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1年, 41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余英浩, 金映豫, 徐德克, 王永莉, 李浩, 汪亘, 崔安宁, 魏志福
    2021, 41(05): 1229-1243.
    末次冰消期以来,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部干旱区分别呈现出"季风"和"西风"的两种降水模式。柴达木盆地位于二者的过渡区,由于缺乏可靠年代控制下的定量古气候记录,末次冰消期以来该盆地植被和降水变化的过程和模式,以及全新世适宜期季风降水是否影响到该区域至今仍存争议。本研究通过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可鲁克湖西侧湿地深520 cm的沉积物钻孔14 cal. ka B. P.以来的孢粉记录,重建了植被和降水演化历史。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部干旱-半干旱区末次冰消期和早全新世(约14.1~8.0 cal. ka B. P.)以旱生灌丛-荒漠草原植被为主,降水量从约28 mm增至约249 mm;中全新世(约8.0~3.9 cal. ka B. P.)草原植被扩张到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最高水平,降水显著增加,最高值可达约292 mm;晚全新世(约3.9~0.3 cal. ka B. P.)荒漠草原再次扩张,降水量大幅度下降至约20 mm。可鲁克湖区降水过程呈现典型的东亚"季风模式",显示在全新世适宜期东亚季风的影响范围可以向西推进到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降水变化受北半球太阳辐射量变化、高纬冰盖及青藏高原热动力强迫的协同影响。
  • 范义姣, 田伟东, 杨军怀, 王树源, 陈梓炫, 马亚鹏, 陆浩, 高福元, 贾佳, 夏敦胜
    2021, 41(05): 1244-1253.
    新疆天山地区是中亚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和区域气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天山地区不同海拔的3个黄土剖面,结合磁学参数、粒度、碳酸盐、总有机碳含量,探讨该区域地形对粉尘堆积和气候环境的影响以及末次冰消期以来的环境演变。结果表明:1)在天山北麓,磁化率、粒度和总有机碳含量变化指示海拔相对较高的黄土沉积对湿润气候环境更加敏感; 2)伊犁盆地由于相对湿润的气候环境,其黄土沉积磁化率高于天山北麓,体现了地形因素的重要作用; 3)新疆天山地区海拔较高的黄土沉积响应轨道和亚轨道尺度气候变化,各指标均指示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环境由干冷向暖湿转变;在亚轨道尺度上尤其是中晚全新世,湿度逐渐增加。
  • 廖梦娜, 黄汇豪, 毛欣
    2021, 41(05): 1254-1266.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实现"以水定城"理念的关键,了解其生态变化轨迹及特征有望为白洋淀的治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文基于取自白洋淀东南部湖区的一根长79 cm的沉积岩芯,分析该岩芯的硅藻记录并结合沉积物地球物理和化学指标、气象监测数据及人类活动指标,重建了该湖区近80年的硅藻属种组合及多样性变化过程和特征并探讨其变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Amphora copulata、Puncticulata praetermissa、Pantocsekiella ocellata和Cyclotella distinguenda是沉积硅藻群落的优势种。本研究分析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包括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β多样性指数(βsor)。其中,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呈总体上升趋势,βsor呈总体下降趋势,说明过去80年硅藻属种数量净获得量增加,但硅藻群落结构变化趋于均匀化。冗余分析(RDA)和变差分解(VPA)显示气候和人类活动因子对硅藻属种组合和多样性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年均温、湖水位和沉积物P元素含量的贡献较大。年均温对硅藻属种组合变化的独立解释百分比最大,说明未来气候持续变暖的条件下,气温对白洋淀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会增强。湖水位对硅藻多样性变化的贡献最大,说明维持生态需水量对保护白洋淀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残差的累积和(OLS-CUSUM)未检测出硅藻属种组合和多样性存在突变点,说明过去几十年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尚未造成该湖区生态系统稳态的转化。因此,减轻环境压力有望保持该湖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和稳定性。但对于重污染湖区,其硅藻优势种和属种组合变化与本研究湖区存在很大差异,需进一步研究以获得更具针对性的水环境治理对策。
  • 陈丹婷, 彭渤, 方小红, 邬思成, 刘静, 赵亚方, 戴亚南
    2021, 41(05): 1267-1280.
