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2年, 40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张信宝, 代彬
    黄河贯通时间一直是地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未能形成共识。本文在阐明新近纪以来黄河中游及邻区古湖消亡及水系贯通过程的基础上,剖析了运用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物源示踪技术约束黄河贯通时间4个案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三门湖泥岩中的钙结核和钙质层表明,0.3 Ma前该湖为咸水-半咸水内流湖,三门峡一带的黄河沿岸阶地是古湖的湖滨或河流阶地,三门湖沉积物源于当地河流,黄河上游与中游贯通发生于1.3 Ma~1.5 Ma,和~5 Ma前的结论不能成立。华北平原现黄河入海口附近钻孔沉积物源于燕山和太行山的河流,根据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得出的1.5 Ma~1.6 Ma黄河贯通的结论不成立。黄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黄土中碎屑锆石U-Pb年龄谱比较复杂,增加了运用这一技术约束黄河贯通时间的不确定性。
  • 杨三红, 张芸香, 郭晋平
    河岸林土壤和植被对高地养分的滤除功能是河岸带生态保护与恢复的基础。揭示特定河岸林土壤氮含量的时空格局对高地氮输入的响应,有助于加深对河岸林氮滤除过程和机制的认识。目前对高地氮输入下山地河岸林土壤对氮的削减作用及林型差异、距离梯度格局及其变化的规律尚不确切。本文以文峪河上游云杉、华北落叶松和杨桦三种典型山地河岸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土壤实验槽并模拟高地氮输入的方法,分析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在土层深度、距离上的梯度格局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不同林型和输入量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三种山地河岸林土壤在不同氮输入下,土壤全氮和铵态氮含量随时间升高而硝态氮降低,华北落叶松林土壤对氮的转化最明显;(2)河岸林土壤中全氮含量变化率阈值在5 m附近,而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变化率阈值分别在9 m和10 m附近;(3)土层深度对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起决定作用,而氮输入量大小显著影响了土壤铵态氮含量。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污染防控中的山地河岸林类型选择和河岸带宽度设计提供依据。
  • 王文滔, 陈永刚, 胡俊杰, 吴裕狄, 张博坤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客观准确地评价生态质量对区域生态整治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针对生态质量的相关评价多以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进行评价,忽略了生态环境因子主客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其结果具有局限性。本文以选取坡度、土壤侵蚀强度、地形湿度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等6项生态指标因子,提出一种基于信息熵、信息增益理论和数据先验知识综合加权的生态质量评价方法,并以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质量等级为一般的范围最大,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北部地区,面积占比约为63.50%,该区域峁梁起伏、沟壑纵横、土壤侵蚀严重、植被分布较少。(2)研究区6项生态指标因子权重占比分别为土壤侵蚀强度24.65%、地形坡度20.37%、年日照总时数16.82%、地形湿度指数15.78%、植被净初级生产力14.89%、归一化植被指数7.49%。(3)本文提出的信息增益综合加权法,具有能够充分利用数据先验知识、适用于多种数据类型、算法稳定的特点。本研究可为山地生态质量评价和生态保护规划提供科学理论参考。
  • 张闻多, 熊东红, 张宝军, 赵冬梅, 刘琳, 秦小敏
    径流量、输沙量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流域的环境特性以及水土流失程度。拉萨河作为雅鲁藏布江的一级支流,对其输沙量的长期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缺少精确定量评估。开展拉萨河水沙变化特征及归因识别研究,分析西藏农业及生活用水的格局,对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80—2018年拉萨水文站径流泥沙和流域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分析了拉萨河近40 a的径流、输沙演变规律和周期性特征,并结合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探讨了流域水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近40 a拉萨河年径流量和输沙量整体均表现为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其多年变化呈多峰波动,逐年变化方向基本同步;二者年内分配极为不均,汛期(5—10月)径流量占全年总径流的85.79%,输沙量占比达99.62%。(2)年径流量在2005年发生突减变化,年输沙量分别在1994年和2005年发生突增和突减变化。(3)拉萨河年径流量近40 a经历了3次丰-枯循环交替变化,15 a为主周期;年输沙量经历了6次丰-枯循环交替变化,9 a为主周期。(4)拉萨河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由降水主导(1994—2004年)转变为人类活动(2005—2018年)占主导,而输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则表现相反;随着不同阶段的变化,人类活动对径流输沙的贡献率逐步增大,生产建设工程、水库运行调度、生态工程实施是人类活动影响拉萨河水沙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水资源分配以及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流域生态工程实施成效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 汪涛, 陈亚梅, 廖咏梅, 张胜, 胥晓
