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2年, 40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倪明霞, 段峥嵘, 夏建新
    高山冰川的季节性融水是中国新疆南疆地区重要的水资源补给。全球变暖使得冰川持续退缩、冰川融水增加,显著影响南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当前冰川变化研究仅对南疆少数流域山区的融水径流进行了预测,缺乏对冰川融水峰值的精确预测,不能精确确定流量拐点出现的时间范围,且受限于数据精度,存在模拟结果不准确的情况。本研究应用月尺度的度日模型,估算1961—2019年南疆主要流域的物质平衡和冰川融水径流,并基于研究区范围内各流域的历史气候变化趋势设置情境,预估和分析未来60年各流域内可能的冰川物质平衡和融水径流的变化趋势,预测冰川融水可能出现拐点的时间节点。结果表明:(1)阿克苏河、渭干河和叶尔羌河流域自1961年开始,冰川长期保持物质亏损状态,而和田河和克里雅河流域则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冰川物质正平衡,略有积累,90年代以后物质亏损严重,2000年之后为各流域物质亏损最严重的时期。(2)各流域60年来累积物质平衡分别为-17.5 m、-12.4 m、-14.2 m、-5.0 m和-0.9 m。(3)各流域冰川持续融化,但融水径流增加趋势不一致,预测阿克苏河流域冰川融水在2050—2060年将达顶,叶尔羌河流域冰川融水径流量在2070年后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其他三个流域在2080年之前冰川融水一直稳定增加,但增加趋势逐渐趋于平缓。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南疆地区水资源管理与合理利用、有效预防自然灾害。
  • 徐飞, 张汶海, 赵玲玲, 王钧, 宫清华
    分析流域尺度极端气温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是区域气象灾害预警与风险防控的科学基础。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复杂多变,加之地形与地理位置差异、各地极端气温变化表现不一,极端气候呈现出区域差异性的时空变化特征。珠江流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区,是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敏感区,极端高温事件频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珠江流域极端气温时空变化方面的研究,过去并没有考虑地理因子对极端气温变化特征的影响。本文基于1960—2018年珠江流域内57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12个极端气温指数分析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1960—2018年珠江流域极端气温暖指数呈增加趋势,而极端气温冷指数减少,并且极端低温变化趋势大于极端高温变化趋势,致使气温日较差下降。极端气温夜晚变化趋势较白天更为剧烈。(2)基于Hurst指数分析,所有极端气温指数Hurst指数值都大于0.5,表明未来珠江流域极端气温指数仍将保持目前的趋势方向。(3)珠江流域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东南部低海拔区增温更为剧烈。(4)极端气温冷指数受涛动指数的影响较大,而极端气温暖指数受夏季风指数影响较大。本研究量化区域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可为流域极端气温预警决策提供科学指导。
  • 杨柳生, 高若允, 孙凡, 吉盆, 林勇明
    植物群落的更替发展改变其生境特征、群落内部的生活状况,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平衡。针对植物群落变化过程与碳储量分布间耦合关系,以及灾害频发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碳源汇识别等方面的科学认知并不充分,当前无法完全理解灾害干扰形成的失稳性坡面上植物群落特征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机制。本文以蒋家沟流域不同垂直气候带失稳性坡面各区段(稳定区、失稳区和堆积区)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植被调查和室内试验,对群落差异及生态系统碳储量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植物物种数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随坡面区段向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植被盖度则逐渐减少,这与堆积区缺乏明显的优势物种有关。(2)各坡面不同区段均以多年生植物占优势,禾本科和菊科植物分布广但仅在干热河谷区占较高优势;从稳定区到堆积区,全流域不同生活型的植物重要值表现为:一年生植物和菊科植物逐渐增大,多年生植物和禾本科植物先增后减,其他科植物则先减后增。(3)各坡面植被碳储量均表现为稳定区显著高于失稳区和堆积区(P<0.05),除多照沟阳坡外,土壤碳储量与生态系统碳储量均表现为稳定区显著高于堆积区(P<0.05)。(4)植被盖度、凋落物生物量均与生态系统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一年生草本植物重要值与生态系统碳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表明植被盖度高且受灾害干扰较少的稳定区植物群落固碳能力高于堆积区。本研究分析山地灾害频发区坡面植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碳储量关系,可为植物措施的合理配置、生态修复及固碳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 胡旭东, 沈已桐, 胡凯衡, 张晓鹏, 许文年
    汶川地震诱发的崩滑体不断地动态演变,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造成震后数年间暴发多次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分析震区崩滑体(物源)时空上的变化以及与泥石流规模(冲出量)大小的关系,可为震后灾害链的长期效应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冲出量多基于单次泥石流或多次泥石流后形成的堆积物进行估算,利用遥感技术结合现场踏勘来确定泥石流冲出物的相关研究不多。本文选取汶川震区簇头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遥感解译和冲出量计算模型构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流域内物源动态演变特征,探究沟道内崩滑体物源量变化与簇头沟多次泥石流冲出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簇头沟下游支沟物源量在2013年泥石流后不断减少,而上游支沟内物源量自2019年泥石流后增加显著;(2)三次泥石流的物源量与冲出量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而总冲出量相对于流域内总物源量的占比不足5%,仍有大量物源堆积于沟道内;(3)主沟道拦沙坝的拦蓄能力逐年下降,需继续加强清淤力度,且上部沟道和支沟亦应增加相应的防治措施。本研究有助于认识震区崩滑体演变特征及其对震后泥石流的影响,并为优化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选址提供理论指导。
