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7年, 35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常直杨, 孙伟红, 王建, 张志刚
    我国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地貌分类系统,传统地貌类型的划分主要依据海拔及起伏度,较少考虑地貌的完整性原则,且分类结果琐碎。为了避免此类问题,以我国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1000 m分辨率的SRTM DEM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思想,基于eCognition软件,利用多尺度分割、局部方差法以及决策树分类法自动划分了地貌形态。结果表明:(1)在分割尺度范围为10-1400、步长为100时,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最佳分割尺度为400;(2)依据平均高程及标准差的大小,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可划分为极高山、大起伏高山、高丘、小起伏高山、大起伏中山、小起伏中山、高海拔平地、低海拔平地八种地貌类型。相比依据海拔及起伏度的划分方法,分类结果更能考虑地貌的完整性原则,且具有高效便捷性,划分结果更平滑,为我国地貌类型的划分提供了参考。
  • 李磊磊, 范建容, 张茜彧, 李炫
    气候变化下植被的时空响应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高海拔西藏地区气候独特多变,研究该区域植被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西藏地区的气象站少,利用站点观测资料插值分析误差相对较大,难以准确获得空间连续的数据。本文采用2001~2013年MODIS卫星16天时间序列数据和同期的降雨卫星TRMM数据,利用线性回归和相关性分析法研究西藏地区植被、地表温度和降雨量的时空特征及相关性。研究表明:在2001~2013年间,西藏地区植被与地表温度、降雨量在时间波动和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植被NDVI逐年增大,植被状况逐渐改善,地表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降雨量整体无明显变化,三者年际变化率主要集中在-0.005~0.005/a,-0.05℃~0.15℃/a,-30~40 mm/a。近13年来植被NDVI、地表温度和降雨量的变化区域差异性较大,在西藏中部和东部变化明显。植被NDVI的变化与气候变化(尤其是地表温度上升)密切相关,受降雨明显影响的区域分布在西藏中部,受地表温度明显影响的区域分布在西藏东部和西部。
  • 林志东, 陈兴伟
    为了进一步改善流域洪水空间变化与水库调节影响的模拟,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HEC-HMS,在考虑大型水库调节模拟的基础上,对东南沿海晋江流域的暴雨次洪进行多站点率定模拟分析。选取1972~1979年晋江流域15场特大暴雨洪水,以洪峰误差、洪量误差、峰现时间、效率系数为评价指标,进行10场参数率定和5场模型验证。安溪、洪濑、石砻三个水文站在模型率定期的平均效率系数分别为0.892、0.895、0.921,验证期的平均效率系数分别为0.866、0.822、0.853,模拟效果较好,精度较高。结果表明:利用多站点模拟的方法,可以从流域尺度上更客观地率定模型参数,改善模型的模拟效果;初损率与起涨流量相关性显著,为模型洪水预报应用时初损参数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山美水库的径流调节对洪濑站和石砻站的模拟结果具有显著影响。
  • 李强, 李志伟, 王全, 罗维, 周冀衡
    采用GPS定位技术,在陆良烟区采集土壤样品341个。采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分形数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壤粒径分布及其分形特征的总体特征、空间变异特征,同时分析了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组成及土壤养分的关系,以及土壤粒径及其分形维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颗粒含量及其分形维数在不同质地土壤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差异;粘粒含量和分形维数表现为轻粘土>重壤土>中壤土>轻壤土,砂粒和粉粒含量则相反;土壤颗粒质量分形维数在2.524~2.928之间,平均为2.823;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粉粒及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直观地反映土壤粒径分布;土壤颗粒含量和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均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是由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决定的结果,变程仅为0.12~0.27 km,表明其空间自相关范围较小,空间分布主要呈东西向变化趋势,高低值区域分异和明显;土壤粒径分形维数D值与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分形维数可用于表征土壤养分状况;海拔高度、有机质、土壤类型、地形、轮作模式均对土壤颗粒含量和土壤粒径分形维数有显著影响。
  • 李彦稷, 胡凯衡
    泥石流扇形地是山地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泥石流泛滥危害的场地。科学评估泥石流扇形地的危险性,对扇形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对小江流域大白泥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成灾分析,结合泥石流扇形地形态特征和泥石流危害频率两个要素,建立了以距扇顶距离、与扇主轴夹角和危害频率为变量的定量扇形地危险性分布模型。结果表明:(1)泥石流扇形地上距离泥石流出山口越远,与主流线夹角越大的位置,受泥石流危害越小。(2)本模型在大白泥沟应用的计算结果与现场勘察验证结论相吻合,表明评估模型比较合理。(3)该模型所涉及的参数——距扇顶的长度、与扇主轴的夹角、危害频率,均可通过GIS和遥感分析得到,简单实用,为泥石流扇形地危险性评估工作提供了一种原理简单、计算方便的新方法。
  • 陈宁生
    2017, 35(01): 38.
