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
    曹贤忠, 吕磊, 曾刚
    创新网络是经济地理学重要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基于现有经济地理研究成果,从创新网络类型与结构、演化过程与机理、效应与治理等方面论述了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区域创新网络类型主要可通过知识创造方式、网络地位和知识类型不同进行分类,区域创新网络结构主要集中于探究主体结构和空间结构,而关于不同空间尺度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差异尚存争议。(2)多维邻近性、合作基础、知识水平、空间交易成本、三元闭合效应以及主体属性、创新区位等是影响创新网络演化和相互作用的重要因子,但对不同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多空间尺度创新网络的耦合作用与机理研究不足。(3)创新主体构建创新网络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创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区域增长。以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的分析为主,对创新网络的技术-经济-生态环境综合效应关注不够。
  • 区域研究
    王凯, 胡奕, 何静, 甘畅
    通过测算200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水平及旅游效率,探究三者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旅游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显著提升,发展格局稳定;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总体偏低且省份间差距较小;旅游效率明显改善,中等层级省份占比较大。(2)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旅游效率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主要呈现高高和低低的空间聚类模式。(3)产业结构合理化对旅游效率存在本地和外部双重抑制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能显著提高旅游效率,但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4)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人口密度等要素是推动旅游效率提升的重要力量,旅游资源禀赋和人口密度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效应,信息化和旅游产业集聚的负向外溢效应显著。
  • 区域研究
    朱向梅, 袁辉, 张彬, 雷振丹
    借鉴生态学共生理论,基于“政治共享、经济共荣、社会共建、文化共融、生态共治”的理念,构建城乡共生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0—2019年27个省和自治区的城乡面板数据,运用共生度模型和核密度函数对城乡共生关系的演化特征及动态交互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城乡共生关系目前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阶段,并向均衡态的对称互惠共生关系趋近。(2)在城市和乡村两大部类持续动态交互影响下,城市和乡村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发展相对不足,“以城带乡”能力弱,西南和中部地区的乡村发展落后,“以乡促城”的能力差,其余地区城乡发展均衡水平较好。(3)我国城乡共生关系在发展早期呈现出多峰特征,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在发展后期,低值波峰比高值波峰更快向中值区聚集,表现为城市发展不足问题较乡村发展不足得到更大改善,单峰趋势渐现,区域差异缩小,总体趋向均衡态发展。
  • 区域研究
    武田艳, 黎庆玲, 何净净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采用2011—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人口发展-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和影响关联效应。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人口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发展态势,其中人口发展水平低于基本公共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85%的城市发展为协调发展状态,2020年较2011年提升22%,空间上呈现“核心高、边缘低”的分布格局。(3)从影响关联程度来看,耦合协调度是由政府投资调控力、经济发展拉动力、人口质量保障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科研技术人员比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对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 区域研究
    旷开金, 郑开焰, 陈锐, 陈博, 洪宇, 刘金福
    基于福建省县域统计经济数据和校准预处理后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揭示县域统计经济数据与夜间灯光数据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探讨县域经济发展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夜间灯光总量与地区生产总值(GDP)高度相关,县域夜间灯光总量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沿海县(市)单位面积夜间灯光总量高于内陆县(市),夜间灯光总量空间分布呈现高度不均衡性;(2)县域GDP全局自相关指数以及夜间灯光全局自相关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水平,县域夜间灯光数据空间集聚水平低于县域GDP空间集聚水平,夜间灯光数据高高聚类区域相比县域GDP高高聚类区域呈扩张趋势;(3)夜间灯光数据和经济指数热点区域均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三明和南平等地区部分县(市),夜间灯光数据和统计经济数据冷热点之间存在一致性。为缩小区域发展差异,需加大经济政策扶持,促进区域经济交流,带动经济同步增长,研究结果可为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借鉴。
