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专题文章

    图片丢失啦 气候变化与地表过程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青藏高原地表土壤水变化、影响因子及未来预估
    范科科, 张强, 孙鹏, 宋长青, 朱秀迪, 余慧倩, 申泽西
    地理学报    2019, 74 (3): 520-533.   DOI: 10.11821/dlxb201903009
    摘要2268)   HTML146)    PDF (6042KB)(1158)   

    土壤水分是地表和大气连接的纽带,在水文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青藏高原作为“第三极”和“亚洲水塔”,其土壤水分对周边地区的气候如亚洲季风的形成和维持产生重要影响,也深刻影响着亚洲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基于分布在青藏高原3个气候区的100个站点的实测土壤水数据,对ECV、ERA、MERRA、Noah数据集进行评价,选择对土壤水分评估效果最好的数据集,分析各种气象要素对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影响,并预估未来100年内青藏高原土壤水变化,探讨可能气候成因。结果表明:① Noah数据集对青藏高原历史时期土壤水分评估效果最好,相对其他地区,各数据集对那曲地区土壤水分评估效果最优;② 在各种气象因子中,降水是影响大部分地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的最主要因子,但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带,尤其山脉北坡,温度和太阳辐射有较高的影响;③ 1948-1970年土壤水分有明显的下降趋势,1970-1990年土壤水分呈波动变化,无明显趋势,1990-2005年土壤水分有一定的上升趋势,2005年后至今土壤水分有明显快速下降趋势:④ 不同未来情景,土壤水分有下降趋势,其中在CRP 8.5情景下,土壤水分下降最为明显,在2080年之后有更加显著的下降趋势;⑤ 未来降水和温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干旱指数变化在RCP 8.5情景下呈下降趋势,在RCP 2.6和RCP 4.5情景下无明显变化,干旱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未来土壤水分的变化格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2)
    不透水地表盖度视角下中美城市群空间结构对比——以“京津冀”与“波士华”为例
    曹诗颂, 胡德勇, 赵文吉, 陈姗姗, 程庆文
    地理学报    2017, 72 (6): 1017-1031.   DOI: 10.11821/dlxb201706006
    摘要2253)   HTML26)    PDF (4347KB)(1707)   

    将城市不透水地表盖度产品应用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提取了“京津冀”与“波士华”城市群近40年(1972-2011年)亚像元级不透水地表专题信息,构建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比分析数据集;并引入引力模型和景观格局理论,利用引力指数、景观格局指数以及空间结构参数等,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从城市群与城市两个尺度对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 “京津冀”城市群不透水地表快速增长,而“波士华”城市群较为稳定;②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经历了城市孤立发展阶段、双核心城市群阶段、城市群组阶段以及城市群网络化阶段,“波士华”城市群空间结构较为稳定,空间结构呈现出“点—轴”带状分布;③ 中国城市不透水地表盖度“高—高”聚集区呈现出典型团块状“摊大饼”形态,而美国城市呈现出一种“多中心集聚、分散成组”的态势;④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生产与生活用地不透水地表面积占比均高于“波士华”城市群。最后,基于两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对比结果,从空间布局优化角度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提出了初步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5)
    北京市不同功能区不透水地表时空变化差异
    乔琨, 朱文泉, 胡德勇, 郝明, 陈姗姗, 曹诗颂
    地理学报    2017, 72 (11): 2018-2031.   DOI: 10.11821/dlxb201711008
    摘要2069)   HTML19)    PDF (4232KB)(1806)   

    目前有关北京市不透水地表的相关研究多数是从整体层面开展,忽略了其内部功能区的作用及差异。运用分类回归树(CART)及系列变化检测模型得到北京市1991年、2001年、2011年和2015年四期不透水地表分布,并运用标准差椭圆、洛伦兹曲线、贡献指数及景观格局理论对各功能区不透水地表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1-2015年北京市不透水地表的总面积增加了约144.18%,分布的主导方向由早期的东北—西南趋向于当前的正北—正南。各功能区间不透水地表的空间分布异质性逐渐减弱,但贡献指数值存在很大差异:功能拓展区的贡献指数最高,其四年中的最低值(1.79)高于其他功能区四年最高值,是北京市不透水地表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区;功能核心区的蔓延度指数值最高,约为其他功能区的2倍,为不透水地表的优势聚集区;发展新区的贡献值由负值变为正值并成倍增长,成为北京市不透水地表增长的主要源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贡献指数始终为负,并逐年减小。不同类型不透水地表的景观指数和质心偏移均存在差异,高盖度不透水地表的形状指数和斑块密度值最小,分布最为集中,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北京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合理规划控制其空间格局及增长模式,尽量减缓其增长速度及团聚程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CSCD(5)
    2003-2017年北京市地表热力景观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规律
    乔治, 黄宁钰, 徐新良, 孙宗耀, 吴晨, 杨俊
    地理学报    2019, 74 (3): 475-489.   DOI: 10.11821/dlxb201903006
    摘要1998)   HTML170)    PDF (6586KB)(1060)   

