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方建德, 林成芳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19(01): 24-34.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4.01.004
    本研究介绍并讨论了土壤有机质形成转化过程机制研究的发展脉络,着眼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深入探讨气候因素、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因素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有机质形成过程的效应。在总结土壤有机质组分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土壤有机质研究应构建精确数字模型、明确成分来源和厘清土壤矿物-有机组分间耦合动态3个方面的研究建议,以期更好地揭示土壤有机质形成转化过程的机制。
  • 王少飞, 陈娟, 张永峰, 戴云晓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19(01): 127-134.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4.01.016
    大城市近郊区乡村聚落生存面临城市化的剧烈冲击,其空间格局演变往往是一个地区乡村聚落快速演变的缩影。研究以福州市近郊区的城门镇为例,基于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90—2020年间城门镇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30 a间城门镇乡村聚落规模演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研究前期文化特色型和混合发展型村落规模扩张较快,而后期文化特色型和传统农耕型村落规模减少较多。2)在研究前、中期,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由条带状分布转向多核心状分布,集聚规模增加;但研究后期乡村聚落密度明显降低,核心数量减少,集聚规模下降。3)乡村聚落形态特征演变表现为斑块形状由复杂化向规则化转变,以及斑块连通性的先降后增;在聚落空间演变过程中,产业发展和交通趋向造成混合发展型和传统农耕型村落的蔓延度指数差异不断增加,而文化特色型村落变化相对较小。4)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和交通因素是城门镇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不同时期的城市发展政策是主因;特别在研究后期,福州实施城市“东扩”发展战略直接导致了城门镇乡村聚落空间的快速萎缩。
  • 康雪琴, 谢晓玲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4): 114-122.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4.014
    以青海省551个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分析工具研究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整体分布类型为聚集型,自史前至近代各时期分布类型由聚集到分散,再趋向于聚集型。2)文物保护单位的高密度区集中分布于青海省东部的河湟谷地,不同时期高密度核心区的数量与位置呈波动变化的特征。3)文物保护单位整体空间重心位于海南州,自史前至近代以来空间重心呈现自东北—西南的移动轨迹,空间方向由东西向至南北向逐渐偏转趋势增强,空间分布范围不断扩大。4)受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气候变化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集中在地势平缓的川水地带、靠近河流且政治环境较为稳定的地区。
  • 崔莹莹, 何露露, 肖好燕, 邹秉章, 王思荣, 万晓华, 黄志群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2): 41-49.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2.006
    亚热带森林土壤是重要的大气甲烷(CH_4)汇。本研究以中亚热带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CH_4通量进行为期1年的野外原位观测,并探究其与环境因子、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人工幼林土壤为甲烷汇,土壤CH_4月均吸收通量变化范围为10~75.6μg·m~(-2)·h~(-1)。土壤CH_4吸收通量呈显著的月动态,最高值出现在3月,最低值是5月。土壤含水率、林内气温和空气湿度是控制甲烷吸收的重要环境因子,能解释土壤CH_4月吸收通量变化的36.4%,土壤CH_4月吸收通量与土壤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与林内气温和空气湿度呈正相关关系。土壤pH值、土壤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与土壤CH_4吸收通量为显著的正相关,能解释其变异的23%;土壤CH_4吸收通量与甲烷氧化菌(18∶1ω7c)浓度无显著的相关性。此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是影响甲烷氧化菌(18∶1ω7c)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证实了亚热带人工幼林具有重要的土壤甲烷吸收作用,土壤CH_4吸收通量主要受环境因子和土壤理化的影响(约占60%)。本研究对中亚热带森林土壤甲烷汇的估算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森林碳循环和固碳潜力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 张亦清, 韩念龙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3): 19-27.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3.003
    探索热带岛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规律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基于海南岛2005、2010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价值当量因子法,构建六边形格网估算海南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随后设置不同情景模拟其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结果表明:1)2005—2015年海南岛城镇化快速发展;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差,全岛ESV减少6.64亿元。2)林地提供了海南岛超过70%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海南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调节服务为主,其中水文调节服务占比最高,体现出林地和水域在海南岛亟需保护和提升。3)生态优先情景模拟的2025年ESV总量上优于经济优先发展情景,该情景下全岛建设用地的迅猛扩张趋势得到遏制,同时保护了林地及水域等生态用地,有利于海南岛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吴小洲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4): 130-138.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4.016