    本研究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XRF)对洞庭湖"四水"(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入湖河床沉积物进行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四水"入湖沉积物主量元素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洞庭湖"四水"入湖沉积物中Si O_2、Al_2O_3、Fe_2O_3、K_2O、P_2O_5、LOI等元素含量变化相对较小、分布特征相似;而Mn O、Mg O、Ca O、Na_2O等则含量变化较大,在各河流沉积物中分布差异明显。其中沅江和澧水入湖沉积物中Mg O、Ca O、Na_2O等的含量明显高于湘江和资江沉积物,而Mn O则反之;澧水沉积物Ti O_2含量明显偏高。且湘江、资江、澧水沉积物中Ti O_2、Al_2O_3、Fe_2O_3、Mn O、Mg O、Ca O、P_2O_5、LOI等主量元素含量变化有明显的粒度效应,而沅江沉积物则不然。不同河流入湖沉积物主量元素组成差异明显,沉积物主量元素组成的明显差异与流域源岩岩性、化学风化作用、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有关。其中湘江和资江沉积物主量元素组成主要与由上地壳+花岗岩组成的源岩有关;沅江沉积物元素组成受湖南板岩的影响明显;而澧水沉积物元素组成则是总体与上地壳元素组成相近似的区域源岩有关,并受长江沉积物影响。湘江和资江沉积物显示的风化程度明显高于沅江和澧水沉积物。但化学风化作用是通过不同抗风化能力岩石的空间分布而影响沉积物的元素组成。此外,湘江、资江、澧水沉积物元素组成受水动力条件影响,而沅江沉积物则不然。但水动力分选对沉积物元素组成的影响也受源岩岩性的控制。因此,流域源岩岩性是控制"四水"入湖沉积物主量元素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 周笑笑, 陈秀玲, 范逸飞, 卢欣, 陈晓薇
    2021, 41(05): 1281-1293.
    东亚大陆边缘近岸泥质物源研究对于认识地球表生过程、物质循环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十分关键,但目前对沿岸半封闭型海湾的物质来源研究还尚不深入。本研究以东亚大陆边缘浙闽泥质区罗源湾为研究区,通过对罗源湾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分析发现,罗源湾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各粒度参数分区明显,湾内西北部近岸潮滩颗粒较细,湾内顶部、东部潮汐通道附近和东南部大部分区域颗粒较粗。粒度参数也表明罗源湾大部分区域沉积环境较稳定,湾内顶部、潮流通道与东部潮滩连接处水动力较强。对罗源湾与闽江、起步溪以及长江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特征参数、配分模式进行对比发现,罗源湾表层沉积物δEu、UCC配分模式与闽江和起步溪相差甚远,而与长江表层沉积物更为接近。结合判别函数(DF)、微量元素比值判别图以及La/Yb-REE关系图解分析结果表明,罗源湾表层沉积物主要来自浙闽沿岸流携带的包括长江沉积物、长江口杭州湾沉积物在内的泥质沉积物,以及波浪和潮汐对周边基岩的剥蚀产生的碎屑物质。此外,罗源湾顶部入港溪流在洪水期产生的洪冲积物对湾的顶部也有一部分的物质贡献。
  • 蔡倩, 付伟, 伍健莹, 赵芹, 玉永珊, 邵亚, 罗鹏
    2021, 41(05): 1294-1305.
