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2年, 11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杨辉, 张竹, 闫文义
    2022, 11(04): 363-376.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作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和农业大省,实现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既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又能壮大农业经济。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以及与其他农业大省的对比情况,指出黑龙江省农业存在三次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业生产增长乏力等问题。在总结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经验,包括农业管理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产业现代化、产业生态化等基础上,基于黑龙江省省情,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现代农业生态体系四个维度,探讨了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 付常兴, 黄迎新, 王鹤琪, 周道玮
    2022, 11(04): 377-384.
    野韭(Allium ramosum)是百合科(Liliaceae)、葱属(Allium L.)植物,具有耐寒、抗旱的特点,是优良的野生植物资源,并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草地。野韭兼具食用性和药用性,具有补肾提神、健胃暖胃、散血除湿等多种功效,同时因具有独特风味,深受大众喜爱。野韭富含硫化物与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抑菌、抗氧化作用。因此野韭是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部分地区已经对野韭进行人工栽培,但目前对野韭的研究尚不全面,环境变化对野韭生理性状的影响,人工栽培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等问题尚未解决。本文综述了野韭遗传、生理及形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阐明野韭的潜在价值,为野韭资源的清查和保护及今后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张加凡, 梁静, 罗守杨, 姚宗沐, 田春杰, 孙雨
    2022, 11(04): 385-397.
    农田残膜量随覆膜年限的增加而逐渐累积,由传统聚乙烯(PE)地膜引起的污染对作物产生不利影响,解决残膜问题迫在眉睫。目前通过农田传统聚乙烯塑料残膜回收处理、聚乙烯塑料残膜微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地膜的推广应用三方面的治理措施,将在一定程度缓解残膜污染问题。本文从传统聚乙烯农田地膜的应用和污染现状,残膜对土壤和作物生产的危害进行了总结,并从农田聚乙烯塑料残膜回收处理现状、微生物降解聚乙烯塑料残膜研究现状和生物降解地膜应用现状及其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对比。针对残膜回收处理,地膜残留降解和生物降解地膜应用过程中现存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为地膜的合理利用和残膜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 黄尚书, 何绍浪, 王斌强, 王馨悦, 周琦娜, 钟义军
    2022, 11(04): 398-405.
    为评价不同冬耕模式在红壤坡耕地的适宜性,研究了连年冬耕(CK)、隔年冬耕(T1)及不冬耕(T2)等3种冬耕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花生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相比,T2处理或T1处理冬耕间隔期显著增加了花生播种旋耕前0~20 cm土层土壤容重(P<0.05),并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P<0.05);(2)与CK相比,T1处理对0~20 cm土层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小,仅显著降低了10~2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P<0.05),而T2处理则显著降低了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P<0.05);(3)不同冬耕模式通过影响花生播种旋耕前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水分含量可影响花生出苗率和产量,不同冬耕模式通过增加或降低10~2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也会造成花生增产或减产;(4)不同冬耕模式3年(2018~2020年)经济效益以CK最高,T1处理降低6.90%,T2处理经济效益降幅较大为43.5%。从维持红壤坡耕地土壤质量和经济效益角度考虑,连年冬耕是红壤坡耕地优良的冬耕模式,部分红壤坡耕地可适当进行冬季轮耕。
  • 黄太庆, 黄雁飞, 路丹, 刘要鑫, 邓婉珍
    2022, 11(04): 406-416.
    广西拥有全国最大的柑橘种植面积,橘园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果园生态系统,杂草管理是橘园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因杂草管理措施差异导致的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土壤养分供给、果树营养状况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的研究报道还较少。本研究以广西典型红壤区橘园地表防草布覆盖(GPC)、自然生草割刈(NGM)为研究对象,以常规喷施除草剂(地表裸露)为对照(CK),分析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柑橘叶片营养及柑橘品质等指标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GPC处理虽然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pH,但使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14.2%(P<0.05);NGM处理表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土壤pH显著提高9.8%(P<0.05)。GPC处理在提高土壤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锌含量、在提升柑橘叶片氮、钾、镁、锌营养等方面有促进作用;NGM处理在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和有效锌供应,提升秋冬季节柑橘叶片氮、磷、钾、钙、镁、锌及硼营养等方面有明显优势。GPC处理显著降低柑橘的可滴定酸含量,NGM则显著提高柑橘总糖含量;两种覆盖方式均显著提高柑橘的糖酸比,分别比对照提高12.8%和20.1%(P<0.05);GPC处理使维生素C(Vc)含量降低28.8%,NGM处理的Vc含量则比CK提高5.82%。与传统杂草管理方式相比,尽管防草布覆盖表现出一些优势,但综合分析认为自然生草割刈是广西橘园更好的杂草管理方式。
  • 张志华, 吕丰娟, 肖运萍, 汪瑞清, 林洪鑫, 袁展汽, 魏林根, 吕茹洁
    2022, 11(04): 417-427.
