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41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张信宝, 刘维明, 陈宁生, 代彬
    本文基于地貌垂直地带性理论,提出计算高原隆升时间的地貌演化模型,并利用GPS现代垂直位移速率资料,计算青藏高原高原隆升时间。海拔4000~5000 m的青藏高原高原面为冰缘地貌带,以上为冰川地貌带,以下为流水地貌带。青藏高原面的构造隆升速率难以超过砂板岩等软弱岩层的冻融侵蚀剥夷速率,处于地貌稳定态,高程受冰缘气候控制,与隆升速率无关。花岗岩、石灰岩等坚硬岩层组成的冰川山地,抗寒冻风化能力强,剥蚀和隆升的竞争中,隆升战胜剥蚀,处于地貌不稳定态,山地持续上升。根据珠峰高程、剥蚀岩层厚度,高原面高程和隆升速率,利用模型求得从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今冰缘地貌带高程以来的隆升时间为2.5 Ma~7.8 Ma。
  • 李以恒, 唐科明, 陈柯霖, 吴怀雨, 康艺洋
    长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严重,其侵蚀阻力的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准确确定土壤侵蚀阻力,将为当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依据。本文在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域选择10个样点采集坡耕地土壤,测量土壤理化性质,基于水槽试验测定土壤分离能力,通过线性回归得到样点的土壤细沟可蚀性和临界剪切力,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侵蚀阻力的影响,构建区域土壤侵蚀阻力与理化性质的定量关系,并与采用WEPP模型的土壤侵蚀阻力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样点间土壤细沟可蚀性与临界剪切力差异较大。土壤细沟可蚀性为0.106~0.250 m·s~(-1),均值为0.158 m·s~(-1);土壤临界剪切力为1.189~2.340 Pa,均值为1.597 Pa。(2)土壤细沟可蚀性与土壤极细砂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相关关系,细沟可蚀性随极细砂含量的增加呈线性形式增大,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大呈指数形式减小,实测值与WEPP模型预测值相比偏小。(3)土壤临界剪切力与土壤粉粒含量显著相关,随粉粒含量的增加线性减小,实测值与WEPP模型预测值相比偏大。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预报与治理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 史丰鸣, 杨睿, 石松林, 金亚宁, 管增艳
    气候变化从不同时空尺度上影响中国川西南山地亚高山森林生长。高山松(Pinus densata)作为高山地区的特有树种,是川西南山地亚高山针叶林的主要优势种或建群种。然而,目前有关高山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时空分异的研究仍有限,不利于全面了解川西南地区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为了探究不同生境下高山松生长对气候因子响应的特点及差异,本文以四川省木里县3个不同地点(鸭咀自然保护区、博窝乡坑古村、关机村)高山松为研究对象,采用树木年轮学方法,构建高山松树木年轮宽度指数标准年表和胸高断面积增量序列,运用相关分析和滑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地点高山松径向生长与各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区域高山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不一致;鸭咀自然保护区高山松径向生长主要受温度和生长季相对湿度限制,博窝乡关机村的高山松径向生长主要受7—8月的平均最低温度制约,而博窝乡坑古村的高山松径向生长主要受5—6月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2)不同区域高山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的时间稳定性存在差异;鸭咀自然保护区高山松生长与温度正相关关系逐渐增加,关机村高山松径向生长与温度的负相关关系和干旱指数的正相关关系不断加强,而坑古村的高山松径向生长对温度响应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3)1990年升温突变后,生长季温度升高对高山松径向生长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促进鸭咀保护区树木生长,抑制关机村树木生长,而坑古村树木生长受温度影响较弱。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生境下高山松生长更容易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而导致生长衰退,湿润环境下高山松会表现出生长加速,从而潜在改变区域森林动态。本研究可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山松生长动态预测及区域森林的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曾兴兰, 陈田田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本底条件脆弱、生态问题频发,严重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网络对保障生态环境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当前针对喀斯特生态安全网络构建的研究多强调生态系统服务的最大输出,忽视了社会-生态系统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导致构建的生态安全网络总体效果欠佳。