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7年, 6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周道玮, 张平宇, 孙海霞, 钟荣珍, 黄迎新, 房义, 李强, 王婷
    2017, 6(03): 161-173.
    为深入理解我国食物供给安全,完善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生产对策,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分地区研究了粮食、饲料粮和动物性食物的生产与消费。根据地域临近和气候相似原则,将我国31个省区归纳划分为7个粮食生产毗邻区,基于动物性食物生产及其饲料粮消费,分析了各毗邻区粮食消费构成,论述了其未来发展途径。结果表明,各毗邻区内,粮食生产总量都可以满足本区内的口粮及工业粮需求,全国口粮及工业粮数量供给安全;饲料粮及动物性食物生产是我国食物安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西部区及中部区的饲料粮生产与消费基本平衡,需要稳定维持粮食生产,促进草食动物生产;东北部区是我国饲料粮主要生产供应区,东南部区是我国饲料粮主要消费需求区,每年需要从东北部区调入0.5亿吨原粮,0.2亿吨饲料粮转化的动物性食物。促进东北部区饲料粮在本地的动物性食物转化,特别是通过牛羊等草食动物进行转化,具有多方面积极意义;东南部区在增加粮食生产的同时,需要限制猪肉生产,促进草食动物生产。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出发,大力促进草食动物生产,压减猪肉生产,可大幅削减饲料粮消费,在维持我国粮食总产量6亿吨情况下,仍可保障我国粮食及肉品供给安全。
  • 吴艳, 肖国滨, 叶川, 李亚贞, 黄天宝, 刘小三, 肖小军, 吕伟生, 陈明, 秦超, 郑伟
    2017, 6(03): 174-179.
    为研究共生期对再生稻套播油菜性状及产量影响,设置油稻共生期0(T1)、3 d(T2)、5 d(T3)、7 d(T4)和10 d(T5)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1)油菜产量和共生期呈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y=-8.98x~2+93.817x+1 864.6,R~2=0.848),其中共生期为5 d时产量最高,达2 179.8 kg·hm~(-2);(2)油菜全苗期密度随着其与再生稻套播共生期的延长而不断增加,而蕾薹期、盛花期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苗体稳定后密度大小为T3>T2>T1>T4>T5;(3)共生期与一次有效分枝、分枝有效角果数、全株有效角果数、单株生物量和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每角粒数和植株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和千粒重相关不显著(p>0.05)。说明不同再生稻套播油菜共生期通过影响油菜植株密度、单株产量等相关指标进而影响油菜产量,因此适宜的共生期有利于油菜产量的构建。
  • 马林, 师伟杰, 丁亮, 朱琳
    2017, 6(03): 180-184.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2种土壤调理剂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施用土壤调理剂后对盐化潮土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免申耕"和"禾康"土壤调理剂可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增加,水溶性盐总量显著降低,显著提高土壤通透性。施用这2种土壤调理剂后,有利于玉米生育期的延长,收获期的延迟,改善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和经济性状。施用2种土壤调理剂较CK分别增产20.5%和23.1%,分别新增经济效益12.5%和15.2%。施用"禾康"调理剂后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施用2种土壤调理剂对河西地区盐化潮土的改良效果和玉米增产效果显著,适宜本地区推广。
  • 李晓兰, 相吉山, 张艾明, 王永, 杨晓龙
    2017, 6(03): 185-191.
