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植被恢复初期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呼吸间的关系

展开
  •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省高校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与经营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2-1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90434); 福建农林大学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项目(xjq2017016);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项目(CXZX2017111和CXZX2017283)

摘要

为了解地震灾区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呼吸间的关系,选取2种典型气候区(干旱河谷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研究区,设置人工恢复、未受损、自然恢复3种恢复方式的固定样地,定期测定土壤呼吸与土壤理化性质(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容重、孔隙度、电导率和pH值),并分析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气候类型显著影响土壤全氮、容重、孔隙度、电导率以及土壤呼吸,表现为干旱河谷气候区显著优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恢复方式显著影响土壤呼吸速率、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C:P、N:P、容重、孔隙度和电导率,基本表现为未受损样地优于人工恢复样地优于自然恢复样地;二者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土壤呼吸、土壤物理性质和除全磷、有效磷外主要土壤养分的流失。两种气候区土壤呼吸的影响因子不同,干旱河谷气候区主要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pH值、容重和孔隙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为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容重和孔隙度。本研究为评价和优化西南地区灾后恢复治理措施提供一定科学依据,对其生态安全维护和生态屏障建设提供帮助。

本文引用格式

崔羽, 严思维, 吴建召, 林勇明, 王道杰 . 震区植被恢复初期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呼吸间的关系[J]. 山地学报, 2019 , 37(01) : 9 -20 . DOI: 10.16089/j.cnki.1008-2786.000394

Options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