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lights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Articles
    Mountain Research. 2024, 42(01): 1-13. https://doi.org/10.16089/j.cnki.1008-2786.000799
    森林苔藓和枯落物在水土保持、水分涵养方面具备重要作用,但现有研究多单一关注苔藓或枯落物,对苔藓-枯落物层的整体效应的认识较少,尤其针对高海拔西南森林林下的苔藓-枯落物层,更为鲜见。本文以川西贡嘎山针叶林和阔叶林地被层(苔藓、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瓶取样浸水试验,分析了单一苔藓、单一枯落物及苔藓-枯落物整体的持水特征。结果表明:(1)贡嘎山苔藓和枯落物最大持水率为327.9%~432.6%,最大持水量为16.6~79.4 t/hm~2,有效拦蓄量为7.1~34.2 t/hm~2。针叶林比阔叶林具有更大的持水能力和水分拦蓄能力。(2)不同地被组分中,苔藓-枯落物层持水率、有效拦蓄率、持水量和拦蓄量最大,苔藓显著提高了针叶林地被层的水源涵养能力;(3)地被层持水量与时间呈对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不同组分持水量和持水率均在0~2 h内迅速增长,2~12 h内缓慢增长,12 h时几乎达到饱和状态。(4)与单一苔藓或枯落物层相比,苔藓-枯落物整体的吸水速率更快,具有更高效的短期降水拦蓄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亚高山森林水源涵养和生态水文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和理论基础。
  • Articles
    Mountain Research. 2024, 42(01): 70-80. https://doi.org/10.16089/j.cnki.1008-2786.000805
    岸坡消落带是库水位升降形成的干湿交替作用区域。与岸坡其他地段相比,岸坡消落带水岩作用强烈,不断改造库岸的形貌特征,影响岸坡的整体或局部稳定性。消落带岩体劣化研究在劣化特征、劣化分类,以及劣化评价方法、指标研究方面存在不足。本文以三峡库区秭归和巴东干(支)流碳酸岩岸坡消落带岩体为研究对象,采取调(勘)查与试验、“比拟法”等综合分析方法,对碳酸岩消落区岩体劣化特征、过程及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岸坡消落区岩体劣化的宏观效应,可划分为4种劣化类型;库水和地下水联动作用影响消落区岩体劣化的范围,沿深度方向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根据岩体劣化程度,可划分为3个区。(2)岩体各类结构面劣化最为严重,尤其是裂隙结构面,控制着岩体劣化的主要特征和类型。(3)库水作用方式和水的溶蚀性强弱影响岩体劣化的进展和演化发展模式。(4)根据库水与岸坡地下水联动程度,结合工程应用,提出了碳酸岩岸坡消落带岩体劣化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研究成果对消落带岩体劣化评价及岸坡稳定性演化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Articles
    Mountain Research. 2023, 41(01): 19-27. https://doi.org/10.16089/j.cnki.1008-2786.000727
    疏伐抚育可改善大熊猫栖息地土壤质量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然而,现有研究主要以提升人工用材林木材产量为主,对以提升自然保护地栖息地功能属性为目的的森林疏伐抚育如何影响地下生态过程,特别是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大相岭片区八月竹(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纯林为研究对象开展疏伐抚育,分析两种处理对纯林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微生物组的影响,重点研究疏伐抚育一年后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疏伐抚育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影响差异较大。以促进主食竹更新复壮为目的的疏伐抚育模式(处理A)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Sobs指数(P=0.024)和Chao指数(P=0.027),表现出更高的群落丰富度。而以促进纯竹林向大熊猫更为喜爱的竹阔混交林转变的疏伐抚育模式(处理B)对纯林保留带中地下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不显著。(2) LEfSe分析(LDA score>3,P<0.05)发现,八月竹林土壤细菌群落核心菌门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与八月竹纯林相比,处理A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pH=5.05,P<0.001),但有机碳(50.2 g/kg,P<0.001)、全氮(5.04 g/kg,P<0.05)和微生物生物量碳(700.54 mg/kg,P<0.01)含量均显著降低。(3)RDA分析表明土壤细菌群落门丰度变化主要与pH值(r~2=0.45,P<0.05)和全氮含量(r~2=0.39,P<0.05)变化有关。上述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研究与纯竹林疏伐抚育相关的土壤微生物功能菌群提供参考。
  • Articles
    Mountain Research. 2023, 41(01): 56-67. https://doi.org/10.16089/j.cnki.1008-2786.000730
    准确评估森林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生态弹性有助于预测森林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林龄是影响树木生长对气候响应敏感性的重要因素,目前关于不同林龄树木对极端干旱事件的生态弹性研究有限。本研究以四川峨眉山冷杉(Abies fabri)林为对象,采用树轮生态学方法获取冷杉幼龄林(<60 a)、近熟林(60~80 a)和成熟林(>80 a)的年轮宽度、年轮宽度指数和断面积增量,分析不同树龄冷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及其对3次干旱事件(2007年、2010年和2012年)的生态弹性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冷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幼树径向生长与温度、水分和光照因子的相关性最强,温度升高会抑制幼龄林和近熟林冷杉径向生长,而对成熟林的生长影响较小。(2)不同年龄冷杉对干旱事件的响应不一致,抵抗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干旱事件后恢复力由大到小为成熟林、近熟林、幼龄林。(3)各年龄组冷杉的生态弹性均有所增加,其中成熟林最大。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峨眉山幼龄冷杉更容易受气候变暖和频发的极端干旱事件的影响而发生生长衰退,将潜在改变森林动态。本研究可为预测冷杉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生态适应性及区域森林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Articles
    Mountain Research. 2023, 41(01): 82-92. https://doi.org/10.16089/j.cnki.1008-2786.000732
    塔什库尔干谷地构造活动频繁,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滑坡体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堰塞体溃决后引发特大洪水。开展塔什库尔干谷地古堰塞湖的形成演化研究,可以提高对堰塞湖灾害的认知,预防地质灾害发生和降低灾害损失。目前已有对塔什库尔干曲曼村古堰塞湖湖相沉积形成年代和所记录的古环境信息研究,然而针对该湖泊的形成演化及形成后的地貌响应却鲜有开展。本研究以野外调查为基础,结合室内分析,对曲曼古滑坡堰塞湖的区域地貌和残留湖相沉积物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曲曼古滑坡堰塞湖形成可能是由于古地震诱发滑坡导致的,残留滑坡坝的表面积约为4.30×10~5 m~2,其体积约为2.30×10~7 m~3,所形成的堰塞湖最大湖面积约为2.01×10~7 m~2,最大库容量约为1.12×10~9 m~3,溃决时的洪峰流量约为49 507 m~3/s;(2)滑坡坝上游陡峭指数大于滑坡坝下游陡峭指数,说明残留滑坡坝仍对现代河道的地貌形态有一定影响,下游方向仍在进行较为强烈的地貌调整。本研究深入研究塔什库尔干古堰塞湖,可以为区域地貌演化及地质灾害发育过程研究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