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7年, 35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寇新昌, 殷秀琴
    为探讨长白山地不同地貌类型次生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分布格局,分别于2015年春季(5月)、夏季(7月)及秋季(9月)对长白山地三种不同地貌类型(玄武岩台地、花岗岩低山和花岗岩丘陵)的次生林土壤动物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季节变化不显著,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季节波动较大。其中,花岗岩低山次生林大型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均为最低,玄武岩台地次生林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要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生境。通过比较三种生境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发现,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随着季节变化表现出相同的动态趋势,均无显著性差异,而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季节波动呈显著升高或降低趋势,且同一季节玄武岩台地次生林的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要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生境。对三种地貌类型次生林的土壤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相关关系进行了RD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动物对土壤有机质、全效养分(N、P)和速效养分(N、P、K)响应程度较高,其中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甲螨亚目分布对土壤温度、湿度呈显著正向响应。研究可为次生林的管理及生态恢复提供土壤动物学依据。
  • 罗永忠, 郭小芹, 刘绪珍
    气候生产潜力反映了植被群落在自然条件下的最高生物学产量,可作为草地生产力评价依据。本文依托1961-2013年祁连山区17个气象站数据,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以及MK检验、EOF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夏季(5-9月)草地生产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祁连山降水倾向率为1.0552 mm·a~(-1),温度倾向率0.0357℃·a~(-1),气候变化呈暖湿型特征,其中降水是影响祁连山草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第一特征量以托勒—野牛沟—肃南为高值区,草地生产力显著优于其他区域,应该作为祁连山草地重要保护区域。在气候驱动上,降水对祁连山草地生产力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温度,尤其在沿沙区和戈壁荒漠区;而温度的影响显著体现在湿润地带即祁连山高地一带。该研究为祁连山草地保护与发展提出了参考依据。
  • 赵欣鑫, 巨天珍, 杨斌, 刘洋洋, 王爽, 张宋智
    基于野外采样调查,以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运用分段匀滑技术,编制小陇山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径级结构图、存活曲线、死亡曲线、消失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分析云杉种群结构动态;选用5个聚集强度指标研究云杉种群的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小陇山云杉种群幼苗幼树丰富,占云杉总株数的27.86%,大树相对较少,仅为4.98%,径级结构总体分布趋于倒"J"型,群落处于稳定发展中;云杉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Ⅱ型;生存分析揭示了云杉种群呈前期增长、后期稳定的态势;云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研究结果可对小陇山云杉林研究进行有效补充和完善,为小陇山云杉种群的保育及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基础材料。
  • 韩珍, 王小燕, 李馨欣
    土壤中的碎石改变了均质土壤的容重、孔隙度与孔径分布等物理性质,从而对土壤水文与侵蚀过程造成影响。该研究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对6种不同碎石体积含量(0,5%,10%,20%,30%,40%)紫色土坡面的水文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径流系数与碎石含量之间差异显著(F=115,P<0.01)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湿润锋随着碎石含量的增大呈增加的趋势;不同碎石含量的土壤坡面起始产流时间差异显著(F=208,P<0.01),且产流时间随碎石含量的增加而减小;碎石含量为20%时,土壤平均产流量最高,超过20%时,产流量反而降低;但碎石含量对径流流速没有显著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以为碎石含量在紫色土中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紫色土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吴雯, 郑子成, 李廷轩
