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
    吴天博, 周丹, 孙平军
    基于2008—202260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因果评价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科技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推进了沿线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其政策影响效应首先表现为一个即期的正向冲击,而后这种冲击效果呈现出先快速上升后波动下降的整体趋势;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推进沿线国家在贸易、投资及经济领域的发展水平实现了其科技创新;中国对沿线国家科技创新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扩大与沿线国家高技术产品双边贸易规模来实现。研究结论对推动中国及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及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参考价值。
  • 区域研究
    黄光宇, 赵鹏军, 何张源, 张梦竹, 封学军
    运用多种运输方式下的基础设施地理空间数据和OD流量大数据,识别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港口潜在腹地和真实腹地的空间格局,评价两类腹地的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1)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港口两类腹地的范围大致相同,腹地内部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2)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港口的潜在腹地覆盖范围较广但竞争力不强,通道对于时间价值更高的货物更具吸引潜力;(3)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港口的真实腹地覆盖范围在运输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公路腹地与港口邻近而铁路腹地与港口分离;(4)交通基础设施质量和运输服务水平是影响两类腹地匹配关系的重要因素,大能力运输通道匮乏导致广西和通道西侧的运输供给能力较弱,班列竞争力不足制约了川渝地区的通道运输份额。未来,应提高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供需匹配针对性,拓展建设中缅印度洋新通道,以进一步保障我国海外战略性关键资源的供应安全。
  • 区域研究
    张志新, 蒋欢跃, 李成
    基于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及多重路径的综合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不仅能显著赋能本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对邻近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空间溢出效应占比为79.4%;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且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呈协同效应,消费能力路径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均呈背离效应。
  • 区域研究
    温馨, 高维新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35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在解释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熵值加权综合指数法、K-Means聚类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2010年、2015年和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县域城乡融合水平总体上呈小幅度上升趋势,但层级性与不均衡性特征显著,珠江口东岸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珠江口西岸。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支农支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有促进作用,财政城乡公共服务支出、金融效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则表现为抑制作用。据此提出加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耦合、注重整体推进与因地制宜、完善财政投入体制机制、强化产业发展与城乡融合的协同互促的对策建议。
  • 区域研究
    郑艺, 苏维词
    借助改进熵值法、Jenks自然断裂法、障碍度模型对2007—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尺度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城乡融合指数由2007年的0.239提高到2020年的0.534,低、较低水平融合区由2007年的25个减少到2020年的8个,较高、高水平融合区由2个增加到12个。(2)不同维度的融合发展不同步,2020年社会融合发展水平指数最高,为0.612。(3)较高水平融合区在成渝地区的西部和东南部形成两个小范围集聚区,呈现“双核独大、中部塌陷”的发展格局。(4)成渝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影响因素中,前期自然要素障碍度高于人口、土地和资金要素,后期自然要素障碍度降低,产业结构和资金要素的障碍度增大。
  • 区域研究
    田卡吨, 彭宝玉, 张博, 吴凡, 刘亚男