    利用2003-2017年MODIS地表温度数据,分别从数量、形状和结构角度揭示北京市不同季相和昼夜间地表热力景观时空分异特征,并进一步通过热力等级变化图谱及质心迁移轨迹揭示城市热力景观空间演变规律,探究热力景观等级转换生态过程。结论如下:① 城市地表热力景观季节和昼夜空间特征差异显著;② 中温区在城市热环境中占主导地位。白天中温区是最不稳定的热力景观等级;夜间次低温区和次高温区不稳定性增加;③ 地表热力景观等级变化以稳定型占主,反复变化型和前期变化型次之。地表热力景观等级通常呈现逐级递增或递减规律,山区呈现逐级降温趋势,北部城郊—山地交错地带表现出次低温和中温的反复转向,南部地区有一定的升温趋势;④ 2003-2017年高温区面积增大且质心向城市中心集中,低温区质心向城市外围扩散。生态涵养发展区对北京市地表热力景观质心迁移贡献率最高。热力景观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规律可为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管理决策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3)
    河北雄安新区建设的区域地表本底特征与生态管控
    匡文慧, 杨天荣, 颜凤芹
    地理学报    2017, 72 (6): 947-959.   DOI: 10.11821/dlxb201706001
    摘要1855)   HTML26)    PDF (5137KB)(3462)   

    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对于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有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区域空间格局,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和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期遥感图像、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数据以及高精度城市地表信息等专题数据集,从雄安新区建设涉及的京津冀城市群区域背景和规划区覆盖范围两个层面揭示了新区建设的区域地表本底状态,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与管控建议。结论表明:京津冀城市群正呈现建设用地快速扩张以及由此导致的下垫面不透水地表高密度连绵集聚式态势,城镇用地和城市不透水地表较2000年分别增长了1.27倍和1.43倍,且接近15%的子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受到不透水地表的严重影响。雄安新区建设涉及的雄县、容城、安新三县以农田、乡镇及农村聚落和水域及湿地生态系统为主,其开发建设应围绕实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目标,适度控制人口、产业规模,建设宜居生态健康城市。规划初期,应将其纳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畴,参照国际低影响度开发模式,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基于当前下垫面特征,前期规划应考虑构建新区与保定、北京和天津城市之间的绿化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新区内建设用地不透水地表整体比例应控制在60%之内,核心区不超过70%。新区建设过程中需确立“以水定城”理念,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供排水方面充分考虑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CSCD(9)
    东北冻土区MODIS地表温度估算
    刘世博, 臧淑英, 张丽娟, 那晓东
    地理研究    2017, 36 (11): 2251-2260.   DOI: 10.11821/dlyj201711017
    摘要1601)   HTML5)    PDF (4092KB)(660)   

    地表温度作为重要的地表参数是驱动土壤热状态的主要因子,对冻土分布和活动层厚度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方式获取地表温度数据往往来自气象站点监测,范围小且不连续。NASA官网提供的MOD11A1地表温度产品可以提供大范围地表温度数据,但在冬季由于对云与雪的混淆导致大量的数据缺失,影响该产品在东北冻土区的使用。根据对东北冻土区植被、裸土、水体、积雪等常见下垫面状况的遥感分类结果,利用劈窗算法反演2006年四幅少云或无云的MODIS1B卫星影像,并分别以气象站实测数据和MODIS温度产品进行验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地表温度结果与气象站点实测数据误差较小,平均绝对误差仅为1.24 ℃。且可根据分类情况较好的得到积雪区域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状况,与地表温度产品的一致性较高,弥补地表温度产品因为云和积雪的混淆所导致的数据缺失,得到较为完整的地表温度空间分布数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CSCD(2)
    中国城市地表灰尘中重金属的富集状况及空间分布特征
    王硕, 蔡立梅, 王秋爽, 罗杰, 唐翠华, 穆桂珍, 蒋慧豪, 刘天勇
    地理研究    2018, 37 (8): 1624-1640.   DOI: 10.11821/dlyj201808012
    摘要1549)   HTML10)    PDF (4376KB)(493)   

    在统计中国城市地表灰尘中重金属含量的已有相关文献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地表灰尘中Cr、Cu、Pb、Zn、Cd五种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各省份的富集状况。搜集到的各地区地表灰尘重金属含量的研究数据分别为69、84、86、79、58个。对研究数据剔除异常值后分别进行克里金插值和统计各省份地表灰尘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并与土壤背景值作对比计算出累积指数,得到中国地表灰尘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状况和各省份的富集水平。结果表明:中国地表灰尘中重金属含量普遍较高,且各地区重金属含量水平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就整体而言,Cu、Pb、Zn三种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由高到低均大致呈南—北走势,而Cr含量呈中部高两侧低的趋势,Cd并无明显趋势。各省份平均值与土壤背景值相比,除Cr在山东省和贵州省无富集状况以外,各省的地表灰尘中Cu、Pb、Zn、Cd均具有一定的富集。其中,湖南省的Cd和Pb均富集最为严重,分别是土壤背景值的177.95和42.82倍;Cr在福建省富集最为严重,为背景值的7.11倍;广东省的Cu富集水平最高,是背景值的10.35倍,而Zn在江西省的富集水平最高,超出背景值39.13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3)
    城市地表温度与NDVI空间相关性的尺度效应
    江颖慧, 焦利民, 张博恩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 (10): 1362-1370.   DOI: 10.18306/dlkxjz.2018.10.006
    摘要1506)   HTML19)    PDF (5438KB)(932)   