  • 黎昊, 王钧, 黄建国, 罗依珍, 宫清华
    城市扩张深刻改变了粤港澳大湾区原有地质地貌环境,不合理削山造地等工程活动增加了丘陵浅山区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测度丘陵浅山区山地灾害的胁迫度以及评价建设用地开发的适宜性,有利于保障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和城市经济圈生态与环境安全。中国山地城市开发建设与山地灾害的关系以及两者相容性和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过去并没有关注丘陵浅山区,尤其是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研究,还不能科学地支撑大湾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丘陵浅山区开发建设与山地灾害发生强度之间的关系;基于频率比模型与信息熵理论,研究丘陵浅山区开发建设强度对山地灾害的影响;基于均值变点法提出丘陵浅山区城市建设用地建议退让距离。结果显示:(1)丘陵浅山区开发建设区域主要分布于大湾区中部以及东南地区,包括香港、东莞、深圳、广州市白云区和花都区等;(2)开发建设强度与山地灾害的相关系数在地势起伏度低、中、较高、高的地区分别为0.894、0.766、0.587、0.642,相关系数随地势起伏度上升先减后增;(3)山地灾害的信息熵值为3.1~4.3,熵值高的区域主要位于开发强度高且地势起伏度中、低等的地区;(4)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设用地的建议退让距离为120 m。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群建设用地布局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 韦文智, 赵瑞华, 廖丽萍, 刘政委
    广西容县花岗岩残积土属于中国华南地区特殊土,人工切坡频繁失稳诱发大量滑坡,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过去研究多数聚焦于岩质或黄土切坡失稳问题,未考虑降雨激发下特殊土切坡引发滑坡的动力学过程。本文以花岗岩残积土人工切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和人工降雨土槽模型试验,定量揭示切坡坡度和切坡高度对无裂隙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对比分析自然、无裂隙、含裂隙边坡的稳定性,探讨切坡诱发滑坡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1)当切坡坡度由50°增至70°或切坡高度由2 m增至14 m,切坡无裂隙边坡稳定性系数的减小幅值约为0.2;观测点a与c的孔隙水压力的响应时间分别提前3 h与11 h, 4 h与16 h。(2)当切坡坡度为60°和高度为8 m时,降雨前后自然边坡、切坡无裂隙边坡的稳定性系数分别由1.30、1.21缓慢地下降至1.26、1.17,而切坡含裂隙边坡的稳定性系数却由1.21急剧下降至0.98,切坡与裂隙对边坡稳定性的耦合负面影响不容忽视。(3)坡脚的体积含水率响应时间最短;体积含水率的响应时间较孔隙水压力的早;孔隙水压力的增减波动与其消散的时间尺度、降雨入渗、土体剪切变形有关。(4)花岗岩残积土切坡诱发滑坡的动力学过程为卸荷裂隙形成→坡脚失稳→表面侵蚀与沟道侵蚀→张拉裂隙形成与局部土体滑动。研究成果将为花岗岩残积土工程边坡的防护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王现中, 王仁超
    煤矿采空区引起地表沉降和塌陷,威胁采空区上方油气管道的安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分析煤矿或油气采空区不同工况条件下油气管道的力学性状,采用管道附着式传感器可以监测管道应力状态,但两类方法并未开展耦合分析,无法通过实时分析管道自身与周围土体共同作用下的形变与应力,反演管道完整性与岩土围压环境,也无法实现对油气长输管道运行状态动态监测与管理。本文采用原位监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遵义双田煤矿采空区上方的成品油管道开展了管道本体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监测周期内,监测区域孔隙水压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变化幅度较小;纵向位移整体呈增大趋势,但最大相对位移仅1.5 mm,地面沉降较小。基于原位监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的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变化趋势相同,且模拟位移与监测位移变化范围相近,表明模拟结果较为准确。通过模拟结果分析,发现管道所受应力远小于临界值,推断管道处于稳定状态。但若煤矿处于开采状态,随着开采范围的增加,监测区域管道的轴向应力和剪应力急剧增大,当开挖范围超过40 m时,管道将处于失稳状态,极易发生破坏。本研究采用原位观测校核数值模拟结果的方法分析管道稳定性,基于该方法可指导穿越采空区油气管道的评估和预警工作。
  • 唐晨珂 , 刘颖 , 舒丽琼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城镇化加速,流动人口出现回流现象。人口回流具备不同的空间格局,也与内外多种因素有关。以往研究多从省、市尺度考察人口流动,缺乏县域视角,没有分析影响人口回流意愿的外部因素,例如中国西部地区迁出地发展对人口回流产生的影响。四川省是西部地区人口流出大省,近年来出现的人口回流现象具有典型性。本文以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的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四川省县域人口回流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四川省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整体不高,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点,区县回流意愿的高低与返乡创业政策的数量存在相关性;县域层面上城市区域的流动人口回流意愿低于非城市区域,县域层面以下农村成为流动人口回流的首选地区;经济条件和地形条件较好的区域人口回流意愿较强。(2)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低值区县聚集在四川省西部,而高值区县集中在四川省中部和东部。