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1年, 41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李晓花, 胡振波, 潘保田, 李梦昊, 莫钦鸿, 董子娟, 王军
    2021, 41(01): 1-13.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与外围的金塔南山分别限定了酒东盆地的南北边界,构成了盆山耦合的宏观地貌体系。起源于祁连山的北大河北流进入酒东盆地后,沿近东西走向的金塔南山南麓发育了系列与山体平行的纵向河道,然后径直转向北流经鸳鸯峡谷出盆地,形成了贯通水系格局。野外地貌与沉积追踪考察发现,沿金塔南山南麓分布3条被遗弃的河道,它们东西向延伸,两端与北大河现代河床靠拢,为该河流的古河道。根据年代由老到新的原则,依次将它们命名为古河道1至3,并对其主槽沉积的上覆泥炭样品进行加速器14C测年。结果显示,古河道1至3分别在7471 cal.a B.P.、7434 cal.a B.P.和5706 cal.a B.P.被遗弃。基于此,论文初步重建了北大河沿金塔南山南麓的迁移过程,并进一步与区域冰芯气候记录和金塔南山北缘断裂的古地震数据对比,发现河道面向山体北移发生在气候变暖和构造相对平静期,而背向山体快速南移则主要对应于气候变冷和构造相对活跃期。因此,在活动构造区河道迁移可能是河流综合响应亚轨道时间尺度气候波动和流域快速构造活动的结果。结合区域活动构造的研究成果,论文进一步揭示北大河河道迁移可能反映了青藏高原中全新世以来向东北缘的扩展。
  • 秦冰雪, 李琼, 潘保田, 武佳坤, 吉祥和, 陈泰安
    2021, 41(01): 14-27.
    基岩抗蚀性是影响基岩河道宽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合理的评估基岩的抗蚀性一直以来都是地貌学关注的一个难点问题。本研究采用Selby岩性评分方法对祁连山东段地区基岩河道的抗蚀性进行了评估,综合考虑了基岩硬度及节理发育特征等因素对抗蚀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岩性对河道宽度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河段尺度上,岩性控制着河道宽度的调整变化,但是这种影响是叠加在构造抬升背景之上的,基岩河道形态的变化是构造和岩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由于沉积通量双重效应的存在,河宽和比降对构造和岩性扰动的响应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在沉积供给量较低的河段,宽度与比降协同变化,共同响应扰动;而在沉积供给量较高的河段,河道则以宽度的调整变化为主。
  • 王忠蕾, 梅西, 郑洪波, 孟祥君, 密蓓蓓, 蓝先洪, 孙军
    2021, 41(01): 28-42.
    黄河对渤海海底沉积物贡献量巨大,但黄河物质进入渤海后向北扩散的范围尚不明确。本文对位于辽东湾北部海域岩芯总长为62.68 m的JXC-1孔1.2 Ma以来沉积物稀土元素进行测试分析,结合岩性、粒度参数和测年数据,研究了钻孔稀土元素垂向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对其物质来源变化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沉积环境变化导致沉积物粒度和物质组成差异,钻孔沉积物的ΣREE与粒度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但ΣLREE/ΣHREE、(La/Yb)N和δEu等参数不受粒度控制。稀土元素分异参数有效示踪了物质来源,经对比,JXC-1孔沉积物分异参数特征与南部的黄河和北部的辽河(原双台子河)、大辽河沉积物较为一致,而与滦河和复州河有明显不同;结合判别函数(FD),推测JXC-1孔沉积物早更新世晚期以来主要来由南部的黄河和北部的辽河、大辽河搬运而来。分析结果表明,17.00 m以上层位为晚更新世沉积,0~2.00 m、4.00~11.00 m和14.00~16.00 m可能为海相地层,渤海环流将黄河入海物质向东北扩散的一支输送至辽东湾北部,同时接受潮流作用输送的北部辽河和大辽河细粒物质,但总体以黄河输送物质占主导; 17.00 m以下层位主要为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陆相沉积,以湖相环境为主,物源受距离河口远近和沉积物通量影响。36.00~48.00 m和58.00~70.30 m为湖相高水位期,古黄河水系流路可能位于现今流路以北的区域,受湖流等沉积动力影响,黄河输送物质扩散范围较广,对钻孔沉积物影响较大;在48.00~58.00 m低水位时期,钻孔沉积物以距离较近的北部辽河和大辽河输送物质占主导。16.40~36.00 m主要为河流相,物源复杂,但在26.00~36.00 m层位明显受辽河和大辽河影响较大。上述分析结果显示黄河东流入海(渤海古湖)以后,受海洋环流、距离河口远近和湖泊沉积动力等因素控制,携带沉积物扩散范围可以到达40.5°N左右或者以北的区域。本文的研究结果对辽东湾海域海底沉积物物源是一个新的认识,对黄河贯通、渤海环流及第四纪环境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 马瑞丰, 张威, 金培红, 方晶, 刘亮, 杨蝉玉, 柴乐, 张俊
    2021, 41(01): 43-50.