    为进一步了解玉米田覆膜后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对覆膜和未覆膜玉米田土壤线虫群落的营养类群和生活史类群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调查的土壤中相对多度≥10%的属有巴兹尔属(Basiria)、真滑刃属(Aphelenchus)、丝尾垫刃属(Filenchus)、垫咽属(Tylencholaimus)、拟丽突属(Acrobeloides)和丽突属(Acrobeles),不同处理中土壤线虫个体数的顺序为覆膜1年>未覆膜>覆膜4年。覆膜处理影响了土壤线虫的营养类群和生活史类群的个体数和相对丰度,连续覆膜4年食真菌线虫、食细菌线虫和植物寄生线虫的个体数量均显著降低,捕食-杂食线虫数量稳定但相对丰度却显著增加;覆膜种植玉米4年后c-p2类群数量和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而c-p4类群却显著增加。不同处理间F/B和NCR值无显著差异,但土壤分解主要依靠细菌分解途径。MI、MI2-5、MMI、MMI2-5和PPI指数在覆膜4年的处理中均显著增加,连续覆膜4年的玉米田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因此,线虫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对玉米田土壤生态系统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 赵旭, 王文丽, 李娟
    2017, 6(03): 192-198.
    利用从渭源县山地采集的30份样品,采用刚果红染色法和液体摇瓶发酵法筛选出了1株能够在15℃条件下降解羧甲基纤维素、玉米秸秆纤维素和高产纤维素酶的真菌菌株D5,同时测定了该菌株纤维素酶活力和对玉米秸秆的降解能力,并通过ITS r DNA序列分析对该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菌株D5液体培养7 d的木聚糖酶活为52.7 U·m L~(-1),CMCase酶活为31.5 U·m L~(-1),滤纸酶活为29.6 U·m L~(-1);菌株D5在玉米秸秆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里发酵10 d,玉米秸秆的失重率为29.8%。菌株D5经ITS r 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Penicillium sp.,在玉米秸秆降解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刘智琦, 周文甲, 高扬, 卜庆云, 徐启江
    2017, 6(03): 199-207.
    以粳稻品种空育131为材料,经EMS诱变获得一个株型突变体,其表型为植株矮化、分蘖增加及粒型较小等,命名为dmt(dwarf and more tillers)。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所控制。利用独脚金内酯的类似物GR24处理dmt突变体能够恢复野生型表型,说明dmt突变可能与独脚金内酯合成途径相关。利用dmt与空育131构建回交群体,基于BSA和Mut Map相结合的方法,将突变位点定位于第4染色体的LOC_Os04g46470位点,测序表明,该基因在第5个外显子最后一个碱基发生了G到A的突变,使该基因错误剪切,104 bp的第5内含子被转录,导致该基因移码突变。LOC_Os04g46470编码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7(carotenoid cleavage dioxygenase 7,CCD7),是独脚金内酯合成途径的基因。此外,突变体中CCD7的表达量高于对照,也证明dmt中独脚金内酯合成途径突变,造成负反馈抑制减弱。
  • 丁亮, 马林, 张红菊
    2017, 6(03): 208-216.
    以陇椒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有机复合基质栽培下叶面喷施GA_3对设施蔬菜辣椒生长发育、果实产量、品质及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200 mg·L~(-1)和250 mg·L~(-1)GA_3均显著增加了辣椒生育期的植株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降低了落花落果率,增加了辣椒长度、直径、果皮厚度、单果重和产量,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喷施200 mg·L~(-1)的GA_3植株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单果(鲜)重和单株平均产量与对照(清水)相比分别提高11.8%,22.5%,16.1%和7.6%。叶面喷施200 mg·L~(-1)和250 mg·L~(-1)的GA_3均显著增加了辣椒果实中维生素(Vc)、可溶性蛋白、还原糖及可溶性糖含量,改善了辣椒果实的品质。喷施200 mg·L~(-1)的GA_3处理辣椒果实Vc、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在盛果期和拉秧期与对照(清水)相比分别增加了19.7%和22.6%,18.4%和14.8%,15.0%和14.9%。此外,叶面喷施200 mg·L~(-1)和250 mg·L~(-1)的GA_3均显著增加了辣椒果实脱落酸(ABA)和吲哚乙酸(IAA)平均含量,而对玉米素(ZR)平均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从经济效果考虑,叶面喷施200 mg·L~(-1)GA_3三次是设施蔬菜辣椒栽培中高产优质的实用技术。
  • 范继红, 毕红艳, 高琼, 马喆, 贾建学
    2017, 6(03): 217-222.