    海滨浴场在提升公众亲海体验、满足公众对美好海洋生态的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分析厦门海滨浴场资源条件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厦门海滨浴场建设的适宜性,提出厦门海滨浴场的布局规划策略,即:标准先行,构建厦门海滨浴场建设标准体系;优化布局,因地制宜布局海滨浴场;突出特色,引导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确保安全,科学划定海域范围,同时以厦门环东海滨浴场为例,精细规划,提出海滨浴场详细设计方案,为厦门海滨浴场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引。
  • 林峰艺, 陈兴伟, 刘继辉, 李明月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3): 63-70.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3.008
    近年来闽江水口水库库区的“低溶氧”事件出现的时间提早、影响范围增加,严重威胁到流域水生态环境健康。研究以闽江水口水库为研究区域,关注闽清雄江和湾口这2个断面的溶解氧(DO)的年内变化情况,利用构建水口水库库区的水环境数学模型,模拟2021年库区溶氧的每日变化,分析水口水库库区溶解氧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MIKE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水口水库库区溶氧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格局。水口水库库区不同区域“低溶氧”事件的发生时间接近,但持续时间和“低溶氧”强度从下游向上游减少。这表明库区水位越深的区域,其“低溶氧”事件的强度也更高。研究成果对于理解福建省其他水库的“低溶氧”事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曹健捷, 王荣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19(01): 53-60.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4.01.007
    生态过程模型已经被广泛用于模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和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 ET)。本研究使用BEPS(Biosphere-atmosphere Exchange Process Simulator)模型两个不同时间尺度的版本,即日步长(BEPS-Daily)和小时步长(BEPS-Hourly),比较两种模型模拟结果的差异,并分析误差来源。结果表明:1)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是驱动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的重要植被结构参数。BEPS-Daily模拟的阳叶LAI会大于BEPS-Hourly,而模拟的阴叶LAI会更小;2)植被的气孔控制着CO_2和水汽的交换,气孔导度表征气孔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BEPS-Daily计算的气孔导度对环境因子的敏感度高于BEPS-Hourly。因此,当受到辐射、气温以及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的限制时,BEPS-Daily模型计算得到的气孔导度会出现低估的情况,这会导致BEPS-Daily模拟的GPP和蒸腾也出现了低估的模拟值;3)总体来说,两模型的模拟精度差别不大,BEPS-Hourly的模拟精度略高,而BEPS-Daily则具备更高的运算效率,因此,在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模型。
  • 林浩, 林伟盛, 张磊, 陆宇明, 卢胜旭, 王海珍, 曹平丽, 郭剑芬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19(01): 35-43.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4.01.005
    森林作为CO_2、CH_4、N_2O的重要源或汇,其经营管理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温室气体通量,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火烧管理对森林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且少有研究评估不同营林措施对3种温室气体的增温潜势的影响。为研究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对杉木幼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本研究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7月—2019年7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保留(CT)、火烧(RB)、清除(R)3种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下土壤温室气体通量进行为期1年的监测。结果显示:1)CT处理下土壤CO_2、N_2O累积排放通量显著高于R、RB处理,而土壤CH_4累积吸收通量CT处理显著低于R、RB处理,3种温室气体在R、RB处理间通量差异不显著;2)土壤温度和体积含水量在不同处理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采用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会改变土壤温室气体与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的相关关系;3)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生物化学性质中对土壤温室气体解释度最高的指标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其与土壤CO_2、N_2O是正相关关系,与土壤CH_4是负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清除与火烧采伐剩余物通过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进而减少土壤温室气体通量。
  • 董德辉, 杨建夫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4): 105-113.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4.013
    旅游业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国际关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跨地域流动渐趋频繁,旅游业成为了地方化与全球化连结的重要指标。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肆虐,台湾的旅游业也饱受考验。疫情影响下旅游产业发生巨变,旅游业复苏需更具弹性、重视可持续性性及包容性。在全球追求可持续性风潮、倡议气候变迁治理政策与COVID-19疫情影响之下,台湾旅游产业的发展可实施以下策略:1)创新旅游产业,升级核心业务:因疫情不确定性,调整并升级服务或产品;2)加速科技应用与导入:应用多元科技,解决无法面对面服务的痛点;3)转型旅游产业,吸引国际及在地游客:重新定位品牌在地化,调整商品销售与营销模式;4)转变个人化旅客消费模式,带动旅宿产业转型: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带动居家度假Staycation(stay+vacation)与工作度假Workation(work+vacation),实行生活、工作、旅游界线模糊模式,结合深度文化或自然体验;5)由环境可持续性转变为可持续旅游模式:可持续性的理念是实施环境可持续性的基石,在疫情影响下,将旅游景点与生态休养生息相结合,为动植物与环境增加新生机,提供旅客深度旅游体验规划。
