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与评述
  • 综述与评述
    贾绍凤, 梁媛

    为落实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的要求,有力提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所需的水安全保障,结合行业标准规范及相关研究成果,概述调水工程主要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我国水利工程需水预测易偏大,综合效益评价完整性需加强,生态补偿机制标准尚未建立,后评价跟踪工作不足。今后调水工程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及全阶段跟踪评价、落实全成本定价、完善投融资体制、提升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以支撑我国水资源配置空间均衡及国家水网建设。

  • 综述与评述
    郑旻, 罗敏, 潘彬彬, 陈多福

    海底沉积物—水界面的耗氧通量是海底沉积物有机质矿化速率的重要表征参数,因此,开展沉积物耗氧特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整个海洋的碳循环过程。目前,海洋沉积物耗氧测量的主流方法包括溶解氧浓度微剖面法、底栖培养箱法以及涡度协方差技术。其中,新兴的涡度协方差技术是一种非侵入式且能反映较大范围内溶解氧通量的测试方法,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从全球来看,大部分海域的海底耗氧通量主要受水深和初级生产力的控制,海底扩散耗氧通量和总耗氧通量均随着水深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且海底扩散耗氧通量与总耗氧通量的比值随水深增大逐渐趋近于1,这主要是由底栖生物量及其对海底耗氧的贡献随水深增大而显著降低引起的。尽管海底耗氧观测已开展了逾半个世纪,但海底原位数据仍然十分匮乏,尤其是在深海和一些极端海洋环境,且目前大量实测数据依然以短时间内的单点监测为主。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影响日益增长的大背景下,开展高精度、长时序的海底原位耗氧观测将是今后重要的发展趋势。

  • 综述与评述
    赵青峰, 孙大洋, 何毓新

    脱-A-三萜类化合物可示踪特定的生源信息,近年来在南美、东非和欧洲湖泊普遍检出并应用于环境重建。其至今未在中国现代湖泊沉积中被检出,因此中国在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还相对滞后。基于此,通过梳理湖泊沉积脱-A-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其结构特征、鉴定方法、生源信息、环境重建的原理及应用案例。然后,首次报道了中国近现代湖泊沉积物中脱-A-三萜类化合物的检出,其中乌梁素海以脱-A-奥利二烯为主,而鄱阳湖以奥利烷和乌散烷型的单烯以及脱-A-羽扇烷为主。最后,评估了中国湖泊沉积的脱-A-三萜化合物的应用潜力,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结构鉴定手段的改进,分离纯化技术的开发,中国湖泊数据库的建立以及降解机制的解析等。

  • 综述与评述
    鲁学云, 季建清, 王丽宁, 钟大赉

    气候—构造—剥蚀相互作用是地表层圈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相关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地球科学界的热点。主要从数理分析、数值模拟和野外实证3个方面对近30年来气候—构造—剥蚀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认为以往因果效应的研究思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表层圈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造山带更适合作为一个在内、外动力能量驱动下不断演化的开放系统来进行研究。总是趋向于平衡状态演化的造山系统会响应内、外动力条件的变化,同时也会反作用于内、外动力因素,但内、外动力因素之间保持相对独立。造山演化的系统观跳出了以往因果效应的思维局限,从而可以很好地解决气候—构造—剥蚀相互作用研究中存在的争议问题。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林武辉, 张帆, 余克服, 马豪, 杜金秋, 莫珍妮, 李英花, 何贤文, 莫敏婷

