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
    许卫华, 张力仁, 崔晶晶, 赵西三
    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基础,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位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同度模型对2007—2020年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四位耦合协同度进行测算并探索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7—2020年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耦合协同度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但始终为初级协同状态。(2)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耦合协同度空间格局上表现出“上游弱、中下游强”的特征,但总体上区域差异趋于收敛。(3)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4个子系统发展水平呈现不同变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均有一定下滑,但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却实现韧性上升。(4)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各子系统的空间分布均存在区域差异,且只有现代金融子系统趋于收敛。
  • 区域研究
    王强, 崔璐明, 鄢慧丽
    利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剖析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格局,并运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对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2—2020年黄河流域不同尺度区域经济绝对与相对差异均较为明显,区域经济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地级市、省级、城市群、上中下游。(2)2002—2020年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呈由东至西递减格局,且尺度越小区域经济异质性越强。(3)各影响因素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对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空间模式和影响范围。其中城镇化、分权化、产业结构对黄河流域地级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从东至西递减,区域投资水平对黄河流域上游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海拔对流域内城市经济发展的负向影响由东至西递增。
  • 区域研究
    廖乐焕, 张涛
    基于2011—2020年四川省15个地级市和重庆市中心城区及20个区(县)的面板数据,分析成渝地区空间经济结构演化特征;建立动态空间嵌套和动态空间半参数模型,挖掘其驱动要素;使用高斯核密度估计法刻画经济结构动态演化趋势。结果表明:成渝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中部“塌陷”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成渝地区总体上并没有形成第三产业“回流效应”,并且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乏力,而城镇化和人力资本水平开始持续接力;成渝地区存在“城镇化水平”阈值效应,省际间及第三产业发达与落后地区间驱动因素存在异质性;成渝地区总体上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发展存在正向“M”型非线性关系,政府干预可以缩短边际递减效应持续性,市场配置可以延长边际递增效应时效性;四川省除成都市以外的地区经济开始后起发展,而重庆市则表现平平;成渝地区各区域之间产业结构不仅存在横向“拔河效应”,其内部二、三产业也存在纵向动态“拔河效应”;成渝地区局部区域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极化趋势,但这种差异在不断缩小。
  • 区域研究
    丁子尧, 顾宗倪, 罗小龙, 杨凌凡, 刘晓曼
    基于“制度-空间”理论,以江苏省开发区为例,剖析产业空间演化和制度转型的互动进程与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开发区在制度从增长极战略向区域协调战略和创新转型战略转型的驱动下,经历了极化、扩散、多极化的产业空间演化历程。(2)开发区制度转型与产业空间演化呈现互动机制,制度转型推动产业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与流动,而产业演化中的问题与诉求反向推动开发区制度转型。(3)在制度创新视角下,开发区制度供给转向适应产业专业化发展,推动突破产业演化路径依赖。
  • 区域研究
    唐睿
    从政策环境、创新氛围、基础设施3个维度构建安徽省数字经济评价体系,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2015年、2017年、2020年安徽省数字经济网络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合肥不仅是全省数字经济网络中的核心城市,也是促进全省数字经济交流的重要桥梁。区域中心城市、发达省份毗邻城市、皖北部分城市数字经济对周边地区具有显著的联动作用。现阶段主要城市城镇化进程在放大数字经济网络增值效应的同时,也强化了全省数字经济的空间网络关联。未来应着力壮大合肥都市圈数字经济整体实力,依托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和省际毗邻地区,利用长三角先进数字要素加速本土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
  • 区域研究
    程子朗, 张延军, 王灵芝, 韦兰屹, 吴旭影