    全新世的穿时性在我国季风区一直备受关注,辽南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较为缺乏,针对其变化细节的研究很必要。本文基于辽南金州地区一处总厚为354 cm的山间盆地沉积剖面,以220 cm以上的湖沼相沉积的AMS14C年代、岩性、孢粉及硅藻的综合分析,确定该剖面为全新世湖沼-泥炭相淡水沉积。研究表明,西团瓢湖相沉积形成于13500 cal.a B.P.前后,该地区植被主要经历了榆-栎阔叶林到针阔混交林两个演替阶段,基于孢粉记录的气候变化过程经历了新仙女木寒冷干燥期、早-中全新世温暖湿润期、晚全新世从温暖湿润到寒冷干燥过渡期以及现代寒冷干燥期这4个阶段,其中晚全新世1387~1529 cal.a B.P.是该区的泥炭发育的起始期。该研究进一步展示了辽南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细节,为研究本区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 龚亚玲, 胡忠行, 李文, 周云鹏, 朱丽东
    2021, 41(01): 51-62.
    以位于浙江磐安县的玄武岩风化壳红土(XZ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环境磁学分析,结合常量元素、漫反射光谱、有机质等分析手段,研究玄武岩风化壳红土的磁性特征,并探讨磁性特征与风化成土过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风化成土初期,玄武岩风化壳红土磁性较强,具有较高的磁化率()和饱和等温剩磁(SIRM),磁性矿物主要为原生多畴(MD)颗粒亚铁磁性矿物(磁铁矿、钛磁铁矿),磁性特征继承了母岩特性;随着风化成土作用的增强,土壤中的原生亚铁磁性矿物逐渐转化为次生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赤铁矿、针铁矿等),导致土壤磁性降低,但细颗粒磁性矿物逐渐增加;强风化成土阶段,原生亚铁磁性矿物进一步减少,反铁磁性矿物仍表现出一定高值,同时大量成土成因的细颗粒次生强磁性矿物(SP颗粒磁铁矿、磁赤铁矿)逐渐生成,导致土壤持续升高。本研究显示玄武岩风化壳红土的磁学特征与风化成土过程具有紧密的关系,磁性参数fd%可作为亚热带地区玄武岩风化壳红土成土过程和成土强度的指示指标。
  • 刘鑫, 吕镔, 刘秀铭, 郑兴芬, 陈梓炫, 杜佳昊
    2021, 41(01): 63-77.
    本研究对福建省武夷山市发育于花岗岩风化壳上的亚热带红壤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热磁和常温磁学测量,剖析该剖面磁学性质与成土因素(气候和母质)的关系,探讨2种类型磁赤铁矿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具有较高的亚铁磁性矿物含量,磁颗粒以多畴(MD)颗粒为主。土壤发育过程中,成土作用使磁颗粒变细、单畴(SD)颗粒增加、亚铁磁性矿物含量降低使得磁化率减小。红壤剖面中至少存在2种不同类型的磁赤铁矿:磁赤铁矿A,在300~450℃即转化为赤铁矿,不能测得居里点;磁赤铁矿B,在650℃以上才较为完全地转化为赤铁矿,可测得645℃的居里点。磁赤铁矿A是水铁矿转化为赤铁矿的中间产物,该化学反应过程在氧化环境下广泛存在,是被普遍认识的一类磁赤铁矿。土壤淀积层、淀积-母质过渡层、母质层的主导磁性矿物磁赤铁矿B由含铁硅酸盐矿物经风化成土作用演化而成,而非原生磁铁矿低温氧化;磁赤铁矿B形成与气候条件(较高的气温)和母岩/母质物质组成有关,两者缺一不可。
  • 田洋洋, 常凤琴, 张虎才, 张晓楠, 吴汉, 段立曾, 冯仡哲, 陈杨
    2021, 41(01): 78-87.
    本文以滇中地区星云湖为研究对象,对湖区8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测定,并进行了参数计算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进而探讨了星云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的环境及人类活动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星云湖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在8.82~57.71μm之间,粉砂为该研究区的优势粒级,平均含量达到62.48%,粘土和砂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0.68%和7.04%。研究区北部受入湖河流的影响,砂含量较高;南部由于受到盛行风、湖流和湿地的影响,呈现为舌状细粒沉积为主;在其东部螺蛳铺河入湖区,由于受到湖流的顶托作用和人类农耕和河道改造的影响,粉砂和粘土含量较高。星云湖表层沉积物除海门村附近外普遍较细、整体分选极差,而在北部湖区表现为正偏态。河流入湖口沉积物粒度参数表现出不同特征,其中北部入湖口呈单主峰和多峰态的组合特征,东部入湖口呈双峰态,西南各入湖口呈单、双峰组合特征。星云湖现代沉积物与沉积环境和物源的变化紧密相关,是研究湖泊沉积和环境变化的理想场所。
  • 卢嘉欣, 姚远, 朱泽阳, 孙春青, 伍婧, 刘嘉麒
    2021, 41(01): 88-98.