    海岛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对于认识海岛表生地质环境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海岛——涠洲岛为案例,重点研究亚热带海岛环境下火山岩风化土壤的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涠洲岛土壤REE总量(ΣREE)自然变化范围较大,介于59.07~575.30 mg/kg,平均值为285.53 mg/kg,高于中国大陆土壤背景值(163.86 mg/kg),指示火山岩风化海岛具有较高的土壤REE丰度。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分析指示,岛内土壤的REE含量高低变化呈现出以带状和斑块状为主体形态的空间分布不均一性,推断其成因与母质岩石类型和地形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3种不同岩性的成土母岩的ΣREE含量变化序列为:玄武岩(236.66 mg/kg)>火山碎屑岩(215.58 mg/kg)>含生物碎屑海滩沉积物(18.99 mg/kg),对应的土壤ΣREE含量具有类似变化规律,即玄武岩土壤(307.20 mg/kg)>火山碎屑岩土壤(297.46 mg/kg)>含生物碎屑海滩沉积物土壤(89.73 mg/kg)。该证据指示母岩是控制岛内土壤REE含量变化的首位因素,玄武岩整体上易形成具有较高REE丰度的土壤,火山碎屑岩次之,而含生物碎屑海滩沉积物反之。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火山碎屑岩单一岩性区内,发育的土壤REE含量也会随地形地貌差异而出现显著变化,其原因是地形地貌制约了土壤矿物和化学风化程度,海蚀丘陵比海积平原更利于海岛土壤中REE次生富集作用的发生。
  • 陈海涛, 孔凡彪, 徐树建, 苗晓东
    2021, 41(05): 1306-1316.
    山东黄土作为东亚风尘沉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古气候及古环境的演变信息,在中国古环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通过对庙岛群岛砣矶岛大口北剖面(TJII) 690 cm出露部分的粒度数据进行参数化端元分析,探讨了该剖面黄土粉尘的搬运与堆积过程,并结合环境敏感组分的小波分析,提取了该区夏季风与冬季风在年代尺度上的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TJII剖面的粉尘搬运与堆积是季风演变过程中高空西风、低空地方风系以及近地气流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同时受到海平面升降的影响;虽然TJII剖面中含有高空西风远距离搬运并以湿沉降方式堆积的粉尘物质,但低海平面时出露的大陆架松散沉积物为该剖面的主要粉尘来源,并在尘暴发生时通过短距离的搬运后发生堆积;与此同时,因尘暴发生频率的增加和强地表风对该剖面中浮尘颗粒沉降的阻碍或使其重新卷入大气中形成二次搬运而影响着细粉砂组分在剖面中的含量;进一步对环境敏感端元组分进行小波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区的夏季风在0.6 ka、1.4 ka、2.2 ka和5.7 ka尺度上存在着周期旋回特征,其中以5.7 ka为夏季风变化的主周期并与该剖面古土壤的发育存在较为密切联系;而冬季风在0.6 ka、1.6 ka、2.6 ka、3.6 ka和5.5 ka尺度上存在着周期旋回特征,并以5.5 ka为冬季风变化的主周期,初步体现出粒度端元分析和小波变化分析方法在研究山东黄土沉积动力环境和物源特征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 钱胜玲, 刘健, 王培培, 张欣, 王飞飞, 安郁辉
    2021, 41(05): 1317-1331.
    近年来渤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和地层划分存在争议。本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东南海岸带YRD-1401孔岩芯(长81.00 m)沉积物进行综合研究,旨在建立该孔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沉积相序列和时间标尺,为解决地层划分争议提供新的证据。根据AMS14C和光释光测年结果,并考虑到YRD-1401孔底部地层光释光年代的不精确性,本文主要研究YRD-1401孔MIS5以来的沉积演化史。综合分析YRD-1401孔沉积地层的岩性特征和底栖有孔虫组合变化,结合测年结果,该孔可划分为6个沉积单元(从下往上DU 6~DU 1):最底部的DU 6(51.35~81.00 m)为受潮流影响的河流沉积(其形成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DU 5(37.64~51.35 m)为MIS5潮坪-近岸浅海沉积,DU 4(30.71~37.64 m)为MIS3早期的潮坪沉积,DU 3(23.50~30.71 m)为MIS3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形成的河流沉积,DU 2(14.22~23.50 m)为全新世早期(约10 cal. ka B. P.)至1855年形成的滨岸沼泽-滨岸浅水-近岸浅海~前三角洲沉积-海洋改造层,DU 1(0~14.22 m)为1855年以来发育的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晚更新世以来该孔有3个海相层(自下而上分别是DU 5、DU 4和DU 2),分别形成于MIS5、MIS3早期和全新世,表明晚更新世以来全球海平面变化是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MIS4的沉积地层出现缺失。渤海沿岸地区多个钻孔地层的对比表明,区域性的差异构造沉降、沉积物供给和地层完整性等因素也是影响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发育的重要因素。
  • 崔静怡, 郭利成, 陈雨露, 王恒, 杨石岭, 熊尚发
    2021, 41(05): 1332-1341.