  • 区域研究
    王羽, 杜久升, 冯云超, 元文彬
    以河南省养老机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分析市、县尺度下养老服务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养老机构类型多样且养老总体费用偏低,敬老院覆盖较充分,各类型床位量分布以郑州市、洛阳市最为充足,类型间机构性质比例存在差异。(2)总体养老机构呈集聚式分布,其中敬老院接近随机模式,分布较为均衡,其他类型机构均为集聚分布。(3)养老院和老年公寓呈现显著的北密南疏、小区域聚集特征,市辖区与县城之间的养老资源存在差异,有较强的向城市建成区集中趋势;老年护理院和社区托老所数量偏少,未呈现显著分布特征;机构性质与建成区耦合性差异显著,民办性机构与建成区耦合程度较高。(4)环境绿化、城市化水平、经济水平是影响养老服务机构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人口因子的影响力较低,机构分布受到城镇化率和生产总值的交互作用较强。
  • 城市研究
  • 城市研究
    曾娟, 顾敏煜, 林琳, 杨莹
    基于托育机构POI及城市人口经济数据,探究其空间建设现状,评估各地所需增建数量,构建涵盖供给建设、经济支持和家庭照护3个维度6项指标的普惠化建设压力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全国托育机构空间集聚显著,建设缺口量大,超40%的城市缺口量在中高区间,平均缺口达138家,重庆缺口达1 302家;(2)托育普惠化建设压力水平普遍较高,近85%的城市为中、高压状态,呈“北低南高”空间分层特征;(3)划分三级预警城市,针对一级和二级预警城市的“三向、双向”型高压以及三级预警城市的“无向”型低压结构,提出“壁垒破除、政府增供、优势利用、多元共建”应对策略。
  • 城市研究
    周成, 张旭红, 周霖, 赵亚玲, 任敏敏
    基于产品供给、消费需求、环境保障、产业基础、政策体制等维度,构建城市夜间经济的影响要素体系,并运用决策实验室分析(DEMATEL)和解释结构模型(ISM)相结合,对影响要素中心度、原因度及其逻辑层次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夜间经济影响要素体系共由11个原因要素、9个结果要素构成。产业经济规模原因度最大,产业经济结构次之,夜间经济产品质量、供给业态种类的原因度为负值且最小。(2)夜间经济产品质量、居民消费偏好与习惯、夜间经济文化环境、城市产业经济规模、夜间经济政策出台分别在五大维度内中心度最大。新时代消费人群更青睐于夜间产品品质与消费体验,长期形成的休闲消费偏好和习惯会对夜间经济产生影响。(3)城市夜间经济要素体系可分为3个主层和5个子层。直接性要素中夜间经济产品规模、数量和种类等供给因素占据主导位置,间接性要素主要涉及消费需求、环境保障维度,深层次要素多隶属于政策体制和产业基础维度。
  • 城市研究
    罗琳, 杨喜平, 李继园
    以西安市为例,基于POI数据,从交通、教育、医疗、休闲、购物和生活6个方面衡量住宅小区基础设施服务的便利性,并研究其对二手房价格的影响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西安市住房价格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呈南高北低、中心低外围高、南分散北集中的空间分布特征;(2)就住房自身特征而言,房龄是影响房价的最重要因素,基础服务设施中重点小学和公园能促进住房价格的升高;(3)与全局回归模型相比,混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提升了23%,表明西安市住房价格具有空间异质性,各类型基础设施对房价的影响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 城市研究
    刘荣增, 段鸿飞, 王淑华
    基于POI数据、土地利用数据、OSM路网数据等数据,运用ArcGIS Pro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对基础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进行研究甄别,计算郑州市主城区内初中教育资源的供需匹配度及学校可达性。结果表明:(1)教育机会均衡方面,初中教育设施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中心老城区教育机会远大于其他区域,西部区域教育机会大于东部地区。(2)教育资源供需匹配程度上,以京广线、陇海线为轴线,在老城区内部呈现出对称性分布,初中教育资源可满足大部分地区的需求,非老城区区域内,以区域中心地区为主,初中教育资源的供给较为均衡,城市边缘区域则呈现出低需求-低供给的均衡模式或者出现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3)从学校可达性角度上来看,中心老城区及各区域内核心区域初中服务范围覆盖程度很高,但仍有一定数量的住宅小区分布在15分钟生活圈之外,学生上学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各区域边缘地区生活圈内教育资源较少,需要跨区域就读。(4)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各初中之间的配置水平和教育质量水平同样存在较大差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初中集中分布在城市三环线以内。
  • 城市研究
    刘欣, 章娩娩
    作为居住空间资源非均衡配置的市场化表达,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映射出不同社会群体对城市住宅的选择倾向与需求差异。以扬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21年扬州市普通住宅小区、优质学校、综合医院、景区等POI数据,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扬州市住宅价格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形成了以房价高值为核心递减的单核心结构;商场、综合医院、公交站、河流等因素对房价具有抑制作用,公园、优质学校、景区、金融服务对房价有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得到提高,揭示出房价与影响因素间的复杂关系。最后从均衡城市空间格局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旅游研究