(3)迁出地区县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对人口回流具有抑制作用,而迁出地区县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及迁出地的社会因素、土地因素对人口回流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对引导人口回流、促进回流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 邱孝枰, 方一平, 杨雪婷, 徐云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但城乡的显著差距仍是制约农民幸福感提升的一大难题。开展农民福利研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对大量相关文献进行查阅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民福利研究进行梳理和回顾,并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对文献进行分析和绘制相关图谱。结果表明:(1)中国农民福利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改革开放前)、初步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研究领域由经济学、社会学向综合性农业科学、地理学、生态学和环境学扩展,近年来呈现出研究领域的多学科转变、研究对象的多尺度转变、研究视野的国际化转变3个特点。(2)中国农民福利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政策对农民福利的影响、农民福利差距、农村弱势群体福利、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民福利的关系和农民对福利的认知等5个方面开展。(3)在不同福利思想的指导下,国外对农民福利研究不断深化,当前研究呈现出越来越重视主观与客观福利的结合、越来越重视农民福利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越来越重视农民福利的可持续性3个方面的倾向;研究方法由定性描述向定量评估转变;与国外较注重理论和知识创造相比,中国更注重实践与应用。(4)结合国际研究动向和国内研究特点,本文提出了中国农民福利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学科交叉与理论创新并重、动向研究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重点区域时空研究并举、传统方法与计算机方法融合。
  • 张家硕, 周忠发, 陈全, 朱昌丽, 马国璇
    西南喀斯特山区贫富差异显著、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户多维相对贫困问题突出。探讨农户生计多样性与多维相对贫困的耦合关系可以为解决区域不均衡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当前研究多以调查数据的定量定性分析为主,较少将农户调查数据与空间信息数据相结合,结果的精度与适用性不足。本研究以西南喀斯特山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与地理分析的研究方法,将代表农户特征的面板数据与空间位置数据相结合导入空间影像,分析农户的生计多样性和多维相对贫困的空间特征,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生计多样性与多维相对贫困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1)喀斯特山区受访农户生计组合主要为种植收入+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政府转移性收入,生计多样性指数在空间上呈中间高东北低的态势;(2)农户在物质、经济、生产方面贫困程度较深,空间特征为中间高东西低;(3)生计多样性与多维相对贫困的耦合关系在空间上呈高值集中,低值分散的特征,为中高度耦合协调,耦合差异类型以生计多样性滞后型为主。研究可为改善喀斯特山区农户生计与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其他同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贫困问题的应对提供理论参考。
  • 曾晨岑, 李阳兵, 黄孟勤, 陈爽, 唐金京, 汤蕾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明确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变化特征、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发展阶段和转型现状,对指导山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缺乏对山区农业生态系统转型机理的研究,缺乏直观揭示山区农业生态系统转型路径的分析方法,未能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视角探索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在时间尺度上的转型特征。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三峡库区腹地这一典型山区农业生态系统为例,构建了农业生态系统形态转型研究框架,从乡村经济社会转型视角探究六个区县在劳动力要素变动下的农业生态系统形态的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乡村经济社会由初期阶段到发展阶段,在农户、政府需求耦合转变下,人口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农作物产量结构、生产投入结构、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决定着农业生态系统形态的转型。(2)农业生态系统形态存在内部结构演化的阶段性,其农业生态系统形态在2000—2008年实现了从生产社会-粗放型向经济生态-发展型转型,在2009—2019年实现了从经济生态-发展型向生态社会-集约型转型。(3)农业生态系统形态转型的驱动机理表现为经济社会、政策驱动力沿“城镇化发展、政策的响应—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差异—乡村经济社会转型—农业人口变化—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农户、政府需求耦合转型—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农业生态系统形态转型”这一路径联合响应。研究结果可以为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模式选择以及农业生态系统转型规律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张文敬, 张长英, 高君成
    四川广元宣河镇是著名的广元珊瑚玉最主要的集中分布区之一。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广元珊瑚在漫长的物理和化学作用下,珊瑚成为化石,甚至部分珊瑚化石在特殊的理化作用后,被玉化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广元珊瑚玉。广元珊瑚的形成距今最早、最老的已有4亿多年。近年来广元的珊瑚玉等化石资源与环境同样受到严重的冲击与破坏,应该保护广元珊瑚玉资源,合理科学利用珊瑚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