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雷秋景, 谭志海, 张琪, 石斌, 黄春长
    第四纪研究. 2024, 44(01): 72-83.
    由于不同燃烧指标存在明显的差异,致使人们对于火燃烧方式的理解尚不确定。本研究选取黄河上游青海上喇家典型剖面(深度464 cm,年代范围14.5~0 ka B. P.)为对象,结合炭屑和黑碳以及古生态指标,揭示该区域全新世以来的野火历史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末次冰期和全新世早期,气候较为干旱,以明烧为特征的草原区域野火时常发生,与东亚季风气候所控制燃料特征和湿度密切相关。全新世中期,气候较现在温暖而湿润,生物成壤作用强烈,该地区整体上自然野火发生处于较低水平。其中,4200~3850 a B. P.和3400~3000 a B. P.这两个阶段的粗颗粒炭屑通量峰值分别是齐家文化中晚期(4200~3800 a B. P.)和辛店文化时期(3400~2700 a B. P.)人类频繁放火烧荒和开垦农田以及生活等活动的结果;而3850~3600 a B. P.阶段以焖烧为特征的低强度野火发生,与气候持续干旱和人类森林砍伐活动加剧有关。与此同时,该区域遭遇2次大规模的地震和山洪泥流地质灾害,生态环境恶化,使得农耕为主的齐家文化被半农半畜牧的辛店文化所替代,从而导致该期间炭屑通量整体下降。全新世晚期,气候进一步干旱,1500年以来本地大幅度生物质燃烧增加与农业扩张和耕地面积增大密切相关。总之,全新世中期先前人类长期频繁森林砍伐活动所诱发的低强度焖烧火模式是导致该区域植被减少和土地退化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而东亚季风所控制的季节性降水变化仍是野火发生必要条件。
  • 陈雅茹, 刘兴起
    第四纪研究. 2024, 44(01): 48-58.
    大规模火灾能够对当地植被和生产经济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亚干旱区生态系统脆弱,火灾频发,使得该地区成为研究古火灾的理想地区之一。MIS 3时期是距离现今最近的间冰阶,气候上与现在有许多相似之处,是进行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时段。通过对长时间尺度上的火灾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即有助于我们理解火灾对植被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又能够为现代预测和治理火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新疆艾里克湖Ailike-2019孔(岩芯长4.49 m)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通过AMS~(14)C测年、花粉通量和炭屑分析,重建艾里克湖约40 ka以来的古火灾演化序列。结果表明,MIS 3中、晚期(40.2~26.7 cal.ka B. P.),植被覆盖度较差,火灾较少;MIS2时期(26.7~11.7 cal.ka B. P.),植被覆盖度差,火灾少;全新世(11.7 cal.ka B. P.至今),植被覆盖度显著上升,火灾频发。研究区自MIS3中期以来的火灾活动与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具有相似的趋势,说明火灾的发生可能与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有关。这与中亚干旱区的其他炭屑记录相似,表明中亚干旱区轨道尺度上的火灾可能主要受可燃生物量控制。暖湿/冷干的气候条件导致植被覆盖度扩张/缩小,从而提供了更多/更少的可燃生物量,使得火灾能够产生大量/少量炭屑。
  • 廖露莹, 孙启发, 于苗苗, 蒙红卫, 王敏, 陈光杰, 沈才明
    第四纪研究. 2024, 44(01): 174-190.
    本研究以云南大理西湖46 cm长的湖泊沉积物岩芯为研究对象,基于~(210)Pb-~(137)Cs测年和模式定年法建立了岩芯的年代框架,以0.5~1.0 cm间隔获取了51个样品进行孢粉、炭屑分析,重建了大理西湖流域工业革命以来(1878~2013年)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及火灾史,探讨了火灾发生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工业革命以来研究区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及火灾史可以分为6个阶段:1)1878~1897年,流域植被以禾本科为主的草本类型占优,周边林地海拔由低到高主要分布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气候凉湿,火灾发生频率较高;2)1897~1932年,云南松林退缩,气候冷湿,火灾发生频率偏低;3)1932~1948年,云南松林与常绿阔叶林向低海拔地区退缩,气候冷干,火灾发生频率稍高;4)1948~1958年,云南松林面积扩张,常绿阔叶林下降,湿地面积增加,气候温湿,火灾发生频率高,人类活动显著加剧;5)1958~1995年,云南松林与旱冬瓜林扩张,常绿阔叶林进一步退缩,气候暖湿,火灾发生频率低;6)1995~2013年,云南松林与旱冬瓜林继续扩张,气候暖干,火灾发生频率低。大理西湖的火灾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是由自然因素(气候)控制,可燃物的多少是控制火灾发生频率的关键因素;之后人类活动成为主控因子,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和用火是触发火灾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