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3年, 2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刘胜群, 宋凤斌, 朱先灿, 张卫建, 任军, 宋振伟, 郭金瑞, 阎孝贡
    2013, 2(04): 145-149.
    密度增加使玉米倒伏抗性降低。玉米穗下节间某些性状与倒伏抗性之间密切相关。为了研究玉米穗下节间与倒伏抗性相关的性状对密度的响应,以春玉米为对象,考察了低密(4.50×104·hm-2)、中密(6.75×104·hm-2)和高密(9.00×104·hm-2)条件下玉米穗下节间(自茎节基部向上的伸长节间,依次为S1,S2,…)的直径、长度、茎粗系数、节间鲜质量与长度比以及茎节鲜密度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密度的响应。结果显示,玉米穗下节间直径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S7-S9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其长度出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其它茎节的长度在不同种植密度之间的差别各不相同。灌浆期茎粗系数变化趋势是随着茎节数增加而下降,除S3、S4和S10外,其余各茎节均是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茎粗系数逐渐下降。从拔节期到完熟期节间鲜质量与长度比逐渐下降,从低密到高密其数值也下降。茎节鲜密度从拔节期到开花期,其茎节鲜密度升高,从开花期到完熟期则呈现降低趋势,不同密度比较,随着密度升高而升高。
  • 李忠芳, 唐政, 李继光, 娄翼来, 董旭
    2013, 2(04): 150-156.
    系统分析了我国辽宁典型褐土区阜新和凌源市2个玉米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点的数据资料,研究化肥N、P和有机肥(M)的不同组合(N、NP、M、MN、MNP)及不施肥(CK)各处理下玉米产量变化、产量可持续指数(SYI)及其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结果显示,M、MN、MNP处理下土壤有机质(SOM)含量比CK、N、NP处理显著增加5.2 g·kg-1~11.1 g·kg-1;各试验点不同施肥下玉米产量差异大,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中MNP处理的产量最高(阜新6 757 kg·hm-2、凌源10 467 kg·hm-2),但其与化肥(N、NP)处理间无显著差异;MN和MNP处理的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分别为0.50和0.54,显著高于其他处理(N、NP、M、CK),表明增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可持续性。施用有机肥下,SOM含量与SYI呈极显著正相关(R2=0.74),表明配合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SOM含量,进而提高玉米产量的可持续性。
  • 娄利娇, 刘宝江
    2013, 2(04): 157-163.
    土地盐碱化导致大面积土地资源的丧失,威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严重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用遥感手段监测土壤盐碱化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地面受不同的植被所覆盖,特别是在大尺度下植被类型纷繁复杂,利用遥感数据通过传统的NDVI-T s特征空间来反演大尺度下土壤湿度时往往会增大反演误差。本文使用landsat8数据,考虑到不同植被对NDVI-T s特征空间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农田和草地覆盖下的特征空间,并结合地面实际测量的土壤湿度数据,分析干旱植被指数(TVDI)与实际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并以此来反映传统NDVI-T s特征空间引起的在大尺度反演土壤湿度的误差。结果发现:整体区域为0.16,农田为0.22,草地为0.35;并分别通过了0.01、0.1、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从以上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在利用TVDI反演大尺度土壤湿度时,不能将所有的植被类型一起作为NDVI-T s特征空间来计算TVDI,不同的植被类型需要分开以提高土壤湿度反演的精度。
  • 陆欣春, 韩晓增, 邹文秀
    2013, 2(04): 164-172.
    磷素供应是限制作物产量的重要因子之一,作物对磷肥当季利用率较低,其吸收的磷大部分来源于土壤,从而作物对土壤磷的高效利用成为关注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磷肥施入土壤后形态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提高作物对土壤磷素吸收利用机制,解磷微生物对土壤无效磷转化机制等方面研究进展,以期为作物对土壤磷素高效利用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朱向明, 韩秉进
    2013, 2(04): 173-176.
    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供氮水平对苗期大豆生长和根系吸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阶段,营养液氮素浓度为2 mmol·L-1的处理,大豆地上部干物重和根干重均为最大,供氮水平对根干重的影响小于对地上部干重的影响;播种后30 d内,供氮水平对单株大豆日平均根系吸水速率的影响较小,30 d后大豆日平均根系吸水速率随营养液氮素浓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大后平稳的趋势;最优水分条件下,单位根长潜在吸水系数并非一个常数,它受供氮水平和生长阶段的影响。
  • 杜书立, 李浩, 陈强, 王禹辰, 刘利春, 窦家刚, 张兴义
    2013, 2(04): 177-182.
    黑土区沟状侵蚀分布广泛,已经严重损毁农田并影响商品粮基地的大型机械化生产作业。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结合地形地貌数据、野外侵蚀沟调查数据,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和讨论了黑龙江省引龙河农场侵蚀沟数量、毁地面积、分布规律、以及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在研究区农地内,单位面积内的侵蚀沟数量、沟壑密度和毁地面积均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多,沟壑密度和毁地面积在分别到达峰值0.19 km·km-2和0.09 hm2·km-2后开始下降;阴坡的沟蚀大于阳坡;自1985年,耕地面积增加达6 000 hm2,增加了26.9%,均来自于草地和林地开垦,分别为3 200 hm2和2 700 hm2,占1985年草地总面积和林地总面积的20%以上。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耕地的过程中,草地开垦更易发生土壤侵蚀形成侵蚀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