    珊瑚礁生态系统拥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及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我国多处滨海核电站周边存在造礁珊瑚,而南海珊瑚岛礁也是未来海上漂浮核电站重要的潜在应用场景。基于在珊瑚礁中14C、90Sr和137Cs的已有研究,分析了珊瑚礁中关键人工放射性核素的研究动态,提出了基于核素在珊瑚骨骼与海水分配系数的分类原则,探索了低度(137Cs)、中度(129I)和高度(14C>239+240Pu>90Sr,236U)富集的三大类核素在珊瑚骨骼中的富集规律,利用欧盟的ERICA模型开展上述人工放射性核素和天然放射性核素210Po对珊瑚虫的辐射剂量评估,定量计算不同核素对珊瑚虫的剂量率排序依次为14C>90Sr>137Cs>239+240Pu>236U>129I,发现珊瑚虫中人工放射性核素造成的总剂量率(4.73×10-4 μGy/h)显著低于天然放射性核素210Po产生的剂量率(6.60 μGy/h)和无影响的筛选基准水平(10 μGy/h),说明人工放射性核素不会对珊瑚虫种群产生显著的电离辐射危害。系统探讨了人工放射性核素在海水和珊瑚骨骼中的活度水平、分配系数和剂量率,定量揭示了珊瑚岛礁系统中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富集特征,可为滨海核电对周边造礁珊瑚的影响评估和未来海上漂浮型核电站在南海珊瑚岛礁应用场景下的珊瑚礁生态安全和岛礁居民辐射环境安全评估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 研究论文
    宁荣荣, 王德, 田信鹏, 张永伟, 周自翔, 罗富彬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和地面沉降使黄河三角洲面临着严峻的海水淹没风险,对未来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预估黄河三角洲由于地面沉降而造成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有助于深入认识当前海水淹没风险,并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首先,基于小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得到2016年2月至2019年9月的平均沉降速率,利用水准数据进一步提高InSAR结果精度,补偿后最大平均沉降速率达-357 mm/a,结合高分影像的目视解译发现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为地下卤水和油气的开采。其次,结合沉降点分布发现自然沉积作用对沿岸沉降影响还在继续。最后,使用有源算法,结合地面沉降结果和IPCC AR6中SSP2-4.5情景下海平面上升高度的置信区间建立海水淹没模型。模型结果表明:以当前沉降速率,到2030年、2050年和2100年,海水淹没面积占比分别为6.76%~6.84%、10.81%~11.11%和28.71%~30.92%;当沉降速率降至当前速率的50%和25%时,海水淹没面积占比分别为5.84%~5.91%、8.20%~8.40%、19.05%~21.51%和5.34%、6.60%~6.69%、9.89%~11.62%。与绝对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威胁相比,对沉降速率的遏制,将会大幅度降低海水淹没风险。海水淹没的土地类型主要为建筑用地、耕地、水体和盐田,随着时间推移,建设用地、耕地和水体的海水淹没速率将不断加快。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用于治理黄河三角洲水土资源开发与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 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
    韩瑞玲

    中国航空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且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空域资源供给不充分、技术趋动的航空碳减排成效不突出加剧了航空碳排放。梳理了空域资源配置与航空碳排放的关系,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回顾了空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寻求航空碳减排路径。研究发现:空域资源有效配置是航空碳减排的有效方法。航空碳排放在航空器运行的不同阶段表现存在差异,航班时刻资源组织优化可以提高空域环境效率;机场终端区是航空碳排放的主要空域,而构建多机场系统有助于提高区域空域资源利用效率。创新性地将地理学研究思维应用到与空域相结合的航空碳排放的研究议题上,基于陆域与空域联动融合,提出空域资源配置—减少空中拥堵—扩充空域容量—航空碳减排的研究思路,构建航空碳排放与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共促机制,以期丰富地理学研究内容,完善航空碳排放问题的多学科研究范式,为促进我国航空碳减排与民航业绿色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建议。

  • 观点
  • 观点
    张强, 叶培龙, 王健顺, 张良, 甘泽文, 王莺

    黄河上游是黄河流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及其产流与汇流区,大致贡献了全流域一半以上的产流量,对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科学认识黄河上游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特征,并洞察该区域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性问题是当前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宏观了解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及国家生态保护工程和水资源管理政策实施过程中,黄河上游气候、水文及生态等自然环境要素6个方面重要特征的基础上,认识到黄河上游流域气候、水文、生态之间存在5个方面的非协调性。并且,从自然环境要素的协调性角度,对如何突破黄河上游生态与发展问题的传统思维和认识误区提出了5点探讨,也对怎样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模式给出了6条思考与建议。这对于在推进黄河上游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科学打造气候、水文、生态与人类的和谐发展模式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2023, 38(3): 3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