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5年, 4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戴漪晨, 黄铎, 王福玲, 林汉明
    2015, 4(01): 1-11.
    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但土地的盐碱化却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了解大豆耐盐的遗传和分子机制有助于挖掘盐碱地大豆产量潜力。栽培大豆(Glycine max)和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基因组的完成,极大推动了组学的发展进程,而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在大豆耐盐机理研究中的应用为大豆的耐盐机理研究聚集了大量重要数据,为解决盐碱地大豆生产瓶颈建立了基础。本文主要对近期运用组学进行大豆耐盐机理研究的论文进行了综述。表6,参47。
  • 杨洪涛, 王志春, 杨帆, 安丰华
    2015, 4(01): 12-18.
    以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植被条件下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土土壤容重、入渗速率变化及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容重差异显著,在采样深度0~20 cm及20 cm~40 cm范围内,芦苇条件下苏打盐渍土土壤容重值最高,且随着采样深度增加而增加;羊草条件下苏打盐渍土土壤容重值最小,且随着采样深度增加而减小。植被覆盖可以增加苏打盐渍土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入渗速率拟合的方程与实测值在时间为110 min内时基本吻合。图1,表4,参32。
  • 李彦生, 王光华, 金剑
    2015, 4(01): 19-26.
    大气CO2浓度的升高通过植物-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土壤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大气CO2浓度升高,影响许多植物生长发育过程,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输入量。与此同时,土壤微生物的群落与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参与土壤碳的转化,深刻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文章分析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影响农田土壤碳循的有关过程,包括高CO2浓度条件下,作物地下部分的生长响应,以及向土壤中输入作物光合有机物量和质的变化,探讨了土壤碳库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反馈的土壤微生物作用机制,进一步解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土壤碳与大气CO2浓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研究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土壤微生物作用机制是预测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农田土壤碳循环规律的关键。图1,参79。
  • 张芬琴, 陈修斌, 李翊华, 许耀照, 程生慧
    2015, 4(01): 27-33.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密度(W1:5.00×104株·hm-2、W2:4.04×104株·hm-2;W3:3.33×104株·hm-2)与整枝方式(F1:双杆;F2:三杆;F3:四杆)对河西走廊灌漠土日光温室彩椒果期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4.04×104株·hm-2(W2)、三杆整枝(F2)的密度与整枝组合(W2F2),其交互作用对彩椒光合特性和单位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彩椒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值最高分别为25.9μmol CO2·m-2·s-1、5.7 mmol·m-2·s-1、295 mmol H2O·m-2·s-1和246 ul·L-1,产量最高可达为11.2 kg·m-2。各处理间对植株净光合速率影响的顺序为:W2F2>W3F2>W1F2>W3F1>W2F1>W1F1>W3F3>W2F3>W1F3。各处理对产量高低的影响顺序分别为W2F2>W1F2>W3F2>W1F1>W1F3>W2F1>W3F3>W3F1>W2F3;不同处理间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和PSII活性(Fv/Fo)变化的趋势基本相同,其比值的变化规律为:W2F2>W3F2>W1F2>W3F1>W2F1>W1F1>W3F3>W2F3>W1F3;同时处理W2F2的彩椒植株叶片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 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 N)值最高,光抑制程度最低,处理W1F3的F'v/F'm值和光抑制程度最高。图2,表7,参16。
  • 陈升龙, 梁爱珍, 张晓平, 陈学文
    2015, 4(01): 34-41.
    近些年土壤固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在诸多影响土壤固碳的因素中,团聚体结构对土壤有机碳的物理保护机制是研究的焦点。土壤中原始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和团聚体结构形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方式以及施肥措施发生变化后,团聚体及其结构在土壤有机碳固定中的作用变得更加凸显。团聚体结构包含众多的孔隙,这些孔隙的大小、数量、形状以及空间分布等都会影响土壤中水分运移、植物根系生长、土壤生物活动以及土壤有机碳分配,它们相互作用影响土壤中有机碳的固定。本文分析了水分、植物根系以及土壤生物与团聚体孔隙结构之间的关系,阐述了这些因素在土壤有机碳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并对目前研究的不足进行了概述。同时,阐述了不同CT(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在土壤团聚体结构探测中的应用及其对结构数据的提取方法,探讨了团聚体孔隙结构对有机碳固定的影响,展望了团聚体结构对有机碳固定影响需要加强的研究内容。参66。
  • 陈双, 潘凤娟, 周长军, 李春杰, 华萃, 毛彦芝, 胡岩峰, 田中艳, 焦晓光, 王从丽
    2015, 4(01): 42-47.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严重制约大豆生产的重要世界性病害,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域之一,田间种植抗线3号生理小种的品种抗性已减弱甚至丧失,但线虫具体发生怎样的变异还不清楚。目前,Riggs和Schmit的鉴别标准已不能满足当前小种的鉴定,通过线虫的卵量来比较鉴别寄主的抗性差异可能将是更进一步分析小种变异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在田间鉴别寄主初步鉴定变异的地块,采取了安达地区两个地点的土样进行单孢囊分离培养和温室生理小种鉴定,同时也采取了山东泰安4号生理小种的田间土样作为对照。每个土样进行单孢囊繁殖,然后扩繁接种鉴别寄主,35 d~40 d后调查植株根表和土壤里的雌虫总数,再研磨雌虫收集卵量。利用孢囊的雌虫指数温室盆栽结果鉴定出安达的两个土样和山东的样品都是4号生理小种,但是通过线虫卵量和对照感病品种Lee比较,却发现安达的两个样品和山东的4号样品有很大的差异。田间初步实验和温室盆栽鉴定结果表明安达地区3号生理小种已经发生变异,温室试验表明该地区存在4号小种,且小种的毒性有明显的分化。图2,表2,参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