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水平网格分辨率已经达到公里—次公里量级,这一网格尺度与对流边界层中的湍流特征尺度相当,数值模式可以对有组织对流结构进行解析计算。传统的一维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适用于几公里或更粗水平分辨率)和大涡模拟三维湍流闭合方案(适用于几十米以下水平分辨率)的假设条件在这一尺度上均不成立,称为对流边界层的灰区尺度。在讨论传统参数化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的基础上,从理论、方案方法和影响3个方面介绍了对流边界层灰区尺度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发展的各对流边界层灰区尺度模拟方法的特点,探讨了该尺度上边界层过程对数值模式中其他物理过程(如浅/深对流等)的影响,最后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苏门答腊盆地群是东南亚典型的弧后盆地,也是印度尼西亚第一大油气富集区,近5年发现新增油气储量呈上升趋势,待发现资源量大,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通过系统梳理苏门答腊盆地群油气勘探历史、主要油气资源分布和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了苏门答腊弧后盆地油气分布差异性及其主控因素。油气的不均一分布格局,主要受控于断陷期烃源岩的差异性分布,断陷期的“三阶段”构造演化过程控制不同类型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分布,进而影响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其次,地壳拉张变薄以及岩浆作用促使弧后地区浅层形成较高热流值,加速烃源岩的热解生烃。结合苏门答腊弧后盆地群油气勘探历史及其待发现油气资源量,认为苏门答腊盆地北部Andaman Ⅲ PSC区块等深水区、南苏门答腊盆地源下基底潜山新层系以及中苏门答腊盆地的陆上低程度勘探地区是下一步研究的新领域。
中部造山带是认识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针对造山带南段小秦岭地区太华杂岩开展了系统的构造和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太华杂岩发生强烈的韧性变形,普遍保存有韧性剪切带和同剪切褶皱,特别是鞘褶皱。韧性剪切带和鞘褶皱具有一致的上盘向WNW剪切的运动学,变形温度为600~650 ℃。剪切带内同构造混合岩锆石U-Pb年龄将剪切带活动时间限制在1 890~1 843 Ma。通过几何学、运动学、年代学及变形温度的综合分析表明,韧性剪切带和区域规模的鞘褶皱为同碰撞折返期构造,并支持西部陆块向SE俯冲造山模式。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揭示了中部造山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造山演化过程,1.97~1.89 Ga为大陆深俯冲阶段,1.89~1.84 Ga为高压变质岩石折返阶段,1.84~1.78 Ga对应后造山伸展阶段。中部造山带这一漫长的造山演化过程,为大规模碰撞造山作用可持续超过100 Ma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
基于对流层二氧化氮(NO2)垂直柱浓度卫星遥感数据,实现快速、高空间水平分辨率(5 km或更高)的氮氧化物(NO x =NO+NO2)排放反演,可为空气污染精准治理提供及时、细致的排放数据。现有多种低计算成本的快速反演方法,如指数修正高斯模型、散度模型和PHLET算法,但其反演效果尚未得到充分对比分析。以2019年夏季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上述3种方法的反演效果,研究发现,指数修正高斯模型主要适用于点源排放,但在京津冀等排放源密集地区的反演效果较差;散度模型考虑了在预定NO x 大气寿命情况下的水平输送,能快速识别主要排放源位置,但存在排放低估和负排放等问题;PHLET算法考虑了水平输送、NO2垂直柱浓度和NO x 大气寿命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卫星像元不规则等因素,对排放的估计较为准确。改善风场数据、填补卫星数据缺失和改善NO x 化学损失估计是进一步提升排放反演质量的关键。
从前寒武纪至今,各年代地层中普遍存在风暴沉积物,它们记录了地史时期曾经发生的极端气象事件。古风暴沉积物研究被认为能在预测未来极端气象事件演变趋势方面提供关键的长时间尺度信息,而准确识别风暴沉积物是这项研究的重要基础。在先前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相对容易识别的砂质风暴沉积物、碳酸盐(钙质)风暴沉积物、风暴砾石与巨砾以及风暴贝壳层,而对较难识别的泥质风暴沉积物缺乏深入研究。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海岸泥质风暴沉积物的判识方法和指标、沉积过程以及古风暴历史重建等方面取得了不少重要进展。这对于完善对风暴沉积记录类型的认识以及进行高分辨率的古风暴活动历史重建十分重要。为此,着重回顾了近年来有关海岸泥质风暴沉积物判识方法体系的研究进展,发现综合运用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的敏感指标是准确识别泥质风暴沉积物的关键,但仍需深入探究泥质风暴沉积物地球化学判识指标与风暴沉积动力过程的响应机理,建议优先关注不同沉积环境泥质风暴沉积物的系统性对比研究、野外原位观测及室内沉积模拟,并强化跨学科交叉合作。
抽水井表皮层溶质运移控制方程受到异参同效的影响,存在参数估计的多解性问题。提出一个新的抽水井表皮层溶质运移方程(新瞬态Robin边界条件),并以径向收敛示踪试验为例构建其溶质运移模型。当抽水井为完整井时,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有限傅立叶余弦变换得到模型的解析解;当抽水井为非完整井时,应用有限元法构建数值解。结果表明,表皮层溶质运移控制方程导致所估计的表皮层宽度(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既是对“两山”理念的践行路径,也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行实践的重要渠道,对全面推动我国经济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梳理已有研究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成果发现:
揭示珠江流域碳排放时空演化和空间集聚特征,对推进流域地区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耦合夜间灯光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能源消费数据构建碳排放估算模型,从流域、城市和网格尺度分析了珠江流域碳排放空间变化趋势,使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和修正引力模型探讨了城市碳排放时空动态变化和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珠江流域碳排放总量从2005年的29 497万t增长至2019年的31 877万t,东莞、深圳和广州始终是高碳排放城市。网格尺度上高碳排放集聚区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向周边扩张,中上游高碳排放区呈点状分布。珠江流域碳排放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空间交互效应呈下降趋势。时空动态分析显示相邻城市碳排放存在正向协同发展趋势。城市碳排放关联强度均值由5.93增长至18.97,核心节点城市对外辐射能力得到提升,碳排放关联网络结构呈集中化趋势。该方法耦合多源数据开展碳排放估算研究,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可为碳排放时空动态分析和低碳减排策略制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