫地区为例
周滔, 黄冬月
2024, 39(01): 48-58.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06
可视化
收藏
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于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地区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理论分析构建了农民收入增长动力的分析框架,基于石漠化脱贫地区80个县级行政单位的数据,运用Weaver-Thomas模型测度农民收入增长动力及其组合关系,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验证农民收入增长动力结构及其稳定性与农民收入水平及增长率的关联性,进而探究研究区域农民收入增长动力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农民收入增长受非农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5类因素所驱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范围内驱动因素会呈现出不同强度的组合关系,并表征为不同状态的农民收入增长动力结构,进而影响农民收入水平;(2)农民收入增长主导驱动因素的占比与农民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3)农民收入增长动力结构的稳定性与农民收入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4)农民收入增长动力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存在时空异质性。
Select
城市更新背景下老工业区空间的再生产机制探究——以合肥市瑶海老工业区为例
韩会然, 许岭怡, 杨成凤
2024, 39(01): 59-67.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07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更新是中国城市空间转型和重构的重要推动力,而城市老工业区的改造作为其关键环节具有巨大的再价值化潜力,成为地方政府、企业等多元利益主体追捧的对象。为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机制,本文基于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构建不同层次视角下多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对合肥市瑶海老工业区的改造过程进行多维度的梳理和演绎,提出城市老工业区更新过程中空间的再生产机制概念模型。研究发现,城市老工业区空间表象体现为政府基于公共利益的空间构想,表征性空间表现为多元利益主体博弈下的空间重塑,空间实践则是政府权力支配下的空间塑造。多元利益主体的博弈推动了空间三元的互动,形成了主体互动推动三元互动的空间再生产机制。
Select
人口的空间流动与代际社会流动:出生地和流入地的影响
蔡裕莹, 王洁晶
2024, 39(01): 68-79.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08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010年、2013年、2015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的数据,揭示了人口的空间流动和代际社会流动的关系,并探讨了空间流动的起点和终点——出生地和流入地对迁移人口的代际社会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空间流动对迁移者的代际社会流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集聚程度高的中心城市在扮演着“自动扶梯区域”的角色,迁移者进入这些城市更容易实现代际社会流动。另一方面,出生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和中心城市也显著有利于迁移者的代际社会流动。进一步来看,出生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集聚程度、是否为中心城市对流入地的相应特征与迁移者的代际社会流动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表明出生地会影响流入地的自动扶梯区域作用的发挥。
Select
人口收缩与老龄化双重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以黑龙江省为例
张旖琳, 吴相利, 程李佳
2024, 39(01): 80-92.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09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Dagum基尼系数、GTWR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等方法,依据2000、2010、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人口收缩幅度大、老龄化水平高的黑龙江省为研究样本,从县域尺度刻画人口收缩程度、人口老龄化水平时空格局并揭示二者时空耦合关系,剖析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预测人口规模及老龄化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20年间人口规模呈由低速增长向轻度收缩到重度、严重收缩的演变过程。收缩高值区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南部的农业和林业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于市辖区。(2)人口老龄化水平总体呈成年型Ⅰ期—老年型Ⅰ期—老年型Ⅲ期梯度上升态势。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林业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于边境口岸城市。(3)市辖区和县域类型单元均表现为人口收缩与人口老龄化增长的高度正相关关系。不同收缩类型人口老龄化水平差异较大,人口收缩程度与人口老龄化水平呈现空间一致性。(4)迁出率、老年人口基数、人均受教育年限、死亡率、人均GDP对人口老龄化水平呈正向影响,出生率、迁入率、每千人拥有床位数对人口老龄化水平呈负向影响。(5)未来十年区域人口规模将延续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水平呈加速增长态势。
Select
城市空间利用对外来人口城市归属感的影响——以上海为例
李若铭, 塔娜
2024, 39(01): 93-100+172.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10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7年上海郊区居民活动与出行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外来人口城市空间利用与归属感的总体特征和群体差异,并对不同居留时长外来人口的城市空间利用对城市归属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上海郊区外来人口的城市归属感一般,但城市归属感随居留时间延长而提升。(2)城市空间利用中,中心城区与社区活动时长对其城市归属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3)城市空间利用对外来人口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中心城区活动有利于新来者和适应者的城市归属感提升,郊区新城活动对新来者和适应者的影响相反,长期居留者归属感与城市空间利用的关系不显著。(4)社区主客观建成环境对提升外来人口城市归属感也具有显著影响。