    城市地表温度与NDVI的空间相关性已被广泛研究,但是其尺度效应常常被忽略,给研究结果带来不确定性。本文以郑州市为例,基于四幅Landsat8影像,经辐射传导法反演地表温度(LST),运用半变异函数识别地表温度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尺度,并结合空间相关指数Moran's I,从多尺度、多季节、多邻接范围3个方面对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的空间相关性的尺度效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LST和NDVI的单变量空间自相关和双变量空间相关尺度均在300 m左右;②300 m相关尺度内,单变量空间自相关性存在显著尺度效应,相比之下双变量空间相关性尺度效应较为微弱;③LST和NDVI的单变量空间自相关性和双变量空间相关性尺度效应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④随着邻接范围增大,LST和NDVI的空间自相关性减弱,尺度效应更明显。因此度量LST和NDVI的空间相关性要考虑时空尺度效应,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LST和NDVI间空间相关性的尺度效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4)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海河源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关系分析
    孙从建, 陈伟
    地理科学    2018, 38 (5): 790-799.   DOI: 10.13249/j.cnki.sgs.2018.05.017
    摘要1481)   HTML8)    PDF (1731KB)(369)   

    对海河流域源区的丰、枯水期降水、地下水、河水进行取样测试,分析了海河源区不同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水化学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运用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对典型采样点地表水地下水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 丰水期地下水及地表水δD和δ18O及总溶解性固体(TDS)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而枯水期只有地下水的同位素组成及水化学特性表现出空间差异。②研究区的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Ca-HCO3·SO4、Ca-HCO3型为主,丰水期河水与地下水化学类型较为相似,枯水期地下水化学类型与同时期的河水及大气降水的水化学类型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枯水期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不明显。Gibbs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海河源区水体化学性质的主要影响为岩石风化作用。③枯水期地下水受其他水体影响较弱,而丰水期河水及大气降水对地下水具有显著的补给作用,3个源流区中西源的地表河水对地下水影响最显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2)
    基于MODIS数据的新疆地表蒸散量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
    阿迪来·乌甫, 玉素甫江·如素力, 热伊莱·卡得尔, 姜红
    地理研究    2017, 36 (7): 1245-1256.   DOI: 10.11821/dlyj201707005
    摘要1286)   HTML14)    PDF (1329KB)(431)   

    结合MOD16蒸散产品和气象站实测数据,分析2000-2014年新疆地表ET与PET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进一步揭示ET与PET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MOD16-ET产品在新疆地区的精度(R2=0.83)总体上满足要求,可用于地表ET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② 新疆多年平均ET与PET分别为364.29 mm和1584.06 mm;年内分布处于先增大后减少的单峰型变化趋势,夏季ET与PET差距最大,此时研究区最干旱、缺水;③ 新疆年平均ET与年平均PET的空间分布体现出北疆大于南疆、西部大于东部的分布特征,但年平均ET与年平均PET的空间分布状况正好相反。阿尔泰山一带、伊犁河谷西部以及天山西段水分充足,准噶尔盆地南部和北部、东疆、南疆塔里木盆地外缘干旱缺水;④ 2000-2014年,新疆ET总体上处于减少趋势,PET处于增加趋势,说明新疆近15年内干旱加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CSCD(7)
    基于深度学习AlexNet的遥感影像地表覆盖分类评价研究
    党宇, 张继贤, 邓喀中, 赵有松, 余凡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7, 19 (11): 1530-1537.   DOI: 10.3724/SP.J.1047.2017.01530
    摘要1268)   HTML11)    PDF (7377KB)(628)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是反映自然、人工地表覆盖要素的综合体,包含植被、土壤、冰川、河流、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类人工构筑物等元素,侧重描述地球表面的自然属性,具有明确的时间及空间特性。地表覆盖分类信息数据量大、现势性强、人工评价费时,其自动化评价长期以来存在许多技术难点。本文基于面向对象的图斑分类体系,引入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对现有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分类数据进行分类评价,并通过试验利用AlexNet模型实现地表覆盖分类评价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判读耕地、房屋2类图斑,正确分类隶属度优于99%,而由于数据较少、训练不充分,林地、水体图斑正确分类隶属度不高,分别为62.73%和43.59%。使用本文方法,经过大量数据充分微调的深度学习AlexNet可有效地计算图斑的地类隶属度,并实现自动地表覆盖分类图斑量化评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CSCD(12)
    农业物候动态对地表生物物理过程及气候的反馈研究进展
    刘凤山, 陈莹, 史文娇, 张帅, 陶福禄, 葛全胜
    地理学报    2017, 72 (7): 1139-1150.   DOI: 10.11821/dlxb201707001
    摘要1238)   HTML10)    PDF (925KB)(1914)   

