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5年, 33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黄进, 陈致均, 齐德利
    根据作者多年的实地考察调研,中国目前已知的1 003处丹霞地貌分布在28个省区,东北至黑龙江省宁安市的牡丹江凹岸的红石砬子,南至海南省琼海市白石岭,西至新疆乌恰县的柯孜勒苏河两岸,东到浙江象山沿海。从4 500 m左右的青藏高原面到海平面,涉及青藏高原半旱区、半湿润区,中温带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暖温带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北亚热带湿润区,中亚热带湿润区、半湿润区,南亚热带湿润区,北热带湿润区,14个气候区内都有丹霞地貌的分布,且均以丹崖赤壁为其基本特征。
  • 黄进
    2012—2014年间,先后4次对西藏丹霞地貌进行考察,考察历时共计54 d,行程13 728 km,经西藏47个县(占西藏74个县的63%),实地考察了西藏丹霞地貌45处,填补了西藏丹霞地貌的空白。发现西藏昌都一带丹霞地貌的面积最大,达数千平方公里。其中类乌齐县加桑卡乡的吉哲姆戎嘎大峡谷的丹霞地貌最为奇险,丁青县觉恩乡、沙贡乡的丹霞地貌也很典型,拉孜县柳乡西侧的丹霞地貌也颇姿彩。
  • 齐德利, 陈致均, 王随继, 王志华, 景福怀
    依据对崆峒山丹霞地貌的实地考察和现有资料分析,结合阶地样品测年分析结果,针对崆峒山丹霞地貌的一些争议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认为崆峒山主景区,前峡中部以上至后峡上部之间,其出露地层为下白垩系六盘山群三桥组(K1s)的棕红色粗碎屑岩,丹霞地貌发育处于青年期,保留有三级剥蚀面及百米以上常见的陡崖为其特征。前峡中部以下十万沟及后峡中下部延伸约5 km出露地层主要是上三叠统延长群(T3yn)的紫红色粗碎屑岩,本区已发育至壮年早期,是国内古老地层中发育最好的一处丹霞地貌。根据作者2012-05-18及2012-11-16的采样释光测年(TL/OSL)数据分析,采用"黄进丹霞地貌定量计算公式",测算出崆峒山丹霞地貌区平均地壳抬升速度是0.51 m/(104a)。由此计算出崆峒山丹霞区各景点的地貌年龄,分别是香山13 Ma、隍城11.5 Ma、中台8.7 Ma。
  • 陈留勤, 郭福生, 杨庆坤, 唐超, 王凤之
    华东南地区白垩纪地壳伸展作用形成一系列SW-NE向展布的陆相断陷盆地,一般由粒度较粗的红色碎屑岩地层充填。赣杭构造带西段的江西永丰-崇仁盆地晚白垩世龟峰群角度不整合覆盖于早白垩世鹅湖岭组碎斑熔岩之上,自下而上包括河口组、塘边组和莲荷组。根据野外露头剖面沉积组构特征,可以识别出冲积扇、河流和湖泊等三种沉积体系。对各沉积相沉积物组成、沉积构造、垂向相序进行了探查认为,研究区上白垩统具有粗-细-粗的粒度变化旋回特征,反映了自下而上由冲积扇、河流到河流、湖泊再到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的有序变化。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资料,初步建立的盆地沉积演化模式表明,河口组和塘边组为连续沉积,代表了断陷盆地开始发育和湖盆扩大阶段,反映了控盆构造由强烈活跃期到间歇宁静期的逐渐过渡。莲荷组再次以冲积扇和辫状河相砾岩为主,其中大量来自下伏红层的砾石成分说明莲荷组沉积时期控盆构造运动加剧。江西永丰-崇仁盆地沉积体系时空上明显的变化过程,可能是赣杭构造带晚白垩世陆相断陷盆地演化主要受区域断裂控制的一个典型代表。
  • 刘友存, 霍雪丽, 郝永红, 崔玉环, 韩添丁, 沈永平, 王建
    数理统计方法在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洪水、干旱等极端水文事件中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选取乌鲁木齐河1958—2006年枯水期的月平均出山径流资料,采用广义Pareto极值分布(GPD)模型,并运用Bayes统计模型估计GPD的参数,最后对乌鲁木齐河枯水期月均出山径流极小值变化进行了估算。研究表明:1.参数的初始值、先验分布的均值分别取其极大似然估计值,先验分布的标准差取较小值,随机游走项分布的标准差取较大值,这种方法能使Markov链快速收敛;2.基于Bayes参数估计值的GPD在拟合月均径流量的极小值时具有很高的精确度,与传统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相比,Bayes统计模型的推断效果较好;3.乌鲁木齐河重现期为10 a、25 a、50 a和100 a的枯水期月均径流极小值分别约为0.60 m3/s、0.44 m3/s、0.32 m3/s和0.20 m3/s;4.100 a重现水平的95%置信区间的下限为-0.238 m3/s,说明当乌鲁木齐河在枯水期遇上百年一遇的极小值时,有可能出现断流的情况。
  • 然子桐
    2015, 33(04): 433.
