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4年, 3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杜维广, 盖钧镒
    2014, 3(03): 81-92.
    以提高C3作物大豆光能利用率实现培育超高产大豆新品种的目标为主线,以能量论观点推算大豆产量界限,提出中国大豆超高产育种目标,并从大豆生物量、表观收获指数、生育期、花荚脱落性状、超高产理想株型育种及高光效育种等方面叙述了与超高产大豆育种相关研究的新进展。认为培育和推广超级豆是继有性杂交育种之后,提高大豆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大豆产量突破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超高产理想株型育种和高光效育种是大豆超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同时对中国大豆超高产育种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 刘胜群, 郭金瑞, 张卫建, 任军, 宋振伟, 阎孝贡, 宋凤斌, 朱先灿
    2014, 3(03): 93-98.
    种植密度增加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但也增加了群体水分的竞争。为了研究玉米穗下节间和根系水分状况对密度的响应,文章以春玉米为对象,在低密(4.50万株·hm-2)、中密(6.75万株·hm-2)和高密(9.00万株·hm-2)条件下测定玉米茎秆和根系水分状况。结果显示在生育前期,茎秆含水量受密度影响较小,而生育后期其茎秆含水量受密度影响较大。根系中的第一至第四层节根的含水量均值密度影响较小,而第五至第七层节根的含水量受密度影响较大,且中密条件下最高,其次是高密,低密条件下最低。而第一至第四层节根的相对含水量以低密条件下最高,中密次之,高密条件下最低;而第五至第七层节根相对含水量以中密条件下为最高,其次为低密,高密条件下最低。
  • 胡兴艺, 李正最, 李炳辉
    2014, 3(03): 99-104.
    根据土壤墒情与电学RC(Resistance capacitance)电路电流变化规律的共同特征,从理论上对土壤墒情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利用瞬时单位线法推求土壤含水量的表达式。通过对湘乡实验站土壤重量含水率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进行对比分析,其平均相对误差小于0.02。实例证明,RC阻容模型之瞬时单位线法推求土壤含水量简单实用,可为干旱分析和土壤墒情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刘四义, 贾淑霞, 张晓平, 陈学文, 张士秀, 孙冰洁, 陈升龙, 窦永静
    2014, 3(03): 105-111.
    土壤微生物量和呼吸对秸秆还田后的分解转化及碳固存效果有着显著的响应。为了探明在还田条件下,不同类型秸秆及其碳氮含量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呼吸的影响,研究将玉米和大豆不同植株部位秸秆与耕层黑土混合,置于25℃恒温条件下培养61 d。在第61 d测定土壤的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矿质态氮和微生物呼吸速率,并分析比较它们在不同处理中的差异及其与秸秆C、N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秸秆添加下的土壤MBC大小表现为:大豆根>玉米茎下部>大豆茎>玉米叶>玉米茎顶部>玉米根>大豆叶,土壤MBN的大小表现为:玉米茎下部>玉米叶>大豆根>玉米根>玉米茎顶部>大豆茎>大豆叶。除大豆叶外,其它处理的土壤MBC/MBN均显著小于空白处理。秸秆含碳量与MBC、MBN、MBC/MBN、微生物呼吸速率、呼吸熵之间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秸秆含碳量与土壤矿质氮含量之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MBC、微生物呼吸速率、微生物呼吸熵均与秸秆含氮量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不同秸秆添加下的微生物呼吸速率和呼吸熵的大小表现基本一致,且呼吸速率、呼吸熵两者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大豆茎、大豆叶的呼吸速率和呼吸熵显著大于玉米秸秆2倍左右。研究说明秸秆还田促进了细菌、放线菌等C/N较低的微生物生长繁殖,含氮量高的秸秆不利于还田后期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呼吸速率及活性的保持,土壤微生物活性比微生物量对秸秆分解、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影响更大。
  • 朱向明, 韩秉进
    2014, 3(03): 112-116.
    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供磷水平对苗期大豆根系形态特征及吸水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同一时期,供磷水平对根干重的影响小于对地上部干重的影响,缺磷胁迫促进了根干重和根冠比增加;供磷水平对大豆根系形态影响显著,大豆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基本随供磷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0~1 mm直径范围内根长所占比例最高,约在93%以上;磷素浓度介于0~30μmol·L-1之间时,大豆日平均吸水速率随磷素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磷素浓度大于30μmol·L-1时,反而随着磷素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由此可见,大豆根系对不同浓度磷素处理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表现为"低促高抑"现象,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 何龙雪, 王洋, 刘强, 张静静, 范宇
    2014, 3(03): 117-121.
    以长春近郊蔬菜种植区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中As、Hg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蔬菜土壤中As、Hg的含量均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值,即土壤中As、Hg含量基本上不会对植物生长造成危害,适合于蔬菜种植,但As、Hg含量普遍超过了长春市土壤背景值,且呈现出明显的累积效应。分布特征表明:长春市近郊蔬菜土壤中As、Hg含量可能主要来源于煤炭等燃料的燃烧,最终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土壤,其中东北与西南区域土壤中As、Hg含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As、Hg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与有机质显著相关,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As、Hg含量均与pH无显著相关性。总体上菜地土壤具有低潜在生态风险,但局部地区达到了较强的生态危害程度;As呈现低度潜在生态风险,而Hg具有较强潜在生态风险,故应着重加强控制Hg的输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