    基于4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采用转移矩阵、信息熵、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1990—2020年每10年间吉林省西部“三生”空间的时空变化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演化主要驱动力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吉林省西部生产、生活空间面积增加,生态空间面积减少。(2)生产、生态空间的分布与彼此间结构转型特征较为显著,以草地生态空间与农业生产空间的相互转换为主。(3)“三生”空间结构稳定性及用地均质性整体呈下降态势,农业生产空间对“三生”空间的控制程度呈上升态势。(4)生产空间景观格局在研究期前20年整体性增强,后10年斑块破碎化加剧;生态、生活空间的景观格局在前10年趋于整体化与规则化,后20年斑块破碎化趋势显著。(5)“三生”空间的演化是社会经济因素、农业因素与产业结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城市研究
  • 城市研究
    邹晨曦, 徐菲菲, 胡明星, 侯国林
    基于2009—2019年全球民宿短租公寓预订平台爱彼迎(Airbnb)上的上海市、苏州市和镇江市房源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讨不同层级城市共享住宿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上海、苏州和镇江共享住宿的发展阶段相似,空间上都表现为集聚;上海共享住宿的空间集聚特征由“单核强集聚”到“单核多中心”再到“双核多中心”,苏州由“单核多斑块”到“单核多中心”,镇江由“单核小集聚”到“单核多斑块”;高等级城市的影响因素复杂,旅游休闲特征突出。低等级城市的影响因素简单,商业特征突出;共享住宿空间分布格局成熟性和独立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休闲性随城市等级的升高而升高。
  • 城市研究
    武照亮, 段存儒
    基于石家庄市和济南市的居民调查数据,采用混合Logit模型分析大气环境感知对居民通勤模式选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相比选择步行,大气环境质量感知和风险感知显著负向影响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和私家车出行。(2)大气环境质量感知主要影响自评健康水平偏低的居民群体,环境风险感知主要影响自评健康水平较高的居民群体。(3)大气环境质量和风险感知均对市区居民具有显著影响,而郊区居民仅受风险感知的显著影响。(4)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通勤时间对通勤模式选择都具有显著影响。
  • 城市研究
    冉钊, 高建华
    基于“总体判断—中心识别—热点探测—因素分析”研究框架,运用多种定量方法研究郑州市中心城区医疗健康资源空间演化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医疗健康资源空间扩散特征与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基本一致,主要沿西北—东南分布,空间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其中医院健康资源空间扩散较弱,医药健康资源空间扩散相对稳定,诊疗、理疗健康资源则分别是空间扩散效应最强和扩散速度最快的资源类型。(2)不同类型医疗健康资源的性质决定了其空间演化模式。各类医疗健康资源的空间集聚特征呈现出多中心和网络状的演化趋势,其空间热点则表现出蔓延模式、触角模式和飞地模式3种演化模式。(3)人口、建成环境因素在医疗健康资源格局演化中发挥着根本性和重要性作用,交通、经济因素则起着促进性和基础性作用。此外,重要交互因子空间关联的叠加效应更强化了其对医疗健康资源空间格局的影响。
  • 城市研究
    刘瑞宽, 李九全, 常芳, 王星皓
    基于兴趣点(POI)数据,以街道为研究单元,利用DBSCAN空间聚类算法对西安市文化设施进行集群识别和等级划分,通过地理探测器量化分析西安市文化设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西安市文化设施空间分布不均衡,全类别文化设施具有明显的中心集聚特征;(2)各类型文化设施空间集聚程度不同,且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大小不一,人口密度、交通通达性、经济水平以及旅游因素是其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3)所有因素两两交互作用均大于单个因素的作用,表明西安市文化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
  • 城市研究
    闫夏, 马安青, 王云霞, 罗元, 施树来, 马斌
    以青岛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动态的百度热力图和静态的POI数据,借助ArcGIS技术平台,采用栅格计算、核密度分析、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探究时空两个维度下人群集聚度、集聚位置、活动重心、与POI分布的耦合关系以及城市公共中心等特征。结果表明:工作日人群活动在时空上均受制于通勤节奏,高热力持续时间久;休息日在出行时间上存在滞后特征,空间位置主要集中在商业综合体;人口活动重心迁移在休息日时呈逆时针环形轨迹特征,工作日时轨迹范围更广,反映出就业和商业重心位于居住重心的东北方向;青岛市中心城区人口聚集与POI密度耦合协调关系良好,空间分布上具有“大集聚、小分散”的城市中心体系,存在各级中心发展不平衡、一强多弱等现象。
  • 城市研究
    刘子菲, 郭鹏, 孙艳玲, 张夏坤, 李俊蓉, 裴新蕊
    通过高德地图API获取POI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和等值线分析等方法对珠海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珠海市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整体上表现为“中部多、南北少”的空间格局,但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存在差异;珠海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分布在香洲中心圈、吉大中心圈、拱北中心圈、南屏中心圈和翠狮中心圈5个集聚区内,并呈现出27个不同等级的集聚中心;珠海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集聚特征的形成受到自然、历史、经济发展和规划政策引导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 城市研究
    徐水太, 袁北飞, 陈美玲