    西藏自治区天然林是我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平衡和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掌握该区域天然林的分布状况及景观特征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尤为必要。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天然林和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天然林保护现状等方面,受限于大尺度、长时序遥感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实地调查困难,对西藏自治区天然林景观格局方面的研究尚少。为揭示西藏自治区近30年来天然林分布与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规律,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和Landsat数据集,构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曲线和优化后分类特征集,参与模型分类,获得最优分类结果,并分析了该区域的天然林分布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优化后的光谱特征集、纹理特征集和地形特征集组合的RF模型分类精度最高;(2)西藏自治区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山南市、林芝市和昌都市,景观优势度整体有所增大,其面积在近30年不断增加,年均增长率约0.94%,其中昌都市天然林面积增幅最大;(3)近30年来,西藏自治区天然林整体破碎化指标值和复杂化程度增大,但连通性和聚集性程度较稳定。其中拉萨市破碎化指标值和复杂化程度增速最快,昌都市破碎化指标值和复杂化程度最大,而林芝市和阿里地区破碎化指标值趋向减小且趋向规则化。上述结果证实了近30年来西藏自治区的天然林保护总体上取得较好的效果,天然林面积明显增加,但由于天然林斑块数量增多导致整体复杂化增大。研究结果可为西藏自治区天然林保护与恢复工作的实施提供科学支撑。
  • 涂安国, 莫明浩, 李英, 李情
    探讨和分析区域水源涵养量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主导影响因素,是定量评估区域生态系统水源供给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区域生态系统保育与管理的迫切需求。江西东江源区是一个以水源涵养为主的生态功能区域,但缺乏对该区域水源涵养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不利于生态保育工程和生态环境补偿措施的实施。本研究应用InVEST模型,模拟分析了东江源区2000—2014年水源涵养量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识别影响其空间分异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年均水源涵养量为42.92~110.99 mm,平均为74.65 mm,总量约为1.47×10~8~3.80×10~8 m~3,其中森林和耕地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分别占源区水源涵养总量的87.12%和10.12%;(2)总体上看,2000—2014年东江源区大多数区域水源涵养量呈略微下降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p>0.1);(3)降雨量和蒸散发量是影响东江源区水源涵养量时间变化的主要因子,土地利用类型和降雨量是区域内水源涵养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本研究可以为制定东江源区生态补偿标准和优化水源涵养林保育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 史安, 刘宇藩, 刘庆芳, 宋金平
    中国西藏自治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复杂而艰巨的发展任务和应急体系建设自身的特殊需求与困难是西藏自治区应急工作所面临的特殊情景和复杂问题。西藏应急救援支撑能力的定量化评价与优化提高是补齐西藏基础设施短板的前提。以西藏自治区为研究区,运用成本距离法,基于现实路网与地形计算研究区消防应急救援时效;基于人口分布评估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结合时效与风险从供需角度评价研究区综合消防应急救援支撑能力,并分析跨地市救援带来的时效性改善。主要结论如下:(1)城市中的现状应急救援时效性与国家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区时效性较差。(2)地质灾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一江两河”地区,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应急救援支撑能力可满足现实需要,高风险区中部分地区的应急救援时效性不够高,支撑能力尚显不足。(3)建立统筹全自治区的跨地市应急救援机制可显著改善各地市交界地区的时效性。西藏自治区应积极动员官方与社会救援力量,从人才与装备两方面提升核心地区应急救援支撑能力。本研究为西藏自治区应急救援支撑能力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 王渝孜, 傅晶晶
