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7年, 35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张信宝
    <正>喇家遗址是一处以距今约4000年的齐家文化遗存为主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盆地黄河北岸二级阶地上的下喇家村(图1),高出于黄河河面30余m,距黄河水平距离约1 000m。吕家沟由北向南流至下喇家村,将遗址分为两部分,与岗沟汇合注入黄河。该遗址自1999年以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行了持续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尤以罕见的灾难遗迹而闻
  • 蓝永超, 刘根生, 喇承芳, 朱云通, 马全杰, 石明星
    基于黄河源区有关水文、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对该区及黄河沿水文站以上、黄河沿水文站-吉迈水文站区间、吉迈水文站-玛曲水文站区间、玛曲水文站-唐乃亥水文站区间各区域1960—2014年期间径流变化的季节特征、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5 a来黄河源区径流及其各分区径流总体上呈减少的态势,但减少幅度各区有所不同;但在2000年代中期后径流量回升比较明显。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周期外延叠加方法对黄河河源区径流未来30 a的可能变化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未来30 a内,黄河源区径流的变化为先增后减,但总体变化平稳,其均值与目前55 a实测系列均值没有显著差异。
  • 罗贤, 季漩, 李运刚, 黄江成
    冻土水文过程的复杂性使其分析及模拟较为困难,在研究青藏高原冻土退化水文效应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流域内土壤冻结和融化状态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反演获得的地表冻融状态,系统地辨识怒江流域中上游地表冻融状态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怒江流域贡山水文站以上年平均地表冻结天数>270 d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0%,而180~270 d的则约占62.3%,海拔高度每升高1 000 m,年地表冻结天数平均增长约62 d;2.研究区不同年份持续冻结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差异较大,融化-冻结阶段的9—10月平均气温与阶段末10月地表冻结面积的相关系数为-0.80,而冻结-融化阶段的4—6月平均气温与阶段末6月地表冻结面积的相关系数则为-0.87,均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研究区气温的年际波动导致地表冻结面积、冻结日期、融化日期及冻结持续时间等的年际变化;3.被动微波遥感反演获得的高时间分辨率冻融状态数据,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缺资料高原山地流域大范围地表冻融状态变化分析、流域尺度水文过程模拟等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
  • 刘超
    2017, 35(03): 273.
    <正>溃坝沉积物石英砂特征主要呈不规则颗粒,表现为次圆状(见图a,c)和次棱角状(见图b),其边缘主要为棱脊磨损(图b)和次棱脊(见图c),颗粒表面显示中起伏(见图b,d)和/或低起伏。
  • 鲁志云, 宋亮, 王训, 李玉武, 张一平, 沙丽清
    以哀牢山原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及其受损后处于恢复演替中的滇南山杨林的凋落物、腐殖质和表层土壤(0~20 cm)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组分的C、N、P和土壤表层有效养分含量,结果为:C、N含量表现为凋落物>腐殖质>土壤,P含量则表现为腐殖质>土壤>凋落物;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含量均为腐殖质>表层土壤;凋落物的C与N呈负相关,N与P呈极显著正相关;从不同林型看:凋落物中的C、N、P含量为常绿阔叶林<滇山杨林;土壤中的C、N、P含量为常绿阔叶林>滇山杨林(p<0.05);腐殖质与表层土中的铵态氮、有效磷含量均为常绿阔叶林>滇山杨林;常绿阔叶林凋落物、腐殖质、土壤的C∶N∶P分别为615∶18∶1、159∶11∶1、84∶6∶1,滇山杨林凋落物、腐殖质、土壤的C∶N∶P分别为518∶16∶1、172∶11∶1、86∶6∶1。研究结果表明,富含P的腐殖质可能是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存在P匮乏的主因,而两种林型各组分的C、N、P比值表明恢复演替中的滇山杨林地上、地下养分循环已经达到相对稳定的水平。
  • 吴俊威, 杨万勤, 梁子逸, 杨帆, 张钰