  • 张新红, 李红军, 杨海勤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4): 69-79.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4.009
    探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可达性与分布特征,对科学保护传统村落和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对甘肃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可达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的空间可达性总体不佳,全局可达性高的村落在天水、兰州形成了高密集区和次高密集区,局部可达性高的村落主要分布在天水、兰州、酒泉和陇南等市。2)国家级、省级及所有传统村落均呈凝聚型分布,县级尺度上的分形特征较明显,并呈现出沿某一地理线集中分布的态势。3)传统村落整体表现出“东南密、西北疏,强集中、大分散”的空间格局,高密度区位于天水—陇南地区。4)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社会因素的共同约束。年均降水量、人均GDP、人口密度和路网可达性4个因子的影响力较强,但任意两个因子的交互影响均大于单个因子,尤其是年均降水量与人均GDP、人口密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
  • 张俊杰, 蔡长春, 曹景林, 杨兰芳, 盛佳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4): 27-33.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4.004
    过氧化氢酶在植物生理生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简便、快速、准确地测定植物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烟苗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植物过氧化氢酶活性所需试剂种类少、操作简单、测定快速。标准曲线相关性好,样品测定重现性好,加标回收率高,测定结果与高锰酸钾滴定法呈极显著相关,说明方法准确可靠。本方法稳定时间至少在5 h以上,稳定时间长有利于大批量的样品分析测定。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标定过氧化氢浓度与高锰酸钾滴定法无显著差异,说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标定过氧化氢浓度可行,既可简化操作和节省时间,又能降低分析测试成本。因此本研究为植物过氧化氢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稳定可靠、成本低廉的分析测定方法。对两种烟苗叶片的测定表明,楚雪26烟苗叶片的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楚雪14,烟苗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呈上半叶>全叶>下半叶,说明烟苗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受不同烟苗品种影响,且过氧化氢酶在烟苗叶片分布并不均匀。
  • 张文敏, 王子淳, 陈卫锋, 魏然, 倪进治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19(01): 61-69.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4.01.008
    土壤有机质(SOM)是影响多环芳烃(PAHs)土壤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不同SOM组分的含量和结构不同,对PAHs的富集能力和环境风险的影响也应有所不同。结合比重和粒径分组方法,将4种长期污染土壤的SOM分成轻组有机质(LF)、粗矿物结合态有机质(CMAOM)(> 53μm)和细矿物结合态有机质(FMAOM)(<53μm)3个组分,研究了15种PAHs在不同组分中的分配特征,并采用苯并[a]芘(BaP)毒性当量浓度(TEQ_(BaP))评估了LF、CMAOM和FMAOM中PAHs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4种土壤中15种PAHs总量的范围为3.78~16.96 mg·kg~(-1)。LF中PAHs总量的范围为128.23~355.78 mg·kg~(-1),分别为CMAOM(3.55~19.28 mg·kg~(-1))和FMAOM(1.80~13.83 mg·kg~(-1))的9.5~36.2倍和14.2~71.3倍。LF只占土壤质量的0.5%~3.5%,但其富集的PAHs却占原土PAHs总量的12.3%~61.8%。不同SOM组分对PAHs的富集能力存在差异,但富集的PAHs组成相似。在各SOM组分中,LF中PAHs的TEQ_(BaP)最高,分别是CMAOM和FMAOM的9.7~35.3倍和14.7~79.7倍。土壤中LF有机质的周转速率较快,其结合的PAHs环境风险也会相对较高,在PAHs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评估和修复研究中应予以重视。
  • 卢逖中, 潘航, 黄潇, 苏同华, 张明锋, 林广发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19(01): 156-165.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4.01.020
    针对现有暴雨山洪灾害评估方法时效性不足,承灾体精细化程度较低以及山区通常缺乏水文资料等问题,以福建省宁德市下党村为例,集成元胞自动机模型和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了暴雨山洪过程模拟软件。在该软件中输入降雨、数字高程模型等易获取的数据,即可计算得到具有一定精度的淹没水深、淹没流速等动态数据。在此基础上,从暴雨山洪灾害危险性和承灾体易损性两个方面构建了下党村暴雨山洪灾害临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实地调研建立精细化承灾体数据库,评估得到了高精度的下党村暴雨山洪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临灾风险预评估系列图。研究结果表明,在给定的该区200年一遇暴雨情景下,下党村9.85%的区域为高风险区,其中包括房屋20栋,路段26处,这些都是旅游与居住人口集中的沿河地段。本方法可为山区村落的暴雨山洪灾害临灾风险快速评估与进一步面向承灾体对象的精细化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 闫鹏, 赵彦飞, 马玉春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19(01): 117-126.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4.01.015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森林火灾的风险显著增加,对国家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本研究通过对中国不同省份的气象因子与森林火灾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细致分析,旨在揭示这些变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及其对火灾风险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风速、最高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以及平均温度等因子在各省的相关性系数分布表现出显著的区域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各地区森林火灾发生与气候条件存在密切关联,可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这些气象因子相关性的深入分析,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在中国不同地区实施有效的森林防火策略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变化的气候条件下优化防灭火资源配置,增强森林火灾的应急响应能力。