    地震保险法律制度是国家应对地震巨灾的基础制度,然而该制度的实施在中国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增强国家防预能力、社会防灾意识和人民抗灾信心,并没有发挥积极的基础性作用。本研究以“9·5”四川泸定6.8级地震为例,评估中国地震保险法律制度的可行进路;通过与新西兰、日本、美国的地震保险法律制度对比,总结中国地震法律保险制度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中国不断出台地震巨灾保险政策,但仍存在缺失专门的地震保险法、人们的地震保险投保率低、地震保险赔偿对象单一等问题,中国地震保险法律体系尚未构建完备。中国应当从制定专门的地震保险法律,探索地震高发山区的强制+自愿式保险制度、扩展地震保险赔偿对象、提升山区居民地震保险意识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地震保险法律制度。
  • 陈田田, 黄强, 王强
    经济发展与快速城镇化给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平衡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科学掌握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识别生态安全分区对促进成渝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针对成渝城市群的生态安全分区研究多侧重于生态单一维度,强调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的输出,较少考虑生态系统服务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社会需求的联系,无法全面解析生态安全分区的形成机理。本研究借助InVEST模型及相关方法,对成渝城市群地区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需求量等进行量化,解析其空间分布特征,通过供需比和自相关分析明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盈亏状况和集聚特征,识别区域生态安全分区。结果表明:(1)成渝城市群土壤保持、固碳和粮食生产服务的供给量总值分别为7.32×10~4 t、4.40×10~9 t和1.03×10~8 t,在空间上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外围地区,低值区位于中部盆地丘陵带;三类服务对应的需求量总值分别为1.65×10~4 t、1.12×10~8 t和3.62×10~7 t,其中,固碳和粮食生产服务需求量的高值区集中在城镇中心及其周边区域,而土壤保持服务的需求高值区位于高海拔地区;(2)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呈现出供给大于需求的特征,但区域分布不均衡、局部地区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聚集;(3)依据供需比的空间集聚特征和相关规划,将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为三大区和八小区。本研究可以为成渝城市群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 王睿, 刘超, 李维, 张绍山
    同一地域空间被相关部门多次认定,从而同时拥有多个品牌称号,这种现象被称为“多重认定”。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或交叉已经成为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健康高效的协同管理是实现多重认定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以黄山为研究区,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名录遗产实际工作层面,探索具体事务的可协作性,得到以下结论:(1)黄山三大名录遗产管理过程中共涉及46项概念性工作事务,按照工作流程及事务属性将其划分为相似性事务、重复性事务和独立性事务;(2)以IUCN绿色名录中国标准为工具,建立名录遗产协同管理体系,包括研究系列化、规划综合化、战略统筹化、监测系统化、展示交互化、信息共享化六大职能;(3)结合事务属性三分法和名录遗产协同管理体系六大职能,实现事务重分类,在此基础上明确每项职能下须完成的事务及人员安排,按照“相似性事务一起做、重复性事务轮流做、独立性事务分头做”的协同模式进行工作,最终实现“事务-岗位”的联动协同。本研究以期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劳动效率,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助力,为国内外多重认定地提供借鉴。
  • 李自强, 席建超, 张瑞英
    风景道和自驾游等旅游方式的兴起,使旅游者面临着旅游公路沿线的不确定风险。安全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科学评价旅游地安全风险对提升旅游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多以城市、景区为评价单元,没有考虑到旅游地(沿线)安全风险的空间连续性与异质性,且指标量化与权重确定主观性较强,难以客观准确地反映旅游地的安全风险及其空间分布。本文以滇藏公路为评价对象,以网格为基本评价单元,并结合层次分析法、熵权法、GIS栅格加权叠加、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滇藏公路沿线旅游安全风险的空间分布与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滇藏公路沿线旅游安全风险整体处于较高水平,高旅游安全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芒康、左贡、八宿、林芝以及墨竹工卡。(2)经济基础是影响滇藏公路沿线旅游安全风险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要加强沿线的旅游安全投入,提高沿线旅游安全管理水平与安全保障能力。