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选
    |
  • 2024, 39(5): 0.
  • 综述与评述
  • 综述与评述
    仝川, 罗敏, 胡敏杰, 王纯, 刘白贵, 展鹏飞

    海平面上升直接改变河口感潮沼泽的水文和盐度特征,是河口感潮沼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总结了海平面上升对河口感潮沼泽碳动态影响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平台,分别从海平面上升引发的盐水入侵和水淹增加2个方面综述海平面上升对河口感潮沼泽CH4和CO2排放通量、产生速率和土壤有机碳厌氧矿化途径等方面的影响及其机制。盐水入侵显著降低河口感潮淡水沼泽CH4产生速率和排放通量,导致土壤有机碳厌氧矿化途径从CH4产生为主向硫酸盐异化还原为主转变,然而盐水入侵对CO2排放通量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水淹增加对河口感潮沼泽CH4和CO2排放通量影响的报道相对较少,已有研究表明CO2排放通量随着水淹高度增加而降低。最后提出海平面上升对河口感潮沼泽碳动态影响研究应加强的领域,以期为海平面上升对河口感潮沼泽含碳温室气体动态的影响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与评述
    谢经纬, 刘海龙, 郑伟鹏, 林鹏飞, 马金峰, 李逸文, 于子棚, 于江风, 白佳慧

    全球海洋环流模式是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气候预估和海洋环境预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系统回顾了全球海洋环流模式的发展历程,并综述了该领域近年来的重要科技进展,涵盖了动力框架、物理过程参数化以及软硬件环境配置三大核心内容。在动力框架方面,主要探讨了水平离散方法、垂直坐标方案以及变分辨率技术的最新发展;在物理过程方面,重点关注了中尺度、亚中尺度和边界层混合参数化的进展;在软硬件配置方面,讨论了异构计算架构和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特别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的进展。基于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为我国全面推进完全自主的全球海洋环流模式的研发战略和长远规划提出了建议。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林杨帆, 李明启

    树轮晚材最大密度是反映当年生长季或者生长季末期温度较好的代用指标。基于采自滇西北地区的油麦吊云杉(Piceabrachytylavar.complanata)树木样芯,利用DENDRO2003树轮密度分析系统获取了树轮晚材最大密度数据,选用步长为67年的样条函数拟合树轮晚材最大密度序列趋势,使用ARSTAN程序建立了1253—2017年的树轮晚材最大密度年表,并将树轮晚材最大密度年表与德钦站气候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树轮晚材最大密度年表与9~10月平均最高温的相关系数最高(r=0.495,p<0.01),一阶差序列相关更高(r=0.763,p<0.01),并且31年滑动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树轮晚材最大密度年表与9~10月平均最高温之间的滑动相关系数呈下降趋势,而一阶差序列的滑动相关系数较原始序列更高且呈上升趋势。该结果表明树轮晚材最大密度一阶差序列可以更好地揭示温度年际变化。该现象在滇西北地区是否具有普遍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 研究论文
    邓乃尔, 徐浩, 周文, 唐小川, 陈雨露, 刘永旸, 刘绍军, 张益, 蒋柯, 刘瑞崟, 宋威国

    黄铁矿作为页岩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重矿物之一,对其进行微观特征识别对于页岩沉积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盆地泸州Ι区五峰组—龙一1亚段为例,通过岩心矿物实验、扫描电镜观测、网络模型优化和特征参数统计,构建了适用于黄铁矿扫描电镜图像分割的网络模型,实现了基于草莓状黄铁矿参数对研究区沉积环境的判断。结果表明:优化后的UNet-Im模型对草莓状黄铁矿扫描电镜图像的分割精度可达0.863,证明了改进措施的优越性;对比黄铁矿含量,龙一11~3小层黄铁矿含量最高,为2.95%,随后降低至龙一14小层的2.03%以及五峰组的0.83%;基于草莓状黄铁矿特征参数,推断出黄铁矿沉积环境为深水硫化环境、深水强还原环境、深水强—弱还原环境以及深水还原—次氧化环境。实现了黄铁矿扫描电镜图像的精准化分割,对于提升行业勘探开发智能化具有借鉴意义。

  • 全新世:人类世的历史背景
  • 全新世:人类世的历史背景
    张军, 罗德锐, 李春杰, 王涛, 朱泽州, 黄小忠

    粪生菌孢是沉积物孢粉分析中“非花粉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被用来指示大型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变化以及重建早期牧业活动强度变化等。通过系统总结国内外粪生菌孢现代过程与古生态应用的研究实例发现:在现代过程研究方面,国外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粪生菌孢多样性、影响因子以及其传播、搬运和沉积过程,并发现Sporormiella-type、Sordaria spp.和Podospora sp.对食草动物活动指示性最好,尤其是Sporormiella-type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研究区域;国内研究主要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粪生菌孢与放牧活动强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古生态应用研究方面,国外研究发现Sporormiella-type很好地指示了大型食草动物的灭绝和放牧活动强度的变化;国内研究发现了早中全新世人类狩猎活动对食草动物的抑制以及以下主要变化时段:约5.6 ka牧业活动开始、约4.0 ka以后增强、在历史时期显著增强等。在未来研究中,应加强粪生菌孢现代过程调查,更深入地理解粪生菌孢的产生、传播、沉积和保存过程及其机制,探讨粪生菌孢与食草动物数量、植被状态、沉积环境和搬运动力之间的关系,结合多指标和跨学科的证据,更好地解译沉积地层粪生菌孢记录的古生态意义。粪生菌孢将在探究中晚全新世牧业起源和传播过程、驱动机理及生态影响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 全新世:人类世的历史背景
    孙信尧, 张科, 林琪, 沈吉

