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3年, 2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张兴义, 隋跃宇, 宋春雨
    2013, 2(01): 1-6.
    利用全区域采样调查方法,结合县市土壤志和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结果,从区域尺度分析了东北典型农田黑土的退化过程。结果表明自开垦以来,农田黑土发生了显著退化,土壤有机质下降了60%,处于退化发生、退化发展和退化危机阶段的农田黑土共存。第二次土壤普查至2002年的20a间,农田黑土有机质仍以年平均5‰的速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的县市年均下降速率高达13.5‰,黑土侵蚀已成为当前黑土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研究也表明如果增加农田投入或实施生态保育,农田黑土退化可以遏制,耕地是可培肥的。图1,表2,参10。
  • 张永贺, 陈文惠, 罗丽娟
    2013, 2(01): 7-17.
    近年来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在分析吉林省西部地区近30a的农业生态环境演化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压力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能力等方面对该地区农业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80年-1990年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小幅度下降;2000年后农业生产环境质量指数开始缓慢提升。农业生态环境压力指数1980年以来一直在处于上升状态。从1990年以来农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指数呈波动式上升状态,该指数在1985年和2000年分别比上一年略有降低。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吉林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值分别为5.622074和5.562274。处于临界状态,生态安全有转好的趋势。在分析影响吉林省西部地区农业生态安全各指数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保障吉林省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对策。图5,表4,参27。
  • 许艳丽, 赵丹, 李春杰, 司兆胜, 张思佳, 潘凤娟
    2013, 2(01): 18-24.
    用滤纸法测试了不同轮作系统中土壤淋溶液对玉米、大豆和小麦种子发芽及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种子发芽开始不同作物种子对重迎茬有不同的反应。在供试茬口中,大豆种子在大豆-小麦-玉米(SWC)轮作区土壤淋溶液中发芽率和芽长势均最高,分别为90%和56.7%,在大豆连作12a(S…SS)区却最低;玉米-大豆-玉米(CSC)和大豆-小麦-玉米(SWC)轮作区土壤淋溶液中利于玉米种子发芽和芽生长;玉米-大豆-玉米(CSC)轮作区,或在大豆-小麦-玉米(SWC)茬口土壤淋溶液利于小麦种子发芽,而小麦种子在小麦-大豆-小麦(WSW)和大豆-小麦-大豆(SWS)类似的重迎茬土壤林溶液中发芽不好。图9,参14。
  • 柴仲平, 王雪梅, 陈波浪, 孙霞, 盛建东, 龚双凤
    2013, 2(01): 25-30.
    为了明确库尔勒香梨坐果期的光合特性及其对土壤养分氮、磷、钾的响应程度,在田间条件下,利用CIRAS-2型光合仪对不同氮、磷、钾施肥处理的库尔勒香梨坐果期光合特性日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香梨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表现为典型的双峰曲线,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与不施肥的处理相比施氮、磷、钾肥可促进香梨叶片净光合速率,但过量时会带来不利影响。通过模型建立与分析,肥料三要素对香梨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作用顺序为:施钾量>施磷量>施氮量,氮磷、氮钾之间具有协同效应,磷钾之间具有拮抗效应。以香梨叶片净光合速率为目标,推荐香梨坐果期氮(N)、磷(P2O5)、钾(K2O)施肥量分别为200kg·hm-2~250kg·hm-2、300kg·hm-2~350kg·hm-2和50kg·hm-2~55kg·hm-2。图3,表3,参24。
  • 胡海德, 李小玉, 杜宇飞
    2013, 2(01): 31-37.
    利用CLUE-S模型,通过限建区的划定,土地利用需求预案的设定以及转化参数的设置,完成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配,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定量的优化。结果显示CLUE-S模型较好地实现了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定量优化的策略,能够反映土地利用的需求预案,体现限制区域的划定,完成空间明确的土地利用类型位置分配,是实现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有效方法。另外,CLUE-S模型也对建设用地的增长起到指导作用,这种特性使其具备了应用于城市增长模拟研究的潜力。图2,表3,参19。
  • 施卫省, 刘基林, 王波, 彭翠珍
    2013, 2(01): 38-42.
