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5年, 4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周道玮, 孙海霞, 钟荣珍, 黄迎新, 梁存柱, 刘钟龄
    2015, 4(03): 97-103.
    为了促进草原放牧饲养的科学化管理,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的生物量形成过程和适宜的放牧要素参数。结果表明,内蒙古典型草原的生物量形成过程为单峰型生长曲线,日产量为双峰型生长曲线,春季适宜的放牧开始时间为5月中下旬,放牧频次宜为1/30天(放牧间隔期为30天),放牧期内最佳载畜率为8个羊单位~9个羊单位,9月下旬或10月上旬结束放牧,放牧120 d~140 d,放牧季单位面积羔羊生长增重潜力为160 kg~180 kg,并至少增加23%的草产量,具有极好的经济效益。表1,图5,参27。
  • 刘旻霞, 刘洋洋, 陈世伟, 安琪
    2015, 4(03): 104-112.
    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山地12科59种主要植物进行光合测定,并结合对不同坡向植物群落的样方调查,分析了各种植物之间以及不同功能群之间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光合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1)合作地区高寒草甸山地主要物种在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Tr)、蒸腾速率(G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4个光合特性参数上的差异显著,表明各植物种以各自独特的方式适应高寒草甸山地环境;在功能群(莎草、禾草、豆科及杂草)水平上,各功能群之间的差异亦显著。光合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禾草>莎草>豆科>杂草,水分利用效率则是莎草>禾草>豆科>杂草;蒸腾速率除了禾草相对较高外,其他三个功能群变化不大;气孔导度则是莎草与禾草均低于豆科与杂草。2)坡向梯度上植物群落组成发生明显变化,阳坡主要组成物种为莎草和禾草;而阴坡则主要由杂草组成,豆科的相对多度在半阴坡、半阳坡达到最大。在蒸腾速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莎草与禾草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豆科与杂草。因此,在高寒草甸保护和退化恢复过程中,所选出的高光效、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植物种在当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有很高利用价值。图3,表2,参21。
  • 杨艳丽, 李秀军, 陈国双, 张继涛, 鲁新蕊
    2015, 4(03): 113-119.
    为了评价生物质炭与盐酸配施对苏打盐渍土的改良效果,本研究将不同配比的生物质炭和盐酸混合,添加于苏打盐渍土中,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生物质炭和盐酸混合处理对轻度、中度苏打盐渍化土壤的p H、电导率、容重、渗透系数影响,以及所生长作物燕麦株高和干重等的影响。结果表明,2%生物质炭配合30 m L·kg-1的0.5N盐酸处理,使轻度苏打盐渍化土壤的p H降低到7.61,容重下降19.2%,渗透系数升高31.6%,燕麦株高增加6.3%,干重增加65.5%,改良效果与施用脱硫石膏的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可以作为轻度苏打盐渍化土壤的改良剂配方;5%生物质炭和10 m L·kg-1的0.5N盐酸组合处理,使中度苏打盐渍化土壤p H降低到8.06,容重下降19%,渗透系数从2×10-4cm·s-1升高到1.7×10-4cm·s-1,燕麦长势良好,可以有效改良中度苏打盐渍化土壤。表1,图12,参20。
  • 王琦, 师尚礼, 曹文侠
    2015, 4(03): 120-124.
    草地耕作技术是澳大利亚农场主自主发明的草地管理系统,该系统将多年生牧草和一年生作物进行穿插种植,使粮食和牧草真正实现多年循环生产。用少耕或免耕播种机将一年生冬季生长的作物(C3植物)直接播种于夏季生长的多年生牧草(C4植物)中间,当多年生牧草进入休眠期,一年生作物完成生育周期,从而实现全年循环生长,减少土地休闲和裸露。作物和牧草紧密衔接生产控制放牧系统,该系统具有高效、可持续、低投入和高灵活性等特点,多年生牧草与一年生作物兼容生长和再生农业吸引广大农场主兴趣。图4,参19。
  • 周珺, 褚君强, 林位夫, 王军
    2015, 4(03): 125-130.
    开展了不同叶篷对橡胶幼树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剪去部分叶篷使得橡胶幼树顶芽抽长提前或延后,导致顶篷叶的叶片物候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因剪去叶篷的位置不同或剪去的叶量多少而不同;剪去叶片对橡胶幼树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剪去叶片数越多对茎粗、株高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但未观测到少量剪叶所致的生长补偿作用,剪叶对生长的抑制作用似乎与剪去大量叶片所致的养分损失和减少的光合面积有关;叶篷对植株生长的影响存在位置效应,橡胶幼树茎粗、株高生长的抑制作用因剪去叶篷的位置(含多个叶篷不同位置的组合)而不同。不同位置的叶篷叶片对茎粗、株高生长贡献率大小不同的原因尚有待于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对控制植株生长、叶片保护、叶片修剪等有一定指导意义。图2,表3,参20。
  • 马世军, 闫治斌, 赵芸晨, 李玉军, 王学, 秦嘉海, 肖占文, 姚爱梅
    2015, 4(03): 131-139.
    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连续种植制种玉米13年的基地上,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豆粕有机生态肥配方筛选及对土壤特性和吉祥一号玉米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玉米产量因素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硫酸锌>玉米专用肥>土壤酵母肥>豆粕有机肥;豆粕有机生态肥最佳配方为:硫酸锌60 kg·hm-2:土壤酵母肥300 kg·hm-2:豆粕有机肥4 500 kg·hm-2:玉米专用肥1 320 kg·hm-2。豆粕有机生态肥施用量与玉米产量间的肥料效应回归方程为y=5.66+0.465 1x+0.023 2 x2,经济效益最佳施肥量为4.70 t·hm-2,玉米理论产量为8.36 t·hm-2。施用豆粕有机生态肥与传统化肥比较,土壤容重和p H分别降低3.5%和1.0%;总孔隙度、团聚体和饱和持水量增加6.4%、11.7%和6.4%;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增加1.5%、1.1%、4.2%和6.2%;真菌、细菌、放线菌和菌体总量增加121.4%、34.8%、20.5%和28.6%;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增加62.2%、44.9%、37.9%和62.5%;玉米株高、茎粗、生长速度和地上部分干重增加14.8%、24.3%、14.7%和41.8%,穗粒数、穗粒重和百粒重增加5.4%、12.7%和12.9%;产量和施肥利润增加12.7%和1 489.02元·hm-2。表11,参38。
  • 姚志龙, 李志军, 赵爱萍
    2015, 4(03): 140-144.
    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分布分布规律的影响,科学施用有机肥,改善黑垆土缺氮和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低下的局面。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对庆阳市黒垆土区的果园土壤、牧草地土壤、大田作物土壤分三个层次,进行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0~20 cm和20 cm~40 cm果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最高,苜蓿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次之,玉米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最低;三种种植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第一层(0~20 cm)>第二层(20 cm~40 cm)>第三层(40 cm~60 cm);受种植制度、施肥和气候因素影响,20 cm~40 cm和40 cm~60 cm土层土壤全氮量和有机质含量变幅大于0~20 cm土层;各层土壤全氮量和有机质含量均呈显著的直线相关性。有机肥投入和耕作管理是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空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不同土层有机质和全氮相关性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图4,表2,参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