    硫随森林溪流水体流动是生态系统硫源汇过程的重要内容,是认识森林-水体连续体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组分。为了了解森林溪流硫输出的潜在能力,以川西典型高山森林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7月溪流径流量最大的降雨季节,在集水区4.31 km2的范围内,调查了所有15条溪流从源头到入河口的硫变化特征和输出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区域中,所有溪流水体中总硫贮量为598.57 g,单位溪流面积贮量为0.78 g·m~(-2),溪流沉积物中总硫贮量为176.18 kg,单位溪流面积沉积物硫贮量为0.23 kg·m~(-2)。单位集水区面积和单位溪流面积总硫输出量分别为0.02和104.55g·m~(-2)·d~(-1),集水区潜在最大年总硫输出量为7.3 g·m~(-2)·y~(-1)。溪流中硫含量的检出限在0.12~(-2).46 ug·ml~(-1)之间,入河口硫含量占源头的比值在0.40-4.82之间,均值为1.27。溪流入河口硫贮量占源头贮量的比值在0.45-8.55之间,所有森林溪流入河口硫贮量占源头贮量比值平均为1.79。这意味着,森林溪流从源头到入河口的汇流过程中硫贮量在逐渐累积。这些结果为深入认识高山森林硫的迁移途径及其对下游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
  • 王慧杰, 常顺利, 张毓涛, 李翔, 韩燕梁
    森林土壤在组分和结构上存在比较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是导致森林土壤有机碳库估算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森林发育阶段(林龄)也可能是影响森林土壤有机碳库估算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在天山北坡西、中、东三段的云杉林分别按林龄设置系列样地并分层采集土样,探讨了天山北坡雪岭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异规律,并试图从森林发育的角度分析产生该空间分异规律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天山雪岭云杉林0-60 cm深度的土壤剖面上平均总土壤有机碳密度为30.77±13.46 kg/m~2,天山西、中、东三段雪岭云杉森林总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规律为中部(40.54±11.33 kg/m~2)>西部(29.61±14.94 kg/m~2)>东部(22.16±5.88 kg/m~2),且中部与东、西两部差异显著(p<0.05);(2)在0-60 cm深度的土壤剖面上,西、中、东三段雪岭云杉林不同林龄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呈随着剖面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占总剖面土壤有机碳64.87%。(3)随着龄林的增长,土壤有机碳密度整体呈现出双峰曲线,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密度排序为,过熟林(37.02±17.19 kg/m~2)>中龄林(33.58±14.53 kg/m~2)>近熟林(29.12±15.77 kg/m~2)>成熟林(27.02±7.62 kg/m~2)>幼龄林(27.10±9.81 kg/m~2),各龄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不显著。(4)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异主要受到地段和土层条件影响,林龄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不大。本研究可为天山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提供数据参考,同时为更深入了解天山林区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供必要的基础。
  • 王媛韬, 张林, 沈维, 刘新圣, 罗天祥
    低温事件的加剧可能是限制高山林线向更高海拔爬升的一个关键原因,然而有关高海拔地区不同海拔、不同植被覆盖下的低温事件分布特征的研究十分缺乏。通过对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同一坡面不同海拔森林和灌丛冠层温度和土壤温度的监测,并基于冠层温度和土壤温度计算植物的生长季长度,分析生长季期间低温事件在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的分异特征,得到如下结果:1.土壤温度定义的生长季比冠层温度定义的生长季滞后近一个月,且对于亚高山森林和林线,冠层温度定义的生长季长度明显大于土壤温度定义的生长季长度。2.无论以哪种方法定义生长季,期间出现的低温事件均表现为高山杜鹃灌丛>亚高山针叶林和林线,前者低温事件出现频率达后者的2~4倍,且总体而言高山杜鹃灌丛中低温事件的强度更大,持续时间相对更长。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杜鹃灌丛存在更多的低温事件,而且随海拔增加,其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不断加剧,这可能直接限制了乔木树种幼苗在林线之上低矮灌丛中的存活和生长,进而限制了林线乔木树种向更高海拔的分布。
  • 杨海龙, 樊晓一, 赵运会, 王海瓜
