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9年, 8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盛春蕾, 袁立竹, 盛宇平, 郭书海
    2019, 8(02): 111-118.
    土壤电动修复是一种新兴的土壤修复技术。本文以1972-2017年土壤电动修复SCI文献为分析对象,通过定量统计和文本挖掘对过去45年土壤电动修复发展历程和研究态势进行了描述。根据对关键词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土壤电动修复研究主要围绕电动修复机理、联合修复技术和场地应用等3个方面,重点修复对象主要是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盐和其他离子以及复合污染物等。开发便捷高效的电动修复场地应用技术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之一;电动修复技术与其他修复技术的有机结合、联合修复已成为电动修复研究的热点。
  • 王晓娟, 何海军, 连晓荣, 寇思荣, 周文期
    2019, 8(02): 119-128.
    基于整合分析不同施肥运筹下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特征,以期为制定合理的农田管理培肥措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缓解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收集1990-2015年已公开发表的文献数据,采用数据整合分析方法 (Meta-analysis)定量分析施肥类型、施肥年限等人为管理及土壤属性(质地)等因素下施肥(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的影响程度。与对照(CK,不施肥)相比,不同施肥措施均能显著提高SMBC和SMBN含量。不同施肥措施下耕层SMBC和SMBN变化存在空间分异特征,尤其在西北区,厩肥和化肥配施(CFM)能够显著增加SMBC和SMBN含量。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高SMBC和SMBN含量。有机肥的施用(增施或配施),尤其在西北地区以及土壤肥力水平较低的沙壤土地区,对于农田土壤肥力维持与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
  • 李艳, 李玉梅, 刘峥宇, 孟祥海, 胡颖慧, 金梁, 王伟, 蔡姗姗, 魏丹
    2019, 8(02): 129-138.
    研究玉米连作后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含量变化和团粒结构中有机碳的影响,为黑土碳固定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玉米连作5年的典型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容重及田间持水量等指标的测定,分析秸秆连续还田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不同处理下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均以≥10 mm粒径的土粒含量最多,平均含量达到30. 2%,其中0~20 cm土层含量最高;土壤团聚体水稳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在稳定性上,施用氮肥处理大于不施用氮肥处理,秸秆还田处理大于秸秆不还田处理,≥0. 25 mm土壤团粒结构体大小顺序为:ST-OPT (秸秆还田优化施肥)> ST-NO (秸秆还田不施氮肥)> OPT (优化施肥)> CK-NO (无秸秆无氮肥);土壤容重与田间持水量成线性显著负相关关系(r=0. 884); 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最高,30~5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不同粒级变化不显著; 2~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35. 1 g·kg~(-1),比其它粒级平均高出14. 5%;秸秆还田后的OPT、STOPT和ST-NO处理比CK-NO处理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10. 5%、2. 01%和5. 50%。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更有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各粒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提高,且明显提高了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
  • 王永壮, 彭文凤, 陈荣英, 钟韵, 钟振璇, 农月丹, 罗剑巧, 张新英
    2019, 8(02): 139-149.
    农业生产中施用的磷肥与土壤镉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着土壤镉的有效性,使镉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发生重大改变。近些年,利用磷肥调控土壤镉有效性和植物吸收镉的可行性研究已成为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系统总结了不同类型磷肥对土壤镉有效性与植物吸收镉的调控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并通过对比磷肥添加前后土壤各形态镉的变化,探讨了磷肥对土壤镉的调控机制。磷肥对土壤镉有效性与植物吸收镉的调控效果受磷肥类型、施用量和土壤类型等因素影响,但磷肥化学性质的差异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是影响调控效果的主要原因。未来研究应关注不同类型磷肥与特定类型土壤镉交互作用的田间试验研究,并考虑施用磷肥调控土壤-植物系统镉化学行为带来的磷淋失风险问题,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磷肥对土壤-植物系统镉化学行为的影响机制。
  • 高何凤, 蔡献泉, 徐钢, 罗栋源, 陈何潇, 狄瑜, 张超兰
    2019, 8(02): 150-157.
    为探讨甘蔗糖蜜酒精废液对土壤改良及农作物生长的可能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其施入量对土壤酶、微生物、养分以及大豆生长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施用甘蔗糖蜜酒精废液有效增加了土壤养分,其中以酒精废液输入量338 t·hm~(-2)(T6处理)对土壤肥力改善效果最好;施入之前p H为4. 73,种植大豆后各处理土壤的p H在5. 65~5. 98,种植大豆可提高土壤p H,有利于改良酸性土壤;施用酒精废液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的数量,但是与其施入量无明显规律;适量施用酒精废液能提高大豆的百粒重、荚重和促进植株的生长。综合分析,以酒精废液输入量225 t·hm~(-2)(T4处理)对提高大豆产量效果最好。施用甘蔗糖蜜酒精废液对改良赤红壤、促进大豆生长的影响通过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促进有机质、氮、磷和钾的分解和转化实现。
  • 柏琼芝, 肖石江, 王晓瑞, 刘凌云, 高森, 邵艳, 王鑫, 普红梅, 梁淑敏, 张磊, 李燕山
    2019, 8(02): 158-165.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重要举措之一。采用烤烟套种秋马铃薯栽培模式,田间试验采取4种施肥模式:以常规施肥(施用配方肥(N∶P2O5∶K2O=16∶9∶10) 1 500 kg·hm~(-2))为对照,常规施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常规施肥减量10%配施生物有机肥及常规施肥减量20%配施生物有机肥,探讨了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对秋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可使秋马铃薯块茎形成期提前,生育期缩短;提高秋马铃薯的抗病能力,促进生长,提高秋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常规施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产量和经济效益仅增加5. 3%和3. 6%,而化肥减量10%后配施生物有机肥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增加4. 5%和3. 2%。在兼顾产量、效益和环境等因素下,常规施肥减化肥10%配施生物有机肥,能获得比常规施肥更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该施肥方案是适合云南省秋马铃薯生产的施肥模式。
  • 丁珊珊, 于晓菲, 王国平, 郑思嘉, 华璐, 王啟光, 孟彩红, 闫磊
    2019, 8(02): 166-177.