    <正>2016年5月8日福建泰宁县开善乡金溪左岸的芦庵坑沟发生了特大规模的灾害性泥石流,导致36人死亡失踪。泥石流搬运的最大颗粒为13.7*11.3*9.9 m。
  • 徐继维, 于国强, 张茂省, 丛凯
    合理的降雨阈值是确定区域暴雨泥石流减灾防灾的关键。为了探求诱发舟曲地区泥石流的降雨阈值,本研究以舟曲三眼峪、罗家峪为例,研究了在前期含水量一般(湿润)和干旱两种条件下,触发不同预警级别泥石流的降雨雨强与历时函数关系,采用水文学方法计算了不同频率下洪峰流量以及对应的不同规模泥石流启动降雨量阈值。结果表明:在前期含水量干旱和一般条件下,三眼峪、罗家峪泥石流红色Ⅰ级降雨预警值为56.10 mm/h和50.86 mm/h、橙色Ⅱ级预警值为40.70 mm/h和37.87 mm/h、黄色Ⅲ级预警值为31.74 mm/h和29.88 mm/h、蓝色Ⅳ级预警值为23.83 mm/h和21.69 mm/h,预备Ⅴ级预警值为7.31 mm/h和15.69 mm/h、预备Ⅵ级预警值为10.16 mm/h和9.48 mm/h;不同预警级别条件下的降雨雨强与降雨历时成I=α×D~β幂函数关系,和数值在不同预警级别下成规律性变化;能够诱发舟曲地质灾害的降雨特征可分为两种:一是降雨雨强大的单峰型短历时强降雨("点雨");二是降雨雨强小、持续时间较长的"绵绵细雨"。研究成果可作为舟曲区域暴雨泥石流监测预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程金文, 岳大鹏, 达兴, 郭坤杰, 刘婧春, 王朋晓
    降雨侵蚀力作为评价降雨对土壤侵蚀能力的关键指标,对于确定土壤可蚀性以及预防水土流失、制定水土保持规划与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选取陕南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共22个气象站1960-2014年连续55年日降雨量数据,利用逐日降雨量估算侵蚀力模型计算陕南地区降雨侵蚀力;在ArcGIS10平台下,采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的方法,绘制陕南地区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图,分析全年及其季节空间分布特征;利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气候趋向率和变异系数分析降雨侵蚀力年内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陕南地区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与年侵蚀性降雨量空间分布具有相似性,都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加。(2)陕南地区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为3 872 MJ·mm·hm~(-2)·h~(-1)·a~(-1),年内分布差异较大,主要集中于6-9月,冬季变异系数最大。安康站点夏季降雨侵蚀力上升趋势通过了0.01显著性检验。(3)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异系数达到0.30,80年代降雨侵蚀力最大。略阳站点年降雨侵蚀力呈下降趋势,汉中站点基本不变。
  • 杨伟, 崔鹏, 邹强
    川藏公路冷曲河段工程地质条件差,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和公路改扩建工程。深入系统地认识冷曲河廊道工程地质条件是保障工程建设和交通安全的科学基础。本文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工程地质条件的差异进行了定性的工程地质分区与评价;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岩土体内摩擦角与粘聚力、断裂密度与活动性、外动力作用、水文地质条件等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值;采用工程地质指数与集对分析模型分别对工程地质区及亚区进行定量评价;将定量评价结果与定性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并用公路灾害线密度进行验证,得出了较为合理的工程地质分区与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分为3个区和6个亚区,并编制了廊道工程地质分区图,结果可为川藏公路工程整治及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 赵万民, 朱猛, 束方勇
    海绵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具有缓解雨洪灾害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构建城市水文安全体系的重要意义。山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主体区域之一,其海绵城市建设受到自然地形、气象水文和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本文以重庆都市区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山地水文过程特征的基础上,将生态水文体系与海绵城市规划两者间的理论性和技术性耦合,提出重庆都市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一般途径,从建设目标、生态空间、雨水单元、场地规划等角度制定规划管控措施,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点,实现山地海绵城市规划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价值。
  • 郭向阳, 明庆忠, 吴建丽, 杨亚萍, 胡莹, 王赫
