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2年, 1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武志杰, 石元亮, 李东坡, 张丽莉
    2012, 1(01): 2-9.
    肥料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投入最大的一类生产资料。肥料概念的形成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利用新方法、新工艺生产的的高效、缓释控释、长效和环境友好的肥料称为新型肥料。概要回顾了我国"十一五"时期新型肥料研发取得的主要进展,分析了未来肥料发展的主要问题和趋势,提出复合高效是未来肥料发展的总趋势,缓释、控释和环境友好是重点,开发生物肥料是重要任务;介绍了"物理肥料"的种类和作用,指出要加强中量、微量及其有益元素的营养机理,养分资源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及其植物营养与肥料的应用基础研究等。参46。
  • 刘胜群, 张天柱, 闫璇铃, 宋凤斌, 周璇, 朱先灿, 刘铁东
    2012, 1(01): 10-14.
    利用田间实验,以耐旱基因型玉米"掖单13"和不耐旱基因型玉米"丹玉13"为试材,于苗期、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取样,测定伤流强度和伤流液中的可溶性糖、可溶蛋白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期从伤流液角度分析玉米耐旱机理。结果显示,生育后期玉米伤流强度小于生育前期;伤流液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是苗期最低,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其含量较高;苗期和灌浆期伤流液中的可溶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而拔节期和孕穗期其含量相对较低。耐旱基因型玉米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其伤流液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不耐旱基因型玉米(p<0.05)。图4,参23。
  • 闫志利, 张东昱, 牛小霞, 牛俊义, 赵东霞
    2012, 1(01): 15-20.
    为筛选出适宜西北沿山旱作区自然气候条件的油菜高产品种,选用20个具有一定产量优势的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利用灰色关联的方法对油菜主要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3因子与实际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菜植株主花序长度和单株二次分枝数与产量的关联度较大,茎粗和角果长次之,株高和单株一次分枝数较低;在产量构成3因子中,单株角果数与产量的关联度最大,角粒数次之,千粒质量最低;绵油11、三丰19、h 056、h 067和三丰16分别比对照品种青杂3号增产121.8%、85.7%、83.6%、78.4%和68.9%。表3,参13。
  • 陈荣江, 赵晖, 朱明哲, 王国亮, 胡平, 陈利风
    2012, 1(01): 21-26.
    运用对应分析和偏相关分析对河南省2006-2007年小麦品种区试高肥冬水组连续参试两年共19个品种的12个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对应分析结果将供试品种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包括9个品种,属高产中质类品种;第二类含2个品种,属中产中质类品种;第三类包括8个品种,属中低产、中上质品种。并对各类品种的改良目标进行了讨论。从产量、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的偏相关分析结果得知,增加穗粒数、千粒质量与密度是获致小麦高产优质的有效途径。图1,表5,参8。
  • 王铭, 李秀军, 刘兴土, 闫敏华, 王国栋
    2012, 1(01): 27-33.
    根据东北三省87个气象站点1951-2006年间的气象数据,分析计算了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大豆和水稻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以及温度、水分的满足率,并利用GIS技术分析了作物生产潜力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3种作物的光合生产潜力与总太阳辐射有很大的相关性,且由西部向东部递减;由于南北跨度大,各地光温潜力差异较大,且从北到南呈带状增加趋势;由于各地作物生育期内降水呈地带性分布,使得各地气候生产潜力具有较大差异,并呈由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在气候资源的满足率上,南部地区的温度和东部地区的降水都可较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而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生产潜力严重受到温度和降水条件的限制。图8,表4,参11。
  • 张正祥, 靳英华, 周道玮
    2012, 1(01): 34-40.
    为了深化理解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土地利用存在的生态问题,研究了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的地貌特征和土地利用信息,并根据存在的土壤限制因子和指示植物划分了生态土地类别。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的地貌类型可划分为低台地、极高平原、高平原等6类,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林地、草地、农田等9类,生态土地类别划分为甜土地类、盐碱地类、水湿地类和沙土地类,论述了各生态土地类别的生态问题及管理对策,讨论并间接证明了盐碱地形成的离子积累理论。图3,表7,参27。
  • 周璇, 宋凤斌
    2012, 1(01): 41-48.
