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潘彤, 陈建洲, 丁成旺, 马玉亮, 梁辉, 张涛, 杜小春

    为了查明黏土层中稀有金属矿的赋存形式、富集特征和分布范围,了解稀有轻金属矿组分变化特征,评价资源潜力,在柴达木巴伦马海盆地开展了以锂稀有轻金属为主攻矿种的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在全新统(Qh)、上更新统(Qp3)和中更新统(Qp2)圈定含矿黏土层3层,估算LiCl潜在资源总量可达114.41万t。选矿试验锂浸取率达到51%~55%。含矿黏土层厚度和Li、Rb、Cs含量变化稳定。锂以铁锰结合态为主,残渣态次之。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Li、Rb和Cs含量与黏土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本区黏土型锂矿中既有结构型锂,也有吸附型锂,是介于碳酸盐黏土型锂矿与火山岩黏土型锂矿之间的一类黏土型锂矿。首次针对黏土层开展了锂稀有轻金属矿的调查评价工作并发现了黏土型锂稀有轻金属资源,其与液体矿、固体盐矿相生相伴,是盐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刘智刚, 张爱奎, 刘永乐, 张勇, 何书跃, 孙非非

    阿其音金矿位于东昆仑成矿带西段,是一个产于似斑状石英二长岩内受构造控制的金矿床。为了确定阿其音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对该矿床与金矿化有关的蚀变花岗斑岩中的绢云母进行了40Ar-39Ar 年龄测试,获得绢云母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63.2±4.5)Ma和(268.7±9.7)Ma。结果表明:阿其音金矿的成矿时代主要为中二叠世,该成果对于进一步认识东昆仑西段金矿床的成因机制、地球动力学背景以及区域金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东昆仑地区是否存在中二叠世金矿成矿应引起足够重视。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司建涛, 白德胜, 肖尊群, 李水平, 祁东, 孙进

    坦桑尼亚盖塔绿岩带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坦桑尼亚克拉通的西北部,绿岩带内发育有世界级的大型金矿床——盖塔金矿。通过对盖塔绿岩带的成矿地质特征、典型矿床和成矿时代进行研究,厘定了该绿岩带的成矿时代,总结了其演化历史。研究表明:盖塔绿岩带出露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太古宇尼安萨群条带状铁建造、火山碎屑沉积和卡维隆多群砂砾岩,以及同造山期和后造山期花岗岩、煌斑岩和粗面岩等侵入岩体。区内构造发育,多为褶皱和剪切带,构造方向主要为NW-SE、NE-SW和近SN向。区内金矿脉主要产于条带状铁建造与煌斑岩脉的剪切接触带内,及其与煌斑岩平行的石英脉中;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矿体为从岩浆分异出的含矿热液流体赋存于构造空间所形成,根据测年资料,初步认为盖塔绿岩带的主要金成矿期为(2 699±9)~(2 617±17)Ma,其带内发育的盖塔金矿床属于典型的太古宇绿岩带造山型金矿床。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陈磊, 段宝福, 吕道, 曾建朋, 张朔, 曾兴富, 黄美俊

    玉带铜矿床位于东天山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北缘的卡拉塔格地区,为近年来发现的中型铜矿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对该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探讨,发现矿床含矿地质建造为一套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成矿地质体为石英闪长玢岩,矿体产于石英闪长玢岩体及其与围岩接触带,受断裂控制,主要呈脉状和透镜状。矿石类型以浸染状和细脉状为主,矿石组构以粒状结构,浸染状和细脉状构造为主,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和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其次为绿泥石和绢云母。成矿过程可划分为石英—磁铁矿、钾长石—石英—黄铁矿、石英—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和石英—碳酸盐—石膏4个阶段。矿区普遍发育钾化、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等蚀变,具带状分布特征,水平方向上由石英闪长玢岩中心向外可划分为钾化—硅化带、硅化—绢云母化带、泥化带和绿泥石—绿帘石化—碳酸盐化带;垂向上由石英闪长玢岩中心向外可划分为钾化—硅化带、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带和绿泥石—绿帘石化—碳酸盐化带。玉带铜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体特征及围岩蚀变特征均与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斑岩型矿床一致,属于斑岩型铜矿床。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魏生云, 王建国, 郭学忠, 邢佳