    <正>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城北,是浙江省东部名山。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西南连仙霞岭,东北遥接舟山群岛,为曹娥江与甬江的分水岭,平均海拔500 m以上,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东北,海拔1 098 m,由花岗岩构成。天台山自然景观得天独厚,风光奇丽秀美,人文积淀深邃厚实,悠久灿烂。不仅是一座少有的佛道
  • 易婷, 张光辉, 王兵, 苏子龙, 李振炜, 师阳阳
    坡面流是坡面土壤分离与泥沙输移的驱动力与载体,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可能导致近地表层特征发生改变,集中体现为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茎秆及枯枝落叶层出现、生物结皮发育、根系系统的形成,进而引起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变化。然而,目前对退耕引起土壤近地表层特性变化对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通过野外放水冲刷实验(坡度12°~14°;单宽流量0.002~0.006 m2/s),系统研究了退耕草地近地表层特征(茎杆-枯枝落叶层、生物结皮、植被根系)对坡面流流速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撂荒7 a后,土壤近地表层特征对坡面流流速影响显著,随着土壤近地表层特性各作用(如根系、生物结皮、植物茎秆及其枯落物)的依次叠加,水流流速依次递减,分别较黄土母质(T4)减少了12.76%、41.53%和66.78%,且平均流速随枯落物干重、根系重量密度的增大呈幂函数形式下降。研究成果对于理解退耕草地坡面侵蚀动力的变化及其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 王磊, 邓青春, 张斌, 刘辉, 刘刚才, 罗明良, 舒成强
    竖井是一种特殊的潜蚀地貌类型,是大规模土壤侵蚀背景下不容忽视的灾害性环境问题。竖井的发育是冲沟侧蚀后退的一种方式,对冲沟沿线形态影响巨大,研究其成因和演化过程对认识冲沟的侧蚀和后退机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基于对元谋干热河谷沙地村竖井群的实地考察和测量,将竖井的发育划分为萌芽期、扩张期、完整期、破碎期和残夷期5个阶段,不同发育阶段其平面形态与剖面形态具有显著的差异;完整期竖井的形态最具代表性,其长度、宽度和深度的变化范围分别在0.75~3.29 m、1.01~2.84 m、1.98~10.26 m,长宽比在0.3~3.1;竖井的形态与发育过程主要受到降水和地表径流、构造、土体性质、地形与植被等因素的控制。这一研究有助于认识竖井的形成与演化,也为实践中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与沟蚀监测提供科学指导。
  • 潘丽冰, 徐凡珍, 沙丽清