基于此,本文以贵州省为例,依据生态系统服务总供给、供需关系界定生态斑块,并结合景观连通性以及重要生态斑块的数量和面积识别生态源地,筛选合适指标构建生态阻力面,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生成生态廊道,并选出重要的生态节点,构建区域生态安全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提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策略。结果显示:(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和景观连通性,共识别出研究区23个生态源地,面积为3.42×10~4 km~2,以林草地和耕地的景观类型为主,其中大型生境斑块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和北部。(2)构建了31条一级生态廊道和34条二级生态廊道,廊道总长度为8.75×10~4 km;识别出生态节点共78个,沿廊道分布于各区县。(3)为加强盲区生态建设,在西部新增五处生态源地辐射区,生态源地辐射区面积为9.37×10~4 km~2。同时,根据本文研究及区域相关规划,提出了“一带两轴三区多中点”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策略。本研究可为贵州省生态保护及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参考。
  • 杨柳, 陈留勤, 潘志新, 邵崇建, 吴昊
    丹霞地貌在中国东南湿润地区研究程度较高,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研究资料较少。西北丹霞地貌在形态特征和形成过程等方面独具特色,对其研究有利于提高对丹霞地貌共性特征的认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陕北甘泉大峡谷地处黄土高原中部,是黄土覆盖型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具有明显波状起伏的峡谷特征,对该地区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黄土高原丹霞地貌的演化过程。本文采用野外考察、施密特锤岩石原位硬度测量、样品薄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及地理信息系统(ArcGIS)中面积高程积分等多种方法,探究陕北地区丹霞地貌的造景岩石特征、演化阶段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造景岩石为洛河组砂岩,发育大型风成交错层理,孔渗性较好,长石、岩屑及钙质胶结物含量较高,岩石抗风化能力较弱,在流水侵蚀和盐风化作用下形成峡谷密布的丹霞地貌。(2)甘泉大峡谷与桦树沟的面积高程积分值分别为0.51和0.49,指示该地区的地貌演化阶段为壮年期,流水侵蚀为地貌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3)研究区丹霞地貌于新近纪晚期之前可能已经形成,随后第四纪气候变干,风成黄土堆积在丹霞山峰之上和峡谷之间,流水溯源侵蚀使峡谷进一步加深变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土覆盖型丹霞地貌”。本研究可为加深对西北地区丹霞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提供新材料。
  • 王克晓, 周蕊
    城市不透水面反映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强度和承载功能变化。不同城市的不透水面时空演化特征和空间分异机制因地貌不同而有所差异。重庆主城区是典型的“山城”城区,以往相关研究多关注城市建设用地,缺乏对城市不透水面的深入研究。把握重庆主城区不透水面的扩展演化过程及驱动力机制有助于理解其城市化发展进程,指导城区发展规划。本研究选取重庆主城区1995—2020年不同时期的不透水面数据,基于扩展变化测度指标、象限分析、景观格局指标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不透水面时空变化特点及其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重庆主城区不透水面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持续增加,1995—2020年面积从125.08 km~2增加到670.70 km~2,年均扩展速度21.82 km~2·a~(-1),整体扩展强度指数达到17.45%;2015年以后,其扩展速度和强度均有所减缓,扩展强度下降为5.26%。(2)重庆市主城区不透水面的扩展方向主要为向北和向西发展,具有明显扩展优势的主要为渝北区和沙坪坝区;在1995—2000年、2000—2010年和2015—2020年三个时间段内,其扩展方式经历了内部填充—外向扩展—内部填充的转变,以东北和北向的扩展辐射范围最大为30 km,其次西部辐射范围达到25 km。(3)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重庆主城区的不透水面斑块不断产生与融合,扩展过程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形状复杂度不断提升,斑块聚集度逐步上升。(4)主城区的不透水面主要分布在15°以下的缓坡区。主城区不透水面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密度、GDP等社会经济因素是重庆主城区不透水面分布分异的主要因素,高程、坡度等自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区不透水面的空间分异,但影响力相对较弱。本研究结果可为重庆主城区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 侯伟鹏, 余国安, 岳蓬胜