Select
中国超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市民权获得研究:一个流动性和非流动性的解释框架
李丽梅, 陈赟
2024, 39(01): 101-112.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11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是以具有空间流动性和户籍身份非流动性的暂时性人口流动为主、具有跨越空间和户籍身份双重流动性的永久性迁移为辅的双轨系统,这在超大城市表现得尤为典型。如何理解和解释中国超大城市永久性迁移人口和暂时性流动人口之间、永久性迁移人口内部、暂时性流动人口内部表现出的市民权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本文借鉴迁移期望和迁移能力理论,扩展流动性和非流动性的内涵,从跨越空间边界延伸到跨越制度边界;根据户口迁移期望和迁移能力的不同,本文提出一个流动性与非流动性的解释框架,将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市民权获得分为五种类型:顺从不流动、自愿流动、非自愿流动、非自愿不流动和自愿不流动,并基于上海的数据加以实证分析。市民权的流动性具有异质性,既可能是自愿争取的结果,也可能是制度限制之下非自愿的结果;市民权的非流动性不仅是一种结构制约之下顺从的或非自愿的反应,也可以是一种自愿或战略的选择。
Select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湖南武陵山片区人地关系协调与空间协调研究
李振民, 石磊
2024, 39(01): 113-121.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12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推动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共生,二是促进区域的空间协调。本研究先从供需视角对湖南武陵山片区各区县进行人地耦合协调评价,再利用优化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空间协调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地关系协调上,湖南武陵山片区各县区呈现西部、东北相对协调,东南失调,濒危失调“S”型分布的空间格局,整体处于勉强协调状态,需求滞后型数量最多;在空间协调上,县区发展质量梯度效应显著,呈东高西低的格局特征,形成了“核心—半核心—边缘”的空间联系网络结构,但密度低、传递与交互的功能较弱、联动效应不足。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了4个优化建议,以期实现湖南武陵山片区的高质量发展。
Select
基于道路可达性的典型脱贫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涂叶绿, 曹小曙, 姚玲玲
2024, 39(01): 122-129.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13
可视化
收藏
乡村聚落分布是特定地域人地关系的重要表现,探究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形态是揭示山区乡村人地关系系统地域特征的重要基础工作,对优化乡村聚落分布、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秦巴山区秦岭南段的陕西省洋县为典型案例区,综合采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地理空间分析、可达性与地理探测器方法,系统分析了洋县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洋县可达性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呈现出沿交通干线延伸的条带状分布特征,山区乡村聚落分布具有显著的低海拔与集聚指向,洋县乡村聚落多分布在南部低缓地带和中部低平地带,呈现集聚分布态势;山区乡村聚落具有显著的交通可达性空间指向性,乡村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均随着可达性水平的提升呈逐渐增加态势。山区地域系统中,海拔、坡度、降水和气温等自然条件以及教育、医疗等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研究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未来县城和乡镇可达性对洋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作用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完善乡镇—县城、村域—县城的道路交通对于优化脱贫地区乡村聚落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Select
高铁流与信息流在推动环渤海地区城市跨界网络演化中的区别与联系
郭建科, 刘晓扬, 韩增林, 王绍博, 冯天琪
2024, 39(01): 130-141.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14
可视化
收藏
流动要素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导力量,高铁流和信息流是流动空间的主要物质流态和虚拟流态,对城市网络空间格局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高铁客运频次和百度指数数据,运用复杂网络模型刻画了环渤海地区城市跨界网络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铁流和信息流视角下跨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二者呈现“趋同”演变,共同作用下形成五大增长极。(2)网络联系特征存在差异。相较信息流而言,高铁流跨界融合趋势更为明显,城市功能差异逐渐弥合,扁平化发展趋势显著。(3)区域组织结构各异。高铁流和信息流分别呈现“轴带带动”和“中心—腹地”组织模式。(4)未来环渤海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引领下实现“点轴—群区”耦合发展。
Select
中国城市航空交通关联网络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
蔡鸿云, 明庆忠, 韩剑磊, 贡小妹
