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2年, 1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王洋, 齐晓宁, 柏会子
    2012, 1(03): 129-134.
    光合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过程,其影响因素也很多。概述了近年来作物光合作用和光能利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作物个体的生理生态结构 ( 叶龄、叶位、叶绿素含量) 和群体状况等等内因对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的影响,探讨了作物生长所处外部环境 ( 光强、光质、水分、温度、CO2浓度、各种营养元素等) 对光合作用的制约机制,明确了各种农业技术措施在光能利用中的作用。
  • 盛春蕾, 霍莉莉, 贾淑霞, 刘晓冰
    2012, 1(03): 135-142.
    利用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文献数据库 (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 提供的 1928 年 -2012 年间 2 951 篇文章的详细文献信息,应用 Thomson Data Analyzer ( TDA) 软件,对近百年的黑土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从年度发文量与被引用量、核心研究机构与作者群、以及论文基金资助情况等角度揭示黑土研究发展轨迹。通过综合关键词分析得出黑土研究的 6 大问题是: 产量问题、施肥与肥料问题、耕作问题、土壤有机质问题、土壤侵蚀与退化问题和土壤特性问题。根据高被引与前沿热点分析得出土壤有机质稳定机制是其热点研究内容,土壤有机碳的相关研究仍是未来黑土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 施卫省, 刘小刚, 陈志远
    2012, 1(03): 143-147.
    以自然资源"水冬瓜果油"为包膜材料,生产包膜肥料。采用盆栽试验,共设7个肥料处理,对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混施效应进行研究。包膜尿素养分的测定采用"质量法"进行。结果表明:包膜尿素在1d的养分溶出率为12.2%,比普通尿素养分溶出率低67.9%。施包膜尿素能增加甘蔗叶绿素含量。处理5比CK甘蔗单茎质量增加量为0.31g,比单施包膜尿素单茎质量增加量为0.21g,比单施普通尿素单茎质量增加量为0.25g。处理5比CK株高增加量为50.5cm,比单施普通尿素株高增加量为27.8cm。处理5(包膜尿素70%+普通尿素30%)混施效果最好。
  • 李飞, 张树文, 李天奇
    2012, 1(03): 148-154.
    在地理信息系统 ( GIS) 和遥感 ( RS) 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地形地貌数据,采用 SPOT -5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运用 GIS 分析功能,提取了吉林省九台市典型黑土区的侵蚀沟数量、裂度、吞噬耕地面积,对研究区的侵蚀沟空间分布与研究区坡度、坡向及坡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在不同地形要素的空间组合下侵蚀沟的空间分布规律。在研究区内,侵蚀沟裂度随坡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坡度在 5°以上时,坡度已不是侵蚀沟发育的主要因素; 在不同坡向上,土壤侵蚀表现为阳坡高于阴坡,迎风坡高于背风坡的特点; 对于不同的坡形,在凹形坡上,最易于侵蚀沟的发生,凸形坡次之,直形坡最不易于侵蚀沟的发生。不同地形要素的组合时,侵蚀沟的裂度差异更加明显。阳坡上,凹形坡较直形坡和凸形坡容易产生侵蚀沟; 阴坡上,凸形坡最利于侵蚀沟的形成。由于不同地形要素组合下,侵蚀沟的发生发展情况各异,因而在对其进行治理时,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法。
  • 周克琴, 张秋英, 刘晓冰, 张兴义, 巴国民
    2012, 1(03): 155-160.
    在黑龙江省大豆长期连作地块上,选用主要经济作物毛葱、马铃薯、大麻和烟草,分别与连作大豆间作,组成四个间作体系,探讨了不同作物间作对连作大豆主要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大豆相比,间作毛葱或马铃薯,连作大豆产量分别增加 12%和 9%,而间作大麻或烟草,大豆产量分别减少 18% 和 7. 6%。间作毛葱、马铃薯和烟草,苗期大豆根腐病病情指数分别降低 18. 3%,28. 5%和 34. 2%,而间作大麻,大豆根腐病病情指数提高 10. 3%。毛葱或马铃薯与大豆间作,显著增加生育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增加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质量。毛葱/大豆和马铃薯/大豆间作在黑龙江省大豆长期连作地块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于安芬, 李瑞琴, 赵有彪, 车宗贤, 苏永生
    2012, 1(03): 161-165.