    准确评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的一个关键,是明确全新世土壤形成年龄-深度关系的空间格局。本文利用松嫩平原12个典型黑土剖面的56个AMS~(14)C年龄数据,尝试重建全新世黑土~(14)C年龄与形成深度的空间分布模式。结果显示:1)研究区黑土大范围形成时间不晚于8.5 cal. ka B. P.; 2)研究区黑土形成年龄的分布由深度40 cm以下阶段性均匀分布转为40 cm以上南北向"三明治"模式(南北老,中部新); 3)研究区黑土形成深度分布在4 cal. ka B. P.之前和降水梯度变化密切相关,4~3 cal. ka B. P.在研究区东南部显著变浅,3~0 cal. ka B. P.几乎阶段性呈均匀分布,而在1~0 cal. ka B. P.研究区近中心区域反而出现低谷。结合区域气候变化、地貌演化和人类活动历史,推测松嫩平原黑土大范围形成与东亚夏季风边缘区全新世早期-适宜期植被大范围生长扩张有关,研究区黑土形成年龄的分布在40 cm以上可能主要受毗邻沙丘活动影响,在40 cm以下可能主要受全新世适宜期稳定气候影响,黑土形成深度的分布可能主要由4 cal. ka B. P.之前的降水控制转变为之后的自然风力侵蚀和人类活动影响。
  • 丁馨, 杜雨薇, 徐欣, 裴树文, Ignaciodela Torre, 高星
    2021, 41(05): 1342-1356.
    在环境因素起制约作用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古人类演化与生存能力的进步,其数量和空间分布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早期人类的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以中国境内已发表的2110处旧石器遗址的坐标和年代信息为基础,采用统计学和空间分析的方法,对遗址的时间分布进行以蒙特卡洛模拟为基础的时间不定性模拟,对遗址的空间分布进行核密度估计和聚类分析;同时,利用环境空间数据集中的海拔、水源、气温和降水信息,对不同时期内各个遗址所在地的环境条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旧石器时代,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境内的遗址数量不断增多,分布范围也逐渐从中部、南部和东部地区向条件较恶劣的北部和西部扩张。其中,600 ka和57 ka为这一变化的两个关键时间点,600 ka之前遗址数量较少,分布也较为局限;在600 ka至57 ka之间,遗址数量缓慢增加,分布范围也在季风区内逐渐扩大; 57 ka之后,遗址数量迅速增长,分布遍布中国境内的大部分地区。本文所梳理的中国境内旧石器遗址整体时空分布特征,为进一步解读中国早期人类的环境适应能力,特别是古人类的体质演化和技术进步的环境驱动机制提供参考。
  • 李大伟, 王伟, 胡超涌, 廖卫
    2021, 41(05): 1357-1365.
    为更好地了解更新世早期巨猿生活时期的古环境,对广西田东布兵盆地吹风洞21颗哺乳动物化石牙釉质进行了C、O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牙釉质δ13C值为-12.8‰~-18.1‰,平均值-15.2‰,暗示吹风洞巨猿动物群主要以C_3类食物为食;根据C_3和C_4植物种类及分布规律,吹风洞所在区域古环境以森林为主;δ~(18)O值为-6.4‰~-9.3‰,平均值为-7.8‰。各种动物δ18O值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种属动物之间存在食性差异。比较更新世早期不同纬度巨猿动物群同位素数据,包括龙骨洞,巨猿洞、么会洞、岩亮洞、三合大洞,显示巨猿生活的更新世早期,气候较为温暖,其古生态环境是以森林环境为主。吹风洞哺乳动物牙釉质稳定同位素数据暗示更新世早期巨猿动物群喜欢生活在C_3植物为主的森林环境,可能源于其对食物和栖息环境的特殊喜好。
  • 庞丽波, 刘傲然, 吴雁, 胡鑫, 陈少坤, 魏光飚
    2021, 41(05): 1366-1375.