    有机磷是土壤磷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性大小与土壤供磷能力密切相关。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四川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退耕植茶地(2-3年、9-10年、16-17年)为研究对象,选取邻近撂荒地为对照,探讨了退耕植茶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磷组分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0.25 mm粒径团聚体活性有机磷含量增加;退耕植茶16-17年各粒径中等稳性有机磷显著低于其它退耕年限,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在退耕植茶9-10年最高,含量在99.20-313.29 mg/kg之间。与撂荒地相比,退耕植茶9-10年后土壤团聚体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显著增加;而退耕植茶16-17年土壤团聚体中等稳性有机磷含量显著降低。活性有机磷、中等活性有机磷主要分布于小粒径团聚体中;高稳性有机磷主要分布于>5 mm和5-2 mm粒径团聚体;中等稳性有机磷在退耕植茶地中主要分布于5-2 mm、0.5-0.25 mm和<0.25 mm粒径团聚体,而在撂荒地中分布较为均匀。对各有机磷组分贡献率最大均为>5 mm粒径团聚体,占33.49%-74.96%。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5 mm粒径团聚体贡献率逐渐增加。不同粒径团聚体对有机磷组分的保持能力具有明显差异,退耕植茶后土壤团聚体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增加,且逐渐呈现活性较低的有机磷形态向活性较高的磷形态转化趋势。
  • 胡晨琦, 胡春生, 刘永婷, 刘邵晨, 徐光来
    青弋江是长江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北麓。野外考察发现青弋江在泾县段共发育了三级河流阶地,其中最高阶地(T3)存在两个天然剖面,即CB-T3剖面和SJ-T3剖面。运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确定青弋江泾县段最高阶地的形成年代并探讨其构造气候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青弋江泾县段最高阶地的年代约900 ka B.P.,是早中更新世过渡时期河流作用的产物;青弋江泾县段900 ka B.P.阶地是可能是构造抬升和东亚夏季风变化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中构造抬升为阶地的形成提供了河流下切的动力条件,而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变化为阶地的形成提供了气候条件。研究结果有助于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流地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资料。
  • 王春玥, 张振, 李月从, 李冰, 李陈志
    冀东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中间地带,是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过渡地带,在文化发展与传承中占有特殊地位。本文以冀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软件和该地区30 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建立了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冀东地区815个古聚落遗址的GIS数据库,对冀东地区聚落遗址分布密度、分布重心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海拔高程、坡度、距河流远近等环境因子对不同时期聚落遗址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分布的平均密度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由新石器时代的10.73×10~(-4)个/km~2到青铜时代的58.8×10~(-4)个/km~2;聚落遗址分布重心由燕南丘陵区(30×10~(-4)-36×10~(-4)个/km~2)转移到燕北山地地区(195×10~(-4)-234×10~(-4)个/km~2);(2)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聚落遗址集中分布在距河流中心线3 km以内的区域,但青铜时代3km缓冲区以外的聚落遗址比例升高,濒河性呈减弱趋势;(3)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变迁表现出明显的由低海拔(<50 m)到较高海拔(500-1000 m),由低坡度(<3°)到较高坡度(7°-15°)转移的趋势;(4)环境变化对平原地区聚落遗址的影响远大于山区。
  • 林志东, 陈兴伟, 林木生, 陈莹
    为了进一步揭示我国南方地区暴雨洪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以东南沿海晋江西溪流域为例,基于1956-2011年历年最大一次洪水及其相应暴雨实测资料,以及东南沿海台风资料,将暴雨洪水区分为台风和非台风暴雨洪水两类,分别统计分析反映暴雨时空变化特征的一系列指标;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洪水洪峰流量与暴雨特征要素的多元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西溪流域的非台风暴雨洪水主要发生在前汛期,其中81%分布在4-6月;台风暴雨洪水主要发生在后汛期,70%集中发生在7-9月份,其数量为非台风暴雨的两倍之多。暴雨类型的不同,其前期降水、次降雨量、降雨强度、暴雨中心位置、暴雨的空间分布和时程分配特点也相应变化,非台风暴雨通常降雨强度小,历时长,降雨时间上分布不均,暴雨前期流域下垫面含水量大;而台风暴雨降雨量较大,降雨强度明显较高,具有明显的降雨中心,空间分布较不均匀导致台风和非台风暴雨洪水时空变化特征差异明显。
  • 邹强, 唐建喜, 李淑松, 范建容