    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目前的研究多关注全球变化对地表过程的影响,而地表动态过程对地表生物物理过程及气候的反馈研究较少。系统认识地表物候动态对生物物理过程及气候的反馈对深化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农业物候动态的事实、农业物候动态在陆面过程模型中的参数化表达、农业物候动态对地表生物物理过程及气候的反馈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在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影响下,以种植期和灌浆期为代表的农业物候期发生了显著的规律性变化;耦合农业物候动态,改善了模型对地表动态过程、生物物理过程和大气过程的数字化表达;农业物候变化对地表净辐射、潜热、感热、反照率和气温、降水、环流等过程产生了影响,并表现出以地表能量分配为主的气候反馈机理。针对农业物候动态对地表生物物理过程及气候效应的时空重要性,需要继续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① 加强全球变化对地表物候动态的影响及其反馈的综合研究;② 不同光谱波段地表反射率与农业物候动态的关系研究;③ 农业物候动态引起的作物生理学特征变化在地表生物物理过程中的贡献;④ 重视不同气候区物候动态对气候反馈效应的差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CSCD(1)
    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直减率时空分布特征
    孙从建, 李伟, 李新功, 张子宇, 陈若霞, 陈伟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 (7): 1270-1282.   DOI: 10.31497/zrzyxb.20170669
    摘要1195)   HTML10)    PDF (3849KB)(301)   
    近地表气温直减率是研究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论文基于青藏高原西北部1951—2013年的9个标准气象站以及2012—2016年的高山自设观测站的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 T aveT minT max)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直减率( LR TaveLR TminLR Tmax)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随高程增大有显著下降趋势。研究区两个区域的 LR TaveLR TminLR Tmax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而基于气象站的 LR TaveLR Tmin高于高山观测站的 LR TaveLR TminLR Tmax,其中 LR Tmin差异最为显著,而 LR Tmax空间差异较小。2)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直减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气象站的 LR TaveLR TminLR Tmax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高、夏季较高、冬季低,而高山观测站的 LR TaveLR TminLR Tmax季节变化趋势为夏季高、冬季低。其中气象站 LR Tmax在四季中的差异最显著,而高山观测站的 LR Tmin的季节差异最大。高山观测站的气温直减率在4—9月间具有较为稳定的值。3)青藏高原西北部 LR TaveLR Tmin在气温突变年前后具有显著的差异, LR Tmax无显著的变化。其中,在气温突变年之后, LR TaveLR Tmin有显著的上升趋势,表明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的 LR TaveLR Tmin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显著,而 LR Tmax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不显著。研究将有效改善青藏高原西北部气温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的不足,为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及生态系统对气候响应等定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2)
    ECMWF地表太阳辐射数据在我国的误差及成因分析
    张星星, 吕宁, 姚凌, 姜侯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 20 (2): 254-267.   DOI: 10.12082/dqxxkx.2018.170381
    摘要1071)   HTML4)    PDF (2523KB)(519)   

    利用2000-2009年中国气象局(CMA)地表太阳辐射台站资料,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地表太阳下行短波辐射产品进行多时间尺度的计算与分析,检验ECMWF地表辐射产品对于中国地区太阳辐射特征的表现。本文通过聚类分析将中国地区分为8个区域,考虑到ECMWF大气因素对ECMWF地表辐射的影响和大气因子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引入地理探测器对ECMWF再分析辐射产品的时空误差进行定量分析,来判明影响ECMWF辐射精度的主要大气因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ECMWF地表太阳辐射要高于地面观测数据,月均偏差为18.28W/m2;ECMWF地表太阳辐射表现出季节性差异,夏秋季节明显好于春冬季节,相对偏差较大的数据集中分布在12、1、2和3月,相对偏差较小的数据集中分布在6、7、8和9月;不同区域在冬季和夏季的主导大气影响因子不同,夏季中国西北(1区)、高原(3区)、西南(4区)和四川盆地(5区)地区主导影响因子都是气溶胶,东南(6区)地区的主导影响因子是地表反照率和气溶胶,中东部地区(7区)的主导影响因子是云覆盖率和气溶胶,但是因子解释较小,分别为0.0228和0.0202,东北地区(8区)4个因子均未通过显著性系数检验,因子对相对偏差的变化影响不显著;冬季中国西北(1区)、高原(3区)、中东(7区)、东北(8区)和四川盆地(5区)地区的主导影响因子都是云覆盖率,西南(5区)和东南(6区)地区的辐射主要受到气溶胶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1)
    武汉市不透水地表时空格局分析
    张扬, 刘艳芳, 刘以
    地理科学    2017, 37 (12): 1917-1924.   DOI: 10.13249/j.cnki.sgs.2017.12.016
    摘要981)   HTML6)    PDF (5358KB)(556)   