    火山活动被认为是影响全球温度百年到千年时间尺度上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对我国东北阿尔山地区鹿鸣湖的一支长约85 cm沉积物中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化合物(br GDGTs)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和计算,重建了近300年来阿尔山地区的生长季节(5~9月)温度变化。结果显示近300年来,研究区生长季温度的平均值在13.8℃左右,温度变幅为3.0℃左右。18世纪到20世纪初,阿尔山地区生长季温度呈波动趋势,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从14.0℃左右持续下降到了12.0℃,降温趋势较好地响应了大型火山喷发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20世纪90年代之后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增温趋势。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近300年来大型火山喷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和阿尔山地区的生长季温度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火山喷发事件是阿尔山地区百年尺度上生长季温度变化的重要控制因素。
  • 常昕, 章新平, 戴军杰, 刘仲藜
    2021, 41(01): 99-110.
    基于长沙2010年1月~2019年12月日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以及相应日平均温度和日降水量的监测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该站在日、月、年三类时间尺度下以及在不同降水强度条件下的降水中δ18O与降水量、δ18O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局地大气水线(LMWL)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其目的在于揭示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和不同降水强度条件下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效应的差异,深化对季风区降水稳定同位素变化规律的认识。结果表明:在长沙,降水中δ18O的变化范围随时间尺度的增大而减小;在日时间尺度下,降水量效应稳定存在,受雨滴下降过程中蒸发富集的影响,5.0 mm/d以下的小降水事件明显改变δ18O-P回归线的斜率。在月和年时间尺度下,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均不存在显著的降水量效应;在雨热同期的气候背景下,除冷半年外,在日和月时间尺度下,降水中δ18O与温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年时间尺度下,降水中年加权平均δ18O与温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对应于不同的时间尺度、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降水强度,LMWL均具有显著的差异。在日和月的时间尺度下,冷半年LMWL的斜率和截距分别小于和大于暖半年LMWL的斜率和截距,且随降水强度的增加呈先明显增加(日时间尺度在5.0 mm/d以下,月时间尺度在50.0 mm/month以下)、然后保持基本不变的态势。在年时间尺度下,冷半年LMWL的斜率和截距均大于暖半年。
  • 李冬雪, 刘楠楠, 杨胜利, 刘维明, 成婷, 刘丽, 罗元龙
    2021, 41(01): 111-122.
    石英标准生长曲线(SGC)法在黄土高分辨率光释光定年中有大幅节省测试时间的潜力,然而目前对该方法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适用性尚存在争议。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缘的典型黄土样品,通过系统地分析石英光释光生长曲线特征,检验SGC法和最小二乘法标准化生长曲线(LS-SGC)法在高原东缘黄土光释光定年中的适用性,结果显示:1)高原东缘黄土石英光释光信号以快组分为主,且同一地点不同样品、不同测片的生长曲线形态相似; 2)当等效剂量(De)小于100 Gy时,不同地点样品石英生长曲线形态一致;大于100 Gy时生长曲线则具有不同的剂量响应特征; 3)通过SGC法获得的De仅在0~100 Gy与实测值一致; LS-SGC法拟合的生长曲线结果更佳,并且LS-SGC法计算的De在100~200 Gy与实测De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研究高原黄土光释光测年和风成沉积过程,同时也可为其他区域建立石英光释光标准生长曲线提供借鉴。
  • 刘海金, 龚志军, 罗明, 彭花明, 郭福生, 钟宝元
    2021, 41(01): 123-135.
    光释光测年技术是晚第四纪碎屑沉积物沉积年代测定方法之一。本研究关注沉积物样品含水量及其误差的选取对光释光测年精度的影响。从已发表相关文献选取4个光释光样品,其类型包含黄土、河流砂、砂质土壤等。一方面对这些样品含水量及其误差重新赋予不同值,另一方面对环境剂量率其他参数进行固定,之后重新计算这些样品光释光年代及观察对应误差棒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对于低含水量(≤6%)样品,含水量相对误差的选取几乎不改变光释光年龄误差棒大小;而对于中等含水量(约11%)样品,随着含水量相对误差从5%增加到50%,石英光释光年龄的相对误差增加约1%;对于较高含水量(16%~26%)样品,随着含水量相对误差从5%增加到50%,光释光年龄结果的相对误差增加0.9%~3.9%。之后利用兰州天斧沙宫附近的一个典型黄土样品,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不同降雨组合,测量并计算该样品的年平均含水量及相对误差,实验模拟结果表明黄土样品无论在简单降雨模式还是复杂降雨模式下,黄土样品年平均含水量不超过15%,而含水量的相对误差不超过11%。该模拟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释光测年研究中,含水量及误差经验赋值的可行性,为黄土高原地区黄土样品晚第四纪地质历史时期的水含量及误差估计提供了进一步实验室数据支持。
  • 张姚, 崔巧玉, 周爱锋
    2021, 41(01): 136-145.