  • 喻光烺, 王英, 苏玉萍, 钟启俊, 郑璐薇, 冷东梅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19(01): 70-76.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4.01.009
    基于细菌溶藻和黏土吸附的特性,探索了溶藻菌Ba3与黏土组合控藻技术。正交实验确定了投加量为1.0%Ba3无菌滤液和100 mg·L~(-1)黏土为最佳组合,该组合技术在24 h内对米氏凯伦藻的溶藻率达到94.0%。分别对比了单独投加无菌滤液、黏土、黏土+Ba3无菌滤液、黏土+PAC、黏土+H_2O_2的控藻效果。结果显示,黏土+PAC、黏土+H_2O_2组合在12 h后出现了藻密度“回弹”现象,黏土+Ba3无菌滤液在48 h后的溶藻效果达到95%以上显著高于其他组合,检测试验前后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Ba3无菌滤液组合黏土的高效控藻效果,有望在赤潮甲藻控制中应用推广。
  • 万子芊, 杨云月, 邓海军, 姜修洋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19(01): 77-83.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4.01.010
    每年5月中旬左右,南海夏季风爆发后“龙舟水”给福建地区带来大量的降雨,短时强降雨易引起积涝的风险,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但其背后的影响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基于福建省60个气象站1962—2021年降水监测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合成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重建了近60年来福建“龙舟水”期间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年际尺度上福建“龙舟水”整体呈现出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其中在1981—1995年明显趋于偏少,而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呈增加趋势。“龙舟水”的长期趋势与副热带高压活动(以下简称副高)存在着反相关关系,即副高弱时其位置偏东,“龙舟水”偏多;而副高强时,位置偏西,“龙舟水”则偏少。此外,在El Ni1o年时,季风爆发相对较晚,“龙舟水”偏少;而在La Ni1a年,夏季风爆发相对较早,“龙舟水”较多。“龙舟水”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21世纪初期与ENSO存在5~7 a的共同周期,进一步说明在年代际尺度上ENSO对龙舟水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 黄思彤, 马亚培, 李宇轩, 王妙芬, 钟羡芳, 李守中, 尹云锋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2): 56-61.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2.008
    利用盆栽试验探究氮沉降背景下生物炭输入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和无机氮(NH_4~+-N、NO_3~--N)含量的短期影响。氮沉降处理分别为0(对照)、40(低氮)和80 kg·N·hm~(-2)·a~(-1)(高氮),在每个氮沉降水平下生物炭施用量分别为0(对照)、12(低量)、36 t·hm~(-2)(高量),供试植物为杉木幼苗,试验进行18个月。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独氮沉降处理使土壤pH下降了0.05~0.18个单位,而单独施用生物炭以及在氮沉降背景下施用生物炭处理后土壤pH则显著提高了0.26~0.91个单位(P<0.05)。单独氮沉降处理对土壤可溶性碳(DOC)含量和可溶性氮(DON)含量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单独施用生物炭以及在氮沉降背景下施用生物炭处理均显著提高了DOC(1~2倍)和DON(1~6倍)含量。同对照组比较,各处理下的土壤NH_4~+-N含量变化并不明显,高量施用生物炭处理显著提高了NO_3~--N含量。因此,在杉木幼苗生长初期,施用适量的生物炭有利于缓解由氮沉降所引起的土壤酸化并维持DOM处于较高水平,这对亚热带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 张润川, 林广发, 周星辰, 曾念霖, 卢逖中, 余珊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1): 17-25.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1.003
    灾害链演化过程涉及多种灾害的引发关系,但此类引发关系只是逻辑上的因果关联,并非表示灾害链前一节点必然导致后一节点发生,因此如何估算灾害链前后节点发生概率,是灾害链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上述问题,利用福建省台风暴雨灾害历史资料,根据台风的灾害成因与特征提取灾害链中的关键节点,并统计各个节点的发生频数,将其转换为节点初始概率表,据此构建福建省台风暴雨灾害链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以1503号台风“苏迪罗”为例,将已知降雨强度、降水历时等灾情数据输入模型,对台风暴雨灾害链进行预测推理,并将所得时序性发生概率转换为危险性等级。结果表明:各节点危险性等级与“苏迪罗”台风暴雨引发的洪涝、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情实况基本一致,说明利用灾害链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进行预测推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郑颖玲, 林岚, 刘群, 何雅昕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3): 45-54.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3.006
    关注城市不同群体的流动性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出租车司机对城市交通环境意象认知和满意度评价是在流动性视角下交通建成环境与居民需求感知关系的重要体现。研究以出租车司机为研究对象,采用行为地图认知分析及问卷调查方法,开展出租车司机对泉州市区交通环境意象要素(中心与节点、标志物、道路、区域和边界)认知特征及交通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研究发现:1)出租车司机对泉州交通环境标志点的意象认知以旅游景点、城市标志建筑和交通枢纽点最强。如清源山、开元寺、西街和闽台缘博物馆等景区,钟楼、泉州动车站和客运中心站等城市标志建筑;浦西万达商圈、钟楼、清净寺等景区和学府路学校路段是意象认知最易拥堵节点;动车站和客运中心站、商圈停车场、丰泽街与西湖公园周边等路段是最易停车和最便利就餐的节点。2)出租车司机对4条交通路径便捷度意象认知差异较大,其中“江滨北路-坪山路”意象认知最高;其次是“站前大道-江滨北路”;九一路、宝洲路、泉秀路和学府路等意象认知最低。3)出租车司机日间/夜间候客意象认知的共同区域为交通枢纽区域、公园区域和商圈区域。4)出租车司机对交通环境评价以“一般”和“比较满意”居多,但对一些交通软硬环境也存在“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 李天华, 林惠花, 武国胜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4): 80-89+104.