    根据植被-不透水地表-土壤(V-I-S)模型,以武汉市2002、2009、2015年3期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利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进行亚像元分解获取不透水地表比例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梯度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研究区内不透水地表空间格局及变化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武汉市2002、2009、2015年的平均不透水地表比例分别是27.53%,34.65%,40.51%,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主城区的不透水地表比例明显高于新城区,但新城区不透水地表比例增加幅度大于主城区。武汉市不透水地表主要沿长江、汉江两条轴线分布,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大,不透水地表比例递减后趋于稳定,三环线内4 km和三环外10 km范围是平均不透水地表比例增量最大的圈层。2002~2015年,武汉市由自然地表与极低盖度等级占主导的景观格局逐渐演变为以中高盖度不透水盖度等级占主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3)
    三亚热带雨林环境植被和地表能量空间分布特征
    姚武韬, 关燕宁, 郭杉, 蔡丹路, 肖寒, 张春燕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7, 19 (7): 950-961.   DOI: 10.3724/SP.J.1047.2017.00950
    摘要965)   HTML5)    PDF (18326KB)(313)   

    遥感地表能量信息通过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体现生态系统要素的格局、状态、质量,客观反映城市生态系统的状态,是度量区域生态系统要素生态过程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三亚市热带雨林植被环境的地表能量综合响应特征和作用、影响关系特征为基础,采用植被指数分级、地表能量分级和植被-能量关系等指标,结合雨林垂直分带和植被分布信息,探讨近30年(1987-2016年)不同时期热带雨林环境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近30年三亚市域植被覆盖比例维持在90%左右,植被指数分级构成以高、中数值分布为主,并呈现整体趋高态势。②各级地表能量分布比例的波动幅度在10%之内,中等地表能量级别范围呈现向低地表能量区域扩展趋势。③随着海拔高度的提升,植被指数高数值的热带雨林分布比例增加,地表能量值降低。④热带雨林的地表能量和植被指数的时空分布稳定性均高于人工植被。本文基于遥感地表能量综合响应特征和作用、影响关系特征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可以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量化评价提供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CSCD(1)
    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的厦门岛城市功能区人为热排放分析
    刘嘉慧, 赵小锋, 林剑艺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 20 (7): 1026-1036.   DOI: 10.12082/dqxxkx.2018.170450
    摘要964)   HTML9)    PDF (15149KB)(635)   

    人为热排放不仅是城市热岛形成的重要因子,而且是与能源消耗密切相关的指标,对其大小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有利于减缓城市热岛与节能减排。本文以厦门岛为研究区,利用2009年多时相的Landsat TM影像和地表能量平衡模型反演出不同季节的人为热排放,在此基础上结合IKONOS影像解译的城市功能区,分析不同类型城市功能区人为热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城市功能区的人为热排放均在夏季达到最大,春季最小;工业区的人为热排放一直高于其他类型的城市功能区;工业区人为热排放高值区主要集中厦门岛西部传统的重点工业区,交通区人为热排放高值区的空间分布与厦门岛“三纵四横”的交通干线分布格局相吻合,居住区人为热排放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旧城区,商业及公共设施区人为热排放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单体建筑大的商圈和公共设施;总体上厦门岛西部的人为热排放比东部要高。这种时空分布的差异性与用地类型、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而且建筑物的密度、高度和下垫面的材料通过影响其他地表通量来改变人为热排放的大小。通过分析不同城市功能区人为热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以从更微观的角度理解城市热环境和能源利用现状,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2)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改变的贡献率及其量化方法研究进展
    黄斌斌, 郝成元, 李若男, 郑华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 (5): 899-910.   DOI: 10.11849/zrzyxb.20170261
    摘要907)   HTML17)    PDF (1553KB)(536)   

    地表径流的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驱动力作用,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变化的影响对水资源管理具有重大意义。论文以水文循环过程为主线,分过程阐述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地表径流发生变化的机制机理,对各种量化二者对地表径流变化贡献率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分析全球部分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变化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参与水文循环的各个过程之中,不同水文过程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地表径流变化的途径不同;2)不同量化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不同,不同方法对同一流域的研究结果可能不一致;3)全球不同流域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变化贡献率存在明显区域差异。现阶段,综合多种突变检验方法有利于提高识别地表径流突变点的准确率;消除干扰因素(如气象水文等数据选取、模型方法参数设置和方法本身不确定性)有利于提高同一流域不同量化方法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如何更好地耦合基于物理的水文模型方法和基于数学的经验统计方法来量化二者对地表径流变化的贡献率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7)
    长三角地区地表干湿状况及极端干湿事件特征研究
    徐羽, 吴艳飞, 徐刚, 刘敏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 (9): 1579-1590.   DOI: 10.11849/zrzyxb.20160874
    摘要900)   HTML8)    PDF (7214KB)(499)   
    利用Penman-Monteith模型及1957—2014年长三角地区43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气温、风速、日照时数及空气相对湿度实测数据,对参考作物蒸散量、地表湿润指数和极端干旱/湿润事件进行了计算和统计。运用线性回归、Trend-free pre-whitening (TFPW) Mann-Kendall趋势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地表湿润指数及极端干湿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近58 a长三角地区年及季节平均湿润指数在空间上呈南高北低分布格局;2)年湿润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变化倾向率为-0.021/10 a,气候趋于干旱化。湿润期集中在20世纪80、90年代。突变年为2003年,并存在多个振荡周期。四季中,春秋季气候趋于干旱化,冬夏季反之。年际湿润指数变异系数和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3)年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年极端湿润事件则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均存在空间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4)
    基于DEM修正的MODIS地表温度产品空间插值
    崔晓临, 程贇, 张露, 卫晓庆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 20 (12): 1768-1776.   DOI: 10.12082/dqxxkx.2018.180340
    摘要780)   HTML4)    PDF (8029KB)(459)   