    可靠的~(14)C测年材料是建立高精度年代序列的前提。在陆生植物残体缺乏的沉积类型中或某一沉积层位,利用其他~(14)C测年材料可能会影响测年结果的精度。而陆生植物孢粉广泛存在于各类地质载体中,利用其浓缩物定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文章综述了不同沉积类型孢粉浓缩物的提取方法及其测年结果的验证;成功提取了秦岭太白山高山湖泊大爷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孢粉浓缩物,其AMS~(14)C定年结果与全有机质年代对比表明高山封闭湖泊孢粉浓缩物能够提供较为可靠的年代估计且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碳库效应的影响;但仍需对湖泊岩芯多个层位开展多种测年材料(如陆生植物残体、炭屑、有机质)的对比定年研究以做进一步验证。基于前人及本研究提取经验,归纳总结出适用于湖泊沉积、泥炭沉积、黄土-古土壤序列以及冰楔冰中孢粉浓缩物的提取流程,主要分为前期的孢粉富集(酸碱法)和后期的纯化处理(化学法、镜下挑选与重液浮选),并梳理了目前孢粉浓缩物在定年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探索沉积物孢粉浓缩物提取的新方法、改进并简化其现有提取流程、提高孢粉浓缩物提取效率(短时间内获取足量的、高含量的陆生植物孢粉),将极大地促进孢粉浓缩物定年方法在晚第四纪年代研究中的应用。
  • 柏雪, 雷国良, 李苗发, 王芳
    2021, 41(01): 146-152.
    高温裂解元素分析仪与气体同位素质谱仪联用系统(HT-IRMS)是测定有机物氧同位素的重要方法,优化HT-IRMS的参数、提高其可靠性和稳定性一直是各实验室努力的方向。本研究基于国际标准物质IAEA-601和IAEA-C3的多次测量,对HT-IRMS测定结果的稳定性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手动进样模式下,测定值比较稳定(标准偏差分别为0.16‰和0.25‰),而自动进样模式的测定结果波动变化显著且呈现偏负漂移趋势,IAEA-601和IAEA-C3最大波动程度分别达到3.00‰和4.26‰。通过对比分析测定结果,本文推断自动进样模式下氧同位素的漂移可能源于空气中的水汽的污染。通过在自动进样盘位置加装隔离罩装置,将自动进样盘与实验室空气进行隔离之后,自动进样模式下再次重复测定结果较为稳定(标准偏差分别为0.35‰和0.25‰),有机物氧同位素负漂移趋势基本消除,表明使用隔离罩装置可以有效减少实验室空气中水汽对样品的干扰,降低实验室环境参数变化对同位素测定结果的影响,提高HT-IRMS系统测定有机物氧同位素的稳定性。
  • 杜水生
    2021, 41(01): 153-163.
    2014~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联合考古队,对下川遗址富益河圪梁地点、小白桦圪梁地点、牛路地点、水井背地点、流水腰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下川遗址包含了旧石器中期简单石核-石片文化(大约相当于MIS5)、旧石器晚期早段简单石核-石片文化(4.4~3.0万年)、旧石器晚期中段石叶-细石叶文化(2.7~2.5万年)和旧石器晚期晚段石叶-细石叶文化(1.7~1.6万年)共4个文化发展阶段。经历了3次文化转变,即从旧石器中期向晚期的转变;简单的石核-石片技术向石叶-细石叶技术的转变以及末次冰盛期前后石叶-细石叶技术的变化;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完全、持续的连续性;无论在时间上还是技术上,都存在明显的断裂现象;深入研究这些现象,将为中国北方现代人出现和演化提供新的解释。
  • 赵海龙, 谭培阳, 孙雪峰, Mischke Steffen
    2021, 41(01): 164-177.
    油房北旧石器地点是河北省泥河湾盆地东缘的一处考古新发现,本文对该地点的下部文化层相关情况做了重点介绍。下部文化层的厚度约2.5 m,在3 m2的试掘范围内出土了石制品、动物化石及自然砾石等标本计600余件。石器工业面貌整体上承袭了我国华北地区的小石片石器文化传统。微体古生物化石(介形虫等)研究表明,该文化层自下而上经历了河流阶地到湿地环境的转变。光释光方法测得其年代大约在8.6~10.8万年,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MIS5),处于末次间冰期。油房北地点的考古发现增添了末次间冰期古人类活动的新证据,为研究当时古人类的生计方式及人地关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 李大伟, 雷蕾, 谢光茂, 刘康体, 麻晓荣, 黄鑫, 李浩
    2021, 41(01): 178-188.