    以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绿色农业模式小麦 - 双孢菇 - 肥 - 葡萄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绿色农业循环模式中农田、设施单作及整个系统的氮、磷、钾投入产出,探明模式的物质循环规律。结果表明,该模式中,N、P、K 养分产投比分别为 0. 95、1. 12、0. 75,远远高于农田单作系统和设施单作系统,在农田单作系统中养分产投比低,在设施单作系统中,养分产投比高; 还田纯 N、P、K 占总输入量的 27%、60%、39%; 在凉州示范区,构建家庭式中小规模经营的 "小麦 - 双孢菇 - 肥 - 设施葡萄"绿色农业循环模式,是充分合理并高效利用当地水资源及农业废弃资源的有效途径。
  • 付微, 李勇, 李向越, 杜书立, 赵军, 谢叶伟, 孟凯
    2012, 1(03): 166-174.
    通过对松嫩平原农田土壤采样和调查、化验分析得到土壤养分各项指标,综合区域实际情况采用特尔斐模型确定10项评价指标。在Model Builder建模平台上综合运用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加法模型,结合Python脚本建立了土壤肥力评价模型,实现了土壤肥力评价的定量化、自动化、模型化。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介于0.57~0.84之间,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西南低东北高的条带状分布特征,哈尔滨周边地区高而双城市较低的主要分布趋势,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开展松嫩平原黑土农田土壤肥力评价可以为指导该区域农业生产及制定有效的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刘胜群, 张天柱, 宋凤斌, 朱先灿
    2012, 1(03): 175-180.
    试验目的是明确不同基因型玉米伤流液中元素含量的差别,从伤流液元素差异角度揭示玉米耐旱生理机制。以玉米耐旱基因型"掖单13"和不耐旱基因型玉米"丹玉13"为试材,采用田间取样的方法,分别于苗期、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进行取样,应用连续流动分析仪和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伤流液中的NO-3-N、NH+4-N、P、K和Ca的含量。研究结果显示: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耐旱基因型玉米伤流液中的NO-3-N含量和整个生育期内伤流液中的K含量显著高于不耐旱基因型玉米(p<0.05),而伤流液中的NH+4-N含量、P元素和Ca元素含量在两基因型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 苗森, 郑煜
    2012, 1(03): 181-185.
    根据灰色模型的原理,以黑龙江省水稻20多a的产量、规模为研究对象,在数值试验的基础上得到了适合于黑龙江省水稻综合比较优势分析的灰色分离法的预测模型,对水稻综合比较优势做出预测,表明灰色分离模型在农作物比较优势分析的预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 李春杰, 韩成贵, 朱向明, 韩秉进
    2012, 1(03): 186-189.
    甜菜褐斑病是目前甜菜生产田中危害最严重的叶部病害。为了筛选高效杀菌剂,2011年在海伦地区开展了甜菜褐斑病田间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杀菌剂对甜菜褐斑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效,对甜菜产量和含糖量影响不大,稍有增产作用。其中,世高(10%苯醚甲环唑)对甜菜褐斑病防治效果最好,达74.1%,使甜菜增产12.4%,提高块根糖锤度2°。生育期只需喷施2次世高,7月下旬田间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喷药,8月上旬第二次喷药。试验中田间未发现药害现象,甜菜叶片生长旺盛。所以在这4种杀菌剂中,世高为当地防治甜菜褐斑病的首选药剂。
  • 严光娅, 何淑玲
    2012, 1(03): 190-192.
    本试验采用田间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加施坡缕石对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坡缕石用量750kg·hm-2~3000kg·hm-2下,均能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3000kg·hm-2时产量最高、植株最高,且较对照极显著增产41.72%(p<0.01),粗蛋白质、赖氨酸含量也最高,品质最优。这一研究结果在紫花苜蓿栽培中科学合理的将N、P、K肥料与坡缕石配施是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