    地表温度是资源环境、气候变化、陆地生态系统等科学研究的重要参数之一。MODIS LST(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产品是地表温度相关研究的重要数据源。而现有MODIS LST产品均存在云覆盖区域,因此云覆盖区域地表温度估计已成为热红外遥感的前沿性研究难题。为解决MODIS LST产品云遮挡区域地表温度信息缺失,以秦岭地区为研究区,选用2001-2017年的MOD11A2数据,在传统的反距离权重(IDW)、规则样条函数(SPLINE)、普通克里金(OK)、趋势面(TREND)空间插值方法中引入高程因子,通过反复试验形成基于DEM修正的MODIS LST空间插值方法。分析空间插值结果表明: ① 空间插值精度由高到低为:OK>SPLINE>IDW>TREND,基于DEM修正后精度分别提高了约0.38、0.31、0.32和0.78℃; ② 空间插值结果的精度呈现季节差异,夏季6、7、8月的精度较高,1月的精度最低;③ 插值精度与云区的范围存在一定的关系,当云覆盖区域<1.1 km2时,DEM+OK方法的插值误差<0.55 ℃,当云覆盖区域<3.1 km2,插值误差<1 ℃;DEM+SPLINE方法在云覆盖区域<2.7 km2时,插值误差<0.55 ℃,云覆盖区域<10.4 km2,插值误差<1℃;当云覆盖为1.1~2.7 km2时,DEM+SPLINE方法的插值精度高于DEM+OK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6)
    适用于自然地表形变反演的小基线集方法
    黄俊松, 曾琪明, 高胜, 焦健, 胡乐银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 20 (4): 440-451.   DOI: 10.12082/dqxxkx.2018.170579
    摘要750)   HTML9)    PDF (13787KB)(228)   

    由于自然地表像元在长期观测中容易发生时空失相干,利用时序In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技术对其开展形变监测会面临可用形变测量点不足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小基线(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方法。该方法改进了传统SBAS中初始高相干像元筛选及相位滤波过程:首先利用拟合优度检验,并结合相干性阈值条件来识别同质像元;然后根据同质像元数量将所有像元分成2部分,即PS(Persistent Scatterers)候选点和DS(Distributed Scatterers)候选点;其次分别在这两部分像元中开展初始高相干PS点及DS点筛选;最后对选出的高相干PS点及DS点进行加权相位滤波。利用覆盖北京平原区西北部(含城区及山区)的27景ENVISAT ASAR影像开展的形变监测实验表明:与2个参考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有效扩展形变结果上的测量点数量和覆盖范围,测量点数量分别提高了22.6%及27.6%,且自然地表的形变测量点密度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研究区形变结果与4个连续GPS站的位移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了该方法在地表形变反演中的有效性及优越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1)
    科学基金资助下中国西部地表过程研究重要进展
    冷疏影, 宋长青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11): 1283-1292.   DOI: 10.11820/dlkxjz.2010.11.002
    摘要719)      PDF (731KB)(1051)   

    地球表层组成要素的演化过程及相互作用关系研究是当前国际学术界关注的前沿研究领域。中国西部地区既是开展地表过程研究的理想场所,又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稳定高端基础研究队伍对学科建设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均至关重要。本文着重回顾分析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中国西部地表过程研究在干旱气候与环境变化、冰冻圈变化及其与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沙漠化及其防治、生态水文过程与生态恢复等方向基础研究队伍的稳定发展、领军人才的不断成长以及所取得的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CSCD(2)
    城市地表净辐射通量的季相变化及与地表覆盖格局的关系研究
    王菲菲, 赵小锋, 刘秀广, 刘嘉慧, 林剑艺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 20 (8): 1160-1168.   DOI: 10.12082/dqxxkx.2018.180041
    摘要668)   HTML7)    PDF (6705KB)(329)   

    本研究利用厦门市4个季节的Landsat-5 TM遥感影像和气象资料,反演地表净辐射通量,进而分析其季相变化特征;使用景观格局指数表征和描述地表覆盖的空间组成与配置,采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和方差分解相结合的方法,从多季节角度研究地表覆盖格局对地表净辐射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厦门市地表净辐射通量平均值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和冬季较低,地表净辐射通量在水体和林地区域较高,建设用地和裸地等其他地表覆盖类型区域较低;② 地表覆盖的空间配置对地表净辐射通量没有显著影响;③ 地表覆盖的空间组成对地表净辐射通量产生重要影响,全年内林地和裸地所占面积比例对地表净辐射通量的影响最显著,林地所占面积比例是影响和解释地表净辐射通量跨季节差异的最重要和持续有效的因素。该研究加深了关于地表覆盖格局对地表净辐射通量的影响的科学认知,有助于探索城市热岛的形成和演变机制,也可为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表组合粗糙度不确定性引起的SAR反演土壤水分的不确定性分析
    陈鲁皖, 韩玲, 王文娟, 秦小宝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 20 (1): 108-118.   DOI: 10.12082/dqxxkx.2018.170319
    摘要668)   HTML0)    PDF (5513KB)(280)   