    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2011—2021年黄河流域89个城市数字普惠金融时空分布特征,并应用时间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普惠金融整体上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大致存在“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增速呈“西南部快、东北部慢”的演化格局。(2)基尼系数总体差异逐步缩小,区域内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下游地区、中游地区和上游地区,区域间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上下游地区、中下游地区和上中游地区,超变密度贡献率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3)黄河流域数字普惠金融呈波动起伏上升的空间集聚态势,且以“高-高”和“低-低”类型为主,“高-低”和“低-高”类型则相对零散分布。(4)经济发展水平、传统金融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等因素对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教育水平则呈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和地理区位具有正向溢出作用,政府支持程度和互联网发展水平则为负向溢出效应。
  • 区域研究
    杜品品
    以贵州北盘江流域土地利用为基础,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因素,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北盘江流域三生空间时空演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北盘江流域三生空间分异特征明显,生态、生产与生活空间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74.0%,25.1%,0.9%;(2)工业生产用地与城镇生活用地重心迁移距离较大,均表现出向东南迁移的趋势;(3)三生空间分布与城镇规模、年均降水量、坡度及高程等因素关系显著;(4)三生空间是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交互作用均呈现非线性与双因子增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与农用土地,遏制工业用地与城镇居住区的无序扩张,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土地合理流转,将有利于北盘江流域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
  • 区域研究
    张兵华, 陈昊, 赵立珍, 杨元传
    基于时序NPP-VIIRS夜间灯光、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构建GDP空间化模型,并结合空间分辨率为30 m×30 m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模型进行修正,研究2013—2020年福州市经济空间差异性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对GDP空间化模型进行修正以提高单元网格精度和效度的方法是可行的,对较小尺度的经济空间分析具有意义。(2)将土地利用数据对应的各产业产值用于对GDP空间化模型修正,能够进一步提升单元网格的模拟精度。(3)从共时性比对来看,福州市的经济空间呈现东部GDP较高,西部和北部GDP以低值为主、高值零星分布的格局。从历时性来看,自2015年起,福州市GDP高值区域的扩张与GDP总值的增长速度明显提高,2018年后整体出现略微下降趋势。
  • 城市研究
  • 城市研究
    李业锦, 闫欣雨, 王雅倩, 申郑钰, 熊南
    基于2020年城市体检问卷调查数据,利用多层线性模型测度我国36个中心城市的城市治理综合水平及其差异,探索影响城市治理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从空间特征来看,治理评价高水平城市多分布于长江沿线和东部沿海地区,偏低水平多分布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从城市间差异来看,城市治理存在“短板效应”,城市间生态环境治理和道路环境提升存在显著差异;从关键影响因素来看,居民对城市治理的综合感知受到城市建成环境、城市社会经济条件和个体属性特征共同作用。在城市建成环境变量中,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低PM2.5浓度、高公交站点和商场可达性促进居民对城市治理满意度的提升。在城市社会经济条件变量中,大经济规模、高工资水平增强居民对城市治理的满意度。在个体属性变量中,高龄、高学历及城市“新市民”对城市治理的效果敏感度更高。
  • 城市研究
    李晗, 马芳芳, 丁志伟
    基于文化吸引力、文化展示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创新力、文化事业投入力和文旅融合力6个维度构建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分类、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中原城市群文化软实力的空间特征并解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实力差异看,高、较高文化软实力城市数量少且主要分布在核心区,中等实力城市仅有3个,半数城市为低和较低实力。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东西差异,西半壁呈现以郑汴为引领的中心外围格局,东半壁则表现为亳州、阜阳引领的极化特征,且在东西半壁之间形成聊城至驻马店的低值连绵带。(2)从分维度空间差异看,文化吸引力子系统、文化展示力子系统与综合实力格局类似,而文化事业投入力子系统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此外,文化传播力子系统、文化创新力子系统呈现与前3个子系统完全不同的格局,表现为以郑汴为核心的低值包围高值的分布结构。(3)从空间集聚和关联看,中原城市群分别围绕郑州和亳州形成了“一主一副”的双核集聚态势,且主核区附近形成了显著的高-高集聚群。其中,文化吸引力子系统与综合实力的集聚格局基本一致,文化展示力子系统的集聚在郑州减弱而在亳州得到加强,文化传播力子系统和文化创新力子系统仅在中部形成集聚核心,文旅融合力子系统则在综合格局的基础上在东南部形成两个集聚核心。(4)从影响因素看,市区GDP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最强,第三产业增加值次之,交通设施、科教文卫单位数和城镇化率的影响作用不明显。
  • 城市研究
    单卓然, 敬丽莉, 袁满, 张馨月, 黄亚平