  • 旅游研究
    许艳, 蒋伟峰, 周裕祺, 崔静, 任以胜, 陆林
    结合最近邻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对长江流域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类型、分地域的交叉互动分析。结果表明:(1)6类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特征相似,都呈现出凝聚分布状态,但不同类型景区空间分布凝聚程度存在差异。(2)空间分布形态呈条带状分布,中下游地区较上游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强集聚分布特征。6类旅游景区因所处环境不同,高密度集聚区也存在明显不同。(3)空间分布方向呈明显的东西走向,中下游地区是集中覆盖区。6类景区标准差椭圆覆盖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文化古迹遗存类、生物景观类、旅游商品产业类、地文景观类、水域景观类、文化艺术赏析类。(4)长江流域高级别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地形、地势、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相关政策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设施条件、旅游资源禀赋等人文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
  • 旅游研究
    王晨红, 张爱平, 胡美娟
    运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障碍度模型分析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生态系统韧性的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生态系统韧性水平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城市间存在分化现象和追赶效应。(2)全区韧性水平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西部内陆地区增速大于东部沿海地区。(3)全区空间分布模式呈从离散到集聚的发展变化特征,并具有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和路径锁定效应。(4)旅游从业人员数量、旅游产业发明专利数量和水资源供应量是制约系统韧性的主要因素。
  • 旅游研究
    白红瑞, 宋正娜, 梁少民, 张鹏, 张国龙
    以旅游门户网站评论文本数据为基础,采用词频-逆文本频率(TF-IDF)算法与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DA)模型挖掘游客意象感知特点,构建融合情感因子、可达性因子、等级因子的旅游地综合吸引力评价模型,分析南京市旅游地吸引力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TF-IDF算法提取的各旅游地关键词揭示出游客的关注要点,体现了游客在意象空间标志物、旅游吸引力、情感共鸣等方面的意象感知;(2)LDA模型聚类析出的七大主题揭示了南京市旅游地的总体意象,表现为景观多元化、结构复杂度高、环境品质好、游览需时长、性价比高等方面;(3)以南京夫子庙、钟山风景区为代表的旅游地成功塑造了鲜明的意象,古都特色既给部分热点旅游地烙上“历史文化”铭牌,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载体的自身特色;(4)综合吸引力评价显示,旅游资源等级较高、集聚效应明显的秦淮区和玄武区构成了南京市旅游中心集聚区域,以新近开发为主的旅游地构成了中间环状分布和边远零散分布区域。
  • 旅游研究
    王文荟, 苏振, 郑应宏, 袁荐萍, 先坤
    基于广西桂林市民宿POI数据,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变异系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探究民宿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利用地理探测器识别该区域民宿分布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桂林民宿呈现集聚型分布,且呈现出“两中心高度集聚、其他区域零散分布”和“南热北冷”的空间分布格局。(2)各县区之间民宿分布差异较大,均衡性较低。(3)桂林民宿大多分布于100~200 m的低海拔区域,不存在明显的上山趋势。(4)影响桂林民宿分布的关键因素按其解释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路网密度、森林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公路里程密度、景区密度。考虑因子交互作用时,经济水平、交通条件和旅游资源3个维度呈现出较高的解释力。
  • 旅游研究
    许春晓, 李天宇
    以长沙市为例,基于“认知-情感-行为”理论与认同过程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居民邀请亲友到访其常住地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居民的常住地连续性感知等均借助地方认同的中介作用驱动邀请意向的形成。(2)居民的自尊感知通过地方认同的中介作用是驱动邀请意向产生的主要路径,另有4条次要路径。(3)居住时长对居民的旅游吸引物质量感知与地方认同具有调节效应,住房情况对居民的旅游吸引物质量、连续性和自我效能感知与地方认同具有调节效应。
  • 旅游研究
    孟帅康, 田里, 王桀
    基于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等数据,选择环印度洋联盟发挥作用前(2010年)和发挥作用后(2019年)为时间节点,借助改进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择环印度洋地区27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旅游经济联系格局,并探讨中国角色演化。结果表明:(1)环印度洋地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表现为“东西强、中间弱”的特征,联系规模极不平衡。(2)环印度洋联盟发挥作用前,环印度洋地区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分为东南亚板块和中东板块;环印度洋联盟发挥作用后联系网络发生再转移和再平衡,网络由“分割”转化为“整合”,核心由“单板块”跨越到“多板块”。(3)环印度洋地区中国角色经历从“跟随者”“参与者”向“主导者”演化的过程。