    根据广州市居民1 090份调查问卷数据,以效果阶层理论框架为基础,运用感知价值理论以理性和感性双重视角下构建老旧小区改造居民参与意愿的研究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合理性检验。结果表明:感知价值与满意度对老旧小区改造参与意愿均有显著影响,综合路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服务价值、情感价值、政策价值、功能价值、公共价值;感性要素对居民参与意愿影响相较于理性要素更大;满意度在感知价值各要素对参与改造意愿的影响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控制变量中,性别、学历和工作状况作用效果不显著,但年龄、居住时长、收入情况对居民参与意愿起到显著作用。
  • 旅游研究
  • 旅游研究
    王坤晓, 吴晋峰, 石晓腾, 段婉粉, 郑朝忠
    闲暇时间是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基本因素。运用大样本问卷调查数据,对比研究闲暇时间对旅游者目的地和交通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闲暇时间的长短和连续性共同影响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闲暇时间越长且连续性越强的群体,对相同目标景区的到访率相对越高,到访率距离衰减速率相对越慢。② 闲暇时间的长短和连续性共同影响旅游者的交通选择行为。闲暇时间越长且连续性越强的群体,主交通方式从自驾变为火车的跃迁带位置越向内移动,从火车变为飞机的跃迁带位置越向外移动。③ 闲暇时间可作为旅游市场细分变量,国内旅游市场可据此分为教师和学生,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企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服务业人员3个细分市场。依据不同细分市场旅游者目的地和交通选择行为的特征,目的地管理组织可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实施精准营销。
  • 旅游研究
    王晓芳, 郭艳, 李宇晟, 郑文升
    以武汉市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2010—2019年全市域和中心城区旅游流网络结构的演化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旅游流网络结构的演化机制与优化。结果表明:中心城区的节点功能整体上优于武汉市,两尺度下节点的集聚、辐射和中介能力均不稳定,核心节点与一般节点功能差异较大,部分景观价值突出、配套设施完善的节点在两尺度下均发挥重要的辐射和集聚功能。中心城区的网络密度较高,网络联系更加紧密,两尺度下的旅游流网络均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未形成层次分明、联系紧密的完整网络结构。旅游资源禀赋和空间分布、旅游节点的交通便利程度、游客游览偏好的动态变化是影响旅游流网络结构发展演化的主要因素。
  • 旅游研究
    张家其, 喻兴洁, 朱烜伯, 张兴苗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共生理论构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旅游共生系统,并以典型村落为例对其旅游共生关联因素、共生模式特征及共生发展策略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旅游共生单元在乡村振兴、旅游经营、旅游服务、市场政策、权益保障和旅游产品等方面存在共同诉求;② 老洞村、捞车村和竹山村旅游共生模式分别为间歇偏利共生、连续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一体化对称性互惠共生;③ 一体化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是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较为理想的旅游共生模式,通过构筑正向旅游共生环境,建立三位一体的多元旅游主体共生关系链,打造分层整合与协同共创的旅游共生群体。
  • 旅游研究
    陈阁芝, 曾泰源
    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旅游地支持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个体生态价值观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旅游地提供的信息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能够显著提升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其中,信息性支持正向影响游客环境维护行为意愿,情感性支持则对游客环境维护行为和促进行为意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个体生态价值观负向调节旅游地支持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当游客具备高强度的生态价值观时,旅游地支持的外部驱动作用减弱;但在游客生态价值观薄弱或是缺乏的情境下,旅游地构建社会支持系统、为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提供信息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具有较强必要性。
  • 旅游研究
    文捷敏, 余颖
    以广东省惠州市巽寮湾为案例地,通过收集携程、马蜂窝和小红书等平台上发布的目的地相关游记内容,运用扎根理论和IPA分析法对游客在滨海旅游目的地体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扎根理论分析得到品牌认知、距离认知等32个初始概念,自然景观、人文资源等8个初始范畴,行前决策、游中体验和游后行为3个主范畴,并构建了基于时间线索的游客滨海旅游体验模型。运用IPA分析法对“游中体验”涉及的22个因子进行分析归类,得出“住宿设施与服务”“海岸地貌”等是影响游客滨海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而“交通设施与服务”“物价水平”等则是需要重点改善提升的方面。
  • 旅游研究
    周坤, 王进