    职购行为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消费活动,对其特征及成因的理解有助于完善城市就业中心与商业中心的协调布局,丰富城市生活空间的理论认识。以武汉市为例,运用LBS位置服务数据、抽样调查数据、GIS空间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测度职购出行距离,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居民职购活动以中短程出行为主,职购距离的圈层异质性明显,城市边缘及外围地区职购便利性更差。就业地商业可达性、社会经济属性、就业通勤成本、网络购物习惯等是影响职购出行距离的重要因素。应优先对10余处职购不便问题突出的就业集聚区开展优化,既要推动基于多因素协同的综合优化,也要区别不同就业集聚区职购困难的诱致主因,实施分类型、差异化的改进措施。
  • 城市研究
    李从容, 王江川, 苏昊, 师一凡
    利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指数法、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量化方法,探究西安市2016—2023年托育服务资源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西安市托育服务分为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爆发增长阶段3个发展阶段,由三核心发展为多核心聚集,主要集中在碑林区、雁塔区、未央区。(2)托育服务资源在西安市呈现集聚分布,集聚程度逐年上升,具有“整体上中心集聚、同时向外发展”的特征,西、北方向是扩展的主要方向。(3)高资本托育服务资源主要向商业区和高等院校聚集,呈现出4个高资本热区,这些热区未来有机会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托育服务资源。(4)人口因素、教育因素和行业因素显著影响托育服务资源分布,而交通因素和经济因素对托育服务资源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小。
  • 城市研究
    李建伟, 王浩, 张永伟, 赵丹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是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和空间活力的综合反映,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用地的协调发展对于缓解交通拥堵压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运用信息熵、优势度、均衡度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2011—2020年西安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功能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呈现波动上升、中稳外变和混合主导的演变特征,商服功能、到城市中心的距离是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演变的主要因素,其中,商服功能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的混合度呈正向影响,到城市中心的距离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的混合度呈负向影响。规划期城市空间格局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建设期地区经济水平成为关键因素,运营期商业服务业则成为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演变的主要力量。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演变的时空分异和影响因素探究,有助于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土地利用和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活力。
  • 城市研究
    曾国威, 罗震东
    以城市直播电商为典型案例研究移动互联时代新经济活动对城市空间功能与组织方式的深刻影响。利用天眼查企业数据,分析2016—2022年杭州市主城区直播电商企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趋势。结果表明:直播电商这一新经济活动在虚拟集聚与实体集聚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鲜明的新兴生产服务业特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直播电商的实体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呈现出与传统商业中心错位的多中心分布格局;二是城市直播电商空间演化呈现邻近扩散、近域加密的特征,随着产业持续升级,直播电商企业的空间集聚逐渐由受货品和人才的双重影响转变为主要受人才的影响,中高端生产服务业的属性日益凸显。上述空间特征与趋势,既体现了实体集聚的既有机制与规律,也展现了虚拟集聚的空间赋能与人才导向特征。
  • 旅游研究
  • 旅游研究
    张媛媛, 罗皓, 唐波, 彭文捷, 林琳
    构建地理、文化、制度、经济4个维度的理论框架,通过区位熵分析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不同距离国家入境游客的时空特征,基于扩展引力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入境游客以韩国、日本、法国等为主,中、远距离国家游客的集中程度较高,且游客结构趋于均衡;(2)近距离国家游客更偏向选择区域南部的湖南、云南等省份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中、远距离国家游客集中在区域北部。与近、远距离国家游客相比,中距离国家游客的集聚核心较为稳定且集中度更强;(3)地理、文化距离对旅游地选择具有负向作用,制度、经济距离具有正向作用,语言、气候差异显著性不强。多维距离在2015—2019年的作用显著性较2010—2014年弱,且对近、远距离国家游客的作用方向与对中距离国家大致相反。
  • 旅游研究
    徐雪婷, 孙浩捷, 宋长赢, 赵鹏凯
    利用DBSCAN算法、地理探测器方法剖析伊犁河谷住宿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伊犁河谷住宿业呈现整体分散与局部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伊宁市和新源县那拉提旅游风景区为高聚集的核心区域。(2)伊犁河谷住宿业被划分为18个空间集群,共5个等级,空间上表现为东南—西北走向,且多数住宿业以旅游景点为中心向外辐射分布。(3)不同因素对住宿业的影响程度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其中景区、星级酒店、交通设施和人口等为核心影响要素。
