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lights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Articles
    Human geography. 2024, 39(02): 96-104.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2.010
    在金融风险多点爆发的背景下,以防控地区金融风险为目标,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及空间计量模型等,测算并分析我国各省域和东、中、西及东北四大板块的金融风险水平、空间差异及变动特征。得出:(1)各省金融风险水平存在“东高西低”的区位特征,其中,北京、福建和上海的金融风险虽高、但呈下降趋势;(2)地区金融风险空间差异有一定扩大态势,且板块间差异是主要来源,这给金融风险联防联控带来较大阻力;(3)地区间金融风险存在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再向北的空间扩散特征,但HL和LH型集聚区数量不断增加,证明了当前金融风险空间差异主要表现在邻近地区间;(4)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房地产泡沫是全国总体和东部地区金融风险空间差异扩大的主要成因。
  • Articles
    Human geography. 2024, 39(01): 1-7.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01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背景下,政策流动性已成为国际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且前沿的话题,引起了政治经济学、后殖民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对政治学“规范—理性”研究视角的批判基础上,地理学者先后采用“关系—建构”和“拓扑—拼装”视角对政策流动与变异、政策流动下的不均衡地理、政策流通的(权力)拓扑网络等问题展开探讨。本文梳理了政策流动性的三次研究视角的转向,总结不同视角下的核心议题、研究方法与视角局限。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流动性研究对重新思考全球化与地方发展、城市关系网络与不均衡地理发展等问题带来的启示,以期为未来国内学者开展相关议题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Articles
    Human geography. 2024, 39(01): 93-100+172.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10
    基于2017年上海郊区居民活动与出行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外来人口城市空间利用与归属感的总体特征和群体差异,并对不同居留时长外来人口的城市空间利用对城市归属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上海郊区外来人口的城市归属感一般,但城市归属感随居留时间延长而提升。(2)城市空间利用中,中心城区与社区活动时长对其城市归属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3)城市空间利用对外来人口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中心城区活动有利于新来者和适应者的城市归属感提升,郊区新城活动对新来者和适应者的影响相反,长期居留者归属感与城市空间利用的关系不显著。(4)社区主客观建成环境对提升外来人口城市归属感也具有显著影响。
  • Articles
    Human geography. 2024, 39(01): 142-152.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4.01.015
    基于2011—2020年我国148个城市航空面板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法和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等多种方法探讨航空交通关联网络的旅游经济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航空交通关联网络以“菱形”或“重叠三角形”核心子网为支撑,社区结构上中东部演变为“交织叠加”、西部演变为“边缘城市就近更迭”;旅游经济效率等级呈东部>西南部>中部>西部的空间格局,西部及中部城市存在“低效锁定”,效率演变难以实现“跳跃型”转移且受邻域的“同群效应”影响;航空交通优势度对旅游经济效率产生“倒U型”的直接及溢出影响,关联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人口密度、旅游关注力度、开放力度产生正向直接及溢出影响,而旅游产业集聚与人力资本仅产生正向直接影响。
  • Articles
    Human geography. 2019, 34(04): 106-114.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19.04.013
    在采集沈阳市铁西区2017年住宅、工厂、地铁站等兴趣点数据的基础上,将工厂距离、房龄以及住宅密度三个变量与传统变量共同参与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房价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全区范围内,房龄、住宅密度、公共交通、公共配套设施等对房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工业企业等对房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新老城区对比来看,所筛选的影响因素与房价的相关性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平稳性,具体表现在工厂距离、公交密度、商场距离等因素在新老城区的正负影响差异,以及住宅密度、地铁站距离等单向影响因子回归系数的强度渐变;从研究方法来看,基于POI与GWR集成分析,可以有效克服房价实时更新慢、准确度低及数据清洗困难等传统难题,从而为构建和发展新数据环境下的经济地理研究提供参考。
  • Articles