  • 生态环境
  • 生态环境
    杨旺舟
    基于全国和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量调查数据以及人均食品氮足迹测算,运用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等方法,分析2001—2020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氮足迹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人均食品氮足迹的总量变化较小。(2)食品生产氮足迹所占的比重最大。(3)植物性、动物性食品生产氮足迹比重升降趋势较明显,二者相互抵消使得食品生产氮足迹的比重增加缓慢。(4)人均植物性食品消费、生产氮足迹占人均食品氮足迹的比重大。(5)人均食品氮足迹的集聚效应显著,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高值区与中国牛羊肉的主要生产、消费区空间分布一致。(6)人均牛羊肉生产量、消费量是人均食品氮足迹等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均粮食消费量、平均家庭户规模也具有一定影响。
  • 生态环境
    陈林芳, 孙寰宇, 焦士兴, 徐思琦, 赵晓, 赵荣钦, 周生辉
    运用隐含碳排放模型,结合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法,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测算和分析2003—2020年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份在能源消费过程中产生的隐含碳排放,研究隐含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和总体状况。结果表明:(1)隐含碳排放变化趋势包括先升后降和波动上升两种类型,总体呈增长态势,增长速度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2)隐含碳排放空间差异明显,包括高值区、中高值区、中低值区和低值区4个等级。(3)驱动因素动态特征包括先升后降、波动上升、波动下降和先降后升4种类型,且经济产出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分别呈正向和负向驱动,能源结构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作用方向和大小均存在差异。通过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碳清洁技术、推广清洁能源应用等措施,可以有效抑制隐含碳排放,促进经济低碳化发展。
  • 生态环境
    刘晨曦, 支小军, 孙雪英
    以2001—2020年新疆工业碳排放为研究对象,采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对能源、投资和产值等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1)对工业整体而言,产出规模、投资碳强度、能源规模有明显的促增效应,投资规模、产出碳强度对碳排放产生微弱的促增效应;(2)投资效率对碳排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源消费碳强度和能源强度抑制作用较弱;(3)重工业和轻工业因为不同的发展特征而导致驱动因素对碳排放影响的差异化,重工业碳排放趋势和驱动因素分解与工业整体大体一致;(4)对于轻工业而言,产出规模、投资碳强度和能源消费规模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投资效率较大幅度抑制碳排放增加。基于此,政府应鼓励引导企业进行以节能减排为目的的投资活动,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以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
  • 生态环境
    张礼黎, 胡宝清, 张泽, 梁高都, 程文杰
    为探究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生态山与经济山间的价值转化效率,通过能值法构建“两山”价值转化输入输出模型,评价2005—2020年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两山”价值转化水平与生态资本减值强度,并利用指数平滑法预测2021—2025年“两山”价值转化率。结果表明:(1)2005—2014年,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两山”价值转化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的大幅调整过程,2015—2020年有小幅下降。2005—2020年各市“两山”价值转化水平不均衡,但整体呈现增加趋势。(2)2005—2016年推动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生态资本减值的绝对驱动力量是水土流失,2017—2020年,碳排放是构成生态资本减值的主导因素。(3)指数平滑法预测2021—2025年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两山”能值转化率为缓慢下降。因此,需减少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负压,降低区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损耗。
  • 土地研究
  • 土地研究
    温柔, 李洪义, 吴儒练, 晏梦灵
    基于多源数据构建县域尺度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评价体系,运用超效率SBMUN模型、ML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江西省县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3—2020年江西省县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值总体偏低,不同区位、不同类型的县域决策单元间存在明显差异,市辖区、县级市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大于其他县域,赣南、赣北、赣中依次降低。(2)土地利用效率经过了“先减后增,总体提升”的动态变化,市辖区、县级市的效率波动大于其他县域,邻近县域的效率变动趋势趋同。(3)根据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特征,分为经济发展和政府作用主导的赣南区域,产业结构主导的赣西、赣中区域,对外开放和基础设施主导的赣北区域。应因地制宜、因县施策,差异化提升江西省县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 土地研究