  • 旅游研究
    高威, 黄璐, 范青
    在对武汉市116个露营旅游休闲地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运用计量数学模型和空间分析法,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武汉市露营旅游休闲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经历了“起步酝酿、快速扩张、蓬勃发展、转型提质”4个发展阶段。(2)武汉市露营旅游休闲地极化发展形成的空间冷热点区域,随着时间变化出现集聚、非均衡特点,最后在西北部形成“西北—东南”走向的条带状集聚区,在中西部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抱团状集聚区,在中东部形成“东北—东南”走向的团块状集聚区。(3)目前武汉市露营旅游休闲地的类型主要有休闲观光、娱乐活动、教育培训、郊野探险4种,不同类型的集聚规模和演化趋势存在差异。(4)城市化、政策、需求、自然、区位等因素共同影响武汉市露营旅游休闲地时空分布特征,不同因素的影响效果存在一定异质性。
  • 旅游研究
    宋晓, 王淑华
    基于表征和非表征双重视角,以西安永兴坊为研究案例,以物质景观吸引力、非物质文化氛围和消费空间在地化3个方面代表非遗旅游街区文化表征体系下的符号感知,以人际互动、共同生产和个性化经历3个方面代表非表征的旅游者实践,建立非遗旅游街区旅游者地方认同的研究模型。结果表明:(1)物质景观吸引力、非物质文化氛围和旅游消费空间在地化对旅游者实践的影响不同。其中,物质景观吸引力对旅游者实践的3个方面都有显著正向影响,非物质文化氛围只对共同生产有显著正向影响,消费空间在地化对人际互动和个性化经历有显著正向影响。(2)人际互动、共同生产和个性化经历对旅游者地方认同都有显著正向影响。(3)旅游者实践在符号感知与旅游者地方认同的关系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历史文化街区引入非遗项目、提升旅游者地方认同提供理论依据。
  • 旅游研究
    张自强, 何婕
    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以贵州省黔东南郎德苗寨为案例,通过深入访谈与田野调查的方法,剖析郎德苗寨旅游参与“工分制”的起源、长存逻辑以及未来变革方向,引申社区主导乡村旅游发展的共富逻辑与出路。结果表明:郎德苗寨的文化逻辑与社会基础形塑了“工分制”,而历史关键节点决定为何选择了“工分制”。保障居民参与权的“工分制”难以规避“偷懒”而被诟病,却在郎德苗寨延存至今,是回报递增强化了“工分制”的制度惯性,且作为社区制度中的一部分,“工分制”又镶嵌在制度网络结构中形成关联依赖,产生体制锁定,两者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工分制”得以长存。从人力资本特征看,“工分制”本身是有效率的,只是社区内部群体分化与外部环境变迁加剧了路径偏离,制度变迁更倾向于选择坚持村寨传统价值理念的共同富裕路径。
  • 生态环境
  • 生态环境
    王宁宁, 王勤升, 冯尊
    聚焦数字生态视角,使用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兼顾整体与个体效应,从关联性、动态性和聚集性视角探究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从整体网络和个体网络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明显提升碳排放效率网络的指标性能,促进城市间的合作,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发达型、资源型城市在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能力较大。(2)从网络拓扑结构来看,无标度性质和小世界性质表现不显著,同时东南沿海与华北地区的核心城市的数量逐渐增加,并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渐成熟,局部聚集性明显加强。(3)从影响因素来看,互惠性对网络呈正相关;智慧人才对网络的影响最显著;智慧环境、智慧经济和智慧科技的发展对碳排放效率有改善作用,但存在周期性变化,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规律性不强。
    关键词:数字生态视角;智慧城市;碳排放效率;复杂网络分析;指数随机图模型
  • 生态环境
    陈飞, 谌子群, 王树建, 李永贺
    基于形态、结构和功能维度以及单位碳排放经济、社会福利产出视角,测算长三角41个城市紧凑度及碳绩效综合指数,并分析二者的空间自相关性。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连接度、邻近度及功能混合度3个紧凑度分指标对碳绩效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2012—2020年长三角城市紧凑化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分布差异明显;碳绩效总体呈现“中东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格局。(2)紧凑度和碳绩效均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特征,且二者局部高-高集聚及低-低集聚区中城市占比均高度吻合,高紧凑度城市的集聚会带来同区城高碳绩效城市的聚集。(3)连接度、邻近度及功能混合度均显著促进城市碳绩效的提高;对当地城市碳绩效影响效应中,连接度影响程度最大,邻近度影响程度最低;对周边城市碳绩效影响效应中,邻近度影响程度最大,连接度影响程度最小。
  • 生态环境
    张新生, 韩永虎, 韩轶伟
    在PLUS模型中纳入POI驱动因子并利用LASSO回归进行驱动体系筛选与精度验证,设定自然发展、经济保护与生态保护3种情景,利用筛选后的驱动因子模拟2030年各情景下陕南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利用InVEST模型分析2000—2020年陕南地区碳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探讨不同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陕南地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陕南地区的建设用地面积由23 648.49 hm2增长到78 000.21 hm2,侵占了耕地、林地和草地的生存空间,使其分别减少了39 415.05 hm2,8 787.51 hm2与17 476.56 hm2,2030年3种发展情景下的建设用地均保持扩张的趋势。(2)在PLUS模型中加入POI驱动因子且利用LASSO算法筛选驱动因子有效提升了模型的精度与运行效率,模型的Kappa系数和OA系数分别提高了2.53%和0.20%,更精准地模拟了建设用地的分布情况。(3)2000—2020年陕南地区碳储量总量呈下降趋势,由2.188 7×109 t下降至2.177 5×109 t。2030年经济保护情景与自然发展情景的碳储量总量均小于2020年,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碳储量总量最高,达到了2.183 0×109 t。(4)生态保护情景更有利于陕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陕南地区平均碳密度分区分布为基础,可为陕南地区分区发展与区域碳收支平衡提供参考,对未来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和双碳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 生态环境