    采用理论演绎与案例分析方法,引入社区弹性理论,以我国台湾省桃米村为案例,系统阐释了社区弹性建构与旅游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理论逻辑。结果表明:(1)影响社区弹性的3个主要因素为社区参与、社区能力和社区营造,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2)乡村旅游社区弹性具有经济、制度和环境3个基本维度,可细分为9项内容,共同促进或阻碍旅游业发展;(3)经济弹性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外显为地方资源的产品化和能力化;制度弹性及环境弹性构成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外围保障;非正式制度优化促进制度弹性建构,有利于引导社区内部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旅游管理制度;环境弹性营造应注重社区工匠精神及社区能力培养,为乡村社区自组织发展提供温床,提升乡村旅游社区人才吸引力。
  • 农业农村
  • 农业农村
    雷绍海, 田曦, 王成军
    通过测算2001—2019年内地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份的农业资源错配指数和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指数,探究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农业资源错配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01—2019年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实现了快速增长,呈现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效率高而中部及内陆地区效率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农业资本错配、劳动力错配和土地错配在整体上都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即本地区农业生产要素错配会阻碍本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增长,同时也会阻碍邻近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增长。(3)从横向对比来看,本区域内要素错配对本区域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间接影响要大于其对邻近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直接影响。
  • 农业农村
    覃颖, 罗光杰, 李阳兵, 廖晶晶, 谭秋, 田爽
    基于苗岭山区乡村聚落及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平均最近邻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苗岭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与梯度规律。结果表明:(1)苗岭山区乡村聚落整体呈“北密南疏、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局部分别以西部凯里市和东北部天柱县为中心呈现两个明显的核状高值聚集区;(2)研究区乡村聚落总体呈“靠山住坡临水”的分布特点,主要分布于509~1 041 m高程范围和16°~25°坡度范围内,且距河流1 km以内;(3)苗岭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布局的公路指向性不明显,村级与县级行政中心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较明显。64.12%的乡村聚落分布在距公路1 km以外,50%以上的乡村聚落分布在距离村行政中心1 km的范围内,72.82%的聚落在距县行政中心20 km范围以内;(4)不同因素对苗岭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有显著差异性。高程、坡度、坡位、行政中心的空间自相关属高值聚集,即地形与行政中心对苗岭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大。
  • 农业农村
    袁燕萍, 吴鹏海, 宗会明, 叶许春
    以安徽省安庆市5个原国家级贫困县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和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微博签到POI和关键词感知数据对贫困县脱贫过程及社会经济效应开展综合定量研究,探讨不同县域的脱贫模式。结果表明:脱贫前后五县土地利用结构、城镇化水平以及公众情感明显改变,经济建设和民生福祉大幅提升。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结构、灯光指数、POI密度及城市功能地域的社会发展评价可知,潜山脱贫工作取得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望江、太湖和宿松,岳西相对最差。各县利用政策和资源优势,在旅游开发、工业及农业产业化中创新了多种产业脱贫发展模式。社会感知数据能很好地反映民众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情感变迁,是社会发展评价的重要补充;贫困地区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需在国家战略背景下因地制宜制定可持续发展路线,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 农业农村
    田明杰, 马珍, 王伟, 陈准, 陈太政, 崔海莹
    基于河南省新蔡县66个行政村1 889户农村家庭问卷数据,从收入、健康、生活、教育、居住5个维度选取9个指标,运用AlkireFoster模型测度新蔡县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利用自然断点法分析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异特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致贫机理。结果表明:(1)新蔡县农户多维贫困状况普遍,具有范围大、程度轻、村域差异明显等特点,多维贫困程度呈现西低东高的特征。(2)新蔡县农户面临严重的教育贫困和健康贫困问题,经济收入不再是贫困发生的主要原因。(3)户主学历、年龄、性别、村庄距县城距离、家庭工资性收入占比对新蔡县农户多维贫困存在显著影响。
  • 生态环境
  • 生态环境
    乔旭宁, 杨祯, 杨永菊