    重庆市巫山县玉米洞遗址第(2)-2层的时代为更新世最晚期,可与MIS2阶段相对应。文章系统研究了这一层位中的鼹科动物化石,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和对比,依据齿式、齿冠结构和尺寸大小将之分别鉴定为长尾鼩鼹Scaptonyx fusicaudus、白尾鼹Parascaptor leucurus和宽齿鼹Euroscaptor grandis,均为现生的区域灭绝种。从这3个物种的现代分布范围和生境判断,玉米洞遗址在MIS2阶段的古环境较现代更为寒凉,与横断山区或秦岭海拔2000~3000 m处相当。喜寒凉的鼹科动物在MIS2阶段向低海拔处迁徙扩散,而当全新世暖期到来时,玉米洞周边并无供其生存的适宜环境,这些鼹科动物在此区域灭绝。
  • 张云鹏, 张家富, 阮秋荣, 王永强, 韩建业, 张俊娜, 雷华蕊, 郭玉杰, 周力平
    2021, 41(05): 1376-1393.
    "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不仅发现了规格较高、保存完整的青铜时代为主体的聚落遗址,更发现了世界上迄今为止最早使用煤炭的遗迹。遗址区的地貌背景和堆积物年代框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清遗址的考古学意义,为此文章对遗址区进行了野外地貌考察,对该区阶地堆积物和黄土进行了粒度分析和光释光测年,得出了如下结论:流经遗址区的喀什河在遗址区发育了4级基座阶地(T1、T2、T3和T4),阶地上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指示它们的形成时间分别是≥2.4 ka、≥14 ka、约60 ka和≥75 ka。除构造活动因素外,这些阶地的形成和阶地堆积物的堆积主要与气候有关,阶地的拔河高度和形成年代指示喀什河的平均下切速率逐渐加快。遗址所在的第三级阶地在基座上堆积厚层砾石,在其形成后堆积了黄土,黄土的来源主要是附近喀什河和伊犁河两岸阶地上的河流堆积物以及下游冲洪积物,遗址区在32.1~30.0 ka期间黄土堆积速率为0.12 mm/a,全新世晚期堆积速率为0.14~0.21 mm/a。古人最早可能在4.5 ka时就在该区活动,在3.6 ka至3.0 ka的某一时段,古人在第三级阶地黄土地面上生活和进行生产活动,并使当时地表30~20 ka(厚约1.2 m)的黄土地层发生了扰动,随后遗址被废弃。遗址区1.9 ka以来的地层可能未受扰动,古人活动遗迹被后期的黄土堆积埋藏并被保存;遗址区坡积物不发育,未受洪水或山洪影响,遗址区地貌环境相对稳定,古人生活时的原始地貌保留至今。
  • 刘帅, 邹春辉, 毛龙江, 贾鑫, 莫多闻
    2021, 41(05): 1394-1407.
    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全面收集区域旧石器-商周时期古遗址数据建立数据库,结合SRTM DEM、SLOPE和SPECT等数据,利用Arc GIS 10.3软件对旧石器至商周时期3338处古遗址与高程、坡度、坡向、濒河度及海岸线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索古遗址时空分布与水文地貌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文化发展,古遗址在数量上整体上表现为先减后增又减的趋势,空间分布由鲁中南丘陵区→鲁西北平原区→鲁中环西北丘陵区→鲁中山地丘陵区逐渐扩展。2)古遗址主要分布在海拔20~100 m的区域,达到2019个,占比约60.49%;较大面积的古遗址主要分布在海拔100~200 m的区域,达到0.87 km2/个;较小面积的古遗址主要分布在海拔50~100 m区域,为0.47 km2/个。3)古遗址主要分布在坡度0°~3°的区域,达到2824个,占比约84.6%,充分说明坡度较小的区域适宜古人居住;坡向分布在光照较好和光照较差区域的古遗址数量基本相当,但光照较好的古遗址总面积大于光照较差区域约30%,从侧面证明古人选址倾向于光照充足的区域。4)各时期古遗址的濒河性呈先增后减又增的趋势,主要分布在距离水系水平距离3000 m范围内,达到836个,占比约25.04%;古遗址主要分布在5级水系附近,占比约18.0%,与水系级别呈负相关,这与古人取水便捷和水患频发有关。5)在莱州湾南岸和胶州湾环岸地区,古遗址的分布主要受控于黄河三角洲的频繁变动和海平面变化。
  • 张烨昆, 黄胜敏, 覃芳, 蒲晓东, 韦文恒, 黄渺淼
    2021, 41(05): 1408-1424.