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4.010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作为人地耦合系统的多种存在形式之一,具有脆弱性。脆弱性是研究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选择泉州市为研究对象,以2010—2020年为研究时段,采用VSD评估框架构建泉州市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脆弱性指标评价体系,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对脆弱性类型进行划分,找出主要致脆因子,进而提出调控策略。结果表明:1)泉州市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暴露度呈“东南和西部高,北部和中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波动上升趋势。敏感性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小幅上升趋势。适应能力呈“中部高,东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不断上升趋势。脆弱性呈“东南和西部高,北部和中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不断下降趋势。2)脆弱性类型可划分为适应性脆弱型、暴露-敏感脆弱型、暴露-适应脆弱型、强综合脆弱型和弱综合脆弱型,并针对不同类型脆弱区找出其主要致脆因子。3)按照“绿色发展-重点突出-分区调控”的原则,提出降脆策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思路。
  • 屈纳, 伍世代, 王佳韡, 董璐瑶, 黄斯喆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1): 119-126.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1.016
    商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基于大数据视角,利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方法,以福清市商业网点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福清市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主要沿龙江流向,呈“主城区大范围带状集聚,小范围组团发展”的空间格局,表现为中心—外围结构,其中各行业均呈现“东北—西南”走向分布态势;(2)不同行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零售业及商服业等与居民日常关联密切的行业更倾向于在城市中心分布,而批发业更倾向于向城市中心外围区扩散,如沿道路带状集聚,在租金较低且交通便捷的区域呈点状集聚特征,餐饮业则倾向于沿商业中心集聚,呈圈层扩散;(3)行业之间的集聚效应会对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产生正向影响。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不同行业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在餐饮业和商服业,消费市场状况的影响力最大,土地价格的影响力次之,其中学校数量对餐饮业的影响最大,人口密度对商服业的影响力最大。在批发业,交通通达性的影响力最大,土地价格的影响力次之。在零售业,交通通达性的影响力最大,消费市场状况的影响力次之。最后,总结福清市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福清市商业网点空间格局的优化策略。
  • 杨柳, 冯畅, 刘子怡, 邓哲, 蒋燕梅, 孙锐思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3): 38-44.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3.005
    针对城镇化导致水系及其水域空间被挤占、压缩甚至吞噬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采用1995、2005和2015年3期经Google Map校准后的水系与1995—2015年城镇建成区面积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重心模型研究湘江流域1995—2015年水系演变与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分析城镇建成区面积对水系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得出:1)湘江流域水系总体呈衰减趋势,河流趋向主干化。各水系指标均产生空间集聚,与周围邻近地区存在相似性。但水系指标的空间集聚格局演变差异显著,河网密度(Dr)、河流弯曲度(Sr)、干流面积长度比(Rm)空间格局稳定,水面率(Wp)、河流发育系数(Kw)较不稳定。高值区集中在流域中下游,低值区则集中在株洲和永州。2)Dr、Kw、Sr、Wp与城镇化重心迁移方向相背离,Rm与城镇化重心迁移方向具有统一性,城镇化在水系演变过程中主要起负向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城市规划与水系保护提供参考。
  • 陈钟佃, 吴飞龙, 黄小云, 冯德庆, 黄秀声, 翁伯琦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4): 51-57.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4.007
    满江红(Azolla pinnata subsp.Asiatica)是一种萍-藻共生的小型水生蕨类植物,具有固氮能力强、粗蛋白含量高和富钾的功能,农业应用价值较高,一直受到关注。红萍在农业生产应用上历史悠久,传统上红萍多用于绿肥利用、淡水鱼饲料,也有用于猪、鸡、鸭等饲料,降本节支的成效显著。近年来也逐步应用于污水治理,其具有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作用,显示出较好的水体环境治理效果。通过总结红萍育种、抗逆性、肥料化、饲料化、污水净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红萍综合利用中的优势及潜力,并提出红萍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应用对策,以期为乡村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及借鉴。
  • 代文魁, 林安幸, 赖灿, 郭微, 林石狮, 汤聪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4): 18-26.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4.003
    通过对广州市8个公园的访花蜂蝶和蜜源植物一年的追踪调查,分析了访花蜂蝶物种组成、丰富度和丰度的季节变化,并针对植物丰富度和温度变化对访花蜂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访花蜂类记录有3科14种,访问植物55科116属138种;蝶类6科54种,访问植物48科94属105种。不同季节访花调查中,蜂类和蝶类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秋季最高,冬季最低;而丰度(访花频次)春季最高,夏季最低。访花蜂蝶的丰富度与蜜源植物丰富度和温度变化都显著相关,而丰度则只与蜜源植物丰富度显著相关。研究表明,广州城市公园能够维持长时间且较高水平的蜂蝶物种多样性和丰度缘于不同季节蜜源植物资源丰富,能吸引大量蜂蝶。未来在城市绿化工作中,应筛选出不同季节的优势蜜源植物,以构建蜂蝶友好型植物景观,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 郭子祥, 李若南, 陈仕东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2): 62-69+85.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2.009