    为明确有机无机配施下氮肥减施对红壤旱地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置单施化肥对照(CK0,N 135 kg·hm~(-2),基施70%,花针期追施30%)、有机无机肥配施(CK1,N 135 kg·hm~(-2),其中有机替代无机氮25%,基施无机氮45%,追施无机氮30%)、有机无机配施下基施化肥减氮15%(B15)、有机无机配施下基施化肥减氮30%(B30)、有机无机配施下基施化肥减氮45%(B45)、有机无机配施下基施化肥减氮15%+追施化肥减氮15%(B15T15)、有机无机配施下追施化肥减氮30%(T30)共7个处理,分析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和不同时期氮肥减施比例对红壤旱地花生产量、农艺性状、养分吸收及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CK0)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CK1,3 895 kg·hm~(-2))增产22.4%,有机无机肥配施下减氮处理增产15.7%~28.0%;有机无机配施条件下,氮肥减施15%(B15)处理的花生产量最高,达到了4 073 kg·hm~(-2),较CK1处理增产4.7%,其余减氮处理产量均表现为下降;此外,B15处理不仅增加了花生分枝数、单株饱果数、单株生产力、收获指数、出仁率,还提升了花生茎叶和果仁的氮、磷、钾素养分含量,其花生仁的蛋白质、油酸、亚油酸含量等品质指标也有所提升。在有机无机配施化肥减氮30%条件下,基肥减施氮处理的花生产量、农艺性状和品质要优于追肥减施氮处理。综上所述,红壤旱地上有机无机肥配施和氮肥减施15%可以提升花生产量、农艺性状、养分吸收和品质,以基肥期减施为好。
  • 林小兵, 张秋梅, 周利军, 张小生, 刘进法, 陈锋, 陈绪龙, 王乐
    2022, 11(04): 428-436.
    为研究叶面硅肥对水稻糙米的降镉(Cd)效果,在新余市典型Cd污染农田开展田间试验,于水稻拔节期、扬花期喷施两种叶面硅肥作为处理(编号为F1和F2),以喷施清水作为对照(CK),探讨叶面硅肥对水稻各部位Cd迁移、转化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F1和F2处理水稻产量增加了4.70%~6.26%;而糙米中Cd含量显著降低了33.3%~56.0%(P<0.05);水稻叶片和谷壳中硅(Si)显著增加了25.2%~134%(P<0.05)。喷施叶面硅肥处理的茎秆和谷壳中拮抗系数均显著高于CK(P<0.05),相关性表明糙米中Cd含量与谷壳中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谷壳和茎秆中Si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异地验证试验表明,在低Cd污染区(0.31 mg·kg~(-1)),喷施叶面硅肥可以有效降低糙米中Cd含量,使其控制在糙米标准值(0.20 mg·kg~(-1))以下。
  • 孙梅, 孙耿, 龙泽东, 吴光荣, 罗尊长, 唐海明, 曾跃辉
    2022, 11(04): 437-445.
    为探究油菜高产稳产的优化施氮技术,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比分析了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氮肥基肥、越冬肥和蕾薹肥比例为6∶2∶2)、前氮后移(CR:氮肥基肥、越冬肥和蕾薹肥比例为5∶3∶2)和前氮后移+有机肥替代30%(CRM)对油菜产量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油菜籽粒产量仅为施肥条件下的30%~36%;施肥条件下,CR、CRM较CF处理降低株高、有效分枝点高和单株主序有效角果数,但增加油菜的茎粗、二次有效分枝数、单株二次有效角果数及千粒重,油菜籽粒产量显著增产23.8%和11.7%;CR、CRM分别较CF处理氮累积吸收量增加25.0%和20.9%,氮肥吸收利用率提升27.9%~33.6%,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14.6%~37.0%。前氮后移以及有机肥替代有助于油菜的矮壮生长,能够促进油菜二次分枝发育,增加油菜分支角果数量,提高氮吸收利用,进而影响产量,是油菜优化施肥的有效途径。
  • 聂朝阳, 杨帆, 王志春, 郭亮亮, 张璐, 安丰华, 张释心
    2022, 11(04): 446-457.