    为了探索丛枝菌根(AM)真菌对甘草的侵染特性,揭示土壤相对含水量不同条件下AM真菌对甘草生长及甘草酸含量的影响,以盆栽甘草为研究对象,分别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聚丛球囊霉(G.aggregatum)和幼套球囊霉(G.etunicatum)4种AM真菌,研究了土壤在不同相对含水量条件下AM真菌对甘草的侵染率及侵染后甘草的株高、主根长、地上干重、地下干重及甘草酸含量等,结果表明,接种的4种AM真菌均能与甘草形成丛枝菌根,形成了丰富的丛枝、泡囊结构,侵染率达到70%以上,显著促进了甘草的生长;在50%和65%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条件下,AM真菌都对甘草生长有促进作用,在土壤相对含水量小于35%时,甘草生长不良,甘草酸含量低;综合分析土壤在各个不同相对含水量处理中,接种摩西管柄囊霉的甘草适应生长的范围更大,甘草酸含量更高,综合来看,摩西管柄囊霉更有利于提高甘草对干旱的适应性,促进甘草生长效果显著,并且在干旱条件下仍保持较高的甘草酸含量。
  • 张依南, 周亮广
    2017, 6(03): 223-233.
    淮河流域处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干旱频发。利用淮河流域各省、市、自治区20个气象台站1951年-2008年逐日降水量数据,运用WAP(Weighted Average of Precipitation)指数、空间克里格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淮河流域农业干旱分区进行时空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时间上,1951年-2008年淮河流域WAP指数整体上呈现明显波动,平原轻旱区的WAP指数波动最大,出现干旱的变异性最大,但干旱程度较低,平原中旱区的WAP指数波动最小,出现干旱的变异性较小。在空间上,淮河流域WAP指数总体呈现从西北向东南、从内陆向沿海递增趋势,并有两个高值中心:以淮安为代表的平原轻旱区处于东南高值中心,其WAP值为2.49,区域内干旱程度最低;以信阳和六安为代表站点的山丘重旱区中的豫西山丘区位于西南部高值中心,其WAP值为2.58。但由于WAP指数主要适用于反映平原地区的干旱程度,对山区干旱程度的反映效果不佳,因此,在平原地区,WAP值呈现低丘陵平原重旱区-低丘陵平原轻旱区-平原中旱区-平原轻旱区的递增趋势,干旱程度呈递减趋势。淮河流域农业干旱分区的时空差异对比分析,可为各农业干旱分区提供不同的抗旱防灾参考。
  • 高赟, 吕和平, 周云丽
    2017, 6(03): 234-241.
    穴盘尺寸和基质种类显著影响蔬菜育苗质量,本研究选用每540 mm×280 mm面积内50孔、72孔、128孔的不同规格穴盘,3种不同类型基质进行花椰菜穴盘育苗,测定幼苗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以筛选最适宜花椰菜育苗的穴盘规格和基质类型。结果表明:72孔花椰菜出苗率显著高于50孔和128孔。播种60 d后,72孔花椰菜幼苗株高、茎粗以及壮苗率显著大于50孔和128孔,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128孔,但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叶绿素a和叶绿素a+b含量显著低于50孔,略高于128孔;叶绿素b和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128孔,与50孔差异不显著。不同基质处理中,T1(V_(玉米秸秆)∶V_(牛粪)∶V_(草炭)∶V_(蛭石)∶V_(珍珠岩)=1∶2∶1∶1∶1)发芽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播种60 d后,T1花椰菜幼苗株高、茎粗、壮苗率、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叶绿素a含量和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大于T2(盛禾牌瓜果蔬菜富养基质,有机质≥45%),所以规格为72孔的穴盘与T1基质配比结合效果育苗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