    森林转换是影响土壤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运用干、湿筛两种方法比较研究亚热带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以及团聚体稳定性各个指标MWD(平均重量直径)、GMD(几何平均直径)和PAD(团聚体破坏率)在不同林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干筛处理下两个林分全土层团聚体以>2 mm粒径为主,湿筛处理下粒径以0.25~2 mm为主。干筛处理天然林0~10 cm土层处>2 mm团聚体约占60%,人工林约占55%;湿筛处理下天然林0~10 cm土层处>2 mm团聚体约占45%,人工林约占23%。转换为人工林后>2 mm团聚体在0~10 cm土层处占比显著降低(P<0.05),降幅达58.18%。(2)干筛处理下不同森林类型相同土层的MWD和GMD值均无显著的差异(P>0.05);湿筛处理下天然林MWD、GMD值在所有土层均高于人工林,且该土层MWD值和GMD值在森林转换后下降幅度最大,分别达到45%和50%。团聚体PAD值变化范围在天然林中为11.07%~30.68%;在人工林中为15.17%~33.46%,森林转换后PAD值在0~10 cm土层显著增加72.91%(P<0.05)。(3)从母岩角度整合相关的研究发现:森林转换后MWD值在沉积岩发育的土壤中下降幅度最大。研究发现:森林转换对团聚体在全土层的粒径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在不同的筛分方法之间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表现为在不同的筛分方法处理下不同森林类型的不同团聚体粒径在全土层中的占比以及NWD、GMD和PAD指标在土层中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此外,0~10 cm表土的结构稳定性与土壤抗侵蚀能力密切相关,除森林转换对表土团聚体稳定性产生影响外,不同的团聚体筛分方法和母岩性质的差异也会对森林转换后表土的稳定性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 李晶, 陈松林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1): 94-101.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1.013
    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碳代谢过程研究对实现土地利用弹性规划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厦漳泉地区为例,通过构建显性空间的土地碳代谢网络模型,定量测度碳排放、碳汇的特征以及潜在碳转移时空演化,揭示了碳转移的关键路径和重要的碳代谢分室。结果表明:城镇用地、工业及交通用地的扩张导致碳排放量增加,2000—2020年增长近7倍,碳汇量的减少则与林地和耕地面积的减少有关;碳代谢密度分布与土地利用空间演化特征相似,高负碳代谢密度的分布与工业及交通用地的扩张有关,20年间增长近4倍;耕地、工业及交通用地之间的转变是碳转移的关键路径,由此导致的负碳转移占贡献比的30%以上。土地利用弹性规划可通过改变关键的碳转移路径和调整关键分室实现减排优化。
  • 庄星辉, 王强, 周婷, 党牛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4): 58-68.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4.008
    本研究利用2019年与2020年全球86个国家的产品贸易数据,对疫情后全球商品贸易格局进行刻画,并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全球贸易变化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论如下:1)尽管疫情前后世界贸易的总体格局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程度得到显著提升。2)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全球产品贸易格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重工业产品贸易数量和比重明显下降,而宝石和贵金属商品贸易量和比重却大幅增加。3)疫情爆发后,西班牙、澳大利亚、中国以及瑞士分别在运输设备、采石和采矿、电气和机械商品以及宝石和贵金属商品上展示出了显性比较优势。4)全球贸易变化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工业化水平对于维持国家贸易量以及维护国际贸易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反,国际贸易依赖程度的增加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该国的贸易韧性。研究结果可为公共危机事件中全球贸易格局的评估,以及国家贸易产业配置合理化提供一定参考。
  • 樊雪波, 吴福忠, 艾灵, 张玉, 岳楷, 吴秋霞, 朱晶晶, 倪祥银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19(01): 16-23.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4.01.003
    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是土壤碳循环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碳组分之一。凋落物输入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大量新鲜的碳源,是森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载体。不同类型森林的地表凋落物种类和数量不同,凋落物化学组成不同,可能直接影响土壤MBC含量。因此,评估不同类型森林中凋落物添加和去除后土壤MBC响应的变化,对于认识森林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国内外已发表的74篇研究论文中630组配对数据,从凋落物类型、森林类型、实验时间等方面揭示凋落物添加和去除对土壤MBC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凋落物类型对MBC的影响不同,添加凋落叶使土壤MBC响应增加了14.4%,而去除凋落叶、根及同时去除凋落叶和根使土壤MBC响应分别降低了5.9%、12.1%、13.5%,去除根对土壤MBC的影响是去除凋落叶的2.1倍。不同森林类型显著影响土壤MBC对凋落物输入的响应,添加凋落物使人工林(22.8%)的土壤MBC响应高于天然林(8.9%),阔叶林的土壤MBC响应高于针叶林。凋落物输入后土壤MBC的响应在实验第一年迅速增加(15.8%),但这种响应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而去除凋落物后,土壤MBC响应随实验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这些结果表明,凋落物输入是土壤MBC的重要来源,其中根凋落物的贡献约是凋落叶的2.1倍,且土壤MBC对高质量的凋落物输入更加敏感,这对深入认识森林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石思雨 , 马亚培 , 钟羡芳 , 司友涛 , 陈岳民 , 马红亮 , 高人 , 尹云锋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1): 41-47.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1.006
