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型喀斯特主要丘陵类型、形成机制与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区刍议

展开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环境演变与调控重点实验室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4-1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61144672,42077317,42230509);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XDB40020201);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KFJ-STS-QYZD-2021-24-001); 贵州省科技厅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黔科合基础-ZK[2022]重点048); 贵州省补助资金(GZ2020SIG)

摘要

喀斯特地貌类型和分区受气候、构造、地质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仅以峰林、峰丛等形态组合为基础的地貌分区,难以完全反映贵州复杂的喀斯特地貌。以往的分区工作忽略了除典型锥峰、塔峰外大量分布的“馒头山”丘陵(穹丘)的重要性,其形态特征、空间分布以及形成演化机制等尚不清楚。本文根据贵州喀斯特地貌野外考察结果,结合室内资料综合分析,探讨了贵州不同喀斯特丘陵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机制以及与气候、地质(岩性和岩相)等环境背景的内在联系,并结合已有石漠化分区方案,初步提出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分区方案。主要认识如下:(1)锥峰、塔峰、穹丘喀斯特丘陵和常态山非喀斯特丘陵是贵州高原主要的四种丘陵类型。(2)锥峰、塔峰的形成受表层岩溶带溶蚀机制控制,穹丘坡地形态与土壤蠕移有关。(3)贵州除非喀斯特区外,喀斯特区分为锥峰、塔峰喀斯特地貌区,穹丘喀斯特地貌区和喀斯特峡谷地貌区三个大区。(4)锥峰、塔峰喀斯特地貌区包含黔中西部北亚热带浅碟型峰丛(锥峰)洼地区和黔南南亚热带漏斗型峰丛(锥峰、塔峰)洼地区两个亚区。(5)穹丘喀斯特地貌区包含黔东北中亚热带褶皱构造穹丘槽谷区,黔北中亚热带不纯碳酸盐岩穹丘洼地区,黔西北暖温带穹丘洼地、盆地区,黔西西南季风常态山、穹丘洼地、盆地区,黔中东部北亚热带不纯碳酸盐岩穹丘-常态山洼地区五个亚区。(6)喀斯特峡谷地貌区为北盘江深切峡谷多丘陵形态立体分布区。本研究可为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引用格式

代彬, 彭韬, 张信宝, 莫小妹, 王世杰 . 高原型喀斯特主要丘陵类型、形成机制与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区刍议[J]. 山地学报, 2023 , 41(02) : 155 -168 . DOI: 10.16089/j.cnki.1008-2786.000738

Options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