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3年, 2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于镇华, 元野, 刘居东, 王光华
    2013, 2(03): 105-111.
    为动态比较土壤垦殖前后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是否发生变化,利用Biolog-Eco技术对不同季节自然恢复(NR)和垦殖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NoF)、施化肥(CF)和化肥配施有机肥(CFM)]黑土微生物在4℃、15℃和28℃培养温度下的代谢功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处理在同一采样时期不同培养温度下,Biolog微孔板的单孔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值均表现为28℃>15℃>4℃,即微生物代谢活性随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同一采样时期样品在相同培养温度下黑土微生物对碳源的代谢能力总体呈现为NR>CFM>CF>NoF。微生物在积雪融化期和积雪覆盖期对碳源的利用能力高于植物生长季节。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显示,不同采样时期NoF样品和其它3种处理相比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差异较大;NR、CF和CFM在作物非生长季节(3月、4月和12月)的样品在PCA图中分散度小于在作物生长季节(6月)的样品。该研究结果综合表明,垦殖处理较自然恢复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代谢能力,但并未改变微生物群落功能;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存在差异,NR、CF和CFM细菌群落在作物生长的夏季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差异最大。
  • 张丽敏, 何腾兵, 徐明岗, 娄翼来, 张佩, 王小利
    2013, 2(03): 112-116.
    通过4 a的田间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在玉米收获后采集0~40 cm土层的土样,研究了贵州省典型旱地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的短期固碳效果不明显,在试验的前3 a,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相比土壤碳氮储量无明显变化;但4 a后,保护性耕作的0~20 cm和20 cm~4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比传统耕作分别显著提高7.1%和8.5%,表层(0~20 cm)土壤氮储量显著提高7.7%;就0~40 cm土体而言,4 a后保护性耕作土壤有机碳氮储量比传统耕作分别显著提高7.7%和6.5%。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碳:氮比的影响不明显。从长远的提升土壤碳氮储量的角度来看,保护性耕作是喀斯特地区值得推广的农田管理措施。
  • 刘胜群, 宋凤斌, 朱先灿, 王洋, 齐晓宁
    2013, 2(03): 117-121.
    以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晚播春玉米倒伏发生类型、程度,同时测定与倒伏密切相关的性状。结果显示:晚播条件下,春玉米倒伏率显著增加,茎倒伏(SL)率高于根倒伏率;茎秆第2-7节间是茎折的主要发生部位,其中第3、4节间最为严重;晚播玉米株高显著降低(p<0.05,下同),穗位高和穗高系数显著增加;晚播玉米第2-4节间直径显著降低而长度显著升高,同时其惯性矩和抗弯截面系数显著低于适期播种玉米。
  • 张洁, 丁志强, 李俊红, 蔡典雄, 张建君, 姚宇卿, 吕军杰
    2013, 2(03): 122-126.
    依据洛阳地区20 a(1971年-1999年)的降雨量,以每月占年平均降雨量的加权值进行分配,利用干旱棚模拟不同降雨年型,研究了不同水肥处理对大豆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盛花期F0、F m值较大且处理间波动大,在结荚期和鼓粒期变化较平缓;F v值各时期变化均较大,说明F v受水肥的影响较大;F v/F m和F v/F0总体趋势相同,结荚期>鼓粒期>盛花期,N52.5P56W382.5的F v/F m和F v/F0的值在各生育期均较高,说明此水肥耦合较适宜大豆的生长。水肥耦合呈现以下规律:N、P水平相同,水分高产量高;在欠水年和丰水年,P肥相同的情况下,N肥高的产量高,但处理之间无差别;在平水年的情况下,不同施肥水平呈现出不同变化。水分是产量的主导因素,产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增加每株荚数和百粒质量来实现的。
  • 邹文秀, 杨春葆, 江恒, 韩晓增, 郝翔翔, 李猛
    2013, 2(03): 127-131.
    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性是土壤的重要性质之一。在平坦区黑土田块尺度上利用环刀取样测定20 cm~140 cm土层土壤的密度、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利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土壤物质性质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土壤密度、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属于弱度变异。除了20 cm~40 cm田间持水量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异系数属于中度变异以外,密度、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在黑土剖面20 cm~140 cm内的水平方向上的变异均属于弱度变异。因此,在平坦黑土区的田块尺度上剖面土壤物理性质具有比较大的稳定性,可以为做空间变异研究分析的采样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 王农, 陈学文, 赵晓霞, 时秀焕, 张晓平, 梁爱珍, 贾淑霞
    2013, 2(03): 132-137.
    利用最小限制水分范围(LLWR)来评价不同耕作方式(免耕和秋翻)对土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NT)较秋翻(MP)显著增加了5 cm~20 cm的土壤密度,计算LLWR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分别由田间持水量和土壤硬度决定,NT和MP处理的LLWR值在0.155 cm3·cm-3~0.174 cm3·cm-3之间且表现出前者小于后者的规律性。LLWR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可以用来评价耕作方式对土壤密度的影响。
  • 孙冰洁, 张晓平, 贾淑霞
    2013, 2(03): 138-144.
    农田土壤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受人类影响最多的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参与调节大部分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在土壤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措施的变化会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又影响着微生物的群落特征等。因此为深入探究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简述了农田土壤物理性质(密度、孔隙、水分、温度)及化学性质(土壤pH、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并且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