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18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 翁翎燕, 濮励杰, 张超, 许艳
    森林乡村是一种重要的新型乡村类型。认知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国家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7 586个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格网尺度下,综合运用地理探测器、OLS模型和GWR模型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和空间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国家森林乡村有着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格局。2)国家森林乡村呈现东南部热,西北部、东北、云南等地冷的空间关联特征,热点区表现为“带状+团状”的空间特征,冷点地区变化较小。3)海拔和GDP密度与国家森林乡村分布呈负相关,其余因子均为正相关,但在空间上,各显著性因子的影响均存在正负效应。4)GDP密度、路网密度以及人口密度的影响程度位列前三。各因子影响程度的空间异质性较强,海拔影响的显著区域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区,而在西部地区,人口密度、GDP密度及林地面积占比对国家森林乡村的分布起到显著作用。中国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强,在不同区域可以采用差别化的建设方式。
  • 张敏, 伍世代, 叶尚钰, 王佳韡, 盛敏, 李向哲
    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域,基于武汉大学CLCD土地利用数据集,通过对福建省主要碳源、碳汇用地的碳排放(吸收)量测算,从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生态承载系数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探索福建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异,并以此为基础对福建省进行碳平衡分区及提出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2010—2020年,福建省碳吸收量无明显变化,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态势,总体呈现净碳源。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碳排放空间分布格局明显,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2)研究期间,碳收支基尼系数均大于0.4警戒线,碳收支分配区域差异较大。3)福建省碳排放生态承载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呈西高东低的特征,而碳排放经济贡献却不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碳排放生态承载与经济贡献耦合协调度平均值逐渐降低。4)为了能更好地实现土地利用向低碳方向发展,将福建省9个设区市以碳排放生态承载和经济贡献为指标进行分区,并提出协同减排相应对策。
  • 张亦清, 韩念龙
    探索热带岛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规律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基于海南岛2005、2010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价值当量因子法,构建六边形格网估算海南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随后设置不同情景模拟其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结果表明:1)2005—2015年海南岛城镇化快速发展;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差,全岛ESV减少6.64亿元。2)林地提供了海南岛超过70%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海南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调节服务为主,其中水文调节服务占比最高,体现出林地和水域在海南岛亟需保护和提升。3)生态优先情景模拟的2025年ESV总量上优于经济优先发展情景,该情景下全岛建设用地的迅猛扩张趋势得到遏制,同时保护了林地及水域等生态用地,有利于海南岛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尹延中, 邬群勇, 赵志远, 王涵菁
    分析疫情影响下人口迁徙格局对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百度迁徙数据,推算人口迁徙量,计算人口迁徙降幅,构建福建省2021年8月27日—10月31日莆田、厦门疫情期间城市人口迁徙OD(Origin-Destinition)时空矩阵,利用非负矩阵分解,提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福建省人口迁徙模式,分析福建省疫情前后人口迁徙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福建省内各城市受疫情影响人口迁入迁出规模均出现下降,但整体迁徙格局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2)莆田市和厦门市人口流动受疫情影响较大,两市之间人口迁徙维持在较低水平,厦门市迁入迁出格局发生转换。3)福建省内人口迁徙模式主要有两类:节日流动类和周末通勤类。节日流动类主要发生在福州市,中秋小长假、国庆长假出现人口迁徙规模的增加;周末通勤出行特征主要发生在厦门市,受疫情影响较大。
  • 杨柳, 冯畅, 刘子怡, 邓哲, 蒋燕梅, 孙锐思