    河旁贝丘遗址是广西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一种重要文化遗址类型,目前对其生业状态和定居模式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本研究使用综合性植物考古学研究方法,对邕江流域豹子头、石船头和那北咀这3个河旁贝丘遗址进行了大遗存分析、薄壁组织(parenchyma)遗存分析、炭屑分析以及淀粉粒和植硅体等微体遗存分析。本研究的分析结果与以往的研究成果表明,邕江流域河旁贝丘群体的食谱范围非常广泛,且包含了多种回报率档次差异极大的食物资源,其生业模式应为广谱采集。磨石、陶器、炭化食物遗存的发现以及对棕榈的强化利用行为,表明贝丘群体已经具备改造环境、提高多种食物资源回报率的能力,但是对植物资源的强化利用程度仍然较为初级。贝丘群体掌握了新的食物收获和处理技术,并且可能意识到某些资源的可预测性,这为贝丘群体降低流动意愿乃至定居下来提供了基础条件。贝丘遗址可能是作为采食群体定期或季节性的定居点,以便于采集坚果、棕榈、块茎和贝类等资源,而非作为永久性的定居居址。
  • 王运辅, 刘旻, 杨华, 李大地
    2021, 41(05): 1425-1437.
    巨梁沱遗址是重庆2017年度"后三峡考古"项目发掘的一处史前石器工场,位于重庆市长寿区江南镇龙山村,分布在长江南岸的一处二级台地之上。地层堆积分为4层,其中第(3)层为砾石及石制品堆积层;第(4)层为浅黄色沙土层,测年结果(年代校正(95.4%概率) 11315~11202 cal. a B. P.)表明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啮齿类遗存出自第(4)层,鉴定为3科8属8种:松鼠科的柏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和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鼯鼠科的毛耳飞鼠Belomys pearsonii、红白鼯鼠Petaurista alborufus、沟牙鼯鼠Aeretes melanopterus、黑白飞鼠Hylopetes alboniger和小飞鼠Pteromys volans,鼠科的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这批鼯鼠科及松鼠科材料是三峡地区旧石器晚期考古实践此前未有的发现,为相关鉴定与研究工作积累了较重要的参考资料。骨骼表面的切割痕迹与烧灼痕迹表明史前居民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啮齿类资源开发利用策略,根据不同啮齿类的特性或是利用鼯鼠皮毛,或是食用鼠肉,这为探索三峡地区旧石器晚期以来的广谱化狩猎生计演变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啮齿类动物群反映了一种以热湿为主,兼有寒湿/温湿因素的复杂气候环境。
  • 顾延生, 米雨川, 曾剑威, 付中彪, 刘红叶, 蒋仁, 管硕
    2021, 41(05): 1438-1444.
    由于考古记录缺失,杭嘉湖平原至今尚没有新石器早期古人类活动报道。本研究报道了WZ05钻孔埋深25 m左右夹砂陶片记录的新石器早期古人类活动信息及环境背景。夹砂陶片赋存了有意义的水稻和芦苇扇型植硅体,其他疑似水稻植硅体化石包括:泡状细胞方型、长方型、扇型,短细胞哑铃型,长细胞突起棒型、刺状棒型,以及维管组织螺旋管状植硅体和刺状毛细胞等,可见稻壳双峰植硅体。AMS14C测年与沉积相分析表明,研究区在10000 cal. a B. P.左右尚未出现高海平面或大规模海侵活动,暖偏干气候环境和广泛暴露的河漫滩环境有利于古人类活动。陶片水稻和芦苇植硅体化石表明该时期古人类聚集于河谷淡水区域开展农业活动,与新石器早期上山文化遗址古人类活动具有可比性。本次发现证实杭嘉湖平原腹地新石器早期存在古人类活动,也为区域环境考古和古地理重建提供了参考。
  • 宗天宇, 郭昕, 刘欢, 张翔宇, 李悦
    2021, 41(05): 1445-1454.