    广西百色盆地是我国南方最早发现和报道手斧的区域。狭义上的百色盆地位于右江干流的河谷地带,而广义上的百色盆地还包括了右江支流澄碧河流域的一部分(即澄碧河下游的澄碧河库区)。近期,由多家单位组成的联合科考队在澄碧河库区开展了野外调查工作,目前已在澄碧河第4级阶地上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18处,采集各类石制品300余件,另有60件玻璃陨石。值得关注的是,在其中的14处遗址中都发现了类似西方阿舍利技术的手斧工具,数量共计88件。澄碧河库区是目前百色盆地内手斧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为深入探讨中国手斧工具的技术与形态特征,以及东西方古人类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宝贵材料。玻璃陨石的发现表明,澄碧河库区含手斧遗址年代与目前已知的右江干流地区含手斧遗址的年代相近,处于早-中更新世过渡阶段。
  • 刘晓迪, 胡耀武
    2021, 41(01): 189-200.
    了解古代人(动物)骨羟磷灰石的污染,是对其开展C、O稳定同位素分析以揭示其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在此方面开展的研究较少,华南地区尚无报道,由此导致我们对此区域人群生存方式的变迁以及农业的产生与扩散等一些重要考古学问题,仍缺乏深入的了解。本文以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新石器早中期)出土的20例动物骨为研究对象,以10例现代骨为参照,对以上原始样品以及预处理后的样品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并对预处理后的样品进行了C、O稳定同位素分析,以期实现骨羟磷灰石的污染鉴别和探讨其机制。根据已发表数据和本研究10例现代骨的红外光谱及其指标(IRSF、CO3/PO4、FW85%),未经化学处理前的原始样品中,3例样品检测出明显的外源污染(方解石),剩余17例原始样品中仅余3例为未受污染样品。经预处理后,含方解石样品(n=3)红外谱图显示,其结构内仍有方解石残存;剩余17例不含方解石的样品中,12例样品的红外指标皆已符合现有标准(IRSF≤4.2和CO3/PO4≤0.6),样品可用数量显著提升。20例骨羟磷灰石的C、O稳定同位素分析进一步显示,去污染样品与污染样品的δ13C和δ18O值存在明显差异,污染样品的同位素数据更多反映了埋藏环境对其的影响。骨羟磷灰石的污染机制可能主要与华南地区特有的石灰岩地质环境密切相关。由此,进一步完善华南地区出土骨样的预处理方法并挑选出未受污染的样品,是今后开展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必经之路。
  • 王宗礼, 曹辉辉, 肖永明, 何建华, 张山佳, 董广辉
    2021, 41(01): 201-213.
    位于黄河上游群尖盆地的沙隆卡遗址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目前唯一同时出土旧石器、新石器和青铜文化遗存的遗址,但由于缺乏系统考古发掘和测年工作,该遗址史前人类活动历史及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尚不清晰。本文在沙隆卡遗址发掘基础上,系统采集炭屑样品开展碳十四年代测定,建立了沙隆卡遗址年代序列,结合出土的遗存和群尖盆地已发表的研究资料,揭示了史前人群的活动历史。结果显示,史前人群在约8500~7300 cal.a B.P.、约5300~4600 cal.a B.P.、约4100~3900 cal.a B.P.以及约3200~2900 cal.a B.P.在沙隆卡遗址活动。沙隆卡遗址的海拔和地貌特征适合渔猎、粟黍和麦类作物种植,而其所处的群尖盆地海拔高差大的特点也为多种生业模式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青藏高原东北部及毗邻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是促成不同生业人群在沙隆卡遗址活动的主要因素,而群尖盆地漫滩洪水的频率以及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对沙隆卡遗址的人群活动产生影响。本文从沙隆卡遗址史前人类活动与局地-区域尺度环境和文化关系研究入手,为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史前人群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 马志坤, 刘舒, 任萌, 郇秀佳, 习通源, 王建新, 马健
    2021, 41(01): 214-223.