    宋艳华, 王自威, 袁晨光, 杨建波
    通过评价河南省105个县耕地碳吸收、碳排放和碳存储能力,以及各县平均耕地质量等别、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的量化分值,探索耕地质量及其评价因素与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关系,揭示2011—2019年河南省耕地质量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总体呈现碳汇。(2)河南省耕地碳存储能力与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性,耕地质量为9.24等时耕地碳吸收和碳排放达到平衡,固碳量为0,等别优于9.24等时,耕地碳吸收量大于碳排放量,表现为碳汇,反之,表现为碳源。(3)耕地质量的高低和不同质量等别耕地面积的变化显著影响区域耕地碳存储量。(4)多个耕地质量评价因素与农田碳吸收、碳排放和固碳能力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 土地研究
    郭兰博, 赵冬, 陈国龙, 闫丽洁, 冯鹏宇, 王严
    以GlobeLand 30数据集、郑州市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数据,利用ArcGIS 10.7和SPSS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热点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郑州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土地利用转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郑州市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波动量最大,分别增加19.54%和减少18.67%;(2)郑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以东北—西南为主轴发生倾斜,且土地利用呈现向更大区域扩张的趋势;(3)郑州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热点区域集中在郑州市的中心区域,冷点区域集中在西部和东部;(4)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是郑州市土地利用转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 农业农村
  • 农业农村
    朱晓雯, 石云, 李建华, 马小燕, 赵娜, 佘洁
    乡村聚落用地的地域性分异规律是国土空间分类施治的科学依据。运用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乡村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对比研究1990—2020年宁夏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代表地市乡村聚落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北部引黄灌区银川市乡村聚落用地空间结构呈高密度团状—宽带状—团状演变;中部干旱带吴忠市呈低密度分散—中密度散点状演变;南部山区固原市呈中密度团状嵌套分布。(2)不同地理分区乡村聚落用地均进行了整合,用地先以新生、扩张为主,侵占农业生产、草地生态空间,2005年后有补偿农业生产、生态空间的趋势。(3)北部引黄灌区和南部山区大规模聚落发育欠佳,小规模聚落需整合。宁夏不同地理分区乡村聚落演变规律共性与个性并存。
  • 农业农村
    侯楚, 李志文, 孙丽, 李向洁, 李世乾, 陈晓倩
    以佛山市基塘农业典型村落的当地居民为对象,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利用AMOS软件,探讨了居民地方感知、地方依恋与基塘农业保护态度的逻辑关系。结果表明:(1)居民地方感知显著影响地方依恋,支持了地方感知—地方依恋这一重要假设。(2)地方依恋中地方认同维度对保护态度产生影响,地方依赖维度通过地方认同的中介作用对保护态度产生影响。(3)地方感知不仅对保护态度产生直接影响,还可通过地方依恋的中介作用对保护态度产生影响。因此,提高居民对基塘农业的保护态度,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地方依恋的重要性,还要考虑不同维度的特殊性。同时应注重提高居民的自然感知和社会感知,增强地方依恋,从而更好地保护基塘农业。
  • 历史地理
  • 历史地理
    赵亚琛, 张兵华
    通过案例分析、文献检索、实地调研等方法,基于历时维度导向,以鲁运河历史文化名镇为例,划分古镇历史演变阶段,探究古镇发展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演变主线包括水环境、水利技术、经济产业、历史文化、军事防御和空间发展,以朝代的时间更替和演变主线阶段性节点可将演变阶段划分为“发生—发展—兴盛—衰落—转型过渡”阶段。(2)不同演变主线规律为:水环境演变从航运功能到文化功能转变,水利技术演变从功能诉求到技术进步转变,历史文化演变从统一共生到多元相生转变,经济产业演变由运河衍生性到多元衍生性转变,军事防御演变由要素持续式到要素点状式转变,空间发展演变由运河指向发展到运河文化引领发展转变。(3)演变作用动因有直接动因、核心动因和内生动因。基于演变规律和作用动因,可从运河文化激活、产业优化等方面提出发展路径。
  • 历史地理
    梁诗繁, 奚雪松, 张光明, 安星润, 乔婧辉
    以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为例,从文化、生态、游憩3个空间层面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出发,探索诗路文化带空间范围和层次的划定方法。结果表明:(1)文化重要性空间与距诗路的距离呈负相关。诗路两侧各10 km以内范围集中了66%以上的重要性资源,20 km以内范围集中度达90%以上,20 km以外逐渐下降。(2)生态保护适宜性空间与距诗路的距离呈正相关。诗路两侧各10 km以内范围集中了60%以上的非保护性区域,25 km以内范围集中度达90%以上,25 km以外逐渐下降。(3)游憩可达性空间与距诗路的距离呈正相关。诗路两侧各10 km以内范围集中了57%的高可达性区域,25 km以内范围集中度达90%以上,25 km以外逐渐下降。(4)诗路文化带整体呈现10 km以内,10~25 km和25 km以外3个层次,分别对应核心区、紧密区和缓冲区3个空间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