    为探讨生物炭对西双版纳土壤性质及橡胶(Hevea brasiliensis)幼苗生长的影响,评价其对橡胶人工林固碳增汇的潜在能力,将不同量的生物炭(与土壤质量比分别为CK:0;B2.5:2.5%;B5:5%)与复合肥(0 kg/hm2;F:300kg/hm2)交互(共6个处理:CK,F,B2.5,B2.5+F,B5,B5+F)加入土壤中进行1 a的橡胶幼苗盆栽实验研究,对土壤进行水分、温度、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养分测定,对幼苗进行地径、株高、光合速率以及生物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生物炭增加了土壤p H值,降低了土壤容重;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雨季较对照提高了26.9%~76.3%,旱季则提高了30.8%~63.5%);生物炭显著增加土壤全碳和全磷含量,降低了土壤硝态氮,B5和B5+F处理的土壤有效磷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是对照的18.3倍和16倍;在雨季和旱季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B5+F>B2.5+F>B5>F>B2.5>CK,CK的土壤呼吸速率显著低于其他所有处理;施肥处理的幼苗生物量显著高于CK和所有单施生物炭处理,以B2.5+F处理效果更明显;施肥与生物炭均显著提高了橡胶幼苗光合速率。综上所述,生物炭可以改善土壤性质,保持和提高水分和大部分土壤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具有促进地上固碳及土壤固碳的潜力。从本短期的实验来看,单施生物炭不能促进橡胶幼苗生长,与肥料配合使用更能促进橡胶幼苗生长。
  • 范文娟, 容丽, 张振球
    通过对晴隆孟寨流域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的调查,结合生物量回归方程式和土壤有机质数据,测算峡谷型喀斯特几种植被植物层、土壤层、枯落物层的碳密度状况,分析不同植物类型的碳密度及碳分布特征,发现晴隆孟寨流域上游中游碳密度高于下游,陡坡顶部的碳密度>缓坡顶部,陡坡中部碳密度<缓坡中部,陡坡部分顶部碳密度>底部>中部,缓坡部分顶部碳密度>中部>底部,主要的几种植被平均植物层碳密度在2.01~64.83 t/hm2,与全国其他地区植被层碳密度相比表现为低生物量、低碳密度。土壤碳密度在整个碳密度中贡献最大,在58.16~154.13 t/hm2。自然生态系统(山地)土壤碳密度虽然较低,但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枯落物层的碳贮量对整个生态系统碳贮量的贡献不大,均低于5%。喀斯特峡谷地区土壤薄、砾石含量大是较其他地区碳密度低的根本原因,因此选择不同的植被类型和不同的森林管理方式,是治理该地区石漠化的关键。
  • 陈飞, 蔡强国, 郑明国, 孙莉英
    冰川积雪是寒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进行寒区冰雪消融特性研究和融水量估算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2004—2013年MODIS数据对纳木错流域冰雪消融时空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纳木错流域冰雪覆盖率年变化曲线呈"双峰型",7—8月冰雪消融最为剧烈,而2月和11月是季节性积雪的主要积累阶段;冰雪覆盖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地势较高、坡度较陡、阴坡比例较大的流域东南侧年均冰雪覆盖率较大,而流域西北侧与之相反。为进一步探讨气温变化对冰雪消融的影响,选取研究区内典型冰川融水补给区域——曲嘎切流域2013年8月实测数据,建立气温与冰雪融水径流间函数关系,模拟结果显示两者呈指数相关(R2=0.7105),表明气候变暖、温度上升将引起寒区冰雪消融量的急剧增加。
  • 王裕宜
    2015, 33(04): 472.