    柴北缘夏日达乌铌钽矿区分布有大量早古生代花岗岩,剖析花岗岩的岩浆来源、形成机制和构造环境,对于揭示柴北缘陆壳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对柴北缘夏日达乌铌钽矿区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夏日达乌地区黑云母花岗斑岩主量元素具有高硅、高钾、富铝以及低镁、贫锰、少钛的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REE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V”字形分布,具有明显负Eu异常;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岩石成因属于高分异S型过铝质花岗岩,其中物源主要由地壳物质发生低温熔融所提供,不排除地幔物质的混染;推断花岗岩形成于碰撞造山向板内过渡的碰撞构造环境。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崔文玮, 晁会霞, 何虎军, 杨兴科, 杨俊杰, 朱昊磊, 吴旭

    海南富文金矿床位于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北缘,主要出露早白垩世鹿母湾组(K1l)含砾碎屑沉积岩。金矿体呈脉状和似层状赋存于鹿母湾组砂岩层间破碎带中。为进一步探讨富文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对石英脉型矿石、赋矿围岩鹿母湾组碎屑沉积岩及岩浆岩进行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矿石与围岩地层、岩浆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变化趋势以及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预示着成矿与地层、岩浆岩关系密切。早白垩世石英闪长岩、细粒花岗岩和碎屑沉积岩均为矿体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矿床类型为岩浆热液型金矿。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王大福, 刘建中, 王泽鹏, 陈发恩, 杨成富, 徐良易, 李俊海, 刘婧珂, 潘启权, 龙成雄, 汪小勇

    为进一步识别卡务地区金矿新的找矿标志,开展了找矿预测工作。首先,通过对卡务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开展研究区地质背景和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的深入研究,新识别出区内岩石能干性差异大的岩层界面之间存在构造蚀变体(SBT),且金矿体主要赋存于SBT和背斜近轴部的高角度逆断层及层间破碎带中;然后,通过系统总结卡务地区金矿成矿要素,发现其成矿地质特征与新寨金矿基本一致,认为卡务地区金矿与区域卡林型金矿属于同一成矿系统;最后,基于黔西南金矿多层次构造滑脱成矿系统和找矿预测模型,开展了找矿预测,圈定找矿预测区3个,预测卡务地区潜在金资源量为50 t。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郭焕钊, 康明, 朱文德, 王棚伟, 段杰凯

    为了解决山西五台县代银掌矿区周边及深部找矿问题,在矿区选取6号、8号和12号3条勘探线剖面开展了地电化学方法试验研究,对通电(偶极地电提取)和不通电(泡塑吸附提取)条件下的地电化学方法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代银掌金多金属矿区找矿中的可行性以及外加电场对勘探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电化学提取异常在已知金矿体上方显示清晰,与金矿体的赋存位置对应良好,勘探效果显著,说明在山西五台地区运用地电化学方法寻找隐伏金矿床是有效可行的。外加电场确实提高了地电化学提取效率,探测深度也大于不通电下的吸附提取,更加灵敏,对隐伏矿体和弱矿化异常都能有明显显示,异常与深部矿体的赋存位置对应度较高,提取到的矿体信息更加全面完整,对进一步分析地下矿体位置和展布形态有很好的效果,在深部找矿预测中可起到较好的指示效应。

  • 矿产勘查与资源评价
    张顺, 生显军, 赵红浩

    玲珑金矿是我国重要的黄金资源生产基地,而西山矿段是玲珑金矿的主力生产矿区之一。近年来,随着西山矿段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寻找深部隐伏接替资源成为矿山发展的迫切需求。通过对比区域构造和矿体构造特征,发现西山矿段的西部区域与原来主成矿区——东部区域的构造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研究发现,108#主矿体受逆断层控制明显,上下盘发生明显位移,其支脉则受张扭性或张性断裂控制,含金支脉多产于张性断裂中。因此,沿108#主脉下盘的张扭性分支构造开展探矿工作,探获盲支脉108支#脉,并通过总结成矿和控矿规律又探获了108支2#脉和108支3#脉,建立并完善了玲珑金矿田108#脉支脉控矿模式。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郑明贵, 陶思敏, 彭群婷, 刘丽珍

    使用2011—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资源型企业面板数据,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构建了曲线调节效应回归模型,考察人力资本质量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1)企业社会责任与资源型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适度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显著提升资源型企业绩效,履行过高的企业社会责任会损害资源型企业绩效;(2)人力资本质量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资源型企业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高人力资本质量会使曲线形态更平缓,拐点右移。研究结果对引导资源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刘志祥, 王凯, 杨小聪, 万串串, 周玉成