    新疆地区一直是东西方人群迁徙与融合、农牧互动的活跃地带,是文化传播和交汇的重要通道。地处东天山地区的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是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在遗址中心的大型房址内发掘出一处距今约3000年的存有大量炭化种子的储粮坑。这一发现为新疆地区早期先民生业经济模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然而,目前关于该储粮坑储藏粮食的种类、重量和构建方式尚不清楚。本研究对石人子沟遗址储粮坑内炭化种子及坑底土壤结块进行了植物遗存分析和土壤微形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储粮坑主要用于储藏农作物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nudum);储粮坑在储满状态时,青稞重量约在2000 kg至5500 kg之间;夯筑和草拌泥等建筑、防潮技术很可能被用于储粮坑建造过程。对比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储粮坑的考古遗存和典籍资料,发现新疆石人子沟遗址储粮坑存粮种类单一,存粮最大容纳量偏轻,且建造方式也较为简单。该研究结果为新疆东天山地区古代人类利用的农作物种类及储藏方式提供了参考资料,对解析新疆地区早期生业经济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 王运辅, 杨华, 李大地
    2021, 41(01): 224-234.
    大河口遗址是重庆2018年度六大考古发现之一,位于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朱砂村,分布在长江北岸的一处二级阶地之上。地层堆积分4层,第③层为早期文化层,出土陶片、石制品、兽骨、螺壳等遗物,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溪坪文化系统(5.3~4.6 ka B.P.)。本文研究的鼯鼠类材料采自第③层,伴生有大量人工利用后的螺壳以及一些碎骨,包括少量的鹿、猪及较多的小型兽类。鼯鼠类材料在新石器考古实践之中的发现很少,在同一遗址之中发现多种鼯鼠类动物更是不多见。出土鼯鼠类材料以上、下颌骨碎片及牙齿为主,另外有鼯鼠科未定属种的几件头后骨骼,鉴定为5属5种,它们是毛耳飞鼠(Belomys pearsonii)、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赤鼯鼠(Petaurista petaurista)、沟牙鼯鼠(Aeretes melanopterus)以及黑白飞鼠(Hylopetes alboniger)。上述鼯鼠颊齿的形态特征与现生居群基本一致,尺寸相似。大河口遗址出土的5种鼯鼠类动物,除了沟牙鼯鼠之外,其余4种在今重庆境内都有分布。复齿鼯鼠是本地最常见的一种鼯鼠,出土鼯鼠材料也以复齿鼯鼠最为丰富。但毛耳飞鼠、黑白飞鼠等两种鼯鼠在当地已很少发现。这意味着至少在新石器晚期当地自然环境曾适合多种鼯鼠类动物的栖息,一是多裸岩峭壁,二是植被茂密,曾有高大的林木分布。沟牙鼯鼠目前分布在两个隔离的地区:河北,以及四川东北部、中部和甘肃南部,在今川东和重庆境内都无分布。大河口材料表明沟牙鼯鼠曾有更广泛的分布地域,后来才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其栖息地的萎缩。大河口鼯鼠材料堆积应该与史前居民开发利用紧密相关,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其表面缺少捕食者的消化痕迹;其二,与人工利用的螺壳共存。该遗址还出土了49件磨制精美的小型和中型石锛,5件石刮刀和石刀,这些工具可用于制革加工。因此,该遗址的鼯鼠类材料很可能是史前居民利用毛皮的狩猎行为的结果。史前居民曾从遗址周边较广区域猎取多种鼯鼠,然后带入遗址进行加工。并且史前居民的毛皮处理技术应当已经比较成熟,能够处理鼯鼠类薄脆的皮张。
  • 侯亮亮, 魏东, Michael P.Richards
    2021, 41(01): 235-246.
    目前,"殷人屡迁"已是史学界的基本共识。然而,先商族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和迁移范围仍缺乏相应的研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显示,先商文化(约2000~1600 BC)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豫北冀南地区,相关人群的频繁迁移也似在此范围内。结合文献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本研究基于磁县南城墓地人和猪的牙本质、牙釉质的Sr同位素研究,为先商文化人群的迁移行为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提供了直接证据。具体说来,5例家猪牙釉质的Sr同位素均值表明,当地87Sr/86Sr基准值的范围为0.711614~0.712046。19个先民中有15例个体牙釉质的Sr同位素比值在当地的87Sr/86Sr基准值范围之外,这说明大量个体幼年时可能不在本地生活,即南城墓地先商居民中可能存在着较大比例的迁移个体。当然,也不排除家猪的样品量有限,导致当地87Sr/86Sr基准值范围过窄的可能性,进而使得南城墓地先商居民出现较大比例迁移个体的假象,因此期待开展更多后续工作。结合先商文化墓地的考古学研究,有理由认为南城墓地部分人群可能来自北方地区、胶东半岛和山西等。南城墓地人群所代表的先商文化人群来源的多元化现象,对先商文化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 周浩, 武仙竹, 施梦以
    2021, 41(01): 247-254.