    本文基于模型试验,对不同偏转角度(θ)作用下的碎屑流运动堆积特征进行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偏转作用下,碎屑流的运动经历了加速、持速和减速三个阶段。碎屑流的前缘速度在持速阶段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偏转角度越大,碎屑流前缘速度波的动性越显著;但偏转角度对碎屑流的运动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对碎屑流受偏转作用后的水平运动距离进行分析表明较小的偏转角度更有利于碎屑流的运动。偏转作用下碎屑流的堆积过程表现出"多次叠加堆积"特征,偏转角度越大"多次叠加堆积"的现象越明显。同时,碎屑流的堆积厚度分布也明显受控于偏转角度的影响。横断面上,堆积厚度沿受冲击碰撞一侧向对侧减小,两侧堆积厚度的差异随偏转角度的增大呈抛物线变化,θ=20°时最大。纵断面上,碎屑流在坡脚附近的堆积厚度随偏转角度的增大而增大。
  • 刘东飞, 王雄师, 杨欢, 舒和平
    基于野外勘察与室内试验,拟以舟曲泄流坡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传递系数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利用Monte Carlo法得到滑坡不同工况下的失稳概率,且引入条件概率分析不同诱因下滑坡失稳的年概率;易损性以承灾体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基础,运用赋值法估算泄流坡滑坡潜在的财产损失和人口伤亡风险值;因此建立单体滑坡风险评价模型,探讨单体滑坡风险评价技术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泄流坡滑坡在地震加暴雨条件下具有中危险性;在≥50 mm暴雨条件或者地震条件下具有高危险性,财产最大风险为34.75万元/年,人口最大风险为0.03人/年,人口风险超过了国际上暂定的社会容许标准,应采取监测观察、工程治理等相关手段进行风险管理。
  • 雷清雄, 王运生, 贺建先, 陈明, 申通
    为了研究岩浆岩质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和失稳过程,以西藏俄拉村滑坡为原型建立离散元数值模型,通过输入实测地震动数据,研究该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和失稳破坏过程。模拟结果表明:(1)俄拉村滑坡失稳过程为:震动拉裂-剪切阶段→"锁固段"剪断贯通阶段→堆积掩埋夯实阶段;(2)水平向地震加速度PGA具有高程放大效应,且在相同高程坡面PGA放大系数较坡体内部大,坡形转折处和坡体凸出部位的放大效应也表现为坡面较坡内显著;(3)水平向地震加速度PGA值自坡体内部向外表现为时而增大、时而减小的节律性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岩浆岩质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失稳模式提供依据。
  • 汪明武, 朱宇, 李亚峰, 金菊良
    边坡稳定性受诸多随机、模糊和不完整因素影响,其评价是一个复杂系统不确定性问题。云模型则是处理随机不确定性问题的有效工具,但传统云模型应用于实际边坡评价时,可能面临指标分布形式不符正态分布的要求,为克服此缺陷,在此基于联系数理论和云模型耦合方法,探讨了边坡稳定性非对称联系云评价模型,即基于边坡分类标准求解非对称联系云数字特征和生成联系云,结合指标权重和实测指标计算综合确定度,以判定边坡的稳定性等级。实例应用和与其他方法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应用于边坡稳定性评价是有效可行的,取得了较好效果,且评价结果的转化态势能用确定度统一定量描述,更加符合边坡情况,为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了新的参考。
  • 魏学利, 陈宁生, 李宾, 赵怀义
    官坝河为邛海流域最大支沟,近年来山洪泥石流频发,对邛海产生严重泥沙淤积灾害。本文在对官坝河1998年7月6日百年一遇泥石流灾害调查基础上,分析泥石流形成运动特征及其对邛海的淤积效应,揭示山洪泥石流暴发主要影响要素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官坝河流域内物源丰富且形式多样,山洪泥石流暴发频率高且规模大;流域沟道长且比降大,沿途流速流量变化大且流态变换复杂;山洪泥石流对邛海泥沙淤积严重,大量泥沙不仅堆积在入湖口,还以浊流形式输移至湖心处;区域频繁地震活动、强降雨作用和不合理人类活动共同促进山洪泥石流暴发,预测山洪泥石流活动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该成果可为官坝河流域规划管理和工程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揭示区域山洪泥石流特征及其对邛海的泥沙淤积演化过程。
  • 刘超, 陈剑, 崔之久, 黎艳, 陈松
    石英砂表面微结构分析有助于理解沉积物的成因环境。四川省雪隆囊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上游,该处分布有堰塞湖溃坝沉积物。为了判断其溃坝沉积物的沉积成因和形成环境以及过程,采集石英砂样品并进行扫描电镜分析,初步获得堰塞湖溃坝沉积物石英砂的表面微观结构组合特征是次棱角状及次圆状颗粒为主,颗粒边缘形状为棱脊磨损及次棱脊,表面多为中、低起伏;少量出现贝壳状断口,小撞击坑出现较多,平行解理面少见甚至没有;擦痕、磨光面少量出现;化学溶蚀和沉淀形态包括蚀坑和蚀缝、硅质薄膜和硅质球。结果表明雪隆囊堰塞湖溃坝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不仅受到强烈的机械撞击作用,而且在后期也有比较强烈的水流作用参与其中,可以为分析溃坝沉积物的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提供参考。雪隆囊溃坝沉积物石英砂表面微观结构特征与残坡积、冰碛、冰水、冲积、洪积、泥石流、湖相沉积、海洋沉积、风成等沉积环境明显不同。