    淮河流域是我国人类活动密集区域和粮食主产区。基于1995—2020年淮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气象数据及社会经济等数据,运用InVEST模型及GIS空间分析方法评估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储量、食物供给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5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流域像元、县域及市域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1995—2020年淮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增强,产水量的年平均深度增加了265.60 mm,土壤保持服务增加了28.21×108 t,碳储量减少了1.04×108 t,食物供给增加了702.76 t·km-2,NPP增加了293.88 gC·m-2·a-1。(2)淮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随时间呈动态变化,在县域市域尺度上相对稳定,在像元尺度上变化明显。(3)淮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随尺度变化表现出异质性和尺度依赖性。生态系统服务间的作用关系在不同尺度上既表现出某种一致性,又更多地表现为尺度上的差异性和动态性。
  • 生态环境
    牛继强, 张倩, 杨晨曦, 陈飞燕
    植被和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对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有重要意义。使用GIMMS NDVI3g遥感数据,结合气温、降水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方法,探究1982—2015年淮河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气温、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1982—2015年淮河流域植被覆盖整体呈上升趋势,NDVI的增速为0.000 678/年,气温、降水也呈增长趋势。(2)在像元尺度的空间分布上,约3/4像元的NDVI呈增长趋势,三者关系显示淮河流域气温、降水条件有利于植被生长,植被覆盖稳定且持续恢复,生态环境健康发展。(3)像元尺度的变化趋势以及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对比分析发现,淮河流域气温升高对NDVI的促进作用相较于降水更为明显。
  • 生态环境
    安敏, 唐凤, 吴海林, 黄进
    基于水足迹理论,测算2010—2020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47个城市的水足迹,并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水足迹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及属性特征进行剖析,阐明水资源空间转移趋势以及各省份在网络中所处的地位,根据个体网络特征分析和核心-边缘模型分析界定用水网络的核心和重要节点,划分水资源管理的关键区域。结果表明:2010—2020年沿线城市水足迹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用水网络出现空间集聚现象,形成了以郑州、西安、武威为核心的三大水资源管理核心区,并支配周边地区的用水联系,信阳、周口等次核心区范围明显扩散,区域用水网络正逐步完善。为提高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市水资源协同管理效率提出具体且有针对性的建议。
  • 生态环境
    李保杰, 褚帅, 顾和和
    以2001年、2011年和2021年3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借助格网GIS技术、价值当量因子法和空间统计模型,研究淮海经济区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2001—2021年,耕地面积呈持续减少的变化趋势,减少了739 035.40 hm2,变化率为-9.53%;而建成区面积增加了794 144.78 hm2,变化率为64.23%,其他地类的面积变化不大。(2)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减少,20年间共减少了367.22亿元,主要是由于耕地减少和建成区的面积增加,就11项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而言,6项呈逐年减少的变化趋势。(3)研究区格网单元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Moran’s I从0.771降至0.703,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趋同性有所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低集聚区的面积占比由18.36%降至13.96%,高-高集聚区的面积占比为5.53%,2011年增加到5.67%,2021年减至4.86%。
  • 历史地理
  • 历史地理
    李蝶, 王伟, 张野, 程遂营, 李慧, 朱庆伟
    以黄河流域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最近邻指数等方法,分析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缓冲区分析方法,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时间分布上,黄河流域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在空间分布上,黄河流域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不均匀,集中分布特征明显。不同类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集聚程度具有差异性,按集聚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古遗址、古墓葬。(3)在空间演变上,黄河流域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呈现中东部集聚、中西部集聚和全区域零散三阶段分布状态,但绝大多数时期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中东部。(4)在空间影响因素上,黄河流域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受到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