    杭州市德寿宫遗址曾是南宋皇家宫苑,位于杭州市市中心吴山脚下、西湖东岸。地理坐标为30°24'30″N,120°17'42″E。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该遗址GJCT1024探方发掘中,发现有软体动物遗骸。于是采集土样并提取软体动物遗骸进行鉴定和分析。通过鉴定,发现遗址土样中包含有属于烟管螺科的平纹真管螺(Euphaedusa planostriata)、外套管螺(Phaedusa pallidocincta)、假白氏管螺(Phaedusa pseudobensoni)这3种动物遗骸。其中,平纹真管螺为9.5~10.5个螺层,壳高16.15~16.17 mm;外套管螺9.5~10.0个螺层,壳高12.06~12.89 mm;假白氏管螺9.5~10.0个螺层,壳高10.50~13.29 mm。烟管螺科是喜潮湿、温暖、弱光环境的动物,喜食地衣苔藓、腐殖质、植物嫩芽等。该批材料的发现,反映德寿宫遗址古环境具有温暖湿润气候特点;宫内有多种人工植被。本研究认识与文献资料等相印证,还可作为宫苑内有人工水景及地表面有苔藓等环境条件的辅证。我国城市考古中,此前还没有开展对软体动物的研究报道。本文对南宋德寿宫宫苑遗址烟管螺科的动物考古研究,为今后从更多层面开展城市考古、促进考古界重视和推进软体动物材料考古研究等积累了初步资料。
  • 赵东月, 张谷甲, 闵锐
    2021, 41(01): 255-266.
    红土坡墓地是滇西洱海地区青铜时代晚期的一处重要墓地。对红土坡墓地出土的3例颅骨标本进行性状观察、测量分析等综合研究,其颅面特征可以概括为长颅型、正颅型结合狭颅型,中等眶型和较阔的鼻型,中等面宽,偏低的面高,中等偏大的上面部扁平度。红土坡居民应属于亚洲蒙古人种范畴,与南亚类型在眶鼻和上面部形态上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性。在与古代人群的对比中,与楚雄元谋磨盘山组最为相似,颅型方面皆为长颅型、正颅型,在眶型、鼻型、面宽、面高和面部扁平度等方面也非常接近;其次为华南地区的佛山河宕组和闽侯昙石山组。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云南地区古代居民颅面特征中"北方因素"的出现,以及红土坡居民所代表的"昆明"人的族属问题。
  • 刘依, 刘露雨, 张曼, 张永, 安成邦
    2021, 41(01): 267-275.
    基于新疆发掘的萨恩萨伊和洋海两个考古遗址,利用墓葬资料分析法对萨恩萨伊遗址青铜时代早期、青铜时代中晚期、早期铁器时代和战国至汉晋时期以及洋海遗址青铜时代中晚期、早期铁器时代和两汉时期的年均人口数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萨恩萨伊遗址在4个时期年均人口数和年均户数分别为3、2、9、2和1、1、3、1;洋海遗址在3个时期年均人口数和年均户数分别为15、21、14和5、7、5;同时对这两个遗址人骨的平均亡龄进行估算,萨恩萨伊遗址这4个时期人骨的平均亡龄分别为33.9岁、36.3岁、33.0岁和36.6岁;洋海遗址这3个时期人骨的平均亡龄分别为28.8岁、30.1岁和32.9岁。可以发现,洋海遗址年均人口数明显高于萨恩萨伊遗址,其原因可能是生业模式以及局部环境变化差异等的影响。两者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期年均人口数增加,但至两汉时期,年均人口数又呈现下降趋势,这种变化很可能与农业技术不断传播、战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等因素有关。
  • 王照魁, 武仙竹, 张自强, 李慧萍, 郭强
    2021, 41(01): 276-283.