    高山峡谷区泥石流动力地质作用强烈,是区域地貌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泥石流堆积扇是支流(支沟)和主河(主沟)地貌外营力交互作用的地带,其形态变化反映了泥石流沟道自身水沙动态和地貌过程,也有助于理解高山河谷地貌的长期演变趋势。研究堆积扇发育过程和驱动因素有助于确定高山区河谷地貌演变成因和趋势。然而,受限于野外自然条件和数据资料,对高山区泥石流堆积扇发育过程的观测研究仍较少。本文以中国藏东南帕隆藏布流域天摩沟为研究对象,结合遥感影像、DEM数据、无人机航拍、RTK地形测量以及野外勘探调查,分析4次泥石流事件中天摩沟沟口堆积扇发育过程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泥石流堆积扇发育过程受泥石流事件与一般水流过程共同影响。泥石流事件造成堆积扇宏观形态剧烈变化(扇面淤积抬升、扇体规模扩大等);一般水流过程则在泥石流间歇期缓慢塑造堆积扇沟道(沟床冲刷下切、流道局部平面摆动等)。(2)泥石流堆积扇发育与主河(帕隆藏布)相互影响。堆积扇外缘形态受主河径流调整和塑造,扇体沟道溯源侵蚀下切受控于主河河床侵蚀基准变化;主河局部地貌由原本相对窄深的单一线型发育成较为游荡的辫状河道。本研究可为泥石流沉积学、泥石流堆积扇工程选址及泥石流灾害风险防控等提供一定的科学数据支撑。
  • 徐辉
    极端降水往往会造成滑坡灾害,但关于引发滑坡灾害的极端降水特征量化评估研究仍不足。本文基于近20年(2000—2019年)的中国地面观测站点降水数据和2014—2018年历史滑坡灾害个例数据,运用百分位数、标准化距平和Mann-Kendall方法分析诱发滑坡的极端降水特征,初步揭示了滑坡灾害与极端降水间的关系,探讨了近20年来中国范围内的极端降水与滑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诱发滑坡灾害的不同时间尺度降水绝大部分都存在极端性特征,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一般是一年之中某个时间尺度内出现了极端性累积降水;(2)异常性降水是滑坡灾害的关键诱发因素,绝大部分滑坡灾害点的前期过程有效雨量均超出气候平均2σ以上,具有明显的降水异常性;(3)近20年以来中国遭遇极端日降水和过程降水事件的次数整体呈现增长趋势,而不同区域内的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除了黄淮、云南、华南东部的部分地区存在减少趋势以外,其他大部地区的极端日降水、极端过程有效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均呈增多趋势。本研究成果揭示了诱发滑坡灾害的触发因素和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可为基于极端降水的滑坡预报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 王力, 胡文卓, 王世梅, 李玉, 范志宏
    塌岸灾害广泛分布于中国三峡库区。塌岸易发性评价对库区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塌岸易发性评价的研究程度低,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差,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不充分,并没有考虑波浪对库岸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塌岸灾害广泛发育的三峡库区奉节段至云阳段为研究对象,考虑波浪和库岸形态对研究区塌岸发育的影响,提出江岸宽度、库岸形态、风速这三个指标,并基于研究区塌岸灾害发育和分布特征共选取8个影响因子,构建三峡库区塌岸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种机器学习模型,实现三峡库区塌岸灾害易发性分区及检验、模型精度预测、评价结果的分区和实地验证。结果表明:(1)江岸宽度、岸坡形态和风速等影响因子权重靠前,对奉节段塌岸发育的贡献较大;(2)ANN模型、RF模型与SVM模型的较高-高易发区灾害点数量分别占总灾害点的53.1%、48.9%和39.3%。ANN模型与RF模型塌岸强度从低至高依次增大,分区结果较为合理,而SVM模型分区结果不太理想。(3)ANN模型、RF模型和SVM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798、0.793、0.766,三种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精度较为可靠;(4)RF模型高易发性区域最符合实际地质条件,其易发性区划结果更为合理。本研究成果可以深化对水库塌岸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的认识,并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
  • 李顺可, 杨新军, 石若晗, 王菲, 陈佳
    秦巴山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面临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探究秦巴山区社会-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对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已有研究受限于系统复杂性,仅聚焦于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整体性评价,缺乏对各子系统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的讨论。本文以陕南地区为例,从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脆弱性与应对能力两个维度建立恢复力指标体系,使用TOPSIS模型对陕南地区2005—2020年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进行测度,通过相关性分析衡量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各子系统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并识别其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陕南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2)生态系统脆弱性分别与生态系统应对能力、社会系统脆弱性之间存在权衡关系,其他子系统之间主要表现为波动变化的协同关系。(3)与权衡关系相关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地形破碎程度和垃圾处理能力;与协同关系相关的主要贡献因子为第一、二产业发展水平、地方财政实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垃圾处理能力以及教育发展水平。本研究从权衡与协同关系的问题视角出发解析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可以为秦巴山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化对策与建议。