    地表粗糙度的不确定性是引起SAR土壤水分反演结果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现有研究大多着重于研究单个粗糙度参数(主要是相关长度)的不确定性,直接研究地表组合粗糙度不确定性的较少。本文使用偏度、峰度和四分位距3个指标来量化不确定性,通过在组合粗糙度中加入不同量级高斯噪声进行随机扰动的方法,研究组合粗糙度不确定性在反演过程中的传递,并对反演土壤水分的不确定性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研究反演土壤水分的均方根误差对组合粗糙度不同比例误差范围的响应特征,得到满足反演精度要求的组合粗糙度误差控制范围。样区的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组合粗糙度高斯噪声标准差在0-0.045之间时,峰度取值从-0.1984到1.2501,偏度取值从0.0191到0.6791,四分位距取值从0.0018到0.0167,3个量化指标都随组合粗糙度高斯噪声量级的增大而增大,土壤水分反演值有集中在众数附近的趋势,土壤水分低估倾向比高估倾向更明显;本文提出的组合粗糙度误差控制范围可满足反演精度要求,误差控制范围与入射角负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2)
    北京城区不透水地表盖度变化及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张旸, 胡德勇, 陈姗姗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7, 19 (11): 1504-1513.   DOI: 10.3724/SP.J.1047.2017.01504
    摘要662)   HTML2)    PDF (12120KB)(333)   

    基于QuickBird高分辨率影像、LandsatTM影像及夜间灯光数据,设计了集成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算法和多源遥感数据估算亚像元级不透水地表盖度的技术方案,采取适用于典型温带半干旱地区的ISP(Impervious Surface Percentage )提取方法,提取2001年和2011年北京城区不透水地表盖度,并将不透水地表盖度分为3类,ISP为10%~60%的区域为低密度区,60%~80%的区域为中密度区,大于80%的区域为高密度区。同时采用单窗算法反演2001年和2011年地表温度,对2001-2011年北京六环以内城区不同环路区域ISP发展趋势,以及其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城区的不透水地表盖度变化主要集中在低密度区域,与之相比,中密度区域和高密度区域不透水地表盖度变化不大。2001-2011年来北京五环以内区域由于城建区较多,整体不透水地表变化并不明显,主要变化区域集中在五环至六环以内区域,其中低密度区增长明显,中密度区和高密度区主要增长集中在东部,可以看出,近年来五环至六环以内区域发展迅速,城建区范围不断扩大。(2)相较于2001年,2011年北京市中心地表温度明显上升,高温区聚集程度更为明显。其中四环以内地表温度与周边区域地表温度相比,温差明显增大。(3)通过对比2001年和2011年各密度区平均地表温度发现,相较于2001年,2011年北京市六环以内城区各密度区之间的地表温度差异更大,城市热岛效应更为明显。(4)2001年和2011年北京城区各环路区域内不透水地表盖度与地表温度均呈正相关。四环至六环区域,地表温度随不透水地表盖度变化的趋势相近。ISP在10%~20%的区域,地表温度随不透水地表盖度增高而上升的速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ISP大于20%的区域地表温度上升速率下降,且趋于一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CSCD(2)
    霍西煤矿区地表滑坡灾害敏感性数值建模与等级划分
    苏巧梅, 赵尚民, 郭建立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7, 19 (12): 1613-1622.   DOI: 10.3724/SP.J.1047.2017.01613
    摘要618)   HTML3)    PDF (15120KB)(267)   

    本文以山西省霍西煤矿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和GIS方法对滑坡灾害的敏感性进行了数值建模与定量评价。利用交叉检验方法构建了径向基核函数支持向量机滑坡敏感性评价模型,并基于拟合精度对模型进行了定量评价;对各评价因子在模型中的重要性进行对比分析;基于空间分辨率为30m的评价因子,通过径向基核函数支持向量机模型获得了霍西煤矿区滑坡敏感性指数值,并利用分位数法将霍西煤矿区的滑坡敏感性分为极高、高、中和低4个等级。结果表明:拟合精度建模阶段和验证阶段分别为87.22%和70.12%;与滑坡敏感性关系最密切的5个评价因子依次是岩性、距道路距离、坡向、高程和土地利用类型;极高和高敏感区域分布了93.49%的滑坡点,面积占总面积的50.99%,是比较合理的分级方案。本研究不仅可以为研究区人工边坡调查和煤矿资源合理开采提供借鉴,对相似矿区的相关工作也具有参考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1)
    地表温度扰动特性及其与建设用地扩张的关系
    郑慧祯, 陈燕红, 丁威, 潘文斌, 蔡芫镔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 20 (10): 1529-1540.   DOI: 10.12082/dqxxkx.2018.180186
    摘要581)   HTML7)    PDF (20403KB)(215)   