    河南省新乡市汉代空心砖墓考古中,发现有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这2种小哺乳动物标本。可鉴定标本数(NISP)总计40件,中华鼢鼠、东北鼢鼠最小个体数(MNI)均为3。中华鼢鼠下臼齿嚼面视齿脊排列呈斜"ω"形,m1舌侧3个凹角(凹沟),唇侧2个凹角; m3、m3舌侧和唇侧均有2个凹角。中华鼢鼠上门齿宽3.00~3.10 mm。上第3臼齿长2.74~3.20 mm,宽1.86~2.08 mm。下齿缺长6.50 mm,m1~m3总长11.30 mm。下门齿宽2.76~3.00 mm。m1长4.40~4.64 mm,宽2.76~3.00 mm。m2长3.80~3.84 mm,宽2.36~2.80 mm。m3长2.50~2.76 mm,宽1.80 mm。东北鼢鼠下门齿釉质颜色比中华鼢鼠略浅。下门齿小于中华鼢鼠,m3后端退化状态也比中华鼢鼠明显。东北鼢鼠下齿缺长6.16 mm,m1~m3总长12.58 mm。上门齿宽2.36~2.60 mm。下门齿宽2.26~2.40 mm。m1长4.52 mm、宽2.40 mm,m2长3.80 mm、宽2.20 mm,m3长2.90 mm、宽1.90 mm。我国历史时期田野考古中,小哺乳动物标本采集及研究工作很少。新乡地区现今仍生活有中华鼢鼠、东北鼢鼠,但其在历史时期生存情况未有过考古研究。该次在新乡汉墓中发现中华鼢鼠、东北鼢鼠,是新乡地区考古中首次发现鼢鼠遗骸,同时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及其以后历史时期考古中发现鼢鼠属材料最多的地点。本研究工作反映,小哺乳动物考古应在我国考古发掘中受到更多重视。新乡汉墓中华鼢鼠、东北鼢鼠遗存的发现,指示该地区现今肥沃的砂质耕地和林灌植被等在汉代时已经是人们稳定的生态背景和自然环境。中华鼢鼠、东北鼢鼠均是习于独栖的穴居动物,这些动物个体集中出现在汉墓中,应是当时古居民捕食及随葬文化造成的结果。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及其以后历史时期考古中首次确定古代居民对中华鼢鼠、东北鼢鼠进行捕食现象,以及利用中华鼢鼠、东北鼢鼠进行随葬的考古学文化现象。
  • 先怡衡, 梁云, 樊静怡, 李延祥, 于春, 包伟柯, 段朝玮, 温睿
    2021, 41(01): 284-291.
    陕西洛南河口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开采绿松石的古矿遗址,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早期绿松石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为探索河口古矿出产绿松石的去向,本文结合秦岭东部的其他现代绿松石产地矿样,利用铅和锶同位素比值法,试图初步建立我国中原地区绿松石产地的判别模型。主要实验结果如下:利用TIMS技术对秦岭东部陕西白河、湖北郧县、湖北竹山、陕西洛南、河南淅川这5个产地的绿松石矿石样品中的铅、锶同位素进行了检测,从而为分析和探索这5个产地绿松石各自的地球化学特征提供数据。实验发现来自同一产地样品的铅、锶同位素比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绿松石的铅同位素比率(207Pb/208Pb)可以以比率值0.410为界分为2组。绿松石的锶同位素比率(87Sr/86Sr)可以按比率值0.7105、0.7145为界划分为3组。结合铅、锶同位素比值和锶含量数据,可以初步区分不同产地的绿松石原料。通过应用该模型测试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文物的原料产地,结果表明,洛南河口古代绿松石采矿遗址应是二里头绿松石的原料产地之一。
  • 张颖
    2021, 41(01): 292-303.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是河姆渡文化生业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对动物资源利用的研究相对较少,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考古学和动物考古学的研究需求。2004年开始发掘的田螺山遗址出土了大量保存状态完好的动植物遗存,为进一步讨论河姆渡文化的生业经济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田螺山遗址的动物考古研究发现这是一种渔猎采集为主的经济形态,并从空间、时间、技术和社会层面进行细致分析。本文分析了田螺山遗址2004年至2010年出土的哺乳动物和鱼类遗存,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将"生物分类生境指数"与动物考古的定量统计方法相结合,旨在从空间层面讨论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田螺山遗址对动物资源的利用。分析结果表明,渔猎活动的空间分布得到了较为清晰的划分,其中狩猎活动主要发生在灌丛和草地生境,而湿地是主要的捕鱼地点,这三类生境均分布在遗址附近,大约步行2~4小时以内即可获得,属于日常消费资源。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湿地是田螺山生业经济的核心区域,既是乌鳢等鱼类的栖息地,菱角和芡实等植物性食物的生境,也是早期水稻种植的地点,为田螺山人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本研究为动物考古学中对生业经济的讨论提供了新的多学科整合研究方法,并对河姆渡文化时期古人对环境的开发情况提供了更详细的认识。
  • 李永项, 胡松梅, 李冀, 王社江, 张云翔, 谢坤, 陈宇, 李兆雨
    2021, 41(01): 304-307.
    <正>马陆,又称千足虫,分布广泛,有时甚至爆发性泛滥[1],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关于这种动物的早期化石信息主要集中在欧美的研究报道[2~3],近年来人们从缅甸、墨西哥琥珀中也发现了一些中、新生代的马陆化石,如现生倍足纲中的Polyxenida(毛马陆目)、Siphonophorida(管马陆目)、Polyzoniida (多板马陆目)、Julida (姬马陆目)、Chordeumatida(泡马陆目)、 Stemmiulida (寡眼马陆目)、Polydesmida(带马陆目)、Siphoniulida等[3~5],但晚新生代、第四纪期间很少报道。中国现代马陆动物研究时有报道[6~21],但化石却十分罕见,仅见于20世纪50年代初第四纪周口店猿人洞穴堆积中的一次记录[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