(3)不同因素交互会加强对滇藏公路沿线旅游安全风险空间分布的影响,在制定旅游安全管理策略时,应充分考虑不同风险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研究结果可丰富旅游地安全风险评价的相关研究,并为当地制定旅游安全管理策略与提升旅游安全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 唐玉萍, 潘洪义, 张之凤, 马红菊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提升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措施。测量乡村振兴潜力,划分乡村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对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多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开展振兴路径的探讨,缺乏空间数据的使用以及对乡村振兴潜力的定量分析,且对资源相对贫乏地区关注有限,对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支撑性和指导性不足。本研究以绵阳市为研究区,在辨析乡村振兴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引入多项空间数据,从生产-生活-人口-生态四个维度构建镇域乡村振兴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揭示其空间格局分布规律,并采用K-means聚类法对乡村类型进行划分,进而提出乡村振兴路径。结果表明:(1)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乡村振兴潜力得分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高值区和较高值区分布在绵阳市中部和西南部,中值区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东南部,低值区集中在北部和西北部,整体上南部的乡村振兴潜力高于北部。(2)依据乡村振兴潜力及形成的内在动因将研究区内乡村划分为产业发展型、集聚提升型和特色发展型,其数量分别占研究区的39.38%、45.17%和15.45%。产业发展型乡村振兴潜力得分高,人口密集,产业发展基础好;集聚提升型乡村振兴潜力低于产业发展型,该类型乡村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区域竞争力不足,乡村主体流失;特色发展型特点是生态因子得分占据优势,其余因子得分低,因而乡村振兴潜力得分低。(3)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发展提出乡村振兴路径:产业发展型乡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增强优势产业发展,推进主导产业园区建设,同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专业化产业;集聚提升型乡村以协同增长为策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观光休闲农业,构建田园综合体模式;特色发展型乡村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结合绵阳本土人文自然风情,开发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依托型模式。本研究可以为绵阳市乡村振兴提供数据参考,促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 陈思静, 谢新乔, 杨继周, 景元书
    在气象站点稀疏、气象数据少的山区,气象数据离散、精度低,不能满足山区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的需求。针对复杂地形条件的气象数据插值,不同插值方法显著影响相对湿度等气象数据精度及适用性。以玉溪山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11—2019年10个训练站点的相对湿度实测数据,使用多元回归与残差分析相结合的AMMRR法与基于薄盘样条理论的ANUSPLIN插值软件进行空间插值处理,并模拟研究区域内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进行模拟精度检验,对比2种方法的插值结果。结果表明:(1) AMMRR中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拟效果可以满足建模精度要求,但插值结果仍存在部分地区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的问题。(2) ANUSPLIN的MAE为3.34、MRE为0.05、RMSE为3.91,3种精度评价指标均更低,空间插值结果更加稳定且精度更高,能更好地反映相对湿度在山区的分布情况。(3)玉溪山区相对湿度分布趋势总体表现为西南部与北部较高而中部较低。该研究可补充玉溪山区相对湿度的数据空缺,为市县区域经济作物病害防治及产量精准预测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并为站点较少的复杂山区选择空间插值方法提供参考。
  • 张文敬, 王雪珺, 冯础
    “中国人最喜欢的景观大道”是一个颇具开创性且兼具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实际上也属于旅游地理属性的科学新概念。它专指东起东海之滨的上海市,途经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重庆、四川、西藏,西止于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交界的聂拉木县的樟木口岸,也就是国道318线以及道路两侧的区域长廊地带。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萨之间2100多公里的318国道川藏路段是最典型的景观大道。川藏公路沿线的冰川、冰川雨林和峡谷地貌是重要的景观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