    针对城镇化导致水系及其水域空间被挤占、压缩甚至吞噬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采用1995、2005和2015年3期经Google Map校准后的水系与1995—2015年城镇建成区面积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重心模型研究湘江流域1995—2015年水系演变与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分析城镇建成区面积对水系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得出:1)湘江流域水系总体呈衰减趋势,河流趋向主干化。各水系指标均产生空间集聚,与周围邻近地区存在相似性。但水系指标的空间集聚格局演变差异显著,河网密度(Dr)、河流弯曲度(Sr)、干流面积长度比(Rm)空间格局稳定,水面率(Wp)、河流发育系数(Kw)较不稳定。高值区集中在流域中下游,低值区则集中在株洲和永州。2)Dr、Kw、Sr、Wp与城镇化重心迁移方向相背离,Rm与城镇化重心迁移方向具有统一性,城镇化在水系演变过程中主要起负向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城市规划与水系保护提供参考。
  • 郑颖玲, 林岚, 刘群, 何雅昕
    关注城市不同群体的流动性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出租车司机对城市交通环境意象认知和满意度评价是在流动性视角下交通建成环境与居民需求感知关系的重要体现。研究以出租车司机为研究对象,采用行为地图认知分析及问卷调查方法,开展出租车司机对泉州市区交通环境意象要素(中心与节点、标志物、道路、区域和边界)认知特征及交通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研究发现:1)出租车司机对泉州交通环境标志点的意象认知以旅游景点、城市标志建筑和交通枢纽点最强。如清源山、开元寺、西街和闽台缘博物馆等景区,钟楼、泉州动车站和客运中心站等城市标志建筑;浦西万达商圈、钟楼、清净寺等景区和学府路学校路段是意象认知最易拥堵节点;动车站和客运中心站、商圈停车场、丰泽街与西湖公园周边等路段是最易停车和最便利就餐的节点。2)出租车司机对4条交通路径便捷度意象认知差异较大,其中“江滨北路-坪山路”意象认知最高;其次是“站前大道-江滨北路”;九一路、宝洲路、泉秀路和学府路等意象认知最低。3)出租车司机日间/夜间候客意象认知的共同区域为交通枢纽区域、公园区域和商圈区域。4)出租车司机对交通环境评价以“一般”和“比较满意”居多,但对一些交通软硬环境也存在“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 江华玲, 吴福忠, 赵泽敏, 倪祥银, 岳楷
    森林源头溪流不仅是下游水域的水源源头,其所含的钾(K)、钠(Na)等元素也是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动态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森林-水体连续体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但目前仍缺乏关注。因此,以中亚热带森林源头溪流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3—8月连续监测了源头溪流17条河段中细颗粒沉积物K、Na含量和储量的动态。结果表明:1)K、Na含量在整条溪流中相差较小,储量空间异质性较大。2)K含量与储量分别为39.65~47.18 g·kg~(-1)和1 572.86~3 861.29 g·m~(-2),均在5、6月份达到了较大值,而Na含量和储量分别为5.59~8.50 g·kg~(-1)、220.81~608.05 g·m~(-2),均在8月份达到了最大值。3)Na和K含量与储量在各河段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溪流两侧植被类型和不同径流对K、Na含量均有显著影响。4)K和Na含量与溪流水面宽度、溪流pH、溶解氧等密切相关,储量与水位、沉积物深度、溪流pH、降雨等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K、Na能在溪流中积累,且其动态变化在溪流生态系统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些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森林-水体作为养分纽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供新思路。
  • 林峰艺, 陈兴伟, 刘继辉, 李明月
    近年来闽江水口水库库区的“低溶氧”事件出现的时间提早、影响范围增加,严重威胁到流域水生态环境健康。研究以闽江水口水库为研究区域,关注闽清雄江和湾口这2个断面的溶解氧(DO)的年内变化情况,利用构建水口水库库区的水环境数学模型,模拟2021年库区溶氧的每日变化,分析水口水库库区溶解氧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MIKE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水口水库库区溶氧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格局。水口水库库区不同区域“低溶氧”事件的发生时间接近,但持续时间和“低溶氧”强度从下游向上游减少。这表明库区水位越深的区域,其“低溶氧”事件的强度也更高。研究成果对于理解福建省其他水库的“低溶氧”事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林靖, 刘恭祥, 邓海军
    基于福建省17个国家气象观测基准站1980—2019年的逐日降水数据和ENSO指数,分析了福建省1980—2019年期间的降水变化的时空格局及其对ENSO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1980—2019年期间,福建省年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2.78 mm·a~(-1),P>0.05),夏季降水量的增幅最大,达5.75 mm·a~(-1)(P<0.05),此外,夏季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15.31 mm,占年降水量的37%;2)福建省年降水量与ENSO指数的相关程度呈现“西强东弱”的格局;1990s中后期以来年降水量受ENSO事件的影响较明显,降水对ENSO指数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3)夏、冬季降水与ENSO为正相关,均与强ENSO暖事件有密切联系。研究结果深化了对福建省降水变化特征的认识,为科学应对福建省洪旱灾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 周玲, 陈秀玲, 朱甜英, 刘杰, 范逸飞, 郭雨岸
    2023, 18(03): 79-86.