    交通是旅游者与旅游资源两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对旅游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基于交通优势度模型,选取1988年、1999年和2011年等3个时间截点的交通与旅游景区数据,运用交通优势度模型和地理集中度方法对云南旅游空间结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交通发展对云南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影响。结果发现:云南交通优势水平逐步提升,交通发展的重心逐渐向南、向西转移,交通格局也由"单极"向"网状"形态形成;在交通优势度提高的基础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格局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出节点离散型向点轴空间过渡、点轴旅游格局向放射状格局转变,辐射式及多中心网络格局初见雏形。
  • 崔晓明, 陈佳, 杨新军
    本文基于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特征建立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实地调查并分析乡村旅游影响下的秦巴山区农户生计状况,以及不同地理单元农户生计结果差异。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业发展提高了山区农户自适应能力和生计保障程度,扶贫效果较为显著,参与旅游发展的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水平总体优于全区平均水平;(2)调查点农户的生计资本得到增加,但五大资本中社会资本值低较,农户可获得的社会资源有限;(3)四类乡村旅游地农户(即,秦巴山区中心城区依托型、大中城市近郊型、景区依托型和边远型乡村旅游地)生计资本结构存在差异,大中城市近郊型乡村旅游地农户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与乡村旅游形成良好互动,农户可持续生计总体结果优于其他类型乡村旅游地;(4)农户社区组织的建构对增加和拓展农户的生计资产具有积极的影响。研究可为贫困山区农户生计发展、扶贫及乡村旅游发展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 彭瑾, 董有福
    山脊线是构成地形骨架的主要地形特征线之一,它与沟谷线共同控制着地形整体走势。山脊表现为与沟谷类似的层次分支结构,但却不具备沟谷线水流方向明确的特性。本文在借鉴沟谷线分级思想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DEM脊点跟踪的山脊线编码分级方法,通过修正流域边界线提取山脊线,找到各等级脊线起始点,搜索并编码出相应等级的完整山脊线。通过宜君和韭园沟两个小流域进行验证,并与流域边界最高级分级法对比。结果表明,本文编码方法可以有效反映出山脊线层次,山脊线等级划分相对细致,与同一阈值下沟谷线等级匹配性较好。该研究可为地形结构特征分析提供方法参考,为多尺度地形综合提供技术支撑。
  • 林熙, 罗小军, 郭红梅, 刘国祥, 张帅娟, 陈银
    山区居民地空间分布信息是山区灾害应急响应与评估的重要基础资料。我国大力发展的高分辨遥感系统,为快速获取山区居民地空间分布信息提供了数据保障,对灾害应急与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居民地提取结果误分对象较多的情况,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语义约束的高分一号(GF-1)遥感影像山区居民地提取方法,其基本思路是:根据山区居民地独特的分布规律,制定山谷线、山坡、雪线等语义约束条件,并将其与面向对象方法相结合进行居民地提取。以覆盖四川省康定县的一景GF-1影像为例进行实验,采取语义约束下的山区居民地提取,正确率为82.91%,漏分率仅为7.86%。与不使用语义约束的面向对象分类法直接提取结果相比,正确率提高了1.2倍。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山区居民地提取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山区居区地信息提取效果。
  • 胡桂胜, 尚彦军, 曾庆利, 杨长德
    2016年7月6日凌晨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柯克亚乡玉赛斯(六村)发生滑坡堰塞坝溃决泥石流灾害,造成36人死亡、6人失踪、7户民房被完全毁坏,其余数十间房屋和大量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现场调查研究表明:(1)此次灾害性泥石流形成过程为:降雨→土质滑坡→滑坡堰塞坝→堰塞湖→堰塞坝溃决→泥石流;(2)9#土质滑坡堰塞坝在持续强降雨作用下发生溃决,溃口洪峰流量达977.8 m~3/s,形成堰塞坝溃决型泥石流,致使1#土质滑坡堰塞坝发生串联溃决,其溃决洪峰流量为459.2 m~3/s;(3)泥石流断面流速为4.51-6.51 m/s,断面流量为443.2-524.7 m~3/s,泥石流堆积扇最大长度283.9 m,最大宽度234.3 m。
  • 陈宁生, 黄丹青, 赵春瑶, 刘丽红
    2016年5月8日福建泰宁县开善乡金溪左岸的芦庵坑沟发生了特大规模的灾害性泥石流,导致36人死亡失踪。现场调查表明,本次灾害为稀遇低频、粘性、特大规模、灾害型沟道泥石流。泥石流容重达2.0 g/cm~3。沟口扇顶上游120 m的流通区断面泥石流流速达到12.2m/s,泥石流流量830 m~3/s,泥石流运动时间2 min,一次固体物质总量为1.9万m~3,泥石流的颗粒冲击力达900 t。泥石流成因系沟床与坡面崩滑堆积物在高频率的雷声与强暴雨联合作用下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