    以水文响应单元和栅格单元为基础评价单元,运用因子贡献率法和信息量法两种评价模型对安宁河流域进行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域尺度范围内,水文响应单元能够更好体现区域中的微观综合地貌特征,切合区域整体性描述;基于水文响应单元的易发性分区不仅与历史泥石流实际分布情况的契合度较高,而且数学模型方法适应效率较高和区内孕灾条件体现更为明显。由此,建立基于水文响应单元泥石流灾害易发性分区对探求流域尺度范围内泥石流灾害易发性分区方法与评价制图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与拓展,可为制定减灾防灾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 廖丽萍, 朱颖彦, 杨志全, 杨云川, 胡进, 邹代华, 罗晓宏
    虽然汶川震区的松散砾石土历经近10年的自然固结过程,坡面植被恢复良好,但灾后持续活跃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告诉我们,了解这类因地震产生的砾石土的力学性状,仍然是理解灾区地质灾害肆虐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本文以汶川县映秀镇牛圈沟泥石流源区的砾石土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水槽模型试验与三轴测试,观察泥石流起动时砾石土的宏细观现象,分析粗细颗粒含量变化对砾石土干密度的影响,并从临界状态土力学角度,探讨了泥石流起动时砾石土的力学性状,提出砾石土临界状态数学表达式。结果表明:(1)泥石流起动时间、模式与初始干密度密切相关,其过程伴随着干密度和孔隙比的变化;(2)细颗粒迁移与粗细颗粒含量调整引起土体内部细观结构重组是干密度与孔隙比变化的主要原因;(3)相同级配的砾石土在等同围压条件下排水剪切,会近似达到一个临界孔隙比;(4)砾石土力学性状可根据其状态参数(e,p')与e_c-p'平面临界状态线的相对位置来判断;(5)砾石土边坡在降雨淋溶下失稳形成泥石流,坡体内同时存在剪胀与剪缩两种力学性状,且以剪胀为主。本文研究成果一方面能对泥石流起动机理的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与补充,另一方面能为震区砾石土泥石流的防治预警预报提供初步依据。
  • 付圣, 陈丽霞, 黎丰收, 连志鹏, 徐勇
    小范围大比例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面临时空数据精度或质量不满足理论要求的现状。如何利用有限的数据实现相对可靠的评价结果,是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论文选取湖北省五峰县渔洋关镇为研究区域,考虑水文、地形、岩性分布、历史灾害规模等因素讨论了斜坡单元的划分方法;将证据权模型分析所得滑坡易发性值转换至各斜坡单元,绘制基于斜坡单元的研究区易发性评价分级图;分别采用ROC曲线和野外核查手段,评价了易发性结论的成功率和预测率。研究表明,斜坡单元的划分一方面要符合实际地形,另一方面更应体现单元的地质差异性;栅格计算结论转化为斜坡单元的表达成果、精度分析的注重和野外核查工作的开展是保证分析结果可靠性的有效途径;湖北省五峰县渔洋关镇易发性评价成功率和预测率分别为84%和74%,野外验核与理论分析结果的一致性较高。
  • 夏式伟, 郑昭炀, 袁小一, 邢爱国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Ms7.0级强烈地震,诱发芦山县、天全县、宝兴县等多个县区2500多处崩塌、落石、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但规模较小。天全县老杨乡汤家沟滑坡-碎屑流是此次地震诱发的最大一处滑坡,在地震作用下约有53万m~3的岩体自滑源区高速滑出。因剪出口下方山脊的阻挡作用滑体沿左右两侧发生分叉,此后分别沿春尖窝沟和干沟头沟高速运动,滑行约340 m和440 m后与各自沟谷侧壁发生撞击、爬坡解体为碎屑流,碰撞转向后继续向下滑行,总滑行距离约1.6 km,高程差约480 m。尽管关于芦山地震滑坡的研究很多,但对滑坡全过程动态模拟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滑坡现场调查,解析了汤家沟滑坡的基本运动特征和滑体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碰撞、铲刮、堆积等现象,并基于DAN3D动力分析软件,采用Friction-Voellmy复合模型反演了汤家沟滑坡运动全过程,得到了滑体的堆积、速度分布以及铲刮等特征。
  • 张祖莲, 洪斌, 黄英, 梁谏杰, 邱观贵
    针对云南红土型坡面和一定的雨强、坡度,运用人工模拟降雨水槽模型试验、土工试验及相关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降雨作用下云南红土型坡面径流的水动力学特性及红土干密度、坡面侵蚀模数与坡面径流剪切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坡面径流平均流速随坡面径流历时呈先逐渐增大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且坡面径流的平均流速随红土干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坡面径流平均流速与单宽流量呈幂函数关系(R~2=0.996)。(2)坡面径流平均水深随径流历时也呈先上升而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过程,且干密度越大,平均径流水深也越大,平均径流水深与单宽流量也呈幂函数关系(R~2=0.996)。(3)在试验条件下,坡面径流流态属层流急流流态。(4)在试验条件和干密度一定的条件下,坡面侵蚀模数随径流剪切力的增大而增大,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当干密度为1.0,1.1,1.2,1.3,1.4 g/cm~3时,R~2最小为0.816,最大为0.945;坡面红土的临界剪切力分别为0.482,0.510,0.556,0.586,0.656 Pa。坡面径流特性受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坡面侵蚀模数及红土临界剪切力与坡面径流特性和土壤自身特性密切相关。
  • 史铁丑, 李秀彬
    城乡劳动力转移背景下耕地撂荒风险的研究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辨明耕地撂荒的风险与发展趋势是预测耕地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选择重庆市石柱、巫山和酉阳3县作为研究区,基于地块尺度对山区耕地撂荒现象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确定经验模型,评估现有耕地(尚未撂荒的)未来撂荒的风险大小。结果表明,2011年重庆市3县耕地地块为21.71万个,处于低、中、高三级撂荒风险水平的耕地面积依次为6.3万hm~2、13.2万hm~2和5.8万hm~2,比例分别为25%、52%和23%。通过对比村级尺度撂荒风险耕地分布图、高程图与坡度图发现,高撂荒风险的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高且坡度陡的地区。