    <正>由王裕宜、詹钱登、严璧玉等编著的《泥石流体的流变特性与运移特征》,是一本研究泥石流体的流变特性和运移特征的专门著作,于2014年初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83万字。全书共18章,大致上可分为5部分。第一部分1-4章叙述了泥石流固体颗粒、浆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组成特点,是全书的基础部分;第二部分5-7章:叙述了泥石流形成的构造应力状况,泥石流发育区的工程地质选线,泥石流启动应力过冲
  • 赵海卫, 郭柯, 杨瑶, 乔鲜果
    垫状点地梅是青藏高原最具代表性的垫状植物之一,其个体年龄的判定,对于揭示高寒生境下垫状植物的生长特征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研究青藏高原植物种群结构及动态的基础和关键。在研究和分析垫状点地梅植株构型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其物候特性和采样时间,探索性地找到了一种判定该物种个体实际年龄的方法,并基于垫状点地梅植株的年龄研究了其生长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垫状点地梅的各分枝每年均生长一个节间,呈辐射生长的各分枝簇在同一年生长的节间构成了垫状点地梅植株的"年轮",垫状体任一分枝簇的单向节间数即为该植株的年龄;幂函数模型可以较好地表达植株径向生长与年龄之间的相关关系,年龄对垫状点地梅长轴长度、短轴长度和表面积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88.5%、87.5%和88.2%;垫状点地梅植株高度的年增量较小,平均年生长率仅为0.202 cm/a;其生物量积累随年龄的变化可用幂函数模型表达,年龄对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82.2%和83.9%。
  • 赵鑫, 程尊兰, 李亚军, 杨天军, 强巴
    根据对川藏公路安久拉山至古乡段调查所得的90处雪崩资料,运用统计方法得出研究区雪崩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该区灾害的发育与流域地貌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安久拉山至古乡段的雪崩分布规律与地貌特征因子之间具有以下特性:1.雪崩主要分布在上游4 300~4 900 m峡谷地貌区段,海拔过高和过低较少发育;2.雪崩分布相对高差在300~1 100 m,占总数的74.44%;3.雪崩主要分布地形坡度为30°~40°,大于或小于这个范围较少发育;4.雪崩主要分布在阳坡。
  • 张华, 游宏, 陆阳
    地震作用后堆积层斜坡的变形规律与稳定特性是我国西南山区防灾减灾工程中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深入研究震后堆积层斜坡变形发展规律,将坡体概化为花岗岩强风化土与砂土配制而成的匀质土模型,采用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的方法,探讨地震影响深度为10 m时不同震松程度(震松坡体压实系数分别为0.90、0.85、0.80)对边坡震后时效变形与长期稳定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将离心模型试验结果与原型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随震松坡体损伤程度增大,其应力与位移场于震后短期的调整幅度将相应提高;地震震松坡体密实程度以压实系数表征于0.90~0.80间变化时,其位移场于震后的主要调整时间为0.7~1.1 a;由于物理试验中边坡坡度较缓(约35.7°),地震震松坡体时效位移以竖向固结为主;离心模型坡面水平位移与原型斜坡代表性测孔顺坡向位移随时间的演进规律具有较好的相似性。
  • 刘金鹏, 蓝永超, 高世铭, 王得楷
    运用熵值法对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中涉及到的10项指标进行了权重赋值,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改进可拓方法——最大贴近度法,所建立的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可拓评价模型,可以解决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多因素限制问题。通过云南34条典型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的实例分析,将得到的结果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结果评价情况相符程度为79.4%,偏差程度为20.6%。经过进一步对两种方法得到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判定区域多条泥石流危险性排序方面结果的相关程度为0.896,研究结果与泥石流沟实际的危险性更加贴近。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不仅原理简单、计算简便,而且评价结果也是客观合理的,研究成果为区域(流域)泥石流沟危险性的综合评价和排序提供了新的思路。
  • 张立展, 裴向军, 林华章, 李姝
    处于变形中的滑坡体上生长的树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滑坡活动的影响,最为典型的表现即树干弯曲生长,形成"马刀树"。马刀树是滑坡缓慢滑动的历史证据。从滑坡地表马刀树的枝干生长弯曲特征出发,构建基于地表树木生长特征的滑坡形成演化分析方法:以一段历史时期内树木倾倒、弯曲生长的特征所对应的滑坡变形过程,根据坡面不同部位树木的弯曲特征对滑坡进行研究。并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四川省理县二古溪滑坡的研究中,得到二古溪滑坡不同部位土体滑动情况以及现今变形状态,重建滑坡活动历史,计算得到上一次明显滑动的时间。
  • 穆悦
    2015, 33(04): 511-512.
    <正>原文发表于2014年第32卷第3期,近期审阅时发现原文中"相关系数r"实为线性回归拟合方程模型决定系数R。在利用SPSS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时,二者绝对值相等,但模型决定系数R始终为正值,而相关系数r正负与线性方程斜率m值一致。由于文中比较的始终是相关性大小,即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大小,因此对结果分析和结论的得出没有影响。另外第259页公式下方参数说明有处笔误。为了避免误导读者,特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