    耕地的土壤盐碱化成为制约西辽河平原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探究适合西辽河平原苏打盐碱化耕地土壤改良措施,以不同盐碱程度苏打盐碱化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盐碱程度土壤选用适宜的改良物料开展田间控制微区试验,分析腐熟牛粪、微生物菌肥、腐殖酸、复合调理剂、脱硫石膏单施,复合调理剂、脱硫石膏与腐殖酸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苏打盐碱化耕地土壤中施用腐殖酸6 000 kg·hm~(-2)玉米产量提高8%,耕层土壤容重平均降低4.3%,土壤结构接近理想状态。在中度苏打盐碱化耕地土壤中施用复合调理剂22 500 kg·hm~(-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降低2.8%,土壤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土壤pH平均下降0.61个单位,土壤碱化度和钠吸附比平均降低31.4%和19.8%,玉米产量提高11.8%。在重度苏打盐碱化耕地土壤中施用复合调理剂22 500 kg·hm~(-2)并配施腐殖酸6 000 kg·hm~(-2)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的土壤总孔隙度,降低了0~30 cm土层的土壤硬度和固相比,提高土壤液相比,对土壤结构的改善作用优于其他处理,0~40 cm土层的土壤pH平均下降0.29个单位,土壤碱化度、总碱度和钠吸附比平均下降19.1%、30.8%和20.7%,玉米增产29.8%。综合土壤改良和增产效果,在轻度苏打盐碱化耕地土壤中施用腐殖酸6 000 kg·hm~(-2)为最优改良措施,在中度苏打盐碱化耕地土壤中施用复合调理剂22 500 kg·hm~(-2)改良效果最佳,在重度苏打盐碱化耕地土壤中施用复合调理剂22 500 kg·hm~(-2)并配施腐殖酸6 000 kg·hm~(-2)改良效果优于其他处理。
  • 阴红彬, 谢立红, 黄庆阳, 徐明怡, 罗春雨, 沙刚, 曹宏杰
    2022, 11(04): 458-469.
    火山岩母质发育的土壤孕育了结构功能独特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为评估火山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选择五大连池火山群为研究对象,基于“时空替代”的研究方法,利用Biolog微平板技术,分析不同地质年代火山南北两个坡向的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多样性,结合土壤理化指标进一步分析影响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多样性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地质年代火山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南坡AWCD值随土壤发育时间增加而增加,北坡AWCD值无明显变化规律。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的指数速率(P值)和潜力(K值)南北坡存在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南坡主成分1和主成分2分别能解释变量方差的80.85%和12.54%,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格局差异主要是由糖类(CH)和酯类(ES)引起的,二者共解释总变异量的64.93%;北坡主成分1和主成分2分别能解释变量方差的70.13%和19.77%,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格局差异主要是由带磷基糖类(CH.P)和酯类(ES)引起的,二者共解释总变异量的80.41%。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速效磷、总有机碳、铵态氮、pH、C∶N和N∶P等显著影响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碳源代谢类型。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土壤发育过程中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演化的驱动机制提供参考。
  • 崔政武, 王洋, 于锐, 王佳宁
    2022, 11(04): 470-481.
    畜禽粪便的农田施用可引起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属累积,并通过生物链传递,影响人群健康。以吉林省7家大型养猪场周边长期施用猪粪的玉米农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和玉米籽粒中重金属的含量特征,以阐明猪粪农田施用对土壤质量及人群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As、Cd、Cr、Cu、Hg、Ni、Pb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430、0.128、31.21、28.15、0.021、19.60、26.00和71.76 mg·kg~(-1),As、Cd、Cu、Pb和Zn等平均含量高于吉林省土壤背景值;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污染状况的评价表明,土壤Cu和As处于轻-中污染水平,综合污染水平处于安全等级。玉米籽粒中As、Cd、Cr、Cu、Hg、Ni、Pb和Zn平均含量分别为0.164、0.036、0.698、2.196、0.003 8、0.357、0.295和25.23 mg·kg~(-1),Pb、Ni和As含量不同程度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不同重金属在玉米籽粒中的富集能力具有较大差异,Zn富集程度最高,Pb富集程度最低。不同重金属对成人的健康风险较小,As对儿童的健康风险指数大于1;成人和儿童的综合健康风险均大于1,表明长期施用猪粪的玉米具有一定的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