    以自然资源"桐油"为控释材料(从油桐果实中提取),生产控释肥料,研究"控释肥温室无土栽培对烤烟钾素和有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施桐油控释复合肥最大叶面积为1145cm2,株高为80cm,施普通复合肥最大叶面积为994cm2,株高为74cm,叶面积相差151cm2,株高相差6cm;施控释复合肥比施普通复合肥上部叶片钾素含量高出0.1%、中部叶片高出0.08%、下部叶片高出0.08%;最大叶片有机酸增加2.431μg·g-1。结论:通过温室无土栽培试验证明,控释复合肥可以提高烤烟品质。图1,表3,参14。
  • 聂志刚, 李广
    2013, 2(01): 43-48.
    为研究旱地小麦叶片生长规律,利用参数本土化后的APSIM模型模拟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6种耕作措施下小麦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过程。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检验APSIM模型,并进行小麦叶面积指数影响分析。结果表明:APSIM模型对不同耕作措施下小麦叶面积指数的模拟有较高精度,各处理模拟值与测算值,相关系数(R)范围在0.988~0.999,均呈显著正相关。小麦全生育期内,其他耕作措施下的平均叶面积指数分别比传统耕作(T)提高了17.9%、8.18%、33.1%、24.7%和52%,NTP处理下叶面积指数提高最为明显。图2,表3,参19。
  • 李俊红, 姚宇卿, 吕军杰, 张洁, 丁志强, 吴剑峰
    2013, 2(01): 49-52.
    对豫西旱区双深松覆盖下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产量、干物质及叶面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双深松覆盖下小麦和玉米的产量达5561.5kg·hm-2、6428.1kg·hm-2,分别较传统耕作增产15.9%和7.8%,增产显著。小麦、玉米在成熟期双深松覆盖处理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传统耕作高2.95g、54.6g。叶面积指数变化均为单峰曲线,其中,小麦LAI变化呈"S"型曲线,玉米LAI呈"抛物线"状。在整个生育期中双深松覆盖处理下小麦、玉米LAI始终大于传统耕作。且在生育后期LAI下降缓慢,能延缓作物叶片衰老,维持较长的叶片功能期,制造更多的同化产物。图5,表2,参5。
  • 魏巍, 许艳丽, 朱琳, 董楠, 韩晓增, Li S
    2013, 2(01): 53-58.
    基于木霉菌属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DG和DT应用于土壤木霉菌属基因组DNA的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并建立相应的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应用该反应体系对黑土区长期无施肥(NF)、长期施用N、P化肥(NP)以及长期配施N、P化肥和有机肥(NPM)3种方式下大豆田土壤木霉菌基因组DNA进行绝对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引物DG和DT对木霉菌属真菌有较好的特异性;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0.993,斜率为-0.2829,而熔点曲线无杂峰;在大豆生育时期的苗期,NF、NP及NPM措施下每克干土中木霉菌基因组DNA含量分别为0.4ng、0.8ng和1.2ng,且NPM措施含量显著高于NF及NP措施(P<0.05)。图4,参17。
  • 柴仲平, 王雪梅, 盛建东, 蒋平安, 刘茂, 丁阔
    2013, 2(01): 59-63.
    在田间条件下,对20a树龄库尔勒香梨设置不同有机物料(生物黑炭、羊粪)的施肥处理,研究香梨果实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能明显促进香梨果实的生长发育,提高单果质量和产量;改善香梨果实形状,提高香梨红晕果率及果实中还原糖和维生素C的含量;降低香梨果皮厚度、果实硬度及果实中总酸的含量。香梨单果质量、果形指数、产量、红晕果率及果实中还原糖、维生素C含量的施肥效应羊粪>生物黑炭,果皮厚度、果实硬度及果实总酸含量的施肥效应生物黑炭>羊粪。表4,参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