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8年, 7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李秀军, 田春杰, 徐尚起, 罗莎莎
    2018, 7(03): 267-27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安全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耕地被占用,耕地用养失调及化肥和农药等化工产品过量使用,导致农田面积减少,耕层土壤变薄,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养分不均衡,水土流失加剧,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和酸化加重,土壤退化和污染加速,农田生态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威胁我国农产品安全和人民健康。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的不均衡。本文评述了我国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成因,分析了我国农田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趋势,为尽快实现我国农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从6个方面提出了应采取的建议。
  • 于镇华, 李彦生, 金剑, 王艳红, 谢志煌, 刘晓冰
    2018, 7(03): 276-283.
    在大豆-玉米轮作条件下,研究了连续4年不同施肥处理(无肥、化肥、化肥配施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加倍有机肥)对农田黑土剖面土壤酶活性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施化肥会降低各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20 cm土层,有机肥施入(牛粪15 t·hm~(-2))能够缓解化肥对过氧化氢酶的抑制作用,但加倍施加有机肥(牛粪30 t·hm~(-2))对提高酶活性作用不明显。在0~30 cm土层,化肥和有机肥的施入会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但加倍施加有机肥引起蔗糖酶活性略有下降,这表明合理的化肥和有机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农田黑土0~30 cm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单峰曲线分布,在30~40 cm土层脲酶活性达到最高值,在80 cm处酶活性降到最低。在0~20 cm土层,化肥和有机肥的施入会提高脲酶活性,加倍施用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脲酶活性,而在20~80 cm土层,施肥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逐渐降低。
  • 张威, 廖锡良, 喻德跃, 阚贵珍
    2018, 7(03): 284-292.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盐害作为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对大豆的生长、结瘤、农艺性状、种子品质和籽粒数造成负面影响,最终会降低大豆的产量。了解盐害对大豆生产造成的具体影响,能够帮助育种工作者在耐盐育种时进行针对性精确耐盐表型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是一种高效的育种方法,可促进大豆耐盐品种育种进程;而从基因组水平上了解大豆耐盐相关机制,则为"组装"耐盐基因,培育耐盐大豆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总结了盐害对大豆生长发育造成的具体影响,介绍了大豆耐盐相关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以及大豆耐盐相关离子转运蛋白基因及其耐盐机制,以期为耐盐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及加速大豆耐盐精确育种进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 王雪, 刘长锴, 涂冰洁, 张秋英
    2018, 7(03): 293-302.
    辐射诱变是创制大豆种质资源和选育新品种的有效途径。本文简要阐述了辐射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诱变源,从表型水平、生理水平和分子水平3个方面总结了大豆辐射诱变的主要生物学效应,概述了国内外大豆诱变育种中诱变后代的筛选方法和主要突变类型的研究进展,讨论分析了大豆诱变育种工作中的难点,提出了辐射育种及其技术今后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以期明确辐射诱变的作用机理,推进辐射诱变在大豆品种选育中的广泛应用。
  • 潘晓卉, 张平宇, 刘世薇
    2018, 7(03): 303-311.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明确区域种植结构时空变化过程,可为东北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及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2005-2015年东北地区40个市/盟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主要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以及作物组合状况,划分主要作物种植结构类型,进而分析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 2005-2015年东北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持续扩大,其中,大豆播种面积及其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均呈现"上升-下降"趋势,玉米和水稻播种面积稳定上升,水稻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在2011年超过大豆;(2)种植结构类型共出现8种,以作物主导型为主。其中,玉米主导型和水稻主导型地区数量增加,大豆主导型地区数量减少;(3)玉米主导型地区分布最广,由辽宁省、吉林省向黑龙江省中部和东部地区扩散,大豆主导型萎缩至大、小兴安岭地区。种植结构类型单一化趋势明显,黑龙江省中部和东部地区、吉林省东部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种植结构类型向玉米转变。
  • 胡伟, 张兴义, 严月
    2018, 7(03): 312-323.
    冻融是我国季节性冻土区重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冻融过程中土壤水热变化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功能。本文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监测对比分析了东北典型黑土冻融过程中,传统耕作、草地和裸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水热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月尺度和日尺度上土壤温度、液态含水量和电导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冻融阶段,土壤温度表现为解冻期>始冻期>完全冻结期,土壤液态含水量表现为始冻期≈解冻期>完全冻结期,土壤电导率表现为始冻期>解冻期>完全冻结期。对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温度在各冻融阶段均表现为裸地>草地>传统耕作。在始冻期,土壤液态含水量和电导率均表现为裸地>传统耕作>草地。在完全冻结期,土壤液态含水量表现为传统耕作>裸地>草地,土壤电导率表现为裸地>传统耕作>草地。在解冻期,土壤液态含水量表现为草地>传统耕作>裸地,土壤电导率表现为传统耕作>草地>裸地。
  • 张亮, 张红香, 周道玮
    2018, 7(03): 324-330.