    Human geography. 2019, 34(04): 115-125.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19.04.014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合理的交通网络结构对提升城市群整体效能意义重大。本文基于1995—2030年多源交通路网数据,运用分形思想,研究京津冀以城市群为节点体系的交通路网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化趋势。主要结论如下:(1)京津冀高等级路网仍有一定扩展潜力,交通网络整体等级结构尚不稳定,未达到一种优化的分形递阶状态。(2)各级路网空间分布具有自仿射特征,但各向异性扩展强度正在逐渐减弱,城镇化和交通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正在促进各级路网逐渐向自相似的结构一体化方向演化。(3)交通路网空间结构演化与城镇用地结构不同步,可能与系统所处城镇化发展阶段有关。(4)高等级路网分维演化服从次数大于1的logistic模型,按照规划预期,各级路网空间发育将相继在2040年前后达到饱和;但按照规划设计高速公路建设将过度饱和,未来应及时调整规划。
  • Articles
    Human geography. 2019, 34(04): 126-134.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19.04.015
    以传统农区周口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聚落斑块面积和相关社会经济指标,探讨了周口市城乡体系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周口市城乡体系空间结构演变呈现低端均衡结构(1973年)—点轴结构(1990年)—中心外围结构(2000年)—圈层结构(2015年)的演进过程,每种结构对城乡要素流动的方向和作用各不相同,从而使城乡体系的空间结构各不相同。交通导向机制是影响城乡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的早期主导因素,促进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不断拓展,并带动乡村体系空间结构不断更迭;特色产业是影响城乡体系空间结构的新机制,助推城乡体系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政府作用机制有效地引导城乡体系空间拓展方向,推动城乡空间格局结构性地演变。
  • Articles
    Human geography. 2019, 34(04): 135-142.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19.04.016
    随着地方社会不断卷入到旅游开发浪潮中,围绕旅游而发生的抗争日渐增多,这里称之为"旅游抗争"。旅游抗争主要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中国地方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提出"场域—行动分析"这一新分析视角,破解"结构—制度分析"和"过程—事件分析"两种分析模式内蕴的"行动—结构"、"个人—社会"和"主观—客观"二元困境,将"结构—制度分析"化约为"场域",具体分为社会场域和文化场域,将"过程—事件分析"化约为"行动",具体分为行动的策略和一般演化路径。在该理论视角的关注下,本文对贵州西村旅游抗争的缘起、策略、演化路径及后果进行了完整叙事,为抗争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重构了二重性分析范式。
  • Articles
    Human geography. 2019, 34(04): 143-151.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19.04.017
    利用课题组2017年6—8月在陕西安康、商洛、汉中、宝鸡4市9县22个旅游扶贫村收集的841个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双重选择模型(DSM)等分析了农户参与旅游对家庭农林业劳动时间、外出务工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旅游有助于增加调查地的农户收入,旅游兼营型农户收入更高。在全样本中,参与旅游对农户农林业生产时间具有显著负向作用,但在参与了旅游的农户样本中,农户参与旅游一些特征或形式,如土特产销售,对农林业生产则有显著正向作用;在多个模型中,农户从事旅游对家庭外出务工活动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提出了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旅游+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景区带村作用、完善旅游扶贫政策等对策建议。
  • Articles
    Human geography. 2019, 34(04): 152-160.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19.04.018
    随着中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和维护旅游形象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关键任务之一。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事件正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带来新的威胁,值得引起学界关注。文章以青岛"天价虾事件"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基于潜在游客视角尝试回答:网络舆情危机下,潜在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是否发生变化,形象感知的变化能否引起其出游意向的变化?结果表明:(1)网络舆情危机下,潜在游客的认知形象变差会直接导致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变差;同时,情感形象变差也会对直接引起整体形象变差。(2)网络舆情危机下,受认知形象变化和情感形象变化的影响,潜在游客的出游意向受到明显抑制;其中,情感形象起直接作用,认知形象起间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