    伍龙江, 周启刚, 李辉, 罗泓然, 毛永发, 朱康文, 向宇锋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有效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是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基本前提。以重庆市梁平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电路理论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包括生态源地、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和生态断裂点。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源地19处,总面积359.82 km2,呈现“两带多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廊道42条,总长241.27 km,构建了“三片区三屏一网多节点”的生态安全格局;(2)识别出生态夹点5处、生态障碍点12处、生态断裂点5处,是进行生态保护修复的关键区域,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3)结合关键区域生态特征,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修复主攻方向和建议措施。研究可为梁平区及其他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路径和方法参考。
  • 农业农村
  • 农业农村
    马泉来, 吕敏敏, 杨延伟, 项鑫, 谢雨薪, 周浩
    基于经典统计学、GIS空间分析、重心及空间自相关等模型方法,对河南省122个县级单元耕地粮食生产时空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并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分区。结果表明:2001—2020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总量和地均产量)增长幅度大,2020年粮食总产量和地均产量平均值较2001年分别提高61.50%和31.71%,但增长幅度趋缓,粮食产量提升空间趋紧;粮食生产的高产区不断扩大,空间上形成豫东平原、豫北平原和南阳盆地三大核心区,耕地质量建设是豫东平原和南阳盆地未来粮食产能提升的关键。2001—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重心一直在鄢陵县,整体沿南偏东约17.3°方向移动了14 073 m,2001—2010年向东南向移动,2010年后缓慢向西北向移动,移动距离逐阶段减小,粮食生产趋于平衡;粮食生产总量空间上具有强的正自相关性,高-高和低-低自相关类型并存,结合粮食产量,划定粮食生产的一级核心区、二级核心区、潜力提升区和一般生产区。
  • 农业农村
    霍雪晨, 马芳芳, 丁志伟
    基于河南省粉丝量20万以上的抖音农村网红数量、粉丝量、直播带货等数据构建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位序-规模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河南省抖音农村网红的发育水平、空间差异并解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抖音农村网红发育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高水平区在洛阳—商丘形成条带状集聚区,中低水平区围绕高水平区扩散,主要分布在南阳、驻马店、安阳;发育水平排名前10%的网红大多集中分布在郑州、开封、洛阳、商丘,并且这些网红的带货能力、视频支撑力与粉丝粘性均处于领先地位。(2)从位序-规模特征看,拟合曲线属于接近首位型的类型且“翘尾”现象明显。“头部城市”数量少但影响作用强,“中部城市”数量虽较多但影响力不及“头部城市”。(3)从空间分布看,农村网红数量高水平区分布在开封、商丘、周口和平顶山;济源和漯河两地的农村网红数量在全省均呈相对落后的格局。此外,在空间关联格局方面,农村网红数量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且在商丘形成显著高-高集聚区。(4)从影响因素看,政府支持力度、科技文化水平、互联网环境支撑和电商发育水平对农村网红的发育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
  • 农业农村
    罗湖平, 李雅婷, 郑鹏, 古睿
    基于湖南省岳阳市407个样本的微观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有序离散Probit模型检验生计资本对农户宅基地整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资本结构的差异性作用规律。结果表明:(1)农户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均对农户宅基地整治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作用强度较大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干部数量、家庭收入来源、邻里关系、家庭党员数量、家庭总人口、距耕地距离等;(2)不同资本类型农户对宅基地整治行为表现出不同的满意度,资本合理型农户的满意度更高;(3)在不同资本类型农户的满意度影响因素中,资本合理型农户更倾向于宅基地整治带来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提高,资本缺乏型农户更倾向于金融资本、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