    以杉木幼苗为对象,研究氮(N)添加和施用玉米秸秆生物炭(BC)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短期影响。以NH_4NO_3为N源,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40(低量)和80(高量)kg·N·hm~(-2)·a~(-1),不同N添加水平下BC施用量分别为0(对照)、12(低量)和36(高量) t·hm~(-2)。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独N添加、单独BC施用以及在N添加下施用BC处理对土壤细菌Shannon指数和真菌Chao1指数的影响均不显著,单独施用高量BC以及在N添加下施用高量BC处理与相应的对照相比,明显提高了土壤细菌Chao1指数,但降低了真菌Shannon指数。土壤细菌群落以绿弯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为主,而真菌群落则以被孢霉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为主,且真菌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变化对N添加和BC施用的响应要比细菌的敏感。主坐标分析表明,单独N添加以及施用低量BC处理未明显改变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仅在施用高量BC处理时变化较为明显。冗余分析进一步发现,土壤全碳(TC)含量是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变化的关键因子。本研究可为BC在杉木人工林经营初期土壤肥力提升及其减缓N沉降负面效应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 潘树锋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2): 129-134.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2.017
    为更好促进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村庄科学布局,指导县域村庄规划编制,按照“划分村庄类型—典型村案例分析—分类模式指引”的思路,综合考量清流县历史文化、乡村振兴、旅游资源、人口规模、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6个要素,采用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法,将县域村庄划分为“扩张型—维持型—收缩型—重构型”4个类型,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提出村庄布局优化指引策略,为清流县村庄规划编制提供可探索经验案例。
  • 许秋月, 何敏, 夏允, 杨柳明, 杨玉盛, 范跃新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19(01): 9-15.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4.01.002
    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变化可能会改变森林土壤碳库的源、汇功能。磷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限制性养分之一,其有效性变化可直接或间接调控土壤有机碳的周转。目前已有诸多文献探讨了磷添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但还缺乏相对系统全面的总结。本研究综述了磷添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并从有机碳输入(凋落物、根系分泌物)、有机碳输出(土壤呼吸)和有机碳固存机制3个方面揭示磷添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磷添加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增加、降低和变化不显著3种结果,主要与生态系统类型、磷添加的强度、土壤碳周转过程等有关。此外,施磷持续时间较短、有机碳组分测定方法不统一以及揭示碳周转过程的手段缺失,是系统预测和评估磷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制约因素。未来应重点关注长期施磷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并加强与微生物功能组学新技术的融合,同时考虑全球变化背景下氮磷交互作用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和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土壤碳动态,为森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林晓皓, 陈瑶, 朱贵青, 吴福忠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19(01): 44-52.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4.01.006
    可溶性有机质(DOM)虽然只占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一小部分,但易被微生物利用,在河流生态系统的养分供应与物质循环中具有关键作用。感潮河段的水体可溶性有机质极易受到潮汐作用引起的径流变化影响,但目前对其仍缺乏必要认识。以闽江感潮河段(117 km)为研究对象,在巨潮日分析涨、落潮过程中水体可溶性有机质的含量及其光谱特征变化。结果表明,潮汐作用显著影响距河口20 km范围水体可溶性有机质的含量、结构、组成以及来源,涨潮阶段水体DOC含量的上升程度较落潮增加35.9%,水体CDOM浓度下降程度较落潮增加26.2%,涨潮期近河口可溶性有机质的分子量增加,而芳香化程度降低,内源性增强。综合分析表明,潮汐主要通过促进河水与海水混合的物理过程,影响水体环境、可溶性有机质含量及其稳定性,增强pH、电导率、盐度和溶解氧与可溶性有机质的相关性,但减弱水体温度与可溶性有机质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对于深入认识潮汐过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了解感潮河段的物质循环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 孔昊, 杨薇, 罗美雪, 孙芹芹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2): 86-93.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2.012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中国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举措。海洋自然资源资产是中国自然资源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要明确海洋自然资源负债的内涵及科目仍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基于全国“自然资源资产平衡表”的试点经验,以服务国家海洋综合管理为目的,充分考虑海洋资源的特殊性,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明确海洋自然资源负债的概念。进而根据受托责任和可操作性,从海洋资源过渡消耗、海洋环境破坏、海洋生态破坏等3个方面筛选出海域面积减少、大陆自然岸线减少、无居民海岛面积减少、无居民海岛自然岸线减少、违规占用生态红线区、海水水质下降等6个可实物量计量的二级负债科目。在此基础上,设计“海洋自然资源负债表”框架和其实物量、价值量核算的途径,本研究可为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参考。
  • 刘旎喆, 杨智杰, 钟羡芳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19(01): 109-116.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4.01.014
    全球变暖正深刻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外生菌根(EM)真菌可与2%的维管植物互惠共生,协助植物吸收养分,提高植物抗胁迫能力,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目前大部分研究发现增温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EM真菌的分布、侵染率、探索类型及群落组成等,EM真菌的改变则可能对寄主植物及土壤碳库产生反馈。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增温对EM真菌影响的研究因区域、树种、增温时长及方式等的不同而出现结论不一致的情况。因此,今后应加强增温与其他全球变化相关因子的交互实验,同时注重低纬度地区EM真菌以及EM真菌种内及种间关系的研究。