  • 赵陈, 宋雪茜, 方一平
    旅游与城镇化两个系统存在联动发展耦合机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旅游会成为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城镇化也会为旅游品质和效益提升提供资源和服务保障。为分析旅游与城镇化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综合城镇化率和综合旅游发展指数指标体系,运用熵权层次分析法计算四川省综合城镇化率和旅游发展综合指数,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各市州旅游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程度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四川省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总体较低且区域差异较大,旅游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城镇化水平,除川西山区城镇化率滞后于旅游发展,其他市州旅游发展均滞后于城镇化。区域地理区位、地形及其相关的城镇空间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比较优势是影响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建议根据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性的空间差异,在不同类型地区实施差异化的旅游与城镇化互促发展策略。在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应进一步强化旅游功能,通过城市核心区都市旅游提档升级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和空间人性化,通过城市郊区游憩带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通过乡村旅游加强新农村社区建设。在山区应充分发挥其资源比较优势,把握国家政策机遇,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水平提升。
  • 王毅, 陆玉麒, 车冰清, 陈博文, 丁正山
    本文从地形、气候、水文、地被和自然灾害5个方面构建生态环境宜居性评价模型,对浙江省生态环境宜居性空间格局、地域特征及其与人口分布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以期为协调浙江省人口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人居环境科学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确定省内差别化的区域发展定位提供管理与决策参考。研究表明:浙江省生态环境宜居性总体分布态势呈现出由西南地区向东北地区,山地向丘陵、河谷、平原递减的趋势。生态环境宜居性程度分区中,低宜居性区覆盖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较高宜居性区覆盖面积最广。浙江省生态环境宜居性与人口密度之间存在对数函数关系,二者的曲线拟合度R2值为0.7547;但是对数函数的系数为负数,说明浙江省生态环境宜居性与人口密度之间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浙江省人口分布对生态环境宜居性指数并不存在明显的响应,大部分人口分布于生态环境宜居性指数较低的地区。浙江省需注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口分布与生态环境宜居和谐共生。
  • 张继飞, 邓伟, 朱昌丽, 赵宇鸾
    厘清区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空间关联特征是生态系统管理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借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评估法,引入校正参数和购买力指数,基于土地利用及统计数据测算了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乡镇尺度近11年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并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空间关系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人均ESV和居民福祉均呈不断增加趋势。人均ESV空间分布呈干流沿线较低、支流沿线较高的格局,人均ESV缓慢上升与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居民福祉空间分布呈北部、南部高,中部低的局面,在黑水和理县-茂县交界(杂谷脑河入汇岷江处)形成一个持续性居民福祉"洼地",福祉水平相对降低的乡镇基本位于高山峡谷。(2)利用Delaunay三角聚类将研究区89个乡镇分为6种空间关系模式:高服务高福祉、中服务高福祉、中服务低福祉、低服务高福祉、低服务中福祉和低服务低福祉。研究期内研究区大部分乡镇的居民福祉得到提升,居民福祉长期低水平徘徊乡镇主要位于黑水县中部、东部;研究区整体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3)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状况虽整体趋好,但岷江源头区生态系统服务却出现明显的下降态势。依据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空间关系类型,尝试提出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针对性建议。研究结果有望为岷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协同发展及生态屏障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 匡垚瑶, 杨庆媛, 王兆林, 慕卫东, 毕国华