  • 蒙子钰, 卢远, 汤传勇, 林思妍
    欠发达山区农户抵御外界风险与挑战的能力差,生计发展面临挑战。提升农户生计恢复力,可提升农户应对干扰时的抗干扰和恢复能力,有助于欠发达山区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然而,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扰动下的生计恢复力的测度,对生计恢复力的空间属性关注不足,且对欠发达山区的关注较少。本研究以广西凤山县为例,基于恢复力理论,从自组织能力、缓冲能力、学习能力三个维度对欠发达山区农户生计恢复力进行评价,引入地理分析方法探测生计恢复力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凤山县欠发达山区农户生计恢复力水平整体较高,其中自组织能力最强,学习能力最弱。(2)农业主导型农户生计恢复力最高,得益于自组织能力强;依赖补贴型生计恢复力最低,各项能力均不具有优势。(3)生计恢复力处于低值的农户在凤山县环境保护区范围内发生了空间聚集,凤山县环境保护区生态经济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4)农户生计恢复力主要受政策依赖度、石漠化敏感性、农业依赖度、出省务工人数占比4个因子的影响。(5)欠发达山区可通过升级特色产业、开展生态旅游、变革帮扶手段、增加发展要素四个方面构建农户生计恢复力增强路径,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研究结果可以为欠发达山区农户生计恢复力的异质性特征识别提供支撑,为乡村振兴时期的农户生计恢复力提升、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李东, 李仲先
    现代农业体系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国地理的山地性和阶梯式的地理格局决定了山地乡村传统单一的种养生计致富模式很难实现乡村振兴的要求。开发山村康养旅居,挖掘山村农业的多元性功能,需要实证研究山村产业振兴的合理路径和创新模式。现有研究鲜有平原乡村和山区乡村康养旅居的差异化,缺乏对山村地域系统的康养旅居功能和产业化发展的认识。本研究以山村为研究对象,剖析山村康养旅居与山村地域系统、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逻辑关系,分析山村发展康养旅居的外部环境,提出了山村地域系统的康养旅居功能和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表明:(1)山地乡村康养旅居与山村地域系统、乡村振兴战略紧密关联;(2)山地乡村发展康养旅居产业具有优越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但康养旅居产品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3)山村地域系统的康养旅居功能在于其自然属性、文化属性对旅游者健康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和改善,需要发挥山村地域系统的比较优势,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康养旅居产业业态、空间场景和真实体验。本研究可以为探究山地乡村的康养旅居功能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 尹超, 李仲波, 张凯, 王绍平, 郭兵
    确定滑坡敏感性概率的空间分布,可为滑坡防治政策制定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由于成灾环境的空间差异和滑坡机理的复杂性,基于不同逻辑架构(物理模型、理论模型等)的滑坡敏感性评价针对特定孕灾环境,无法提前确定最优数学评价模型,而基于深度学习法的、融合多种模型的混合算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以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单因素Logistic回归法筛选了滑坡致灾因子,通过频率比法对致灾因子进行了分级;对4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改进算法(MMHC、MMPC-Tabu、Fast.iamb-Tabu、Inter.iamb-Tabu)进行验证,引入错误指数确定了建模效果最佳的算法;计算了博山区774 570个栅格的滑坡敏感性概率,绘制了博山区滑坡敏感性分布图;基于GIS的空间叠加和栅格计算器功能,对比了各模型的滑坡敏感性评价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Inter.iamb-Tabu开展博山区滑坡敏感性建模时效果最佳。该模型包含10个节点(9个致灾因子节点和1个结局节点)、14条有向边。研究区域可划分为极高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极低敏感区,分别占总面积的7.30%(49.80km~2)、16.50%(112.56km~2)、26.10%(178.05km~2)、33.20%(226.49km~2)和16.90%(115.29km~2),分别有67处、22处、7处、2处和1处滑坡位于上述敏感区。(2)MMHC、MMPC-Tabu和Fast.iamb-Tabu模型在训练时易舍弃样本中部分因子的特征信息,以达到模型整体精度最优的目的。研究成果可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滑坡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的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类似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