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3年, 2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张静静, 刘景双, 王洋, 孙崇玉, 刘强, 周秋红
    2013, 2(02): 65-70.
    以吉林省典型黑土区-德惠市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地统计学方法系统研究了玉米带耕层土壤(0~20cm)中Pb、Cu、Zn的含量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德惠市黑土中Pb、Cu、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8mg·kg-1、19.1mg·kg-1和59.3mg·kg-1,其中Pb和Cu的平均含量均超过了相应背景值;Pb和Cu属于空间强相关,说明其变异主要受土壤母质、地形特征等非人为因素影响;Zn属于空间弱相关,说明其变异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Pb分布整体上形成以西南角最高值处为中心向外围成辐射状,广大中北部地区含量较低、零星出现高值的格局,而Cu、Zn分布呈现出西南角、中北、中南3处偏高,中部出现低值区的格局;德惠市农田黑土存在轻微潜在的重金属生态危害。
  • 战丽莉, 王义, 许艳丽, 裴希超, 刘振宇
    2013, 2(02): 71-76.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对昆虫病原线虫检测器收集到昆虫病原线虫线虫数量和土壤中昆虫病原线虫密度相关性进行研究,确定昆虫病原线虫检测器收集时间、检测器放置间距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收集时间和检测器放置间距对检测器收集到线虫数量有显著影响,48h为最佳收集时间,检测器之间放置8cm为最佳间距。检测器中收集到昆虫病原线虫的数和昆虫病原土壤中线虫密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2达到0.9364。该技术为昆虫病原线虫定性及定量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连腾祥, 王光华, 于镇华, 刘居东, 金剑, 刘晓冰
    2013, 2(02): 77-83.
    光合碳是"大气-植物-土壤"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根际土壤微生物在植物光合碳转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由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stable isotope probing,SIP),可确定参与碳转化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以及复杂群落中微生物相互关系,在研究有机碳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关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简要概述了光合碳在植物地下部的分配,总结了根系分泌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利用PLFA-SIP、RNA-SIP和DNA-SIP技术研究碳转化相关微生物的优势,提出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展望了其在微生物生态研究上的应用。
  • 韩秉进, 朱向明, 杨骥, 宋柏权
    2013, 2(02): 84-87.
    为了配合纸筒育苗新技术的实施,以及延长育苗期间的需要,研发防徒长育壮苗技术,进一步挖掘纸筒育苗的增产潜力,采用苗床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断根处理两种方式对苗期防徒长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甜菜育苗期间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断根处理,不仅可以控制幼苗徒长,使幼苗生长健壮,移栽到大田后抗逆能力增强,还有明显的增产作用。钢丝断根+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秧苗素质好,移栽大田后可增加块根产量14.2%。育苗期防徒长技术,使延长育苗期间、早播种、早移栽成为可能,从而为确立高产高糖栽培技术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 张千丰, 元野, 刘居东, 王光华
    2013, 2(02): 88-96.
    试验采用室内模拟土柱淋溶的方法,研究了玉米棒芯生物炭对白浆土和黑土淋溶液体积、土壤pH以及NH+4-N和NO-3-N淋溶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生物炭能够有效地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及提高土壤pH。添加2%生物炭较未添加处理分别减少了白浆土和黑土12%和15%的N淋溶损失,而添加4%生物炭又较添加2%生物炭分别减少上述两种土壤13%和5%的N淋失量。N肥直接吸附于生物炭再与土壤混合较N肥、生物炭和土壤直接混合相比,能够显著降低土壤N素的淋溶量。玉米棒芯生物炭在降低不同形态N素损失上存在差异,在白浆土中,添加2%生物碳较未添加生物碳相比,减少了8%、15%和12%的硫酸铵、硝酸钾和尿素的N素淋溶损失;而在黑土中,上述氮肥淋溶损失则分别减少了5%、18%和12%。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可提高白浆土和黑土的持水保肥能力。
  • 高同彬, 祖伟
    2013, 2(02): 97-103.
    增加蓄水保墒能力提高土壤水的利用率、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是发展旱地农业最经济和有效的方法。试验以沈阳军区富裕农副业基地和老莱农副业基地为平台,采用深松耕作措施打破土壤犁底层,结果如下:深松地块与不深松地块相比,表现出明显的抗旱优势,0~20cm土壤含水量高3.47%~4.03%,产量增加4.82%~8.54%;大豆平播密植与其它垄作比,土壤含水量高5.45%~6.76%,增产12.7%;秸秆覆盖还田,可使0~20cm表层土壤含水量增加20.5%,土壤有机质增加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