    城乡结合部是城乡争夺土地资源的核心区域,深入开展郊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古路镇为例,运用转移矩阵法剖析低山丘陵地区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从地形条件、生态环境、居民点规模、区位条件4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古路镇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进行评价,结合规划政策导向归纳出5种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类型,并根据居民点空间扩展限制分区,制定差异化布局优化策略。主要结论为:(1)2009—2013年5年间古路镇城镇建设用地处于高速扩展之中,导致耕地面积缩减明显,表现出人类活动在城乡发展过程的不均衡性。(2)古路镇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与居民点平均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在空间分布上,适宜性等级沿主要交通线两侧逐渐降低。(3)基于规划政策导向、农村居民点空间扩展限制分区,制定差异化的优化策略,城镇转化型居民点逐步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村庄重点扩展类型居民点建设成为中心社区,承担对周围村落的服务职责;村庄挖潜型居民点集约利用土地,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产业;村庄合并型居民点整合零散用地,共享公共服务资源;迁移型居民点迁出新建,优化农村"三生"空间,以实现低山丘陵地区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的城镇化和集约化。
  • 唐志光, 王建, 王欣, 李朝奎, 梁继, 彭焕华
    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基于三次样条函数的去云算法对2001—2011年逐日MODIS积雪面积比例产品进行了去云处理,并对去云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然后根据去云后的逐日无云MODIS积雪面积比例产品,提取了研究区近11年的积雪日数,并对积雪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本文的去云算法能有效的获取云覆盖像元的积雪面积信息,总体平均绝对误差值为0.092。去云后MODIS积雪产品提取的积雪日数与地面观测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87.03%),平均绝对误差3.8 d;2.青藏高原积雪日数的分布极不均匀,四周山区(特别是西部和南部山区)积雪分布广泛且积雪日数高,而高原腹地积雪日数低,年均稳定性积雪面积占27.24%;3.青藏高原积雪日数的年际波动较大,积雪日数在34.14%的地区呈减少的趋势,在24.75%的地区呈增加的趋势,其中显著减少和增加的地区分别为5.59%和3.9%。
  • 黄盼, 赵伟, 李爱农
    山地地表接收的太阳入射辐射由于受到坡度、坡向及地形遮蔽等影响,导致其在时空分布上呈现较高的异质性。为定量分析山地地表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选择川西山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山地特殊地理环境,基于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周围地形反射辐射的参数化方案,采用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和30m ASTER GDEM数据定量估算了研究区在不同时期的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并结合研究区的坡度、坡向、海拔等地形因子,选择夏、秋、冬不同季节对山地太阳辐射时空分布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经过贡嘎山站观测数据的验证,本研究所采用的估算方案能够取得较高的估算精度,平均绝对误差为48.7 W·m-2,相对误差为6%;(2)山地太阳辐射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形规律,总体特点是山脊大于山谷,阳坡大于阴坡;(3)随着坡度的增加,太阳辐射呈现递减的趋势;而随海拔的上升太阳辐射总体来说呈现增加趋势,只是在低海拔处由于地形遮蔽和山顶由于坡度陡峭造成坡面入射角小而略有回落;(4)在不同的季节,太阳辐射受地形因子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这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