    水、盐条件是盐沼湿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其变化会对植物的生长、繁殖、分布以及土壤环境造成直接影响。近年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盐沼湿地生态系统干扰严重,水文与盐分条件变化剧烈,大面积湿地退化且呈现干旱和盐碱化的变化趋势,严重影响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盐沼湿地植物萌发、生长、繁殖、生理代谢以及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对水、盐条件变化响应研究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几点建议:(1)加强植物根系周转对水、盐条件变化响应规律的研究以加深对盐沼湿地养分循环机制的理解;(2)开展水盐条件变化下的养分-植物-微生物响应的整体性研究。
  • 董星丰, 陈强, 李浩, 吴祥文, 臧淑英
    2019, 8(02): 178-185.
    近年来,以气候变暖为主的全球变化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而冻土活动层厚度对此具有指示作用,因此,气候变化对冻土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已成为环境地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青藏高原及东北大、小兴安岭等冻土中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产生途径与排放方式归纳总结,探讨温度变化、降水格局变化以及氮沉降对我国冻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温度和降水变化以及外源氮添加均可显著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从而影响土壤碳氮循环,导致温室气体通量发生变化,但不同土壤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未来应加强不同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以期为制定适应全球变化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 朱玥晗, 姚钦, 李森, 郭兆奎, 王光华
    2019, 8(02): 186-194.
    自抗生素发现以来,在挽救了无数生命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由于多年来抗生素的使用处于监管失控状态,大量的抗生素随人和动物粪便等排泄物流入环境,导致抗生素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本文针对抗生素抗性基因这一新型环境污染物,综述了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种类、来源、分布状况、传播途径和生态风险,重点阐述了消减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技术途径,并结合目前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状况,对今后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 樊黎黎, 徐兴健, 韩雪容, 李海彦, 王娜, 冀伟, 于洪文
    2019, 8(02): 195-204.
    原位筛选耐盐碱石油烃降解菌可以用来修复受石油污染的盐碱土壤。本研究从莫莫格湿地的石油污染土壤中,以菲(Phe)作为唯一碳源,分离出一株多环芳烃耐盐碱的Phe高效降解细菌株,通过形态学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明确其系统发育进化地位;系统研究了该菌株对Phe的降解特性及其降解动力学,为湿地石油污染的治理提供了良好的菌种资源。研究结果表明,耐盐碱的Phe降解细菌S1-8菌株,属于盐单胞菌,命名为Halomonas sp. S1-8; Halomonas sp. S1-8降解Phe的最适盐浓度(Na Cl)为5%,p H为8. 0,温度为30℃。在盐浓度低于5%时,随着盐度的增加,菌株S1-8在盐碱胁迫下对Phe的降解动力学,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模型。菌株S1-8对盐浓度和环境酸碱度具有较广的适应范围,分别为Na Cl含量0~30%和p H 6. 0~11. 0。Halomonas sp. S1-8在湿地油田污染的生物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郑伟, 陈明, 吕伟生, 应国勇, 王瑞平, 吴艳, 肖富良, 张绍文, 刘开基, 吴昌强, 胡秋萍, 肖国滨
    2019, 8(02): 205-211.
    为筛选适合江西省油稻稻三熟制种植的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引进阳光131、川油1号等15个双低油菜新品种,对其早熟性、抗性、产量和日均产量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从早熟性来看,川油1号、川油3号、阳光131及沣油320熟期较早,赣两优5号和赣油杂9号熟期偏晚;从抗性来看,阳光131、中油杂24、圣光127、黔油早2号、丰油730、沣油847及赣油杂8号7个品种抗性能力较强;从产量和日均产量来看,阳光131、中油杂24、庆油1号、圣光127、黔油早2号、浔油9号、丰油730、沣油847、沣油320和赣油杂8号10个品种较高;通过对15个油菜新品种综合性状的考察,阳光131、中油杂24、圣光127、黔油早2号、丰油730、沣油847及赣油杂8号等品种抗倒性和抗菌核病强,产量及日均产量高,熟期适宜,适合在江西省作为油稻稻三熟栽油菜品种推广种植。
  • 赵成振, 钟荣珍, 周道玮, 郑聪聪
    2019, 8(02): 212-219.
    以松嫩平原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刈割时间和间隔对羊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羊草产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呈单峰型变化,在8月中旬达到峰值255 g·m~(-2)(P=0. 002),粗蛋白(CP)产量呈双峰型变化,分别在6月15日和8月1日达到峰值12. 3 g·m~(-2)和14. 2 g·m~(-2),但两者无显著变化。CP含量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呈线性减少的趋势(P <0. 001),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变化则相反(P <0. 001)。牧草生长季初首次刈割至关重要,6月1日羊草产量和CP产量均显著高于5月15日(P <0. 05),且从6月1日-7月15日,羊草CP产量无显著变化。因此,6月1日为最佳的刈割开始时间。不同的刈割间隔对羊草的产量和品质具有显著的影响(P <0. 05)。刈割50 d处理羊草全年产量和CP产量显著低于30 d和40 d的处理(P <0. 05),其NDF和ADF含量显著高于30 d和40 d的处理。40 d处理的羊草全年生物量和CP产量高于30 d处理,但两者无显著差异。此外,随着刈割强度的增加,CP,P及K的含量呈增加的趋势。综上,羊草适宜的刈割起始时间为6月1日,刈割周期为4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