  • 张璐, 曼吾拉·卡德尔, 张昕, 周志花, 邹逸航, 吴昊, 高韶勃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4): 8-17.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4.002
    利用1948—201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提供的ERSST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的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对流层顶温度的变化表现为由赤道向两级递增,对流层顶气压的变化与温度类似,对流层顶温度和气压各季节标准差分布表现为变率从赤道向两级递增,且南半球变率大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带更加明显;2)与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温度相关的海温型为类El Ni1o型,夏季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温度与赤道中西太平洋呈反相关,各季节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气压和SST场关系均呈类El Ni1o型;3)春季、夏季、秋季对流层顶气压偏高时,对应500 hPa上鄂霍次克海及其以东地区的负异常及副热带以南地区的正异常,对流层顶温度与nino34指数整体上保持较为显著的同向变化关系。
  • 张泳, 马帅, 谢蓉蓉, 周志华, 张虹, 韩永和, 张勇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2): 24-32.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2.004
    颗石藻是海洋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且能通过钙化作用产生颗粒无机碳(方解石小片,也称颗石粒)并释放CO_2,对海洋碳循环有重要贡献。由大气CO_2浓度升高引起的海洋酸化与暖化对颗石藻产生重大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主要综述海洋酸化与暖化对颗石藻的生长速率和碳(C)∶氮(N)∶磷(P)比率的单一和耦合效益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得出结果:海洋酸化对颗石藻生长速率的影响较小,通常增大颗石藻C∶P和N∶P比率;海洋升温通常提高颗石藻的生长速率,可能增大或减小C∶P和N∶P比率。海洋酸化降低颗石藻生长速率的最适温度;而海洋升温增加生长速率的最适CO_2浓度。结果表明:海洋酸化与暖化的耦合作用很可能增加颗石藻的生长速率及其对CO_2的吸收能力,进而增加颗石藻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
  • 董雪 , 王韦现 , 马红亮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1): 56-62.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1.008
    氮添加影响土壤氮矿化,土壤不同组分氮矿化存在差异,因此,研究不同形态氮对土壤各粒级氮矿化的影响,有助于理解氮沉降的影响过程。铁铝氧化物是团聚体中主要的胶结物质,在维持团聚体稳定和有机质吸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能会影响土壤不同粒级氮矿化对氮添加的响应。为探究氮添加对土壤不同粒级氮矿化的影响及铁铝氧化物的作用,选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和湿筛-吸管法分离土壤团聚体(共5个粒级),测定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铁铝形态含量。添加氨基酸态氮(AA)和铵态氮(AN)培养后,计算不同粒级土壤净硝化、净氨化和净矿化速率,分析铁铝氧化物和氮矿化速率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与CK相比,AA处理会促进大团聚体(>0.25 mm)净氮矿化和净硝化,抑制微团聚体(<0.25 mm)的净氮矿化和净氨化;AN处理抑制土壤不同粒级净氮矿化和净氨化。(2)随粒径减小,铁铝氧化物含量有增多的趋势。游离态铁(Fef)主要抑制AA处理>0.25 mm粒径的净氮氨化和硝化,无定形态(Fen、Aln)则主要抑制<0.25 mm粒径。络合态铁(Fea)主要抑制AN处理土壤各粒径净氨化速率,而无定形态铁(Fen)对净氨化速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添加外源氮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壤不同团聚体响应的差异上,而铁铝氧化物对其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氮添加对土壤不同团聚体和铁铝氧化物在土壤中作用的交互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涂圣哲, 李新通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2): 111-119.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2.015
    为探究分权多模式集合平均在降水模拟上的可行性,基于福建省72个台站观测数据与5个CMIP6全球气候模式的降水数据,联合优劣解距离法与秩和比法两种综合评价法,对5个CMIP6模式的不同统计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由此形成分权多模式集合平均(WMME),并与等权多模式集合平均(MME)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综合得分上,WMME的得分高于MME与其他5个模式,且各项统计指标均相对较好。在相对误差上,两者均对降水模拟偏低,且在秋冬两季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大于春夏两季,但WMME相较于MME有所改善。在对6种极端降水指数的模拟评价中,WMME对各项的泰勒技巧得分均优于MME,但所有模式对连续干旱天数的模拟均较差,对最大连续五日降水的模拟均较好。
  • 周翔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4): 1-7. doi: 10.19687/j.cnki.1673-7105.2023.04.001
    气候变化将增加干旱的风险及加剧干旱,探索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干旱状况是制定长期气候适应策略的关键。本研究基于CMIP6(耦合模型相互比较项目的第六阶段)强迫情景下的气候因子数据,不仅考虑了降雨因素,还考虑了温度等引起的蒸散发因素,使用日SPEI算法预测了2016—2100年福建省的干旱状况,并分析福建省干旱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未来干旱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频次均波动较大,其中干旱严重程度及上升趋势最为显著;2)MPI-ESM1-2-HR模型预测的福建省未来干旱严重程度最高,AWI-CM-1-1-MR模型预测的年干旱持续时间最长,预计福建省每年将经历6~8次干旱事件。3)3种模型下的干旱特征在空间格局上有所差异,干燥和湿润的区域均发生干旱。本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未来干旱条件的理解,并为后续利用先进的CMIP6气候模型和情景提供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