2024, 39(01): 142-152.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15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1—2020年我国148个城市航空面板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法和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等多种方法探讨航空交通关联网络的旅游经济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航空交通关联网络以“菱形”或“重叠三角形”核心子网为支撑,社区结构上中东部演变为“交织叠加”、西部演变为“边缘城市就近更迭”;旅游经济效率等级呈东部>西南部>中部>西部的空间格局,西部及中部城市存在“低效锁定”,效率演变难以实现“跳跃型”转移且受邻域的“同群效应”影响;航空交通优势度对旅游经济效率产生“倒U型”的直接及溢出影响,关联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人口密度、旅游关注力度、开放力度产生正向直接及溢出影响,而旅游产业集聚与人力资本仅产生正向直接影响。
Select
基于知识的遗产旅游地治理——丹霞山的案例研究
杨继荣, 张朝枝
2024, 39(01): 153-160.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16
可视化
收藏
当前遗产旅游地的主要矛盾从遗产资源的经济价值使用者的矛盾转变为遗产多元价值使用者间的矛盾,对既有基于经济价值的公共资源治理理论形成挑战。本文以质性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广东丹霞山的研学旅游现象分析,研究了知识如何在遗产多元价值使用中对遗产地进行治理。研究发现:知识可以成为治理遗产地多元价值利用冲突的有效工具,其中知识话语是治理权力运作的基础,也是管理机构治理权威的来源。知识话语通过对遗产旅游地空间重组来对遗产旅游地进行治理,同时知识通过对资源利用者身份认同和责任的培育使其成为积极参与遗产旅游地治理的主体。本研究从知识的视角重新理解遗产地治理,对遗产旅游地中的权力运作与价值认知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对当前遗产地多元价值冲突治理具有现实意义。
Select
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对其与企业间契合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国企经营型和私企经营型两类景区的比较
龚晶晶, 唐文跃
2024, 39(01): 161-172.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17
可视化
收藏
如何理解乡村旅游地居民冲突行为、促进居民和企业之间的契合行为是乡村旅游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构建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对居民—企业契合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基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两类乡村景区的调研数据进行验证和比较。研究发现,相对剥夺感是居民—企业契合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群体相对剥夺感对居民—企业契合行为的影响大于个体相对剥夺感;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居民—企业契合行为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相对剥夺感对居民—企业契合行为的影响力因景区管理模式的不同而不同。本研究丰富了企业社区关系的研究视角和内容体系,为乡村旅游地居民冲突行为提供更为科学的解释框架,并为乡村旅游企业的社区关系管理提供现实参考。
Select
旅游情境下乡村性的再认知与游客感知测度——以浙江安吉余村为例
张瑜, 陆林, 陈劼绮, 张清源
2024, 39(01): 173-183.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18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乡村性评价和地理学关于乡村空间重构研究之间存在间隙,忽视旅游情境下乡村内在张力及个人主体地位,难以为快速演化分异的乡村发展现实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从游客视角出发,结合文献梳理与实地访谈对余村乡村性进行解读,并通过量表的构建与验证明晰乡村性认知的基本结构。研究发现:(1)旅游情境下的乡村性是人地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客观存在与主观认知互动后的结果,乡村性作为乡村想象层面的补充,连接着自然和社会、地方和全球、传统和现代;(2)旅游情境下乡村性具体可由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旅游功能、历史文化、情感意义与创新涵化6个维度呈现;(3)旅游情境下乡村性认知测量量表包含6个维度共26个题项,经过验证表明量表具有理想的信效度。本研究通过理论与案例地互动进行乡村性解读,是一次由宏观到微观、由客体到主体的有益尝试。
Select
网红博主与网红场景对出游意愿和口碑推荐的影响
肖宁, 杨金华, 徐元诏, 雷发宇
2024, 39(01): 184-192.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19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地短视频的网红宣传对消费者的出游有重要影响,该现象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短视频如何影响受众的出游意愿和口碑推荐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因此,文章基于SOR理论和意见领袖理论,通过收集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探究网红博主和网红场景对出游意愿和口碑推荐的影响。研究发现:(1)短视频中网红博主的特质和网红场景对消费者的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对消费者出游意愿和口碑推荐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消费者的认知反应、情感反应、出游意愿在网红博主、网红场景与口碑推荐之间发挥链式中介效应。本研究可为旅游地提升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营销效果提供理论与实践启示。
Select
脚踏实地、奋楫前行的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2024, 39(01): 193.
可视化
收藏
<正>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创建于1985年,2001年组建资源与环境学院,2006年更名为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学院日前拥有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地理科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入选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学院具有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在地理学和学科教学(地理)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