  • 王铭烽, 田风霞, 贺秀斌, 鲍玉海
    本文基于GIS与RS技术,结合三峡库区区域特点,从自然质量、区位条件、生态安全和空间形态四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三峡库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库区耕地质量进行评价与分类,并利用统计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耕地质量整体较好。其中,一类、二类耕地分别占库区耕地面积的22.31%与34.18%,主要分布在库尾各区县及库中的涪陵区;三类、四类耕地分别占27.96%与15.55%,主要分布在库中各区县;单位面积实际粮食产量较高的区县内,一类、二类耕地面积所占比例较高,而单位面积实际粮食产量较低的区县,三类、四类耕地所占比例较高。该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耕地保护与土地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 刘超, 胡梦晴, 林文敏, 王晓荣, 李维, 曾克峰
    在国内著名旅游网络平台蚂蜂窝、携程网、驴妈妈,收集了近三万篇黄山风景区的游记,经过筛选提取75篇游记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运用ROST CM6软件进行编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黄山旅游形象的积极感知因素有六个,按照感知度高低分别为三山五岳、三奇五绝之地、风景雄峻瑰奇、文化传播之地、地质奇观、户外摄影圣地;2)消极的感知因素主要来自旅游服务、旅游环境和旅游管理;3)二级编码分析可知山地地形、局地气候、气象等自然要素,以及由此导致的山区餐饮和住宿服务是消极感知的主要来源。游客对于黄山形象感知总体是积极的,但在山路安全、山岳特色气象景观可视预报、游客引导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 何珊, 王春梅, 杨勤科
    利用数字线划图(Digital Line Graphic,DLG)插值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时,栅格尺寸影响对所生成的DEM质量,并且不同地形类型区DEM的适宜栅格尺寸应该是不同的,如何确定不同地形类型区适宜的栅格尺寸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1∶50 000 DLG数据为基础,在东北漫岗丘陵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选择典型样区,基于信息含量和采样定理两种方法确定DEM适宜栅格尺寸,并通过地形形态分析、等高线套合分析和水文地貌关系分析三种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基于1∶50 000 DLG建立DEM时,东北漫岗丘陵区适宜栅格尺寸可设为20 m,黄土丘陵沟壑区可设为10 m。本研究为通过DLG插值建立DEM时适宜栅格尺寸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 池毓锋, 赖日文, 闫琦, 余莉莉, 苏艳琴
    为快速获取山区遥感影像上的阴影干扰区域,探究一种简便、高效、精确的遥感影像中阴影干扰区域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福建省长汀县为研究区域,搜集2016年3月美国陆地卫星影像数据与ASTER影像计算的GDEM V2产品。基于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测量的6类地面物体光谱信息与影像波段信息,优选影像的光谱波段并重新组合;选取Sinh函数与Max函数建立c!算法,对LandSat8 OLI影像进行差异化计算,通过二分式判别规则初步提取阴影区域;加入由数字高程模型计算的坡度信息,剔除水域与坡度较为平缓的地物等干扰信息,精确提取山区阴影区域。设立网格随机设置精度验证点验证精度,最终总体精度达到99.06%,Kappa系数为0.98。结果表明,实验方法对于LandSat8 OLI影像提取阴影可行性高,检测效果与提取结果较c3算法与SVI指数更好。
  • 张志刚, 王建, 徐孝彬, 常直杨, 陈倩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宇生核素暴露测年技术是目前冰川地貌研究中最为成功的测年方法之一,多数学者通常选择冰川漂砾进行暴露测年研究。然而,冰川漂砾在出露后期可能经过再次搬运造成"翻转"现象,从而影响测年结果。重建这类翻转漂砾的运动历史,对准确测定冰川地貌年代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稻城古冰帽区保存了大量的古冰川遗迹,是宇生核素暴露测年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冰帽区有一被人为劈开的巨型漂砾,其内部垂直剖面上底部样品的宇生核素~(10)Be浓度高于顶部样品,推断该漂砾自初次出露之后可能发生过翻转。本文利用该漂砾顶部、底部、左右侧面的样品通过宇生核素~(10)Be暴露测年技术来重建该漂砾的运动历史。研究结果表明:该漂砾可能是由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简称MIS 3)冰川作用暴露于地表,随后经过翻转直至目前状态。
  • 何思明, 白秀强, 欧阳朝军, 王东坡
    2017年6月24日四川省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突发特大高位顺层岩质滑坡,造成10人死亡,73人失踪,整个新磨村被毁的重大损失。通过对滑坡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质、降雨和历史地震综合分析,该滑坡是由历史上多次强烈地震形成的震裂山体在持续降雨作用下触发的高位坡—碎屑流—堰塞湖灾害链。强烈地震造成的山体内部损伤可持续影响数百年以上,是未来高烈度区地质灾害排查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