    近现代(1950年)以来,全球湖泊系统普遍面临水生态环境挑战,利用转换函数可定量重建湖泊水环境自然基线和演化历史,评估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并为生态修复提供合理目标。从转换函数构建及应用的基本流程入手,围绕pH值、总磷、溶氧量、透明度、水位、盐度和温度这几种水环境参数,综合梳理了生物—湖泊水环境定量转换函数在人类世湖泊流域中的典型应用案例,从不同角度考察了湖泊自然水生态环境受人类扰动而发生改变的速率、幅度以及演化过程与机制。最后,讨论了定量转换函数方法目前存在的不足,并从新载体开发和多指标体系构建、大样本训练集和机器学习、加强生物指标的现代生态学研究以及转换函数与生态系统模型的结合4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展望,以进一步提升转换函数性能,并扩大其应用范围,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层序地层学
  • 层序地层学
    陈斐然, 刘珠江, 陆永潮, 魏富彬, 李飞, 郭金才, 苏泽昕

    川东北地区中—上二叠统发育大隆组、吴家坪组二段和茅口组三段3套优质页岩,是继五峰组—龙马溪组之后海相页岩气勘探重要的接替新层系。利用等时地层格架内建立重要地质事件与沉积构造、古环境及古生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川东北地区中—晚二叠世上升流和火山活动等重大地质事件对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茅口组三段—大隆组可划分为5个四级层序,其中TST1、TST3、TST4和TST5体系域为富有机质黑色硅质页岩发育有利层段,明确了中—晚二叠世等时地层格架内火山活动与上升流事件的地质响应特征;建立了受火山活动和上升流等地质事件共同作用的优质页岩发育模式,明确了茅三段SqPm-2初始拉张期,上升流带来的丰富溶解硅和营养盐等物质,有利于硅藻、硅质海绵和放射虫等生物大量繁殖,为典型上升流—生物耦合发育模式,发育高碳(>10.0%)、高硅(>70.0%)页岩,但厚度相对较薄,具有典型“薄而肥”的特征,是普光地区页岩气勘探亟待突破的有利新层系;吴二段—吴三段SqPw-2快速拉张期,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灰携带营养物质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为火山活动—热液富有机质页岩发育模式,页岩总有机碳含量超过4%、硅质矿物含量超过50.0%,但厚度相对较薄,是下一步积极拓展的有利层系;大隆组SqPd-1~SqPd-2拉张鼎盛定型期,基底沉降,上升洋流和热液活动造成硅质生物繁盛,大量有机质在深水缺氧强还原条件下得到良好保存,为上升流—热液富有机质页岩发育模式,优质页岩厚度相对较大(>30 m),具备良好的勘探潜力,是下一步提交页岩气规模储量的有利层系。

  • 层序地层学
    柳保军, 张向涛, 颜晖, 吴宇翔, 谢世文, 石宁, 陈淑慧, 向绪洪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世珠江组SQ21.0层序发育与混源型深水峡谷体系有关的规模深水扇砂岩岩性油气藏。基于钻井约束下的三维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系统解剖白云凹陷中新世SQ21.0层序碎屑岩—碳酸盐岩混源型深水峡谷体系的形态、充填演化与主控因素。研究显示该混源型深水峡谷体系自陆架坡折带向南部陆坡延伸超150 km,呈SN向展布于白云凹陷东区;该峡谷体系呈现上陆坡峡谷体系头部、中陆坡白云东洼区和下陆坡云荔低隆起—荔湾凹陷区等三段式发育特征,剖面形态由上陆坡的“V”型演变为中下陆坡的“U”型—“W”型,平面上由多条发散状峡谷水道演变为一条大型深水峡谷体系。受古珠江三角洲—东沙陆隆起台地双物源演化、相对海平面变化、陆架坡折和限制性陆坡地貌等共同控制,在强制海退期—低位期发育古珠江三角洲和东沙隆起滨岸体系供源的富砂型峡谷水道体系,而在相对海平面上升的海侵期—高位期发育大规模泥质/碳酸盐岩台地供源的峡谷水道体系,强烈下切侵蚀出现在限制性强的陡坡区,充填物相对富泥或富灰质。近SN向分布的泥/灰质水道峡谷体系切过近EW向展布的鼻状构造带和下覆早期富砂深水扇体形成大规模的岩性圈闭群,为近期深水区岩性圈闭勘探的重点突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