    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对研究中国古代生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关中地区仰韶时期的生业经济,对商周、秦汉时期生业经济的认识还较为有限。西安市西南郊皂河西岸二级台地上的弓背崖遗址(34.180449°N,108.904768°E)发掘出土了一批仰韶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动物遗存,为研究关中地区史前至秦汉时期生业经济的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对这批动物遗存的研究表明,弓背崖遗址仰韶时期的家畜饲养模式较为单一,野生动物占有重要地位,家猪和鹿为遗址居民主要的肉食来源;东周时期,家养动物种类变得丰富,家养黄牛和羊在遗址中占一定比例,野生动物比重降低。这一特点延续至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史前至秦汉时期的生业经济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仰韶至龙山时期家养动物与野生动物的占比大致相同,但存在明显波动,而商周至秦汉时期家养动物则占绝大多数,家养动物在生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关中地区史前时期的生业经济与郑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这种差距在进入商周时期之后逐渐缩小。该研究弥补了关中地区东周时期生业经济研究的不足,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关中地区史前至秦汉时期社会发展与文明演进的经济基础。
  • 戴玲玲, 张义中
    2021, 41(05): 1455-1465.
    中国是全球家猪驯化起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家猪的驯化和饲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目前,碳、氮稳定同位素视角下中国北方粟黍农业体系中家猪的饲喂策略已经基本清晰。然而,地处"稻粟混作区"的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家猪的管理和饲养策略研究相对匮乏。本文对安徽淮北渠沟遗址(约6700~4000 BC)出土的猪等动物骨骼开展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该遗址的家猪饲养等问题。结果显示,猪群的稳定同位素值非常相近,整体以C_3类植物为食,与野生动物的食物结构很相似。已有的动物考古研究显示,渠沟遗址的猪群构成复杂,既包括家猪,也有部分野猪和家/野杂交等个体,但无法根据稳定同位素对其进行区分,反映出对家猪采用松散的饲养方式,让其在居址周围觅食。早、晚期猪群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存在明显差异,结合渠沟及周围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推断,晚期对猪的管理趋于强化,但仍为较松散的管理方式,并非中原地区的圈养策略。渠沟遗址及所在淮河流域农业长期不发达,且周围自然资源丰富,家猪饲养的驱动力不足,发展较缓慢。
  • 魏潇洋, 种建荣, 孙战伟, 陈靓, 雷帅, 凌雪
    2021, 41(05): 1466-1474.
    芮国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曾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文献记载零散且较少,对芮国的历史文化研究一直受到学界关注。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揭开了芮国的神秘面纱,而渭南刘家洼遗址的发掘为进一步了解古代芮国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章基于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与分析,以期揭示刘家洼春秋时期芮国先民食谱特征,探讨其生活方式、经济形态等历史信息。测试结果显示,无污染的13例人骨样品中δ~(13)C值在-11.8‰~-7.3‰,δ15N值在7.8‰~10.3‰之间;样品的δ~(13)C值和δ15N值不相关。结果分析表明,春秋时期刘家洼芮国先民植物性食物主要来自C4类植物,同时有一定比例的动物蛋白摄入;贵族墓中殉葬者摄入动物蛋白比例低于平民;陕西关中地区不同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皆以C4类植物为主,并包含一定比例的肉食,各地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食物结构略有差异。春秋时期刘家洼芮国先民的生活方式以种植粟、黍等植物为主的农作物,并伴有狩猎和家畜饲养活动。
  • 吕颖, 张健平, 唐淼, 杨占风, 黄明, 姜铭, 闫雪, 邵孔兰, 温昌辉, 叶茂林, 吕厚远