    以宽窄行种植方式为处理,传统均匀垄种植方式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宽窄行处理对玉米不同叶位叶片从叶尖伸出直至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处理间随着宽行距的增加,不同叶位叶片的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a含量均增加;叶绿素b含量在基部叶片和下部叶片中随宽行距增加而增加。不同叶位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宽窄行处理和均匀垄处理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可见两种宽窄行种植方式可延缓玉米叶片衰老,特别是基部叶片和下部叶片,促使中下部叶片功能期延长,从而增加产量。图3,表6,参18。
  • 李晓洁, 赵凯, 任建华, 李洋洋
    2012, 1(01): 49-54.
    吉林西部盐渍土的改良,是实现吉林省粮食增产目标的关键。利用激光三维成像技术非接触、无损伤地探测土壤表面形态,计算出土壤开裂的裂纹面积及长度,并探讨其与盐渍土电导率及可溶性钠的相关性。通过对几种人工扰动盐渍土土样的测试研究表明,土壤裂纹面积与电导率和可溶性钠的R2值分别为0.54和0.611 5,土壤裂纹周长与电导率和可溶性钠的R2值分别为0.861和0.918 1,说明裂纹周长与上述两个参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由此可知,土壤的裂纹特征可以反应土壤的电导率和可溶性钠含量,为盐渍土的改良利用提供有效的探测技术。图8,表2,参15。
  • 魏巍, 许艳丽, 刘金波, 韩晓增
    2012, 1(01): 55-60.
    应用平板计数法和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QPCR)方法,对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大豆田3种施肥措施下土壤镰孢菌种群密度进行了5个生育时期的定量研究。3种施肥措施包括无肥处理(NF)、化肥处理(NP)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NPM)。平板计数定量研究结果表明,NF和NP处理土壤镰孢菌菌落形成单位(CFU)数量在花期达到最大,分别为1 500个.(g干土)-1~3 100个.(g干土)-1;而NPM处理则在苗期达到了峰值1 900个.(g干土)-1。然而3种施肥措施各自的不同时期土壤镰孢菌CFU变化趋势,以及同一时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镰孢菌CFU数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传统定量研究方法不能有效地进行土壤镰孢菌种群动态的定量检测。Real-time QPCR定量研究结果表明,3种施肥措施下土壤镰孢菌属DNA含量的峰值出现时期与传统定量方法结果相同,NF、NP和NPM措施分别为99.6 pg.(g干土)-1、77.1 pg.(g干土)-1和140.8 pg.(g干土)-1。同时3种措施镰孢菌种群动态变化明显(p<0.05),均为由苗期开始随着大豆生育期逐渐上升,达到各自的峰值后再分别下降。该结果说明Real-time QPCR方法是灵敏的土壤镰孢菌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同时表明施肥措施不仅可以影响土壤镰孢菌DNA的含量,甚至可以改变其种群随时间的分布规律。图4,表1,参25。
  • 韩秉进, 朱向明, 杨骥, 宋柏权
    2012, 1(01): 61-63.
    为了进一步挖掘纸筒育苗的增产潜力,根据日本的成功经验,设计了通过不同播种时期以形成不同苗龄移栽试验。结果表明,提早播种,延长育苗期,使苗龄达到35 d~40 d,平均产量达到57.5 t.hm-2~60.7 t.hm-2,比苗龄25 d的对照增产甜菜7.7%~13.9%,块根含糖率提高0.1%~0.4%。其中40 d苗龄增产和增糖幅度最大。正常年份,黑龙江中部甜菜产区,在4月8日之前播种育苗,能够进一步发挥纸筒育苗的增产潜力。图2,表1,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