    为剖析新机动车排放标准下福州市城市道路灰尘中铅元素的分布规律和污染来源,本研究采集了福州市18条道路的199个道路灰尘样品,对其Pb含量进行综合分析,尝试探究近年来福州市城市道路灰尘中的Pb含量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物质来源。结果表明:1)福州市城市道路灰尘普遍存在Pb污染,各等级道路灰尘中Pb平均含量依次为支路>次干道>主干道,各区域道路灰尘中Pb富集水平表现为工业活动区>城市建设区>交通活动区>居民生活区。2)福州市城市道路灰尘Pb平均质量浓度与车流量无显著相关性,交通活动已不再是福州市城市道路灰尘Pb污染的主要来源。3)福州市城市道路灰尘Pb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活动,表现为工业三废的排放,包括煤炭燃烧,油漆、涂料、管道等含Pb物质的生产和使用等。
  • 郑军荣, 王应灿, 乐占线, 林晨, 姚虹, 余群燕, 贾纬, 罗立津
    为了筛选金霉素降解菌并建立金霉素菌渣废弃物堆肥预发酵工艺,利用液体培养法筛选对金霉素耐受及降解的菌株,通过考察温度、pH、麸皮、移种量及时间对混合菌株发酵降解金霉素菌渣废弃物的影响,逐步建立固态发酵工艺,并在20 L的发酵罐进行验证。结果发现纳豆芽孢杆菌和黑曲霉对金霉素耐受且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作用,两菌复合后,对添加10%麸皮的含1 mg·g~(-1)金霉素的pH 7为菌渣废弃物在20 L的发酵罐进行发酵,37℃条件下,发酵7 d后金霉素降解率达99%以上,达到无害化效果,物料干燥疏松,臭味少,为金霉素菌渣废弃物继续腐熟并实现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 江世雄, 刘沁, 江能明, 王重卿, 翁孙贤, 陈垚, 李熙
    明确塔基土壤理化性质对地表植被恢复的影响对山区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福建三明丘陵区不同植被覆盖度的塔基水土流失斑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覆盖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对比研究,探讨影响塔基水土流失斑植被恢复的主要土壤特性。结果表明:塔基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元素含量、pH以及物理性黏粒含量与植被覆盖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因而不是影响塔基水土流失斑植被恢复的主要因素。塔基土壤的有机质与植被覆盖度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代表本底状况下层土的有机质含量与植被覆盖度的相关系数更高,表明塔基土壤的有机质主要不是来源于上覆植被。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塔基区水土流失斑植被恢复起始阶段的关键影响因素,而植被恢复程度的增加又会逐渐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形成良性循环。
  • 陈心怡, 钟羡芳, 吴晨, 黄锦学, 熊德成
    植物细根是地下根系最敏感、活跃的部分,也是植物重要的吸收器官,全球变化背景下细根的代谢过程在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研究在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增温对林木细根重要代谢特征,即对呼吸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NSC)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该研究方向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展望未来研究。未来的研究有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1)结合多种增温方式,开展更大物种范围、更长时间尺度的地上、地下同时增温试验;2)加强野外原位增温试验研究,以更准确地探索增温对细根呼吸和NSC浓度的影响;3)深入研究细根呼吸适应及其与NSC浓度的关系;4)考虑增温与其他气候因子的交互作用对细根呼吸和NSC浓度的影响,以深入分析植物细根代谢机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生态系统地下C分配、全球变暖与土壤CO_2排放之间反馈的理解,并可为全球变暖背景下植物地下生态学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 陈逸安, 江辉仙
    BIM具有精细三维建模的优点,能够通过计算机平台展示消防设备的具体细节,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反映出BIM模型内构件的空间关系~([1])。随着消防审查技术要求的日益提高,审查人员在消防设备的运营和管控中,大都缺少对消防设备地理空间信息属性的审查环节,这无疑会对审查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将建筑信息建模(BIM)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实现这两种技术的相辅相成,并引入了知识图谱来改良建模。该方法以《建规》为基础语料库,通过改良的Methontology法,实现半自动化的图谱本体构建;接着采用Stanford大学开发的DeepDive新型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消防规范的特征关系抽取;最后在KGB(Knowledge Graph Builder)智能开发平台完成知识图谱的构建。该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够促进建筑行业与GIS技术的结合,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知识图数据库与文本规则条例的融合配对,实现综合楼宇消防构件的实景三维自动化审查。
  • 满浩捷, 刘聪, 黄瀚霆, 杨盛全, 魏建杰
    基于改进的YOLOv3算法与图片属性中的地理信息,提出了一种胡杨检测并确定胡杨分布的新方法。利用OpenCV对无人机拍摄胡杨图像进行增强,基于K-means聚类算法得到先验框最佳尺寸,在保证一定识别精度的前提下,基于特征提取过程提出一种更加适用于胡杨识别的轻量化YOLOv3算法。改进后的YOLOv3算法在测试集上对胡杨识别的平均精度mAP为87.55%,检测速度为54.08 f·s~(-1)。检测速度相较于模型改进前的25.53 f·s~(-1)有大幅度提升,可以满足沙漠地区大规模胡杨识别并确定其分布情况的需要。综合模型识别结果与图片地理位置属性,可实现沙漠胡杨的高空间分辨率定量识别,为进一步的生态学研究提供有效信息。
  • 2023, 18(03): 127-127.
    <正>2023年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热带亚热带地区资源研究学术年会于8月11—14日在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师范学院成功举办,此次会议也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成立4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一。本次年会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热带亚热带地区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贵州师范学院主办,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和贵州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承办,会议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乡村振兴”为主题,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