    为了分析智能铲运系统在三山岛矿区内实际运行使用的可靠性,提出将模糊故障树分析与蒙特卡洛仿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智能铲运系统运行使用故障为顶事件,确定了16个中间事件和33个底事件,并构建了故障树模型。采用模糊集合理论的方法,通过10位专家的结果反馈,求取了各底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而对故障树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顶事件发生概率为0.3481%。基于建立的故障树模型,采用蒙特卡洛仿真模拟的方法,编写蒙特卡洛仿真算法,合理设置仿真参数,最后得到了平均无故障时间、可靠性与不可靠性曲线以及系统失效概率曲线。通过对底事件的仿真重要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操作规范不合格(管理原因)和信息沟通失误(人员原因)对系统可靠性影响最大,影响最大的机械原因为操作装置故障和制动系统老化。通过将计算结果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张卫中, 袁威, 康钦容, 夏缘帝, 李梦玲

    为科学、准确地对岩溶隧道进行围岩质量分级评价,提出了基于综合权重—模糊物元法的岩溶地区隧道围岩质量评价方法。根据实测数据,采用CRITIC法确定影响岩溶地区隧道围岩质量指标的客观权重,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其主观权重,并利用组合赋权计算得出各项指标的综合权重,最终根据模糊物元理论确定围岩的分级。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将其应用于岩溶地区腾讯七星数据中心隧道群围岩质量评价中。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综合权重—模糊物元法的岩溶地区隧道围岩质量评价判定结果与实际现场分级情况吻合较好,说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对岩溶隧道围岩质量的综合判定。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方博扬, 赵国彦, 马举, 陈立强, 简筝

    为提高巷道围岩松动圈预测准确率,给围岩支护和地压管理提供更科学的指导,提出了一种新的预测方法。采用改进的Adaboost回归算法对3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集成优化,即在Adaboost回归算法中寻找误差率阈值的最优值,实现Adaboost全局最优的集成效果。应用网格搜索对BP、SVM和RF的超参数进行优化,建立BP-Adaboost、SVM-Adaboost和RF-Adaboost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BP-Adaboost模型的预测性能最好,误差率为7.65%。结合矿山松动圈测试实例进行验证分析,平均相对误差为4.15%。因此,所提出的模型能够为围岩松动圈预测提供参考,可以满足工程应用的需求。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刘志祥, 晏孟洋, 张双侠, 熊帅, 王凯

    为准确描述岩石应力—应变曲线非线性过程,提出了考虑岩石微缺陷影响的损伤本构模型。首先对含微缺陷岩石进行分析,把含微缺陷岩石抽象成不含微缺陷的岩石骨架部分和微缺陷部分。岩石微缺陷包括初始空隙和岩石受载新增的微裂纹,微缺陷只能产生应变,不能承受应力。初始空隙产生的应变反映压密阶段的非线性特征,新增的微裂纹产生的应变反映岩石峰后阶段应变软化,用修正系数b来表示新增微缺陷的影响,假设岩石骨架部分的损伤符合Weibull概率分布,最后推导出基于微裂纹的损伤本构模型,并给出参数VmnF0mb的确定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讨论。用砂岩和苏长岩试验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试验数据与理论结果相吻合。

  • 采选技术与矿山管理
    王文才, 李俊鹏, 王创业, 陈世江, 王鹏

    为分析青砂岩(QSY)在外荷载下的声发射特征及损伤演化规律,在声发射基础上,根据岩石损伤演化的自组织性、丛集行为及幂律分布特性,结合砂岩结构特征、分形理论和Weibull分布函数,建立了青砂岩损伤二维元胞模型。结果表明:青砂岩试样在荷载后期的塑性变形阶段轴向应力曲线发生线性突变是试样发生破坏的最终结果,破坏值为48.5 MPa,该阶段因微裂隙贯通形成大裂隙,存在事件率缺失现象,该现象为试样破坏前兆特征,破坏方式主要为单斜面和双斜面剪切破坏,形成剪切裂纹;试样受载损伤的3个阶段与AE信号表现特征存在类同,在损伤萌生阶段试样因受矿山生产影响内部存在微缺陷,在此阶段形成损伤演化现象,但间隔损伤值为0.41,未达到所建立元胞模型的不稳定损伤值(0.43),未发生破坏;随着损伤值增大至0.599时(大于0.43),试样发生失稳破坏,损伤值快速增长至1。根据岩石损伤演化相关规律和理论建立的二维元胞模型,能够反映青砂岩在外荷载下受力破坏过程和损伤演化规律,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