    饲草作为家畜饲料而被广泛栽培。广义的饲草包括青饲料和作物。饲草生产是我国畜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品种的制约与限制。饲草育种作为改善这一方向的核心手段与方法极大地影响着我国饲草生产以及畜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大力进行粮改饲政策的推广与实施,在这一背景下,饲草品种的改良与良种选育在畜牧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加凸显。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饲草育种工作,综述了我国饲草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我国与世界主要饲草生产及畜牧业发达国家在饲草育种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对饲草育种过程中所涉及的种质资源、育种方法及新品种的选育进行了介绍,并提出在种质资源收集及育种方法创新上的建议。
  • 曹庆军, 李刚, 杨粉团, 姜晓莉, 曹欣欣, 王富刚, 毛刚, 孔凡丽
    2018, 7(03): 331-337.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3个甜玉米品种520、脆王(CW)和黄白粒(HB)的产量、商品品质、食用品质以及部分营养品质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鲜食玉米的皮渣率、鲜穗重和出籽率受品种(V)、种植密度(D)以及两者交互作用(D×V)的影响显著,而籽粒中蔗糖、麦芽糖和可溶性总糖显著受品种(V)以及种植密度(D)的影响。3个品种鲜籽粒产量均在种植密度为5. 5万株·hm~(-2)时最高,且CW产量最高,其次是520与HB,产量分别为13 556 kg·hm~(-2)、13 416 kg·hm~(-2)与12 484 kg·hm~(-2);种皮厚度主要受品种影响,密度对种皮厚度无显著影响,3个品种中,CW的种皮厚度最小平均为76. 2μm,HB最大平均为87. 0μm;皮渣率主要受品种影响,也受种植密度影响,品种CW皮渣率最低为8. 03%。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鲜食玉米的鲜穗重等商品品质、可溶性总糖等营养成分含量均呈降低趋势,皮渣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合理密植是协调鲜食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农艺措施。吉林省中部黑土区鲜食玉米品种CW推荐种植密度4. 5~5. 5万株·hm~(-2),品种520与HB推荐种植密度5. 5~6. 0万株·hm~(-2)。
  • 王耀, 孙小娟, 方子森
    2018, 7(03): 338-348.
    倒伏是影响胡麻高产优质的因素之一,有效防止倒伏是目前胡麻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喷施清水作对照(A0),研究了胡麻现蕾期和盛花期叶面喷施多效唑50 mg·L~(-1)(A1)、100 mg·L~(-1)(A2)、150 mg·L~(-1)(A3)对籽粒产量和抗倒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叶面喷施可以明显降低胡麻的株高和重心高度,全生育期分别降低了8. 91%和10. 6%。胡麻植株茎粗在青果期达到最大值,其中A3处理的茎秆最粗,较A0处理显著增加24. 3%。在胡麻现蕾期,各处理的茎秆壁厚最大,此后逐渐递减,A1处理在青果期和成熟期的壁厚最大,比A0处理显著增加11. 8%和14. 9%。A2处理对胡麻青果期和成熟期茎秆抗倒伏指数的影响较大,较A0处理分别显著增加30. 0%和25. 3%。相关分析表明,胡麻青果期株高、重心高度与茎秆抗倒伏指数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成熟期壁厚和茎粗与茎秆抗倒伏指数有极显著、显著正相关关系。胡麻茎秆中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随着胡麻生育时期的顺延表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成熟期茎秆中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以A2处理的最多,分别较A0处理增加12. 3%、8. 43%。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下胡麻的籽粒产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A2> A3> A1,A1、A2、A3增产率分别为10. 0%、17. 9%和13. 9%。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100 mg·L~(-1)多效唑是最佳喷施浓度,在增产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增强胡麻的抗倒伏能力,是较适宜的防倒增产栽培措施。
  • 石东峰, 米国华
    2018, 7(03): 349-355.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是减少土壤风蚀、保持土壤墒情、增加土壤肥力的一项重要技术,但我国东北春玉米秸秆覆盖面积仍然较小,原因之一是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尚不够完善。在欧美国家,秸秆覆盖条耕技术(Strip-till)是实现秸秆覆盖还田的一项重要技术,但在我国应用很少。为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秸秆覆盖条耕技术的机械特点、耕作方法及配套管理技术。通过条耕可以将苗带中秸秆清理干净,并疏松土壤,有利用于提高玉米播种质量,实现苗全、苗壮;而行间保持全程秸秆覆盖,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因此条耕结合了秸秆覆盖还田传统耕作的优点。本文认为,秸秆覆盖条耕技术在我国北方土壤风蚀严重、水分缺乏地区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应该加大相关农机农艺综合技术研究,加快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 刘宏胜, 李映, 牛俊义, 高玉红, 吴兵, 崔红艳, 常瑜, 田雪梅
    2018, 7(03): 356-364.
    为了明确干旱地区春小麦品种花后旗叶抗旱生理特性对籽粒产量形成的贡献,以7个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系)为品种材料,研究了不同春小麦品种(系)花后旗叶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结果表明:在旱地栽培条件下,各春小麦品种(系)的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花后21 d明显降低,较花后14 d降低了24. 1%。与对照西旱2号相比,甘春25号的旗叶SOD活性在花后7 d、14 d、21 d、28 d分别增加2. 30%、5. 01%、3. 00%和2. 33%。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小麦开花后旗叶丙二醛(MDA)含量逐渐递增,而且07001-2-5品系的旗叶MDA含量增加迅速,在开花后28 d旗叶MDA含量较花后21 d的明显增加了31. 2%。小麦开花后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与MDA含量相反,花后28 d甘春25号的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10. 7%~44. 1%。在产量构成方面,06044-3-7-12品系的穗长明显长于对照9. 2%,而甘春25号的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最大,显著高于西旱2号12. 8%、32%和22. 6%。不同旱地春小麦品种(系)的籽粒产量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以甘春25号的产量最高,其次是06044-3-7-12品系,分别比西旱2号显著增产了6. 15%和3. 17%。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甘春25号能维持一个相对较优的生理状态,代谢功能较强,最终较其它品种增产2. 89%~2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