    2021, 41(05): 1475-1488.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考古样品保存和研究方法的限制,成都平原先秦农业结构变化、人类生业方式、农业发展与微环境的关系等研究尚不够完善。本文对成都平原的新津宝墩遗址和青白江三星村遗址约4500 cal. a B. P.以来的文化层沉积物进行了农作物植硅体分析,结果表明宝墩文化(4500~3700 a B. P.)以利用水稻(Oryza sativa)为主体(约84%),仅有少量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出现(约16%);宝墩文化晚期(约4000~3700 a B. P.)水稻植硅体浓度到达峰值(303160粒/g)后有所下降,粟、黍基本消失;到三星堆文化早期(3700~3400 a B. P.)水稻浓度仍保持下降趋势,粟、黍仍未出现,揭示了以宝墩文化为代表的成都平原新石器文化是以水稻为主,兼有少量粟、黍的稻-旱兼作农业结构,这一结构至少持续至三星堆文化早期。宝墩遗址中水稻驯化程度自文化层底部开始,整体呈逐渐上升趋势,推测与成都平原农业活动不断加强,遗址区域水资源增加有一定关系。上述发现,不仅为理解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进程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同时也为我国稻旱兼作农业的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 张峻凡, 范保硕, 陈伟, 杨家兴, 李月丛, 许清海, 张生瑞, 李德晖, 张文胜, 翟鹏飞
    2021, 41(05): 1489-1502.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繁盛时期,也是正定古城开始形成并逐渐繁荣的时期。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唐代地层出露厚度较厚,存在多个连续的文化层,成为研究唐代正定地区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较理想地点。本研究基于AMS-~(14)C测年与考古定年,通过孢粉分析,结合炭屑、粒度、植硅体,揭示了唐代正定古城址形成的环境背景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周边地区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早,开发历史悠久,植被已受到破坏,使得本地植被总体上以草本植物为主,多高于80%,但不同阶段存在较大变化:1)唐代前期(680~760 A.D.)本地人口大量增加,人类活动强度显著增强,使得研究区在此阶段森林覆盖度大幅下降,乔木花粉含量明显降低,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明显上升,特别是农作物(禾本科≥30μm)花粉含量明显增加,同时粒度分析显示这一时期沉积物粒度最细,反映整体上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给正定古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代后期(760 A.D.之后)受战乱和人口迁移影响,本地人口大量减少,人类活动减弱,使植被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乔木花粉含量回升,伴人植物和农作物花粉含量降低,炭屑浓度也急剧下降,粒度方面砂含量明显增加,粒径变粗,表明水动力条件较强,可能有大规模洪水发生,给城镇发展带来影响。2)植硅体分析表明,农作物中粟相对含量最高,其次为黍,再次为麦,由此可见唐代时期正定地区粮食作物种植以粟为主,辅以黍和麦。
  • 牛帼豪, 曹艳朋, 韦蒙, 朱树政, 秦岭, 孔昭宸, 高天刚, 王锦秀
    2021, 41(05): 1503-1512.
    本研究尝试利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方法精准鉴定植物遗存,遗存来自河南周口市崔寨遗址。本项工作提取了植物遗存材料中的基因组DNA,使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该植物遗存的基因组进行浅层测序,并拼装其质体基因组,然后将所得的质体基因组片段通过BLAST进行序列比对,获得了该材料的物种信息。为校验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的结果,进行了植物形态学鉴定,首先结合植物遗存出土情况及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特点,对样品进行初步的物种判断,然后结合BLAST序列比对和形态学初步判断的结果,采集同一类群的活植物,进行两类材料的植物形态学解剖实验,将二者的形态进行对比;随后,将现生植物组织用Na OH溶液浸泡,用于模拟其在自然状态下的降解过程,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构。根据高通量测序和形态学两方面证据,将该植物遗存鉴定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根,并测得该植物遗存的14C年代为660±30 a B. P.。由此推测,在距今约700年前,自然分布的芦苇从崔寨遗址2019LCⅠ区M1墓室坍塌的顶部进入,扎根深入墓葬器皿中,得以保存至今。研究显示,利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可以对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精准物种鉴定。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和形态鉴定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作为精准鉴定出土植物遗存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