    河口地区是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易受到人类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热环境恶化问题尤其突出。本文基于多源遥感影像数据,结合遥感技术和统计学方法,研究城市化进程中闽江河口地区20年来的地表温度变化特性;利用Moran's I指数分析研究区表面温度的空间集聚特性及其产生的尺度效应,并定量分析表面温度与不同景观类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 1993-2013年,闽江河口地区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经历了由慢至快,而后稳中有升的过程;城市扩张是通过大量大规模的边缘式扩张实现的,东部、西部和南部是扩张的3个主要方向。② 地表温度空间格局变化明显,次高温区和高温区显著增加,次低温区和中温区减少,低温区变化不大;高温区扩散方向与建设用地扩张方向基本一致。③ 地表温度存在明显的扰动现象,表现为靠近主城区剧烈,城郊和郊区相对和缓的特性,同时地表温度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性。④ 建设用地扩张是地表温度增强的重要原因,林/草地和水域能有效缓解区域高温;耕地并未表现出显著的降温效果,但随着耕地比重的增加,地表温度逐渐趋于稳定。研究结果可为改善城市热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3)
    基于Sentinel-1A极化SAR数据与面向对象方法的山区地表覆被分类
    向海燕, 罗红霞, 刘光鹏, 杨任飞, 雷茜, 程玉丝, 陈婧祎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 (12): 2136-2148.   DOI: 10.11849/zrzyxb.20161306
    摘要580)   HTML6)    PDF (1273KB)(306)   
    地表覆被分类对国土资源调查评估及全球变化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意义,但山区由于地形和云雾等的影响,可利用光学遥感影像和其他资源十分稀缺。因此,论文以渝东南山区为研究区,基于Sentinel-1A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通过系列预处理,得到后向散射系数值,同时对各类地物的VV/VH极化后向散射系数、纹理、高程和坡度等特征值统计分析,综合这些特征值运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对单时相与多时相SAR数据进行地表覆被分类,最后将这两种分类方法与Landsat 8 OLI数据分类作对比。研究表明:1)在同时运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的前提下,单时相SAR数据分类和Landsat 8 OLI数据分类精度相当,多时相SAR数据面向对象分类精度最高,总精度为85.65%,Kappa系数为0.829 9;2)与光学数据相比,SAR数据对阔叶林、人工建筑提取有优势,精度提高了10%以上,多时相特征有利于耕地和针阔混交林提取,分类精度比单时相提高了9%左右;3)研究区土地覆被类型以林地为主,占总面积的42.68%,耕地、草灌次之,人工建筑、草地与河流占地面积较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CSCD(2)
    基于GLM-PSO-coKriging模型的地表形变研究
    牛腾, 岳德鹏, 李倩, 于强, 于佳鑫, 方敏哲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 20 (11): 1579-1591.   DOI: 10.12082/dqxxkx.2018.180289
    摘要507)   HTML7)    PDF (7817KB)(148)   

    以斜坡灾害易发地带兰州市城关区为研究区,通过PS-InSAR技术提取地表形变点的地表形变速率,反映地质灾害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以协克里金插值为基础,结合广义线性模型(GLM)和粒子群优化算法(PSO),构建PSO-GLM-coKriging插值模型,以地表形变速率为主变量,DEM,岩土疏松度和NDVI拟合参数为协变量,进行空间插值模拟。与co-Kriging模型和GLM-co-Kriging模型相比较,PSO-GLM-coKriging插值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好的模拟效果,消除了多维度产生的复杂度,改善了小尺度范围内的插值效果,3个模型的误差分别为1.25 mm/year,0.70 mm/year,0.47 mm/year。因此,通过PSO-GLM插值模型对形变点空白区的插值模拟,对城关区城镇化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数据和理论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1)
    重庆市页岩气开采流域地表水资源安全的综合评价
    张虹, 张代钧, 卢培利, 宋福忠, 寇双伍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 (8): 1451-1462.   DOI: 10.31497/zrzyxb.20170708
    摘要455)   HTML11)    PDF (12440KB)(152)   
    页岩气开采消耗大量水和产生组成复杂的高盐返排-产出水,对开采区水资源的安全构成很大风险。论文识别了决定山区页岩气开采的水资源可利用性和返排-产出水对地表水环境胁迫的关键因素,构建了流域地表水资源安全评价方法,以亚流域为单元,完成了2010—2020年重庆地区页岩气开采前后、不同开采强度下地表水资源安全的评价。2010—2020年重庆市页岩气开采的取水对区域水资源的总体压力小,对渝西局部缺水地区的短时影响较大;页岩气开采的返排-产出水对重庆中西部都市区及周边的污染负荷高值区,东北部秦巴山城口、巫溪水环境高敏感区的潜在污染风险大;重庆市页岩气开采的水资源安全水平以好、中等为主,占重庆总面积的2/3,其总体格局呈渝东南>渝东北>渝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页岩气的规模化开采,局部水资源安全等级有下降的风险,研究成果可为区域页岩气开采水资源配置和水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